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老兵,只为心中那份感动

     2007-01-16 13:4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核心提示:

  他的网名叫“失败的匈奴”,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04年他组织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图片展”活动中,隆冬季节,他穿一件单薄的茄克,身材瘦弱,目光炯炯。

    马路上人车川流不息,他情绪激昂地讲述着几十年前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大声呼吁过往路人要牢记历史。

  此后,每到“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他都会带着搜集的图片和实物,走上洛阳街头。

   而且“失败的匈奴”还给自己定下一份使命,寻找那些被人遗忘的抗战老兵,为他们送上问候,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人在惦记着他们。

   “失败的匈奴”是洛阳人,熟悉的人都直接喊他“匈奴”,其实他真名叫李磊,今年30出头,曾在春都集团做了九年电工,2005年起以打零工度日。

  “远征”26天,听老人讲述“活的历史”

  2006年12月底,“匈奴”从中缅边界的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返回洛阳,他说,“26天,得到的比我想要的多得多!”

  从“匈奴”口中,我了解到他是中国抗日同盟网的成员,2004年4月,开始在“互助老兵论坛”上做援助抗日老兵的活动。活动的组织者每人每月为抗日老兵提供50元,由云南当地政府代为转发,当时承诺是3年一期,到2007年4月,第一期就结束了。

  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使援助活动能继续,2006年初“匈奴”开始酝酿此次云南之行。在网上发出帖子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不少人寄钱过来,希望能为那些老兵们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更坚定了他一路走下去的信心:“这些老人是战争的见证者,是活着的历史——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他们。”

  2006年11月30日,“匈奴”开始了他的“探访云南幸存抗日老兵”活动。从之前了解的资料中他知道,那里的老兵生活很贫困,他决定给每个老人再送上200元钱,表达一点心意。

  活动开始的几天,有两个北京的网友与他同行,在腾冲呆了几天后,他们离开,12月6日,“匈奴”开始孤身走访。“要经常翻山跃岭,预料到路途的艰辛,所以我带了各种装备,长刀、短刀,庆幸的是一路还算顺利,计划走访的50位老人除10位已经离世的之外,其他的都见到了本人。”对那些已经故去的老人,“匈奴”买上花圈,戴着祭品,到他们坟前跪拜。

    “匈奴”说,40位健在的老人中年龄最小的79岁,最大的已是107岁高龄,这些老人都是当年腾冲战役、血战松山战斗的亲历者,35位老人的身上都留下了战争的伤口,如今的他们都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由子女赡养,而由于当地经济并不发达,子女无法给他们很好的照料,很多老人都是独自一人过着凄苦的生活。

  听老人们讲述自己在战场的拼杀是最让“匈奴”激动的时刻。80多岁的董灯庆激动地告诉“匈奴”,在腾冲保卫战中,他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情景;李华生老人,1936年在贵州入伍,参加过南昌战役、广西宾阳战斗,远征缅甸,失利后退回国内,参加了腾冲游击战和收复腾冲战斗,老人的下颚被子弹穿透,至今仍有伤疤;1942年入伍的胡自坤老人是黄埔军校校友,参加过腾冲游击战,收复腾冲战斗等,老人说他永远记得当年牺牲的战友,在国殇墓园里,老人佝偻着腰一个一个的墓碑找着自己以前的同学和战友,向“匈奴”讲述着当年战争的惨烈……

  “匈奴”告诉我,26天的时间里,他记了几本厚厚的笔记,还用MP3录下了老人们的声音,他想把老人们的故事都整理出来,“这将是一部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他说,尽管自己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将每位老人在战场上勇猛的拼杀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援助老兵,因为被激怒,也因为被感动

    在很多人眼中,“匈奴”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自己尚且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却为别人操心劳累?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路,“匈奴”说,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埋藏于自己心中的愿望:“当有一天看到有人在做的时候,我便义无返顾地加入了!”“匈奴”所说的便是他所参与的网站——中国抗日同盟网,在那里,一群激情澎湃的人搜集着那些抗战老兵的消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看到这些老人的资料,看到尚有这么一群有激情的热血青年,“匈奴”说他感觉到自己的血液也在沸腾。

  于是,他开始寻找洛阳的抗战老兵,每查到一位老人的资料,“匈奴”都会兴冲冲跑到老人家里,和老人聊上一会。可有一段时间,他却接连碰到老人已经离世的消息。“我不断地在网上写“哀悼抗战老兵”,觉得自己像个报丧鸟似的,我甚至想放弃再去探望的想法!”

  2005年,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招致整个中华民族的愤怒,“匈奴”在网上发出帖子提出,我们身边生活着那么多抗战老兵,他们是斩妖除魔的勇士,我们在反对小泉参拜的同时,也应给这些人应有的尊重!

  “匈奴”说,从最初一味地仇恨日本到决定去帮助那些抗战老兵,是自己思想的一个很大转变,因为“单纯地讲历史,好像只是在宣传“仇恨”,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因为近年来宣传比较多,很多人开始关注滇西抗战,关注这些远征军老人,时常有人以及当地政府(保山以及云南)来看望他们,老人们也都领到了由当地政府协助发放的大家募集的互助金……

  尽一己之力,求问心无愧

  从认识“匈奴”起,每次看到他,他的脸上都保持着同样表情,激昂中夹杂着忧虑。他说:“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还是希望我能赶在老人们都还健在的时候,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人在关注着他们!”用他的话说,自己所做的并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众多的网友,代表众多的中国人,为这些老人们尽一份力量。

  说起2007年要做的事情,“匈奴”显得很兴奋,他打算再找到10位抗战老兵,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在抗盟和网上再找到10个热心人,和他一道去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29军留在大陆的9位老人我已经找到两个!”他略带得意地说,“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虽然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一定会尽力!”

  对自己的生活,“匈奴”也有一份期望,“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尽快找到份工作,挣点钱,这样,给老人的帮助也会更多一些!”

   “之所以要这么坚持着做下去,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再做。因为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看到这些抗战老兵时,他们都过得很好,那么我会微笑着向他们敬个礼。”采访结束时,匈奴充满信心地告诉我,这是第一次,我在他的脸上看到笑容。本报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席倩





上一篇:“小破孩”和3个洛阳人的动漫帝国梦  
下一篇:河洛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