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边陲岳辉文 回洛题匾颂节妇

     2009-03-27 10:1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文化快讯 > 河洛纵横 > 正文
    匾额状况:“节凛冰霜”匾额长157厘米,宽77厘米,上款为“特授朝议大夫、兼署云南迤东道东川府正堂、军功赏戴蓝翎、加三级纪录十二次、又随带军功加二级岳辉文,为儒童梁守诚之妻祝氏立”,下款为“道光十四年广寒月榖旦”。此匾四周边框雕刻“富贵不断头”纹饰,庄重典雅。 
  专家评析:这块匾额属贞节匾,是官员岳辉文为孟津下古村的祝氏而立,褒扬她为丈夫苦苦守节、忠贞不贰的纯洁品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的道德诉求,折射出女性在那个年代备受压抑、完全沦为男性附庸的境况。
  农家院里藏古匾
  下古村是孟津县会盟镇的一个村庄,南依邙山,北临黄河,土地肥沃,池塘遍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历史上,这里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时至今日仍古迹处处,韵味十足。
  该村的梁怀云老先生日前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讲,他家过去住在下古街上,老宅的大门上方长期悬挂着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匾额。上世纪60年代,由于黄河频频南侵,危及到了广大村民的安全,村庄只好往南搬迁,依邙山选址另建。在拆除老宅建新房的时候,他就把古匾摘了下来,妥善保存至今。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现在村中许多人都弄不懂上面的内容,非常想找位专家帮着解读一下,看看它究竟有无价值。
  随后,我们邀请市民俗博物馆的有关专家,一同前往下古村,在梁怀云老人的家里见到了这块“节凛冰霜”匾额。虽然历尽沧桑,该匾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品相优良,许多文字上仍然附着有原来的色彩,金光闪闪。从匾文来看,它是一位名叫岳辉文的官员为节妇——儒童梁守诚之妻祝氏而立,具体时间为道光十四年广寒月,即公元1834年农历十一月。
  专家介绍,这块匾额是标准的贞节匾。其中的梁守诚,应是下古村现在梁姓人士的一位先祖,他是一个读书人,只可惜尚未取得功名就早逝了,留下妻子祝氏苦苦为其守节。儒童,为明清时期的一种称呼,凡是在科举考试中没有考中秀才的士子,无论其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也叫童生、文童。
  当时,人们之所以要为丧夫多年的祝氏立这块匾,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畸形的道德观,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丈夫去世后不能再嫁,要为其守节对于那些贞节模范,官府和族人往往会采取种种方式进行旌表和传诵,最常见的就是为她们建贞节牌坊、立贞节匾额。
  在旧社会,那些丧夫节妇们的日子通常都过得非常清苦,孤独一人,守着子女,住在老屋,忍受着生活的艰辛,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经受莫大的煎熬,不免有些风言风语袭来,甚至还会受到一些好色之徒的滋扰,她们必须以庄重、冷淡的态度来应对,不然就有失节之危。所以,人们在褒扬她们守节操行时,往往都选择冰、雪、霜这些具有“冷”、“白”特征的事物来用词用语。像我们见到的这块匾额,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用“节凛冰霜”来比喻节妇祝氏的忠贞不贰、端庄纯洁。从这个字眼,也可看出祝氏的人品操行和守节之苦。
  耕读传世成名门
  随后,我们从下古村一户梁姓人家还找到了一本《梁氏家谱》,仔细翻阅,可以清晰地了解“节凛冰霜”匾额背后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家庭环境。
  这本《梁氏家谱》汇编了下古梁氏分别在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等年代撰修的多部家谱,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家族的变迁和人丁的繁衍。
