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与古都洛阳

     2007-01-07 11:30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作者:蔡运章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看到用圆圈和黑点组成的河图洛书,最早著录于南宋大儒朱熹《周易本义》的卷首,据说是五代首士陈捕传出来的。但是,这两张图即没有文字说明(图一),也没有传承关系。致使宋代以来说术界对它的起源、真伪、内涵、演变及其与《周易》八卦、《洪范》九畴的关系等问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遂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千古奇迹。本文谨河图洛书的思想内涵,发祥地域及其古都洛阳的关系诸问题,略作论述。

一、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

    河图洛书自古就被视为天赐“神物”,这是人们对它迹惑不解的重要原因。《周易•系辞传》载:“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扬雄《校灵赋》云:“大《易》之时,河序龙马,洛贡龟书”。《汉书•五行传》说:“刘歆以为虑戏氏绳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相传,距今八九千年的伏羲氏时代,有个龙头马身的神物从黄河里跃出,它身上的旋毛组成“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居左,四九处右”的图形献给伏羲,这就是河图。优羲依照河图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扬,近取诸身,而画出八卦,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大禹治水成功,有个神龟从洛河里爬出,背上的数字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方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图形献给大禹,这就是洛书。大禹依据洛书制定出制理天下的《洪范》九畴,奠定了中华典章制度的基础。因此,洛图洛书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源头。

    人类文明从神话中走来。当我们撩开蒙在河图洛书头上的神秘面纱,就可发现它并非天书,而是中华文明史上两部渊源有的杰作。《尚书•顾命》记载:周康王举行就职典礼时,“天球、河图在东序”。《尚书•洪范》记录箕子的话说:大禹治水成功,“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史记•孔子世家》载:就连从不言怪、力、乱、神的孔子,晚年也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感叹《大戴礼记•明堂》载:“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朱熹《书河图洛书后》云:“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语,”而郑氏注云:法龟文也。然汉人固以此九数为洛书”。《后汉书•刘瑜传》记载:延熹八年(165年)刘瑜向汉桓帝上书曰:“古者天子一娶九室,娣姪序。《河图》授嗣,正在九房”。这说明早在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就把九宫之数视为洛书(或河图)。

    河图洛书不但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有大量记载,更得到现代考古学的有力证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墓地出土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钵上,用锥刺成由55个小圆圈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与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所载“河洛未分未变之三角图”及李光地《启蒙附论》中的《点数应河图十位图》都极为相似,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1987年,安徽含山县陵象滩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距今五告年的长方形玉版上,刻有象征天圆地方和北长、四维、八方、八节、八卦的图案。在玉版四周所钻的四、五、九、五个小圆孔,恰与《易经乾凿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的洛书数理相合。因此,这件玉版上的图案和圆孔,当是原始洛书和八卦的象征。是这块玉版出土时还夹在玉龟的背、腹甲之间,这正是“灵龟页书”传说的实物佐证。令人惊异的,而玉版图和玉龟的年代比大禹治水还要早约1000年,可见“灵龟页书”是多么古老的神话传说。正如著名国学大师、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所惊叹的那样,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性怪谈,却可印证起来,竞有它的事实依据,那真是'匪夷所思'了”[3]特别是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阳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宫占盘上所刻数字和文字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所载的洛书九宫图完全相同[4]。它说明今传洛书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开来(蔡运章:《论洛书的真伪及其产生年代》,《河洛文化论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河图洛书之所以被蒙上神话色彩,应是我国古代为道者常“托古自重,以神其术”的缘故。

    河图洛书是以天地之数的奇妙组合来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线。图中数字的结构和方位,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生消原理配置的,河图之数的思想内涵,在《管子•幼宫》、《礼记•月令》、《素问经•金匮真方言论》和《太玄经•玄数》等先秦两汉文献中都有记载。它把天上的五帝(太  炎帝、黄帝、少  、颛顼)、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看星)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色(苍、赤、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地上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畜(鸡、洋、牛、马、  )、五谷(麦、季、稷、稻、豆)、五果(梨、杏、枣、桃、粟)、五味(酸、  、甘、辛、咸)和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窍(目、舌、口、鼻、耳)等天地间的事物都涵盖其间,反映的是以太阳的中心的五星体系,侧重于自然天道。洛书之数的思想内涵,除代表人们熟知的《洪范》九畴(五行、五事、八政、五绝、皇极、三德、稽疑、庶微、五福六极)这九章大法外,还把天上的九天(钧天、苍天、变、玄天、幽天、昊天、朱天、炎天、阳天)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八风(炎风、滔风、熏风、臣风、凉风、  风、厉风、寒风)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地上的九州(冀、豫、雍、扬、  、徐、梁、青、荆)、八方(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萆、木)、八物(马、牛、龙、鸡、  雉、狗、羊),人身的九窍(阳窍七、口、鼻、目、耳;阴窍二:大小便处)、八体(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以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  、兑)等事物都涵盖期间,反映的是以北拓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侧重于社会人事。河图洛书通过十个自然数字的奇妙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中华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

