河南与山东是有缘分的。在古代,河南地属中原,而山东基本囊括了齐国和鲁国的疆土。河洛文化向外传播的时候,第一站便来到了齐鲁大地。
河洛文化的种子,是装在周人的口袋里带到齐鲁大地的。西周灭掉商朝之后,殷民仍在,天下还不稳固。怎样稳定局势呢?西周只有派自己的“干部”去管理那一方疆土。于是周王就把自己的得力干将分封到燕、蔡、齐、鲁等地。周公是周王朝的缔造者之一,也是洛邑的第一个营造者,他被封在鲁地,但他没有去,而是让他的儿子伯禽去了;姜太公被封在齐地,他去了。伯禽和姜太公到任后,分别建立了鲁、齐两个诸侯国,同时也把河洛文化带了过去。
一
要了解齐鲁文化,得先了解齐国和鲁国的疆域。
一提到齐国,人们就会想到古文《晏子使楚》。印象较深的,是文中提到齐国国都临淄城“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的情形,这说明当时齐国相当繁荣?国都人口众多。
那么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少人呢?查了一下史料,得知晏子使楚的时候,临淄城的人口有20多万,当时确实称得上是大都市,所以晏子说那里的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像下大雨;街上行人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齐国当时确实强大,国防力量十分了得,可以长期与秦国对峙,也不把强大的楚国放在眼里。不过要寻找齐国的“根”,或者说要寻找建立齐国的“人”的话,还得往西边来,到河洛文化圈内寻找。
齐国的缔造者是姜太公,他对灭掉商王朝是有功的,所以周朝建立之后,他就被封到了齐地,成了齐国的开国君主,建都于营丘。后来营丘改名为临淄,现在又改名为淄博市。
春秋初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家富强,成为春秋霸主。到了齐灵公统治时期,齐国国力再上一层楼,于公元前657年灭掉了莱国,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省盐山之南)。齐国疆域辽阔,囊括了泰山以北的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
齐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展示其魅力的!鲁国的地盘要小得多,根本无法与齐国相比,可是它的文化成就却很辉煌。鲁国也是周王朝建立以后分封的诸侯国,同样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第一任国君即上面提到的周公之子伯禽。
鲁国的疆域,主要是在泰山以南的汶水、泗水、沂水和沭水流域,也就是如今山东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国都在曲阜。提起曲阜,人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孔子,曲阜是他老人家的出生地。那么有一个疑问就此产生了:这么个小小邦国,这么个小小都城,怎么会出现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呢?
二
鲁国能出现孔子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偶然的。
提起孔子,还得先提提河洛文化,因为孔子虽然生于鲁国的陬邑(即今曲阜),但他的祖先却是宋国贵族。宋国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省的商丘一带。孔子的曾祖父,因为政治上的失败逃到了鲁国。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这个贵族之家已经没落了。可是,不管他的家族如何没落,其家学渊源中,无疑潜藏着丰富的河洛文化基因。
《史记》上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也就是说孔子出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春秋末期,这时的鲁国已经浸润河洛文化数百年了。孔子一出生,就闻到了河洛文化的馨香。鲁国因为是伯禽的封地,所以周文化典籍保存完好,当时与鲁国邻近的诸侯国,经常到鲁国参观学习。史书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佩服得不得了,认为鲁国的音乐没有哪国能比。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也来鲁国访问,参观学习之后,由衷地赞叹“周礼尽在鲁矣”。
周礼是周公制定的,是在河洛地区形成的,其附属产品《周公解梦》,被后人刻在数十块石碑上,现在仍然镶嵌在洛阳市区定鼎路东洛阳都城博物馆(周公庙)的大殿墙体上,而周公和他的儿子伯禽的塑像,就立在定鼎堂中。从定鼎路、定鼎堂这些字眼可以看出周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鼎中原的痕迹。
孔子心里明白,真正的文化精髓在洛阳、在周朝,所以他强调?“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一生都在践行周礼,克己复礼,追寻河洛文化的影子。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河洛文化”的称谓,他自然也没听说过此种叫法,但他听说过老子,听说过周公,听说过苌弘,当然也听说过洛阳有好听的古乐。
于是他来了,“入周问礼”来了。
如果说当初伯禽封于鲁地,只是带去了一本有关河洛文化的小册子的话,那么孔子“入周问礼”后,却是整车整车地把“河洛文化”拉走了。他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吸收河洛文化精髓的。回到鲁国之后,他不断地研究,把《周易》都看“烂”了。《周易》产生于殷周之际,其中的卦辞乃周文王所作,而爻辞乃周公所作(此为多种说法中的一种),这些艰深的文字都刻在竹简上,孔子怎会把竹简看烂了呢?原来,他反复地翻阅,竟把编串竹简的牛皮绳给弄断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这样产生了。