  下古梁氏祖籍山西,明朝初年从洪洞县迁到孟津黄河岸边的下古村,迄今已经600余年,历20余代。历史上,他们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渐渐成为享誉孟津、洛阳一带的名门望族。比如他们的七代祖梁迁,字鸿济,在明朝成化年间由贡生进入仕途,先后在京城鸿胪寺等官署任职,官至四川什邡知县;八代祖梁桐,曾任临洺县县丞。
  延续到第九代,一个名叫梁许的人更不得了。他字君可,号带川,从小苦读经书,学问很大,在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会试中考了个第三甲第48名,得中进士,被授山西渭南县知县,以后还历任湖广道监察御史、陕西苑马寺少卿等职。他为人正直,善于断案,每到一地,总是“理诬枉,杜苞苴”,给人们办下了种种好事,以极大的声望被列入各地的名宦祠。在甘肃靖远,人们至今仍在传诵着他任靖虏卫兵粮道时赞美“月河晚照”神奇景观的诗作:“天机织出赤城霞,发彩腾光万树花。几缕纷纷明远岫,余晖晚送夕阳斜。”
  到了清代,下古梁氏依然家族显赫。第十二代祖梁琦,字小韩,号无崖,勤奋好学,7岁能文,14岁中秀才,曾被聘请校编河南省志书,著有《稽古堂集》、《经坛射覆》、《艺林碎金》等。
  由于门风良好,梁家还与当时享誉河洛的诸多高官、名士结为秦晋之好。像十一世的梁允直,他的妻子就是李天宠的孙女,而李天宠为明朝嘉靖戊戌科进士,明末曾在扬州一带抗击倭寇,战功卓著,官至浙江巡抚。
  梁允直的儿子梁琛,也是讲究大义的忠勇之士,有一年,贼寇侵袭孟津,他不为屈服,骂贼不止,最后投黄河自尽,被赠“苦节可风”、“贞烈维风”匾额。他的女儿,后来还嫁给了阎廷谟为妻。阎廷谟是孟津人,清顺治丙戌(公元1646)科进士,曾以工部主事监理河工。有一年,黄河在河南封丘决口,他亲临督修,露宿河堤,解除了河患。
  董笃行,字天因,洛阳老城西南隅人,清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为执掌弹劾百官及谏言朝政得失的官吏。时至今日,他的故事仍在洛阳广泛流传,人们尊称他为“董老官”。可你或许不知道,董笃行的妻子就是下古梁氏第十二代祖梁琏的女儿。
  根据《梁氏家谱》记载,“节凛冰霜”匾额主人祝氏的丈夫,应为下古梁氏第十二代中的梁之芳,字守诚。
  建功边陲岳辉文
  回头再说题匾人岳辉文,他背后的故事可绝不仅仅像匾上刻的履历那样简单!
  岳辉文其实也是洛阳人,由于学问突出,清朝嘉庆年间被选拔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并由此踏上仕途。
  清朝初期和中期,位于云南东北的昭通、东川等地非常落后,作为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主要由土司政权来管理。土司强悍肆虐,各地民不聊生,平常人家,无论男女老幼,往往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随着清廷“改土归流”等政策实施,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才开始得到发展。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岳辉文来到这一地区,出任宣威(今为宣威市)知州。上任伊始,他四处奔走,体察民情,发现这里的东、西两条河流频发水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立即组织大家开始兴修水利。他把全州的土地进行了统计,按照各家各户田地面积的多少,分摊修建大坝的佣工。同时,他还不辞劳苦,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都要前往工地视察督促。在各方努力下,未过多长时间,就修筑堤防60余里,彻底消除了水患,百姓深受其惠。这些堤防,从此被称为“岳公堤”。
  边民的穿衣问题,岳辉文也无时无刻不记在心间。当时,这里的百姓还不懂得纺织的技术,他亲自从内地召集来众多工匠,制作出数百台纺车,分发民间,并购买大批棉花,无偿分给大家,然后派人教他们纺棉织布。这一年,岳辉文过生日,许多人来为他送礼祝寿,他欣然接受,然后将收到的数百两银子全部捐出来,作为推广纺织的资金。很快,遍境可闻织机声,人们的穿衣问题从此解决。
  由于政绩卓著,岳辉文后来被提拔为云南迤东道东川府正堂。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他从西南边陲回乡探亲,应邀为节妇祝氏题写了“节凛冰霜”匾额。(记者 陈运团) 



上一篇:云梦山下办书院 安贫乐道育后人  
下一篇:管鲍分金创佳话 古老村落今胜昔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