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地名:石碑凹
地方状况:石碑凹村地处北邙之上,位于孟津县常袋乡政府东南约4公里处,距离洛阳市区约9公里。该村三面环沟,地势高低不平,东邻朝阳镇卫坡村,西接小崔沟,南为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北连官庄村和拐坪村,村域总面积6600亩。该村目前下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拥有人口2300余人。
村名由来:该村旧属洛阳县,曾被称为宣武村,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死后葬到这里,子孙卒后也埋葬在先人附近,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家族墓地。历史上,这里碑碣林立,高耸入云,村名因此更改为“石碑凹”。
发动政变建北宋
居功至伟石守信
稍微了解一些北宋历史的人,恐怕都对“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印象深刻。可是你知不知道,在这一事件中失去兵权最多、堪称第一受害人的,则是石守信这个开国元勋。
石守信与洛阳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生的最后岁月在此度过,死葬北邙,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产,还促成了“石碑凹”这个沧桑感十足的村子。
石守信生于公元928年,浚仪(今开封附近)人,本是后周旧臣。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他屡立战功,官至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属于国家主力部队的高级将领。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热热闹闹地庆贺春节,突然接到镇、定二州传来的紧急军情:契丹和北汉组成联军,进犯后周。情急之下,当朝宰相范质等未予核实,即以恭帝名义诏令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没想到,这一切正是赵匡胤等人设计的一个圈套。
接到诏令,赵匡胤进行了严密部署,安排高怀德等随军出征,则把能征善战的石守信、王重琦留在了京师。正月初三,赵匡胤正式带兵出城,大军一路上磨磨蹭蹭,一天只走了20公里,傍晚时分才抵达开封东北的陈桥驿。随即,赵光义等加紧活动,一方面散布“天上出现两个太阳”的谣言,说这意味着新天子将出现,一方面四处煽动,挑起兵士对朝廷的不满。他们还星夜派人给石守信送信,让其做好内应。
次日黎明,赵匡胤“黄袍加身”,掉转马头,回师汴京。此时,石守信早已部署“将士环列待旦”,控制了京师的交通和重要地点,策应大军返城。
得知兵变的消息,朝中文官纷纷自缢,个别武官调兵反击,很快被追杀。看到形势已不可逆转,万般无奈,后周小皇帝只好把帝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终于如愿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而位居开国元勋之首的石守信,被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领归德军节度使。随后,他又率军四处平叛,为巩固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死葬洛阳北邙岭
家族墓地好壮观
靠军事政变登上皇位的宋太祖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石守信等效仿他的做法,给他也来一次政变。于是他便像史上的许多君王一样,把防范、收拾的对象瞄在了那些功高震主、手握大权的属下身上。不过,他采取的行动远没有西汉刘邦那样心狠手辣,而是温和得多。
乾德年间的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特在后宫设置酒宴,招待石守信、王重琦等几位高级将领。席间,他感叹自己“终夕未尝安枕而卧”,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他就说道:“哪个人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可能推辞得了吗?”石守信等一听此言,知道他们已被赵匡胤猜忌,顿时吓得汗流浃背,哭求赵匡胤给指一条生路。赵匡胤于是顺势劝他们不如交出兵权、多聚钱财,快快活活过下去。石守信急忙道谢,第二天,就和其他几位高级将领称病请假,请求解除各自的兵权。赵匡胤一一照准,给他们加封了有职无权的高官头衔,赏赐了大量的财宝、田宅,让他们养老。这就是史称的“杯酒释兵权”。
经过了这场事儿,石守信懂得了韬晦之计,以后无论当什么官,极少过问政治,一心聚敛财富,积累下了庞大的家产。宋太宗赵炅登基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石守信被拜为中书令,充任西京留守。举家来到洛阳,他更是疯狂地搜刮百姓,大肆聚敛。
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六月,石守信死,终年57岁,被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平乐乡宣武村”,也就是今天的孟津县常袋乡石碑凹村,北宋朝廷还追封其为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守信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石保从早卒。他的长子名叫石保兴,次子名叫石保吉,均为北宋重臣。和父亲一样,石保兴也属能征善战之将,多次与契丹人交战,他曾任西京(洛阳)都巡检使,为官惯用严刑,对百姓滥施淫威,被封西平郡开国公。石保吉的做派比其哥哥更甚,他的妻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女儿延庆公主,依仗着是战功卓著的当朝驸马,骄横跋扈,峻暴好杀,所到之处,总是以接待公主的名义,要求各地为其大修府邸别墅,生活极为奢侈。他历任驸马都尉、上柱国等职,也被封西平郡开国公。这兄弟俩死后,均归葬“宣武村梓泽源之先茔”。
