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代表家乡人将三彩艺牡丹盘送给晓丽。
5月26日,中央电视台以弘扬人间真善美为宗旨的《道德观察》栏目关注了一个洛阳女孩的故事:今年年初,在江苏常州一家小菜馆打工的90后洛阳女孩刘晓丽,将客人遗落的一只装有22万元巨款的皮包归还失主,后又将失主赠予她的2000元“感谢费”全数捐给常州市希望工程……
之前,刘晓丽的事迹已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传遍常州大街小巷,常州城更是掀起了一股向刘晓丽学习的热潮。央视节目播出后,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名20岁洛阳女孩的美丽脸庞。
5月29日晚,本报特派记者赶赴常州探访:这个平凡的洛阳闺女如何感动了一座城市?她有哪些我们还不知道的故事?
面对大量媒体采访邀约,她悄悄躲起来了
5月30日上午抵达常州后,我们首先来到刘晓丽打工的如家菜馆。得知我们要找刘晓丽,住在菜馆附近的居民纷纷围了过来,纷纷竖起大拇指:“刘晓丽的事情常州人都知道,一个打工的小姑娘能做出这样的事真不容易!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
“5月27日后刘晓丽就没来上班了。而且,她已经搬家了。”菜馆老板梅玉蕾告诉我们。
梅玉蕾说,自从上了报纸,刘晓丽就成了“名人”,各社区、各单位经常找她去作报告,媒体的采访邀约也不断。不过,这些邀约被刘晓丽一一婉拒。
在同事眼中,即使成了新闻人物,刘晓丽还是那个每天与他们嬉闹的小姑娘。“她平时干活特认真,人很开朗,我们相处得非常好。”来自安徽的服务员小曹告诉记者。
梅玉蕾说,除了朴实、开朗,刘晓丽总是十分低调,“她觉得,捡钱、还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告诉我们,刘晓丽之所以近几天都没来上班,是因为有太多媒体拥来,而小姑娘特别不想“出名”。
“我真的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说的”
听说洛阳媒体专程到常州寻找刘晓丽,常州市有关部门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了刘晓丽的电话号码和地址。不过,虽经多次拨打,刘晓丽的电话却始终无法接通。
无奈,我们只好前往刘晓丽的租住地——常州市新北区汇丰三村。汇丰三村的住户大多为外地来常打工人员,彼此并不熟悉,我们几经打听也没有找到刘晓丽的家。我们只好再次拨打刘晓丽的电话——通了!
“喂,你好,是刘晓丽吗?”“对,你是哪位?”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很甜美,略带一丝羞涩。当得知我们因“巨款事件”而来时,刘晓丽起初婉拒了采访。“我真的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说的。我想,是个人都会这么做的。”她说。
最终,还是家乡人的情谊打动了刘晓丽。在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后,她答应了接受我们采访。
面对一沓沓百元大钞,她呆了一会儿
5月31日上午8时,刘晓丽如约和我们见了面。站在记者面前的她,亭亭玉立,一双大眼睛很有神采。刘晓丽说,她到常州打工3年了,日子过得平凡而充实。
刘晓丽回忆,今年1月10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男一女两位客人走入她打工的菜馆用餐,在靠近大门的桌子边坐下。12时15分左右,两位客人吃完饭急匆匆离开。刘晓丽上前收拾台布时发现,桌子和店内的玻璃墙之间夹着一只棕色的皮包。“一定是客人落下的!”刘晓丽这么想着,赶紧追到店外,但两名客人已驾车远去。
左等右等,依然不见丢包的客人回来,刘晓丽决定打开包看看能否找到失主的联系方式。
让刘晓丽没有想到的是,包里竟装着一沓沓百元大钞。粗略一点,至少有20万元。“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刘晓丽坦言,当时,看着这些钱,她呆了一会儿,不由想:“这些钱如果是自己的该有多好。”不过,这念头一闪而过,刘晓丽和梅玉蕾拨打了报警电话。
接警的新北区城北派出所民警到场后对包内的钞票进行了清点,发现包内有人民币22万元。根据皮包夹层内遗留的驾驶证,刘晓丽和警方很快将巨款送交了失主沈先生。
“不是自己干活挣的钱,我拿着该不知道咋花了”
今年2月22日晚,沈先生和朋友再次来到如家菜馆吃饭。饭后,为表感谢之情,他将一个红包塞给刘晓丽。刘晓丽再三推托,因沈先生十分坚持,她只好将红包收下。晚上回到租住处打开红包一看,里面装着2000元现金,这让刘晓丽发起了愁。“不是自己干活挣的钱,我拿着该不知道咋花了!”刘晓丽告诉我们。