刻苦!真刻苦!孔子何许人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急匆匆地跑到洛阳来学习,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他用一生的时间周游列国都是去讲学,唯独来洛阳是求学;他一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别人的老师,唯独在洛阳的时候甘当学生。
当然,齐鲁文化不是孔子一个人建立起来的,齐鲁文化的时空,要比孔子活动的年代和地域广远。就拿战国时期的孟子来说,他在齐国生活了数十年,发扬光大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重要的“民贵君轻”的理念。还有荀子,曾游于齐,在齐国传播他的学说,提出“发后王”,也就是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希望建立礼治与法制相结合的社会。这些圣人先哲,动不动就提到了周礼,提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提到了周公,只差在洛邑开一个“学术研讨会”,把河洛文化“复制”过去了。
三
河洛文化对齐鲁文化的影响,除了像孔子这样的集束式引进之外,还有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渗透。当初, 伯禽赴鲁地之时,周公送了他几句临别赠言,即著名的《诫伯禽》。周公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大意是告诫伯禽:不要因为诸侯的地位而瞧不起人,要礼贤下士,不要让人才在你面前流失。
在鲁国,周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上至鲁公,下至卿士,无不循礼而动。不论是国家大事、礼仪制度,还是待人接物、礼尚往来,都按周礼行事。君位传承、祭天祭祖、对外战争、朝聘会盟以及宴会、狩猎等等也按周礼进行,否则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东周后期,天下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有的诸侯竟然按天子的仪仗出巡,一个比一个耍得大,但唯有鲁国,始终不忘“法则周公”,一切都按周礼行事,中规中矩。
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地和儒学诞生地的鲁国,一直发扬光大着河洛文化。孔子、孟子、荀子在巩固发展齐鲁文化的同时,还在鲁国的周边国家齐、卫、燕、赵、魏等国讲学,宣传儒学重礼、爱民的思想。
洛阳人对山东人一般有两种印象,一是个子大,所谓“山东大汉”是也;二是人实在,话也听得懂,与河南人口音差不多。这说明齐鲁文化中融有河洛文化的成分。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国的国情。其先进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创新意识。齐鲁的思想家从社会现实出发,大胆标新立异,对天道、人道和天人关系进行了探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为孔子和老子。
二是俯仰天地的人文情怀。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等等,是齐鲁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怀。
三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儒学在论述“人”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育人、培养人、使人成才,具有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谓“学而优则仕”,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人奋斗中蕴含着“利他”精神,往往与忠君、报国、为民等联系在一起。
四是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齐鲁的思想家们直面现实,敢于把自身融入社会大舞台,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笑傲群雄,开宗立派,创制立说,济世救民,为实现国家大一统纷纷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这种为人为学、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齐鲁文化是从一条母根上生长起来的两朵奇葩。齐文化理论驳杂,从姜尚、管仲、晏婴、孙子到黄老刑名、阴阳诸家,并无一个清晰的思想传承体系;而鲁文化中的孔子、墨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其思想观点虽异,却有着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这大概是鲁文化更坚定地吸纳了周礼和河洛文化的缘故吧
责任编辑:Xiaohe
- 古都洛阳打造“华夏文化圣城” 2014-06-09
- 弘扬主旋律 文化惠民生 2013-03-01
- 应急机制VS临时抱佛脚 2013-03-01
- 带薪休假:空头支票何时休?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