今天,在石碑凹村西北约1公里的圹原上,仍保存着两通极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于圹原的农田当中,连碑带座高达5米多,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经过专家考证,这通巨碑为石保兴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东北方向约百米的一条土沟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沟壁而立,已断为四截,底座已被黄土掩埋,碑额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据村中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此碑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于石保兴墓神道碑东侧偏南约160米处的一堆杂坟旁,清朝末年,当地张姓人氏嫌其压了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就将其拉倒摔成了四截。秀才梅世玉撞见,直言相劝,张姓人才将断碑运到附近的土沟旁,依沟壁拼接立起来。
石碑凹村的张元丰先生讲,这两通巨碑附近方圆近1公里的地方,历史上全是石守信家族墓地,极为壮观,墓冢一个挨着一个,碑碣林立,每座墓的神道两旁都设置着造型丰富的石人、石虎等石刻。正因为如此,他们村才由当初的宣武村更名为石碑凹村。后来,人们平坟种地,墓冢渐渐都消失了,墓碑石刻则大多被深埋到了地下,过去,人们犁地还经常绊到。
明清古寨存到今
历经沧桑好风韵
石碑凹村的南边,紧挨着村民现在的聚居区,至今还保留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让人格外惊奇。
这座古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是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墙,墙上又垒寨垛,用来防御外部侵袭。它的寨门设置得十分特别,在东寨墙根,向下挖出一条马道坡,再用砖石砌成门墙,安上厚重的木门,寨门一闭,固若金汤。
这里现在还有一条深洞,全长60多米,由寨内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沟,南端洞口恰恰开在深沟的半腰处。村民讲,这条深洞俗称“跑反洞”,可容200余人,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和匪乱,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时刻用来藏身逃命的。
寨内的主体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几座居民院落构成。砖木结构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随便走进一座院子,从前到后,可以看到临街大门、过厅、厢房、上房、砖砌窑洞等,层次分明。院内还多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显得清幽典雅。
近些年,由于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来生活,里面显得空荡荡的。风雨侵蚀,再加上缺乏维修保护,许多建筑已经倒塌损坏。但前来参观的人只要在古寨内转上一遭,仍然会不由得被它那迷人的风韵所陶醉。
记者 陈运团
地方状况:石碑凹村地处北邙之上,位于孟津县常袋乡政府东南约4公里处,距离洛阳市区约9公里。该村三面环沟,地势高低不平,东邻朝阳镇卫坡村,西接小崔沟,南为老城区邙山镇沟上村,北连官庄村和拐坪村,村域总面积6600亩。该村目前下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拥有人口2300余人。
村名由来:该村旧属洛阳县,曾被称为宣武村,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死后葬到这里,子孙卒后也埋葬在先人附近,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家族墓地。历史上,这里碑碣林立,高耸入云,村名因此更改为“石碑凹”。
发动政变建北宋
居功至伟石守信
稍微了解一些北宋历史的人,恐怕都对“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印象深刻。可是你知不知道,在这一事件中失去兵权最多、堪称第一受害人的,则是石守信这个开国元勋。
石守信与洛阳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生的最后岁月在此度过,死葬北邙,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产,还促成了“石碑凹”这个沧桑感十足的村子。
石守信生于公元928年,浚仪(今开封附近)人,本是后周旧臣。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他屡立战功,官至禁军殿前都指挥使,属于国家主力部队的高级将领。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热热闹闹地庆贺春节,突然接到镇、定二州传来的紧急军情:契丹和北汉组成联军,进犯后周。情急之下,当朝宰相范质等未予核实,即以恭帝名义诏令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没想到,这一切正是赵匡胤等人设计的一个圈套。
接到诏令,赵匡胤进行了严密部署,安排高怀德等随军出征,则把能征善战的石守信、王重琦留在了京师。正月初三,赵匡胤正式带兵出城,大军一路上磨磨蹭蹭,一天只走了20公里,傍晚时分才抵达开封东北的陈桥驿。随即,赵光义等加紧活动,一方面散布“天上出现两个太阳”的谣言,说这意味着新天子将出现,一方面四处煽动,挑起兵士对朝廷的不满。他们还星夜派人给石守信送信,让其做好内应。
次日黎明,赵匡胤“黄袍加身”,掉转马头,回师汴京。此时,石守信早已部署“将士环列待旦”,控制了京师的交通和重要地点,策应大军返城。
得知兵变的消息,朝中文官纷纷自缢,个别武官调兵反击,很快被追杀。看到形势已不可逆转,万般无奈,后周小皇帝只好把帝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终于如愿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而位居开国元勋之首的石守信,被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领归德军节度使。随后,他又率军四处平叛,为巩固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死葬洛阳北邙岭
家族墓地好壮观
靠军事政变登上皇位的宋太祖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石守信等效仿他的做法,给他也来一次政变。于是他便像史上的许多君王一样,把防范、收拾的对象瞄在了那些功高震主、手握大权的属下身上。不过,他采取的行动远没有西汉刘邦那样心狠手辣,而是温和得多。
