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图洛书产生的年代,山西仍是漫漫长夜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河图、洛书不是一种图形,而是一种器物。河图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记载周康王继位时,“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汉朝人引用的这句话时,在河图之后还有洛书二字。在这里,河图、洛书与玉制的宝器并列,在天子登基大典时,排列出来。元朝学者俞琰在注释《尚书》时,明确提出河图是宝器,此言甚是。河图、洛书作为宝器在天子登基摆出,说明其有重大的宗教礼仪价值和政治价值。
河图洛书从何而来?《易.系辞传》云:“古者包牺(伏義)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又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对句话,汉人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扬雄《核灵赋》释为:“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实际上,“河出图,洛出书”,这句话中的“河”,并不指黄河,而是指上古时期活动于黄河中游洛阳的一个古老部族“有河氏”;“洛”也并不指洛河,而是同时期活动于洛河流域洛阳的部族“有洛氏”。河图、洛书不是神秘的天书,是上古河洛地区的两个部族(或称方国)创造的宝器,实际上是一种图腾法器。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哲学观念和以数论为起点的数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河图洛书在这两方面蕴含的深刻而神奇的内容显示出河洛文化确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直至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及代表性文化成果时,仍然推重河图洛书。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的地方;河南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古碑,据说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在中华文化史上无可置疑地处于源头地位。
在这个年代,山西大地还没有产生文明的迹象。
二、黄帝定都洛阳,惠泽于晋南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洛阳是炎黄二帝故里,炎帝族和黄帝族起源于河洛之间,炎黄二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在洛阳建都立国,中华文明从河洛地区产生并从这里流传四方。
炎帝、黄帝既是人名,也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部族名称。《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氏娶于有蟜氏”指少典氏被有乔氏所娶,生炎帝、黄帝。那么,有蟜氏的活动区域就是炎黄二帝的出生地,即炎黄二帝故里。有蟜氏在何处呢?蟜字从虫,乔声。《山海经.中次六经》云:“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穀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有蟜氏是以骄虫为图腾的部落,他们的活中心是平逢山,即洛阳邙山。
炎黄二族在洛阳平逢山形成后,炎帝以姜水为活动中心,黄帝以姬水为活动中心。姜水又作强水、疆水,在今洛阳西北。姬水就是珍水,位于新安县境内,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
蚩尤领导的九黎集团、太昊集团、少昊集团势力强大,进入河洛地区后首先向炎帝集团发动进攻,炎帝榆罔氏与之大战而败,炎帝向黄帝求援,黄帝遂领导河洛地区众部族与蚩尤集团进行了长期战争。后来,黄帝擒杀蚩尤后,九黎族退出中原,在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活动,形成庞大的三苗集团。九黎族退出中原后,炎帝、黄帝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阪泉之战。阪泉之战后,炎帝归附黄帝。至此,黄帝成为天下“共主”。
炎帝、黄帝的活动中心是洛阳,这里是黄帝统一天下前的根据地,也是统一天下后的国都。《吕氏春秋.季夏季》曰:“中央土:中日戊己,其帝黄帝。”《准南子.天文训》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所谓中央之土,就是土中,即洛阳。不少古典文献更明确记载黄帝建都洛阳,如《魏书.东阳王丕传》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统一天下前,都涿鹿,既统一天下,亦都河南。”可以断言,黄帝曾都洛水下游的涿鹿,又稍作西迁,都于洛阳。黄帝的都城称为密都,《山海经.中次三经》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这里的帝,即黄帝。为什么称密都呢?密就是蜜。青要山,按清《河南府志.山川》的记载,就是洛阳西北的南石山,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记平逄山属于一个山系,因此密都就是“蜂蜜之庐”,这里是有乔氏之墟,也是炎黄二帝故里和黄帝建都立国之处
按照《帝系》、《五帝德》、《五帝本纪》等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号称五帝,相继为天子,而从颛顼到禹,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因此这是一种世袭制,这种世袭制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世袭制不同,后者是传子或兄终弟及,而五帝时代的世袭,不一定传子或传给兄弟,但必然传给家族内部,黄帝族以外的人无权取得王位,否则必然引起战争。
尧、舜之时,以河洛为活动中心,影响波及山西南部,故邻近洛阳之中条山区域,也有尧、舜的传说。
三、夏商定鼎于洛阳,晋南走进文明的前夜
《史记》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夏、商、周三个王朝。夏部族兴起于嵩山、伊洛之滨,故司马迁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正是文献中记载的夏都斟鄩。