    河图河书之所以能把天文、地理和人事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其间,是中华先民术数崇拜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念是东方哲学的精髓,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图洛书起源于天文历法,河图同十月太阳历演变而来,洛书受十二月阴阳历的影响。伏羲依河洛而画八卦,文王依八卦而演《周易》河洛八卦“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洛书图纵、横、斜每条线上的三数之和皆等于十五,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组合数字和魔方。河洛八卦的“阴阳五行”观念是我国古代中医、音律和度量衡制度的理论基础。《周易》易卦阳爻称六,九六之和十五与洛书之数相合。《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致使洛书之数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规划模式。例如:洛阳东周王城东西七里,南北八里,汉魏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它们的长、宽之和皆为十五。西汉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经纬各长十五里”的方形结构。北魏、洛阳城和隋唐长安城皆为南北长十五里。特别是明清北京城以自永定门到钟楼南北十五里的中轴线对称展开,从宫殿的布局五坛(天、地、日、月、社稷)的设备和城门的命名等,都显示出天南地北,日月升降阴阳和谐、法天则地的河洛八卦思想,是以“天人合一”观念指导都城建设典型杰作(蔡运章:《论河洛八卦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影响》,《大易集成》,齐鲁书社1994年)。河图洛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所反映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和,至今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1977年9月,美国航天局发射“旅行者”1号宇宙飞船前,曾向世界各国征集,向外星智慧生命携带反映地球文明的“名片”。当时,著名数学字华罗庚教授曾指出:洛书河图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文物》1978年第1期)。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

二、河图洛书的发祥地,《周易》八卦的故乡

    我国历史上“龙马负图”、“灵龟负书”的传说发生在哪里?中华民族的圣经《周易》是什么地方成书的?这两个涉及华夏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大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许多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地等问题,受到各地的格外关注。例如,老子、庄子、墨子故里、诸葛亮的隐居地,梁祝传说。木兰故事的发生地等,都引起激烈争议。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报成为世界非无质文化遗产,给国人以极大的震惊。因此,澄清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的发祥地,是很有必要的。

1、“龙马负图”于孟津

    相传,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10公里黄河南岸雷河村旁的龙马负图寺,就是距今七、八千年伏羲氏古代龙马负图的圣地。《礼记•礼运》载:“河出马图”。郑玄注:“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虑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刘勰《文心雕龙•正纬》也说:“龙马出而《大易》兴”。这说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依河图而画八卦,奠定了《周易》哲学的思想基础。今雷河村南有条尖于孟津县东南流入黄河的图河,沿岸有卦海、负图、上河图、下洛图、孟河、马庄等村名,相传这里就是当年伏羲氏降服龙马、受河图而画八卦的地方。

