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幸福

     2006-11-02 22:4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洛阳易经学会秘书长   赵一颖
                   
    幸福,是一种发自于我们内心的愉悦感受。作为一种情感,它永远、也只能唯一地来自于我们内心地体验。

    体验幸福,享受这种体验的乐趣,并使这种幸福的体验永远地留存于我们心中,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色彩暗淡,不因人事的变迁而尘封当初的情感,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充实丰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幸福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与他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往往是一致的。

    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从个体来看,是一种体验到的感觉。但任何感觉,都是现实世界在内心的反映。幸福的本体是有迹可寻的。小的方面,安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等等。大的方面,理想的实现,生活在繁荣安定的国家等等。个人的期望值与自身状态之间的满意度越大,就越接近幸福;反之,就越远离幸福。这就保证了人事上的不平等和心理上的可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并不因为能力弱就找不到幸福。由于幸福是以欲望为基础的,幸福的短暂性和可经营性就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期望值有大小,幸福的感觉就有强弱。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等于他拥有的各种资源,除以他的需求、期望或欲望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一个人拥有的资源通常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欲望或需求越大,这个人就感觉越不幸福;反之,一个人的欲望或需求越小,这个人就感觉越幸福。同样,一个人在欲望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他所获得的资源越多,他就感觉到越幸福。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一方面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尽量获得相对多的资源,另一方面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需求,决不能好高鹜远,盲想妄动。“知足者常乐”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应该包括他具有的劳动能力、自然资源、资本财货及人际关系。劳动能力,指一个人拥有的、能够向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提供一定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体力或智力。体力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力量大小、吃苦耐劳精神等;智力包括一个人的知识、技术特长、爱好、某一方面的工作经验、与社会成员间的沟通能力等。自然资源指类似农民租用的土地、矿主购买的矿山采矿权、个人承包的山林、农民挖掘的鱼塘及渔民设置的网箱养殖场等。资本财货指一个人拥有的可以支配的厂房、房屋、设备、机具等固定资产和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人际关系指一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地位、权力、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及杰出人士的关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生理需求是指对食物、水、衣服和住房等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安全需求是指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显出来。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金钱,是人类抽象的幸福。一头扎进钱眼里的人,不可能会有具体的幸福。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幸福绝不是物化的幸福。仅凭物质的满足,几乎很难达到幸福的彼岸。这并不是说幸福不是具体的事物,只不过不是单个的事物,也不是特定的某种单一感情。幸福的感觉存在,一定有它所依靠的支点,就象阿基米德找到假想撬动地球的支点。在幸福中,这就是外界事物支配内在感情的秘密通道:或亲情、或金钱、或权势,这些东西终将通过物体的精神化,融于信仰。不管对幸福的看法如何,总要归结于一些事情的改变上,必须通过努力,以便获取所希冀的某种实现。

    人类为欲生存。 禁欲者的主张,在于只看到欲望丑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主流——原始的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很多哲人提倡人为手段而不为目的,希冀永远得到欲望火焰的温暖,而不愿在欲火中化成灰烬。欲望是远远跑在人类前面的妖魅,不断诱惑着人类, 在人们还没撩到她飘逸的长裙时,她又在前方柔情万种地招手。希望和失望同时存在,得到和失去相并拥有。欲望好比一团火,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智控制它,便会焚毁自己。为了获得实在的幸福,为了使幸福不是虚幻的、意外的,使欲望更加明确,在纷繁的现实中火焰依旧光亮。理智之镰不是去扑灭欲望之火, 而是去割除欲望之杂草,使火焰不要盲目地蔓延。人类不能完成自身的想法,大半是由于欲望不够强烈,不够理智。既然欲望是根本动力,那么幸福,是否可以简单的归纳成欲望之满足呢?