乾德年间的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特在后宫设置酒宴,招待石守信、王重琦等几位高级将领。席间,他感叹自己“终夕未尝安枕而卧”,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他就说道:“哪个人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可能推辞得了吗?”石守信等一听此言,知道他们已被赵匡胤猜忌,顿时吓得汗流浃背,哭求赵匡胤给指一条生路。赵匡胤于是顺势劝他们不如交出兵权、多聚钱财,快快活活过下去。石守信急忙道谢,第二天,就和其他几位高级将领称病请假,请求解除各自的兵权。赵匡胤一一照准,给他们加封了有职无权的高官头衔,赏赐了大量的财宝、田宅,让他们养老。这就是史称的“杯酒释兵权”。
经过了这场事儿,石守信懂得了韬晦之计,以后无论当什么官,极少过问政治,一心聚敛财富,积累下了庞大的家产。宋太宗赵炅登基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石守信被拜为中书令,充任西京留守。举家来到洛阳,他更是疯狂地搜刮百姓,大肆聚敛。
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六月,石守信死,终年57岁,被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平乐乡宣武村”,也就是今天的孟津县常袋乡石碑凹村,北宋朝廷还追封其为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守信有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石保从早卒。他的长子名叫石保兴,次子名叫石保吉,均为北宋重臣。和父亲一样,石保兴也属能征善战之将,多次与契丹人交战,他曾任西京(洛阳)都巡检使,为官惯用严刑,对百姓滥施淫威,被封西平郡开国公。石保吉的做派比其哥哥更甚,他的妻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二女儿延庆公主,依仗着是战功卓著的当朝驸马,骄横跋扈,峻暴好杀,所到之处,总是以接待公主的名义,要求各地为其大修府邸别墅,生活极为奢侈。他历任驸马都尉、上柱国等职,也被封西平郡开国公。这兄弟俩死后,均归葬“宣武村梓泽源之先茔”。
今天,在石碑凹村西北约1公里的圹原上,仍保存着两通极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于圹原的农田当中,连碑带座高达5米多,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碑上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经过专家考证,这通巨碑为石保兴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东北方向约百米的一条土沟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沟壁而立,已断为四截,底座已被黄土掩埋,碑额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个篆书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残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据村中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此碑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于石保兴墓神道碑东侧偏南约160米处的一堆杂坟旁,清朝末年,当地张姓人氏嫌其压了他们家祖坟的风水,就将其拉倒摔成了四截。秀才梅世玉撞见,直言相劝,张姓人才将断碑运到附近的土沟旁,依沟壁拼接立起来。
石碑凹村的张元丰先生讲,这两通巨碑附近方圆近1公里的地方,历史上全是石守信家族墓地,极为壮观,墓冢一个挨着一个,碑碣林立,每座墓的神道两旁都设置着造型丰富的石人、石虎等石刻。正因为如此,他们村才由当初的宣武村更名为石碑凹村。后来,人们平坟种地,墓冢渐渐都消失了,墓碑石刻则大多被深埋到了地下,过去,人们犁地还经常绊到。
明清古寨存到今
历经沧桑好风韵
石碑凹村的南边,紧挨着村民现在的聚居区,至今还保留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寨,让人格外惊奇。
这座古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是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黄土而建的地扎窑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墙,墙上又垒寨垛,用来防御外部侵袭。它的寨门设置得十分特别,在东寨墙根,向下挖出一条马道坡,再用砖石砌成门墙,安上厚重的木门,寨门一闭,固若金汤。
这里现在还有一条深洞,全长60多米,由寨内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沟,南端洞口恰恰开在深沟的半腰处。村民讲,这条深洞俗称“跑反洞”,可容200余人,是旧社会人们为了躲避战争和匪乱,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时刻用来藏身逃命的。
寨内的主体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几座居民院落构成。砖木结构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随便走进一座院子,从前到后,可以看到临街大门、过厅、厢房、上房、砖砌窑洞等,层次分明。院内还多植梧桐、石榴等树木花卉,显得清幽典雅。
近些年,由于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来生活,里面显得空荡荡的。风雨侵蚀,再加上缺乏维修保护,许多建筑已经倒塌损坏。但前来参观的人只要在古寨内转上一遭,仍然会不由得被它那迷人的风韵所陶醉。
记者 陈运团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古都洛阳打造“华夏文化圣城” 2014-06-09
- 弘扬主旋律 文化惠民生 2013-03-01
- 应急机制VS临时抱佛脚 2013-03-01
- 带薪休假:空头支票何时休? 2013-03-01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