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 源于河洛

     2006-10-29 15:3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所谓陕西文化,即关中文化,对其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陕西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义。1992年底,我和河南大学陈昌远教授在开封接待陕西师大史念海教授,同史念海先生就陕西文化的来源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斯人已去,为记念这位历史地理学大师,根据当时求教于史先生的问题,写作此文,以玆纪念。

 一、  陕西仰韶文化来源于河南仰韶文化

 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人类社会有质的飞跃,首先是陶器的出现,石器的精致化;其次是原始农业的产生,我们的先民已进入了农业定居阶段,早期的聚落已经形成。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阶级分化,王权开始形成,文明在河洛地区最先产生。从考古学上看,洛阳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是裴李岗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洛阳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200多处,主要分布在黄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两岸及汝河、珍河等河流的附近地区。

 偃师西高崖遗址第一期为裴李岗文化层,其上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层。孙旗屯遗址位于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村东的梯形台地上,东西宽180米,南北长500米。1954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很厚,包含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以及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王湾遗址位于洛阳市西郊王湾村北涧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58年夏秋之际发现,1959年秋、1960年春,考古工作者两次对王湾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3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基9座,灰坑179座,墓葬119座。王湾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厚达3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湾一期文化、王湾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考古学界认为,王湾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属龙山文化,王湾二期文化介于二者之间。洛阳郊区西高崖遗址位于洛阳市辛店乡西高崖村西的台地上,遗址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6年3月,洛阳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108平方米。经试掘发现,整个遗址文化堆积共分三期,第一期、二期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一期,下接王湾二期,第三期则属于二里头和二里冈类型的文化。一般包含着几个文化层的堆积。可见,洛阳古遗址中各文化层的叠压层次清晣,具有明显的连续性。洛阳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区域性文化,由于其处于文化交融的要冲地带,因此能博采众长,形成独貝特色的风格,并最先走进文明的门槛。

 洛阳新石器文化可以得出几个结论:1、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首先产生文明突变的地区,在仰韶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从考古上可以证明,这里最早进入青铜文明。2、仰韶文化是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二里头文化从龙山文化王湾型发展而来。

 陕西新石器考古中,与河洛地区裴李岗同期的为老官台文化,学术界公认,这种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陕西仰韶文化是从河洛地区传播过去的。即陕西仰韶文化来源于河南仰韶文化。

  二、 陕西没有夏文化

  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史记》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三个王朝。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正是文献中记载的夏都斟鄩。

 夏朝的统治中心是河洛之间,但它的影响波及中原,同时也对关中有影响。考古上,二里头文化二、三、四期就是夏文化,这种遗址在河洛地区星罗棋布。但是在陕西罕见,目前,陕西考古界称,商州东龙山遗址的一个文化层为二里头一期文化层。并且称这是“夏代考古零的突破”。但是,本人通过对其发掘报告的研究,并去实地考察,发现并非如此。这个与龙山文层相叠压的文化层出土文物中无青铜器,其器物与龙山文化器物无区别,与偃师二里头一期出土文物无类似性,因此,它很可能不是二里头文化。退一步说,它是二里头一期文化,也不是夏文化,因为二里头文化二、三、四期是夏文化,这是学术界公认的。

 从文献上看,夏启之时,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有人说,有扈氏在陕西户县。实际上,顾颉刚在《古史辩》中、郑杰祥在《夏史探索》中,已用有力证据否定了此说,指出有扈氏在河洛地区。《水经注.甘水注》已明确注明,甘水、甘地在洛阳西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提出此即甘之战的地望、有扈氏之墟。

  三、 先周文化,源于洛阳

  《史记.周本记》说,周人的先祖为弃,他是帝喾的正妃姜源所生。帝喾都于亳(西亳)即今洛阳偃师《史记集解》又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因此,弃生于偃师。偃师为周文化之根。弃被禹封为后稷,即农官,子孙沿袭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于洛阳地区。到古公亶父时,周部族迁往岐山,时在商代中期。

  《史记.周本记》说,周人的先祖为弃,他是帝喾的正妃姜源所生。帝喾都于亳(西亳)即今洛阳偃师《史记集解》又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因此,弃生于偃师。偃师为周文化之根。弃被禹封为后稷,即农官,子孙沿袭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于洛阳地区。到古公亶父时,周部族迁往岐山,时在商代中期。

  《史记.周本记》说,周人的先祖为弃,他是帝喾的正妃姜源所生。帝喾都于亳(西亳)即今洛阳偃师《史记集解》又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因此,弃生于偃师。偃师为周文化之根。弃被禹封为后稷,即农官,子孙沿袭他的官位,直至夏末,周部族都居于洛阳地区。到古公亶父时,周部族迁往岐山,时在商代中期。

 此次迁移产生了先周文化,陕西学者称其为西周文化。这种考古学文化应直接移植的河洛地区夏文化。

 由于史念海等陕西学者不承认周文化来源于河洛地区,造成陕西先秦考古很多悖论。

 陕西龙山文化陶器表面,常见篮纹及若干方格纹,西周文化陶器中不见。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中,也出现过有斜方格纹的陶器,但与上述方格纹甚异其趣。又如陕西龙山文化的斝、鬶、双耳罐,不见于西周文化层。陶鬲是两层均有的陶器,然而其形制花纹与制法均判若两种。由此,陕西龙山与西周两文化之间,地层虽密接,却有过一次文化的突变。西周文化当仍有其祖先,这个祖先就是洛阳夏文化。但陕西学者不这样看,不少学者比如徐锡台,他们单由层位叠压关系,认为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必是早期西周文化的祖先,其中的差别则是由齐家文化的影响而来。这个说法,进一步推论,即不啻单纯的把西周文化的一部分渊源,更往西推,推到甘肃的齐家文化。然而,由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言,一般总以为齐家文化从东往西发展,越靠近陕西龙山文化,其受后者的影响越深。齐家纵有反哺,当不能引起早期西周文化的突变。

 四、 秦文化,也源于河洛

 《史记.夏本纪》说,秦的祖先为颛顼之玄孙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佐禹治水,此部族在夏、商时期,一直居于河洛地区。商纣王之时,秦部族迁往西戎。“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西周之时,秦部族隐而不显,东周放弃关中,秦国坐大,但文化极其落后。

 春秋时,秦开始争雄于中原,认真汲取河洛文化。《诗经》、《尚书》作为礼乐文明的代表传播到西秦,奠定了秦文化的基础。春秋时期,老子为周柱下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开私家著述之先河。在此前后,周王室发生多次王位之争,洛邑大乱。世代掌管王室典籍的司马氏离周到晋,后转赵、卫,再转至秦,王室典籍也随之扩散到各诸侯国。此后,王子朝将老子所管理的图书典籍抢劫一空离周奔楚,老子也随之奔楚,再转至秦。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扩散和转移。周王室的学者也随之星散到各地讲学谋生,逐步沦而为士,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原来在周王室做官的都掌握一定文化资料,各有所长,所以他们到各诸侯国后便开办各种私学。东周文化的扩散、下移,促进了各诸侯国士阶层逐渐形成儒、墨、道、法等学派。秦文化开始形成。但秦只注意吸收河洛文化的法家思想,而背弃河洛文化的礼义之道。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上一篇:河洛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山西文化 根在洛阳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