    人的欲望有很多种,浅层的和深层的。这些欲望都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力。由于欲望寄存于人体之中,人要么是满足,要么是抑制。但这些欲望中,必须有一种主导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其它欲望的生长,在与其它欲望相冲突时,就会自动以这个欲望为中心,使其它欲望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莫罗阿在《论幸福》中阐述:“实际是,制欲派的明智只是趋向幸福的途程中的第一阶段。它把精神上一切无谓的苦闷加以扫荡,替幸福辟出一个地位。它勒令最无聊平庸的情操保持缄默。这第一步斩除荆棘的使命尽了以后,幸福的旋律,方能在它创造就的氛围中响亮起来。”也正如尼采所说:“许多种欲念在内心激烈地追逐,最后一种欲念支配了理智。”

    大漠中的植物短小尖锐,叶片象涂上一层薄薄的油蜡,烈日的热度也难以渗入瘦狭的枝干, 但是根系却非常长,在干涸的沙土下,争夺仅有的水分和养料。人与人正如这些植物,死死固守着自己的生存空间,防止外人的侵入。叔本华把人类比作取暖的豪猪, 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害怕寒冷又害怕彼此受伤。人类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特性,好像弹簧的两个端点,在受到贴近或分离的作用力时,都会产生相反的力。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单个的人脱离社会,依靠微薄的力量作生存抗争时,不管其方式如何,人猿泰山也罢、鲁滨逊也罢,都将归入兽类。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非常有限,生存成了最迫切的要求,人与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抗拒外来的各种侵害。正如压力松懈,弹簧便会自然松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的能力大大提高,有了相对的空闲时间,生产资料进一步私有化,一部分人因为拥有生产资料坐享其成, 而另一部分人只能出卖劳力接受剥削。人类破坏了原始世界的和谐,各种矛盾也就随之产生,正是在这个矛盾根基上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社会--以等级制为基础的社会。

    从幸福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物,大人物就好象避雷针,在瞬间可以聚集大多数人的命运于一身,左右他人的幸福,通过权力、舆论、或思想,传达他的力量,成为幸福的承担者,似乎就是人性化的上帝。通过这个过程,他拥有更多的力的权利,所以大人物永远比小人物更仁慈、更有力、更威严。同样因为他是力的综合点,力的承受点,所以也同样赋予他这样的品格:更荒谬、更易变、更无情。所以在悲剧的主题中,最初的主角多是些大人物。

    人的不平等,决定对幸福的理解、追求方式的不同,以及对上层建筑认识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很好的环境,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健康,没有受过堕入旁门左道的危险,他会很容易接受好象自然产生的道德法律,潜意识中懂得这些上层建筑是维护现状的保证。同样,那些为生存而四处流浪,以及一切生活在底层的人,当冠冕堂皇的意识不能适应他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要牺牲这些意识,或者说加以修正和改变,甚至根本的对立。在他们抛弃人的尊严,违背内心的意愿,做下不法的交易,犯下滔天的罪行时,你不能感慨道德的沦丧,哀叹金钱的魔力,无谓地谴责这些可怜的人。这时,你只能崇敬人根深蒂固的本能——生存,以及有意识的伟大目标——追求幸福。如果你希望从出生起,可以避开所不愿碰到的生活,除了祈求能投生到不坏的家庭外,你也只能回到那句说得不能再说,陈腐得不能再陈腐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透了人情冷暖之后,这句话才开始散发出朴素、辩证的光辉。

    幸福既然是综合考验下的结论,它的形式可以表现为肉体之满足,理想之实现,灵魂之麻醉等等。当期望值和目前的生活状态统一起来的时候,就象一张满弦的弓,充满了力和幸福感。当主导的力占了重要的位置,它的力是单向并且绝对的,在内心世界没有什么再可以怀疑的。当一个人梦想成为明星,得到他人的喝采和掌声,在他没得到之前,虽然吃得很好,工作也很安逸,但这个愿望的存在,使他的灵魂一直处于饥渴状态,没有充盈的感觉。得不到升华的力,始终会处于不幸者的行列,就算有知己倾听忧愁,但还不足以疗好他的痛苦——这种因愿望带来的伤。所以,一个人如果愿望较小,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境况,反而最容易幸福。由于欲望的可满足性和永远不满足性,人也就在不断地追寻幸福和失去幸福,在得到幸福的时刻,同时又有满足后的空虚感。

