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祥麟
旨在探讨河洛文化与台湾关系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于今年10月15日至1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一
此次研讨会是由全国台联策划发起,全国台联与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台联共同举办。在3天的会议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40多位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姓氏、民俗、信仰等方面发表论文与演讲。大家认为,河洛文化指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洛水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台湾文化源于河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本清源,台湾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无论从民族民系、血缘宗亲、文化思想、伦理民俗、经济地理等都源于祖国大陆,和祖国大陆密不可分。
会议特意安排在黄河边上的郑州市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在致开幕词时说,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由河洛发端,5000年的文明史在河洛孕育。河洛文化之于中华文化,有如千丈树之根,万里水之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台湾文化同样根在河洛。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5000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近年来,不计其数说“河洛话”、称自己为“河洛郎”的台湾同胞不畏艰辛,从岛内海外到河南寻根祭祖,充分说明河洛文化的厚重及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郑梓在即席发言中说:“我从高雄到福州再飞郑州,用20多个小时跨越了河洛文化从河南到福建再到台湾几千年间的历程,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感受,这是一次‘回流’之旅。”
台湾“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卢博文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积累的结果,不可能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而人为切断,让台湾同胞脱离中国文化是不可能的。历史上凡是要抛弃本民族文化的人,都落得失败的下场。源于河洛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两岸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两岸应携手发扬光大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中国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
在3天的会议期间,两岸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的关系这一主题,采取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等形式,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特别为研讨会发来了题为《台湾方言的故乡在中原》的书面演讲。
河南省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在发言中指出,从史前以及夏商周时期有关河洛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中,已经证实了根在河洛的命题。就豫闽台文化的关系而言,闽台文化的渊源同在河洛。众多专家学者均认同,占台湾总人口2%的原住民是大陆百越先民的后裔。百越是对古越人的统称,其中包括了于越、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等分支。从夏商时期直至汉代的不同时期,古越人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渡船到了台湾岛,为开发台湾做出了贡献。通过对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证明古越人与中原人很早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桀奔南巢”或是“太伯奔吴”,抑或是河洛地区中央政权统治势力的向南扩展等,不同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形式,大大缩短了古中原人与古越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其中主要的是中原文化对古越文化的影响。
除原住民外,占台湾总人口98%以上的汉族人,大都是从东南沿海的闽粤移民台湾的,即闽南人(河洛人)和客家人;而闽南人和客家人,又都是秦汉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北方中原河洛地区的士族、黎庶因不堪战乱、灾疫肆虐等大批移往闽粤的。历史上中原人大规模南迁入闽的有:晋“永嘉之乱”时期河南固始江淮间的士族集团陈、林、黄、郑、詹、丘、何、胡八族;唐代河南固始人陈政父子在福建开屯建堡,建立漳州,故陈元光有“开漳圣王”之称。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入闽,统一福建,并对福建大规模开发与治理,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南宋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南迁,中原人再次掀起移民高潮。从这几次大的南迁可以看出,在闽台地区开发的大舞台上,中原人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正是有这样一个坚实的人文基础,河南人与福建、台湾人血脉相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如闽台的许多民间信仰习俗,直追中原;闽台民间方言的故乡在河洛地区;闽台人的姓氏大部分可以在河洛地区找到源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和闽台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说,无论是河南人、福建人,还是台湾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炎黄子孙。河洛作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在过去充分发挥了其文化的融合性,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今天,它在凝聚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团结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提出来:豫闽台500年前是一家,也有人提出:豫闽台1000年前是一家。更有学者认为,在若干万年前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虽然形成海峡两岸,但闽台两地文化还是一脉相承,并以大量的史实说明,闽地是中原人口向台湾播迁最重要的跳板之一。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到达台湾;隋王朝派遣陈楼、张镇洲率兵万余渡海入台;唐朝进士施肩吾率族人渡海居台;南宋台湾隶属晋江县,泉州知府遣军民入台屯垦;元朝在台湾设“巡检司”;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军民长期居台;清康熙时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清光绪年间正式确认台湾为一个行省,并广招福建、广东居民迁台……历史证明,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3年,台湾进行了一次户口统计,户数在500户以上的有100个姓,其中63姓的族谱中均自认其祖先来自河南。这63姓共有670512户,占台湾全省828804户的80.9%。还有500户以下的姓氏其祖根在河南的还未计算。从这个人口比例来看,台湾的主体人群其祖根是在中原地区,难怪台湾人自称为“河洛郎”。河洛郎迁居台湾,把河洛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民俗、信仰以及多方面的文化意识,很自然地都带到台湾去,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厦门大学著名的方言学专家黄典诚教授,于1981年4月22日在《河南日报》发表的《寻根母语到中原》一文中说“寻根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这话说得非常中肯。在台湾不少姓氏都分别建立了宗亲会,特别是留居台湾的河南人,建立了庞大的河南同乡会,每年回到中原寻根拜祖的人络绎不绝。
三
台湾学者杨祥麟在题为《台湾文化与河洛文化》的论文中提出,河洛先民从闽粤东渡台湾,使河洛文化在台湾生根。据家族堂号和家谱考察,台湾的姓氏大多源于中原河洛地区。台湾人的衣食住行、家族制度、社会组织、节庆活动以及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等,均与大陆一脉相承,如生于河南省汤阴县的民族英雄岳飞,被明、清历代皇帝尊为武圣。台湾日月潭、宜兰等地,均建有岳武穆王庙,精忠报国遗训,满江红歌词,“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等名言广传民间。宋朝名臣,包丞坐镇汴京为官清正廉明,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正义凛然,在台湾民间广为歌颂,以包公为题材的小说、电视、戏剧、电影等,人们百看不厌。
台湾学者席瑜先生认为,河洛文化不仅孕育了台湾文化,更培育了台湾同胞的成长,台胞爱国爱乡的观念、祭祖报本的美德、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来源于河洛文明,地缘、血缘、史缘、都证明台湾同胞无论何时到达台湾,与祖国大陆都是同文同种、同乡同祖,中原才是闽台人的血脉之根。
现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协会”副理事长的王月镜博士,从台湾民间信仰的角度阐释了台湾文化来源于河洛。她用大量的数据、图表说明,台湾的民间信仰是随着中原人渡海来台而传播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百教杂陈、多神信奉的传统,台湾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具这样的特色。但台湾供奉的神明,无论是沿海一带的妈祖、观音菩萨,还是生意人尊崇的圣关帝君、福德正神等等,都没有脱离来自中原的儒释道三教。台北市的71个神祇都源于河洛文化,台湾民间信仰与河洛文化实为一体。
此次研讨会还受到《荥阳郑氏与郑成功》、《粤东焦岭淡定村丘氏迁台与丘逢甲抗日保台》、《台湾史前文化刍议》、《台湾陈姓与中原的历史渊源》、《台湾百家姓大寻根》、《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和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与儒学——中华民族的命脉》等论文。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容歪曲、割裂与否定。如果有人以一己一党之私利,不顾历史与两岸人民的感情而数典忘祖,定会遭到两岸人民的唾弃。全国台联副会长石四皓在闭幕词中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凝聚全体中国人的智慧精神和思想感情,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责任编辑:Xiaohe
- 古都洛阳打造“华夏文化圣城” 2014-06-09
- 弘扬主旋律 文化惠民生 2013-03-01
- 应急机制VS临时抱佛脚 2013-03-01
- 带薪休假:空头支票何时休?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