    龙马负图寺位于图河岸边,本名伏羲庙。今寺内尚存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孟津县令冯嘉撰立的《新建伏羲庙记》载:“县治西北五里许地名曰浮图,寺名曰,龙马。父老相传为伏羲时龙马负图之处。……晋永嘉四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俱遗碑可考”。这说明伏羲庙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梁武帝改名龙马寺。后来,唐高宗时改名兴国寺,明初称龙马负图寺、明末、清代名伏羲庙。该寺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尚存明清时期的碑刻20多通,皆为“龙马负图”在孟津的有力佐证。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人撰文说:“伏羲在孟津仿龙马背上的圆点,画《河图》,作八卦,无疑是在今孟县南、黄河北岸,属焦作市境内”。因而认为“焦作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李晓正:《焦作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焦作日报》2006年5月30日)。这完全是不顾历史事实的一厢情愿。首先,“孟津”本是位于今孟津东北到孟县南的著名黄河古渡。《史记•周本纪》载:武五伐纣“东观兵至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是“孟津”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在此会盟而得名。“孟津的地望在哪里?《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东至于孟津”孔安国传:“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溱,古今为津”。《史记•夏本纪•索隐》曰:“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阳”。《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杜预曰:“盟,河南郡河阳县孟津也,在洛阳城北”。《辞源•皿郭》“盟”字条说:“盟津,古地名,即孟津,旧址在河南孟津县东”。“河阳”汉魏时期属河内郡,唐属孟州,时代改为孟县。今“孟津县”秦汉时期名“平阴”,宋代名“河清”,金代改为“孟津”。由此可见,因孟津古渡连接大河两岸的孟津和孟县以往对古渡的地望,或说在“河阳”,或说在“洛阳城北”,或说在今“孟津县东”,都不为错。但并非“众口一词,无一例外的都皆明,孟津在今孟县南”。然而,既然“孟津”是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而得名,所以“会盟”的地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水经注•河水》载:“河水又东  平县故城北。河南有铭陈   ,世传武王代纣,八百诸侯所会处。……故孟津亦曰盟津”。这说明八百诸侯的会盟处在“河南”岸的今孟津县境。古渡南北两县在会盟时地位的轻重,自金明以降,把“  清”改为孟津,把“河阳”改为孟县已经作了历史的经论。其次,“孟津”是东汉镇守洛阳北部的重要关隘,唐徐坚等《初学记》卷七载:“汉洛阳有四关•东成嗥关、南伊阙关、西函谷关、北孟津关”。《后汉书•灵帝经》载:中平元年“置八关都慰官”。李贤注:“乃八关函谷、广成、伊阙、大谷、  辕、旋门、小平津、孟津”。自东汉以降,“孟津”始终与古都洛阳的防务休戚相关,这就是金代以来今洛阳市孟津县绻承了“孟津古渡”署名权的重要原因。第三,孟津的龙马员图寺建于1600多年前,历代相沿,香烟不绝,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寺院周围还有许多与龙马员图、伏羲画卦相关的地名和传说。这些不争的事实,并非是“由于今洛阳孟津县……建起了龙马负图寺”,才“形成舆论的”。伏羲氏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国许多地方都与他相关的传说。故今“焦作北部太行山”有伏羲氏的传说是可能的。但是,若仅凭这些传说和孟县与孟津古渡有关以及明清以晚才形成的陈氏太极拳,就说“焦作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实属牵强附会之举。

2、“灵龟负书”于洛宁

    “灵龟员书”传说发生的地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这是需要辩析的。

(1)陕西洛南说

    洛河发源于陕西洛南县角岭山,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巩义等地,在巩义市东北入黄河。《山海经•中山经》载:“谨举之山,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郭  注:“洛水今出上  县象岭山。《河图》曰:玄扈、洛纳为此间也”。《中山经》还载:“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   之水”。郭 :注:“《河图》”云: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纳,灵龟员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郝  行案:“阳虚山在今陕西洛南县”。《水经注•洛水》载:“玄扈之水出玄扈之山……其水经阳虚山下。《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纳也”。纬书《河图》即《河图玉版》,成书于西汉晚期。晋代郭   和北魏的郦道元都依《河图玉版》的记载,认为“灵龟员书”的“玄扈洛纳之水”在今陕西洛南县西北的洛河岸边。

(2)洛宁西长水说

    必须指出的是《山海经》、《水经注》所载“阳虚山”、“玄扈水”的地望,自来就有争议。明嘉靖《河南府志•宋宁县》载:“玄扈、阳虚,今在永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永宁到》载:“阳虚山,在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黄帝时仓颉随帝南巡阳虚之山是也。有元扈水出下焉,流而注于洛”。“永宁”民国初改为洛宁。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山川》载:“阳虚山和玄扈水在城西五十里,有洛出书处。”这说明“灵龟员书”传说发生的地方,在今洛宁县西长水村旁的洛水岸边。

(3)“河洛”说

    “河洛”本指古代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水经注•洛水》载:“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篆字。帝尧又修坛河洛,择良议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势,赤文绿色,广袤九尺,员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会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舜又习尧祀,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员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书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寻礼尧坛,降壁三沈,荣光不起,黄鱼又跃……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代   。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深礼焉。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昔帝、尧、舜、禹、汤五位上古圣王“修坛沈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的地方,应指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也就是古代称为“河洛”的地方。因此,有学者认为,“龙图”、“龟书”的传说应发生在今巩义市东北洛水入黄河处。这三个有关“灵龟员书”的地方,因陕西洛南县西素无遗迹可寻,而巩义洛水入河处除西侧的邙山被称为“神都山”外,也没有任何与“龙马负图”、“灵龟负书”相关的文物遗迹。而洛宁西长水村附近,却有大量的古代传说和文物遗迹可证。





上一篇:学者称中国应有大国视野 否则连小康都难维持  
下一篇:“小破孩”和3个洛阳人的动漫帝国梦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