    对力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表现为掌握幸福的自由度。现实生活中,愿望并不总能得到满足,有时应当选择的情况下,又患得患失。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惑着我们,使身心得不到解放。就算筋疲力尽后得到某样东西,又受着新问题的困惑。所以,在力的牵扯中,幸福的最高形态也就渐渐展现它的全貌。当认识有了一定的超越,对事物的必然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还不能超脱其他力的作用,他们会使世界陷入盲动的危机阶段。任何世外桃源、与社会脱离的个人是不存在的,那种人类对人的吸引,会将任何真的假的隐士引回这个斗争的环境。幸福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个人的幸福和个人的自由。基于这点,保尔的名言才具有永恒的意义。全人类的幸福并不是个人可以办到的,它必须在社会建立一种秩序,并且不断发展完成。

    幸福是一个心思诡谲的女神,但她的眼光并不势利。权力能支配一切,却支配不了命运。金钱能买来一切,却买不来幸福。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来说,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帐本上没有支出。这种人尽管敏感,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他眼里,现实生活中的祸福得失已经降为次要的东西,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赌场上输掉的,却在他描写赌徒心理的小说中极其辉煌地赢了回来。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需后福?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因此说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永恒的幸福之花只有植根于完美人格的土壤才能永不褪色,并且随着时间而成熟,而愈加鲜艳丰满。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结局的完美与否。谁又能说始终为着前方悬着的那个遥远而美好的目标,一次次不懈奋斗的过程不是一段灿美的人生?对于同样的工作,有人乐在其中,有人叫苦不迭。在现代社会紧张而激烈的生存竟争中,过一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生命中的幸与不幸,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若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放弃面对的生活,本身便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幸福和快乐 ,有如不速之客,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阔绰地请大家吃酒,酒过一巡后翩然而去,留下全是念想。你无从命令它来,只能在它来临时感激它。你也不能迫使幸福快乐发生,但你可以使自己在它来临时注意到它。幸福快乐是一种态度,不是一种状态。

    幸福快乐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爱上我们现在所有的日子,我们会幸运得多,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所以,一个人的幸福,正如尼采所说:“在他的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存在着对他来说无可争辩的真理:粗糙者如作为最高行为动机的个人的家庭幸福,精致者如对教会等的信仰。那些反对他们的话,他听也不要听。”相对来说,单一的欲念更能引导人们进入幸福的状态,不会患得患失,左顾右盼。这种确信,这种真理感,使人拥有绝对理由产生的力,这个力正牢牢控制着不能动弹的现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无论何种教义,都把爱与对整体的渴望密不可分。当人们将死之时,仍愿意看到自己的幸福通过别人的意志得以实现,只有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临死前还紧紧抓着镀金的圣母像!因此,狭隘自私的人,很难找到永存的幸福。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山高水阔只有翱翔于碧空高天的雄鹰才能领略到它的俊美;随心所欲只有逍遥于仁德智慧的贤者才能体验到它的幸福。充满智慧的双目是犀利的,人格完整的翅膀是有力的,拥有了这两件法宝的雄鹰即可以啸傲于九天之上,悠游于碧宵之间,俯瞰这喧嚣的尘世,透过其表面氤氲繁茫的迷雾,对人间万象了然于胸。欣赏高雅的音乐需要一双敏锐的耳朵,览阅优美的图画需要一双洞察入微的眼睛,品味沁人心脾的幸福,则更加依赖于丰富的智慧!一朵烂漫的野花、一轮高洁的明月、一缕轻柔的和风,随时都可能给智者带来无尽的感悟,并使之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天地无私,人为其子,天地之爱如春雨秋月,岂有独钟?我唯私心,如障目之叶,不见日月之明,于是徒自悲叹命运的不公。而真正的俊杰之士则奋起力效泰山之巍巍。临渊羡鱼者终贫,退而结网者终不负苦心一片。
   
    “天将以酬长厚者”。我相信,一个人可以被夺去各种特权,甚至生命,但不能被剥夺幸福,当你感到自己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就真实不虚!





上一篇:论封建  
下一篇:略论“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