商汤灭夏,建都西亳,即偃师尸乡沟一带,偃师商城于1983年被发现。中国学者经过20年的研究认为,河南偃师商城是商汤灭夏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也是夏、商两代划分的重要标志。作为商汤灭夏之后的最早商代王都,偃师商城延续使用了200多年。遗址城墙上最晚的堆积层来自于唐代,即在唐朝时,人们还能看到残留在地面上的遗址。通过年代测定,偃师商城作为“商代第一都”的地位已得到巩固。同时,偃师商城也为古代宫室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如宫庙分离、对称布局和寝宫与朝堂分离。遗址中发现的“苑囿”也是迄今中国学者发现的最早城市园林遗址。偃师商城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约750米,内有宫殿、庙宇、祭祀场所、青铜作坊、供水池和排水系统等,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并经过大规模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
夏商之时,晋南出蛮荒,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其依据是,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相近。商代时,山西出现虞(今平陆北)、芮(今芮城县西)、黎(今长治东北) 等从属于商王朝的几个小方国,这些小方国实际上华夏族的一些部落,并且,这些方国都处于戎狄包围之中。说明这种文明的曙光未形成文明的燎原之火。说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山西还未真正进入文明时期。
四、两周定都洛阳,催生了晋文化,山西逐步进入文明时代
周灭商后,在西亳故地营建洛邑,定鼎于此,实行洛邑、镐京并存的两都制。至东周时,放弃镐京,实行以洛邑为都的一都制,洛邑作为两周的都城达800年之久。
周公营洛后,分封诸侯。周成王在成周(洛阳)即位后,封弟叔虞于唐,叔虞死,其子燮父将国号由唐改晋,延用600年。西周时期,晋国处于戎狄之间,其国小民弱。至春秋时,其国开始强大。至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分晋,晋国灭亡,赵都邯郸,魏都大粱,韩都宜阳,山西为秦与韩赵逐鹿之地。山西的两周考古主要是围绕晋文化考古展开的。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四项突出的成果:第一项是侯马晋国遗址的发现;第二项是侯马晋都新田遗址的发现;第三项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的晋国官方文书——侯马盟书;第四项是1988年对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发掘,该墓葬者系春秋晚期晋国赵姓正卿,也有人认为是赵简子之墓。以上发掘,特别是侯马晋国遗址的发掘说明,两周时期晋文化遗存的主要分布区在山西翼城、曲沃、侯马、闻喜一带。这与文献记载的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范围相吻合。这样,侯马、曲村遗址作为古唐国、早期晋国的范围的认识已无怀疑了,但作为唐国或早期晋国的都邑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也就在这些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学术界提出了晋文化的概念。
从文献和考古看,晋文化是从洛阳文化直接移植的。特别要提到的是春秋动乱对晋文化的影响。春秋时,周王室发生多次王位之争,洛邑大乱。世代掌管王室典籍的司马氏离周到晋,再转至秦,王室典籍也随之扩散到各诸侯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扩散和转移。周王室的学者也随之星散到各地讲学谋生,逐步沦而为士,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原来在周王室做官的都掌握一定文化资料,各有所长,所以他们到各诸侯国后便开办各种私学。东周文化的扩散、下移,促进了各诸侯国士阶层逐渐形成儒、墨、道、法等学派。因此,诸子百家其学术渊源均在河洛之间。受此影响,晋文化达到自己的高峰,但随着三家分晋而灰飞烟灭。
五、汉魏晋北魏隋唐以洛阳为都,山西近水楼台
东汉之时,剿灭匈奴,南匈奴归化汉帝国,居于山西北部。佛教传入洛阳后,迅速影响全国,山西也出现了佛教。魏晋时,玄学大师嵇康等都从洛阳到来此讲过学。这个时期,山西文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士家望族的崛起。并州、河东籍的名门望族对整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为世人注目。最著名的是太原的王家、贾家和河东的裴家。这些士家大族虽祖籍山西,但实际上居住于洛阳。刘姓匈奴汉国崛起于山西,金戈铁马下洛阳,西晋灭亡,中原大乱。至北魏戡定中原,初都大同,迁于洛阳,光宅土中,励行汉化。大乱之后,当时山西基本无汉人,至孝文帝汉化政策后,山西全境胡人皆成汉人矣!
隋唐之时,山西受到中央政府重视,皇帝多次巡幸山西。故山西与洛阳关系密切,成富庶之区。故五代时,沙陀贵族崛起于山西,灭后粱,建后唐政权,都于洛阳。石敬塘据晋阳叛乱,建后晋,亦都洛阳。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亦从太原起兵,入洛阳,建立后汉。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祖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入籍洛阳,居此十五年,写成巨著《资治通鉴》。
六、山西元明清艺术中的洛阳情结
山西现存古建筑甚多,不少古建筑出自洛阳工匠之手。现在举元代永乐宫壁画为例。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它坐落在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北岸。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的四周和神龛内外都绘满了壁画,全部面积有403.34平方米,好像一条巨大的浮雕带,环绕着整个大殿。根据题记,壁画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壁画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面貌。三清殿壁画所描绘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况。在东、西、北三壁及神龛的左右两侧,分别画8位身高3米的主神。围绕主神,280余位神仙重叠地排成四层,组成长长的行列。在神仙行列中,有肃穆庄严的帝君,仙风飘逸的仙伯、真人、神王,有威武慓悍的元帅、力士,有清秀美丽的金童玉女,他们有的对话,有的倾听,有的顾盼,有的沉思,场面宏伟庄严真切,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永乐宫壁画有署名:洛阳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率众工精绘而成于泰定二年六月。
责任编辑:Xiaohe
- 古都洛阳打造“华夏文化圣城” 2014-06-09
- 弘扬主旋律 文化惠民生 2013-03-01
- 应急机制VS临时抱佛脚 2013-03-01
- 带薪休假:空头支票何时休?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