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都 风俗犹尔雅

     2007-12-09 23:3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作者:顾 涛

  民俗,是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民间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社会文化的基本部分。洛阳,作为河洛地区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绚烂多姿、瑰丽奇异的民俗文化,并以其“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深深影响着中原乃至中华民俗,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洛阳民俗文化,无论是礼仪、宗教、道德,衣食住行、民间艺术,或是传说故事、方言俚语,都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河洛文化的特色,是河洛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华夏民族素称“礼仪之邦”。回溯历史,中华重视礼仪之俗滥觞于洛阳。早在夏商周三代,洛阳就是天下翕然向风的“首善之区”,历代统治者不断定制作规,相沿成俗,特别是周公定鼎洛邑,制礼作乐,对洛阳礼仪民俗的形成和传播都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洛阳成为礼仪文化的中心,孔子问礼于老聃的生动记载就证明当时天下人对洛阳礼仪文化的崇敬向往之情。《宋志?表》曾这样赞叹洛阳人民的礼仪之风:“士向诗书,民习礼仪,务本立业,有周召遗风”。长期以来,在重礼之风的熏染下,洛阳人民以淳厚朴实为美,崇尚信义,乐善好施,豁达宽容。家庭生活以孝为先,邻里之间和睦谦让。民间常用“鱼傍水,水傍鱼”、“两好合一好”、“亲帮亲,邻帮邻”来形容融洽、互助的亲邻关系。

  民间艺术在洛阳民俗中熠熠生辉,光华四射。自古以来,洛阳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养成了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创造了形式繁多、活泼动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有节奏鲜明、唱腔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河洛大鼓,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戏曲,有技艺精湛、扣人心弦、惊险而又热闹的杂耍。洛阳工艺品品种繁多,精致美观,更是名扬海内外。洛阳宫灯历史悠久,造型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尤以红纱灯最为知名,常被用作喜庆饰品,深受人们热爱。名闻遐迩、誉满中外的“唐三彩”是洛阳工艺品中的精华,它熔绘画、石刻、雕塑等艺术为一炉,继承融汇了我国历代工艺品的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是民俗百花园中最让人留恋赞叹的一朵奇葩,洛阳的饮食文化同样是洛阳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洛阳水席自古驰名,是来自民间的传统名吃。唐武则天时,它飞进重楼叠檐的宫廷御厨,其后又从宫廷走回民间,遂名扬天下。其他风味小吃不可计数,牡丹燕菜,晶莹清爽,官贵吉祥;洛鲤伊鲂,味美肉嫩,回味悠长;长寿鱼色红味鲜,酸辣咸三味俱全;不翻汤油而不腻,纯正利口;烫面角色泽如玉,皮薄透亮。一边品尝风味独特的名吃,一边聆听美丽动人的传说,双重享受,人生至福。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人民素以爱花,特别是爱牡丹的习俗闻名,它是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欣赏美、追求美的鲜明写照。洛阳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远至唐宋以前,然其牡丹名重天下,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则是唐以后。一代女皇武则天,生前最爱赏牡丹。她深爱牡丹雍容华贵之美,把各地牡丹运到洛阳栽培,一时牡丹大盛,从此种牡丹、赏牡丹成为洛阳民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皆然,花开时,士庶竟为游遨”。有诗人赞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为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特别是近年来,洛阳牡丹声名更盛,花会期间,千姿百态的各色牡丹,竞相绽放。四方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沉醉于流光溢彩的花海之中。

  洛阳民俗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活水,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河洛人民。它扎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千百年来,洛阳民俗代代相传,相沿不衰,并不断吸收容纳周围及外来民俗,形成众多美俗、良俗,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上一篇:唐小说对龙门石窟北天王所踩鬼怪的诠释  
下一篇:武王伐纣与偃师命名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