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平乐正骨”被深圳申报“国遗”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原本发源于洛阳的“平乐郭氏正骨术”,未来却很有可能成为深圳的一个“国字号标签”?!
6月5日,来自深圳的一些媒体报道说,“深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为世人所认知。在最近公示的《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深圳有11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深圳共有12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平乐郭氏正骨术’等5个项目,正在经广东省重点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市正在采取措施对这些已发掘出来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
这一消息当天即通过网络传到洛阳,顿时在洛阳网友中引起一片哗然,“深感震惊”者有之,“愤愤不平”者有之,“扼腕痛惜”者有之。网友们纷纷说道:“‘平乐正骨’是在洛阳诞生、且在洛阳传承了200多年,如果将来一旦被深圳申报成功,对洛阳将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而我们也将会无比难堪!”“强烈抗议深圳抢占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这件事为我们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外地占用敲响了警钟,洛阳人有责任捍卫洛阳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要不然还会有更多的空子被别人钻!”……
事实:深圳是“平乐正骨”的重要分支
据记者调查,深圳把“平乐正骨”作为自己的“国遗”冲刺项目之一,并非无根无由,而众多洛阳网友对此表现出异常激烈的反应,亦不难理解。
很多人都知道,“平乐正骨”是一种神奇的正骨医术,又称“洛阳正骨”、“平乐郭氏正骨”,它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诞生于我市孟津县平乐镇的郭氏家族,盛传七世,历时二百余载,素以手法独特、疗效卓著而饮誉河洛、闻名中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平乐正骨”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不仅在发源地洛阳生根开花,而且传遍了全国各地,造福了无数的患者,成为洛阳灿烂的民间文化遗产的骄傲。其间,它造就了两位医德双馨的骨伤科精诚大医:一位是我国中医药界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楷模”、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原院长、“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另一位是被誉为“人民健康好卫士”、“苍生大医“、“中华骨魂”的“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郭春园。
1985年,61岁的郭春园受卫生部委托,来到深圳创办了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从此,深圳才有了洛阳平乐正骨医术。此后20余年间,郭春园及其弟子在深圳及全国多个大中型城市诊治了数百万骨伤患者,也使得深圳平乐郭氏正骨医术逐渐成为“平乐正骨”的重要分支,更因此于今年3月被深圳列入首批“市遗”名录,继而先后向“省遗”、“国遗”发起冲刺。
然而在洛阳网友看来,“平乐正骨”诞生、起源、发展于洛阳,历经200多年,传入深圳仅20多年,所以,洛阳将它申报“国遗”才是天经地义,怎能任由深圳来“染指”呢?
意愿:当然希望“洛阳平乐正骨”胜出
洛阳对“洛阳平乐正骨”自身申报“国遗”不重视吗?不是的。
早在2005年,洛阳已将“洛阳平乐正骨”推荐申报首批“国遗”,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入选。今年4月左右,省文化厅从洛阳精选了8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遗”,“洛阳平乐正骨”依然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目前也正在向“国遗”全力展开第二次冲击。
那么,对于深圳突然发起的这场“国遗PK”,“洛阳平乐正骨”的代表人会怎么看?
“从个人意愿来说,我当然希望洛阳最终能够胜出,但对这种结果产生什么决定性影响,我是无能为力的。”昨日,“平乐正骨”第七代传人、如今“坐镇”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郭维淮之女郭艳锦,向记者坦诚相告。
郭艳锦意味深长地说,与深圳相比,我们“洛阳平乐正骨”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深圳也许会在经济实力上胜出几分,但不管将来评选结果如何,“平乐正骨”的“根”永远都是在洛阳,这是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的。
建议: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坦然相对
“事实上,这场‘国遗PK’对洛阳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与洛阳网友们的激烈反应相比,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飞跃抛出的这一观点,让人颇为感意外。
张飞跃阐释说,首先,“平乐正骨”被深圳重点申报“国遗”,正好彰显了“平乐正骨”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它从洛阳成功走向全国的一个象征,应当成为洛阳人的一种新的骄傲。
其次,“国遗”项目并没有规定只有发源地才能申报,而是允许同一项目多家申报,所以,深圳当然可就“平乐正骨”申报“国遗”,而洛阳无权加以垄断和干涉,只有等国家将来确定。不过依据第一批“国遗”的相关评选规定,“国遗”项目至少需要150年至200年以上的历史,相信在第二批“国遗”评选时,也会综合考虑历史源源等因素。所以,这场“国遗PK”的结果殊难预料,洛阳人目前不必过分心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而且它们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故在历史长河中很容易濒临消亡的危险,而“国遗”的评选,正是为了促使人类对其进行共同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因此,无论申报“国遗”最终花落谁家,对“平乐正骨”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洛阳人不妨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坦然相对。
本报记者 邓德洪
责任编辑:Xiaohe
- 古都洛阳打造“华夏文化圣城” 2014-06-09
- 弘扬主旋律 文化惠民生 2013-03-01
- 应急机制VS临时抱佛脚 2013-03-01
- 带薪休假:空头支票何时休?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