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里国学热: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家园

     2007-12-12 20:4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易经》中的‘与时偕行’指的就是‘与时俱进’”“中庸之道即是和谐之路,而‘无过无不及’亦即科学发展观”“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现在做人做事讲求诚信不谋而合”……用现代眼光对四书五经的解读正是吉林省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的特色。

  从2005年开办至今,坚持公益的“国学大讲堂”已举办150余期,在此,各行各业的人们循着中华民族传统经典的指引,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经典走近群众

  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契机,源于2005年9月28日的全球祭孔。长春文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洪源说,当时有10万人涌入文庙参加大典,使他们一下子看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也因此萌生了举办公益讲座的想法。2005年12月25日,“国学大讲堂”举行了开课仪式。“这应该算是全国第一个公益性国学讲座,”王洪源说。

  应民众需求而生的“国学大讲堂”始终紧贴民众生活。王洪源说,举办“国学大讲堂”的宗旨就是在民众中传播普及国学教育,避免传统文化在自由传播过程中误入歧途。“初衷就是让专家学者以低姿态走入普通民众中,让群众从国学中汲取精神营养。目前专家们已把四书中的《论语》《大学》《中庸》都细讲完毕,还讲完了《孝经》,大家都特别喜欢听。”

  举办两年来,“国学大讲堂”已吸引了吉林省内外的大批听众。每期讲座听众最少时一二百人,最多时有五六百人,各种社会阶层、各种职业、各种知识水平的人都有。为了不局限于长春文庙及图书馆等课堂,“国学大讲堂”讲座还办到了长春市多所中小学校、部队、社区甚至监狱,反响热烈。

  长春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金海峰教授义务为“国学大讲堂”讲了一年多《论语》。他说:“学术发展的方向是走向平民化,传统经典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用老百姓能听得懂、活生生的小故事来解读。比如《论语·学而》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按字面翻译是‘学了知识并实时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但如果你这样来教孩子,他会想,‘把作业写个20遍根本不快乐啊’。其实这句话可以解读为‘学了知识要及时用于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样解释,老百姓不仅能听得懂,也能接受,而且还很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照着去做。”

  王洪源说,每堂课上,都有不少听众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或者给老师递纸条,写明自己有哪些疑惑需要解答,或者希望下一讲能听到哪些内容。在固定听众中,甚至已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班委会,他们会在讲座开始前做准备工作,上完课后还会收集听众的意见反馈,为下一讲确定题目提供参考。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

  73岁的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退休教师叶连友是“国学大讲堂”的老听众,他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老年人愿意听传统文化。过去人们忽视了好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好传统继承下来,不应全盘否定。”

  长春一家金融机构的白领刘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每个周末,离开工作,听听这样的讲座,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得到一次净化。”

  王洪源认为,“国学大讲堂”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魅力,细讲《论语》《大学》《中庸》《孝经》和《礼记》并非“就经典而经典”,而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贴近人心,本于人性。

  金海峰认为:“中国社会已实现从变革期向和平发展期的转变,而在和平发展期,传统文化回归现实是一种历史规律。人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探讨的是人生一些永恒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儒家文化所传授给我们的道理就不失为一种参考,可以给我们启迪,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同样多次担当“国学大讲堂”讲师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大国学院博士曹胜高则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上升,促使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上升、自信心增强。逐步兴起的国学热,既是社会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也是全球文化学术交流的需要。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张喜才表示,现在,社会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尽管整个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人们缺少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人们迫切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

  张喜才说:“举办‘国学大讲堂’讲座,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倚重的,因为它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至关重要。”





上一篇:韩石萍:太学辟雍传经典 春风立雪育英贤  
下一篇:画师据实画像被杀 朱元璋奇特长相成谜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