该如何处理这些钱?拿不定注意的刘晓丽给远在洛阳老家的父亲刘少勋打了个电话。“爸爸只是说,这些钱不应该要,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刘晓丽说,她当时就冒出了个想法:有许多人的生活条件还不如自己,特别是那些因贫困而没学上的孩子。应该把钱捐出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第二天,刘晓丽和梅玉蕾一起来到常州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把这笔“感谢费”捐献给了常州市希望工程。
把2000元“感谢费”捐了,她狠狠心买件新衣奖励自己
22万元她不动心,2000元她不愿收——刘晓丽不缺钱吗?一点一点地,刘晓丽向我们讲了她的家庭状况。
刘晓丽的家在宜阳县三乡乡后院村。刘晓丽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小病不断,且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须常年用药。
刘晓丽月薪在1600元左右,她每月都要给家里寄1000元药费,剩下的600元,在支付每月400元房租外,所剩无几。
离开老家3年了,刘晓丽的手机话费少得惊人——不到万不得已,她不舍得打电话。
哪个女孩不爱美?可省吃俭用的刘晓丽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直到将“感谢费”捐了出去,她决定奖励自己一下,狠狠心花了130元将早已相中的一件红毛衣买了下来,算是小小“奢侈”了一把。
义举感动整座城市 被聘为道德宣讲员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常州市推出“道德讲堂”,讲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感人事迹。今年3月,常州市特聘刘晓丽为“道德讲堂”宣讲员。常州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对我们表示,在与刘晓丽交流时,大家对她的这样一段朴实的话印象深刻:“父母从小教育我和哥哥,不是自己的钱不可以拿,不义之财不可以拿,只有双手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钱。”
常州日报记者胡越告诉我们,每次采访刘晓丽,都能从她眼睛里读出质朴和纯真。“面对巨款不为所动的刘晓丽,出名后依然低调质朴的刘晓丽,都让人敬重。”胡越说。
常州市文明办副主任汪明光说,刘晓丽的事迹很好地诠释了“文明”二字:她以自己的诚信、无私、大爱感动了万千常州市民。
汪明光说:“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孩,收入不高,但并没有见巨款而动心,还主动归还失主,令人敬佩。”汪明光表示,刘晓丽这样的文明典范,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文明,是当之无愧的道德宣讲员。(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特派记者 谢磊/文 高山岳/图)
宜阳老家村里人都夸刘晓丽“好样的”。虽然家里病人多、经济拮据、负债累累,但爷爷、奶奶和亲戚对她做的事一点都不意外,他们说“这孩子一直都没变”
家里做的布棉鞋,她穿了一冬又一冬
清贫的一家人,勤劳的一家人。爷爷、奶奶想告诉孙女一句话:“孩子,村里人都说你是好样的!”
有了钱,家中的老旧房屋就可得到修缮。但家人知道刘晓丽不会“昧下”别人的钱,因为“流血流汗挣来的钱才是自己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正是抢收小麦的时节,宜阳县三乡乡后院村金灿灿的麦田里,73岁的刘妙成和72岁的常雪子老两口蹲在地里将麦子打捆,之后背回山下的家里。
昨天,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人刚刚从邻居口中得知“你家晓丽上电视了”,得知在常州打工的孙女干了件“大事”——将捡到的22万元钱归还失主,还把失主送来的2000元“感谢费”捐给了希望工程。
虽然收割十分艰难,老两口还是舍不得山上的几亩麦子
尽管捡钱这事发生在今年1月,可晓丽春节回家时却从未对家人提起。
这个贫寒的家庭,今年遇到的烦心事特别多:常雪子和刘妙成接连因病住院;晓丽的母亲病情加重,为给她治病家里欠了不少账;为补贴家用,晓丽的父母、哥哥都远赴南方打工……
责任编辑:Xiaohe
- 民国老教材70年后走红 拷问现行教育体系 2010-11-30
- 民国语文老教材重印遭热捧 新教材被批有毒 2010-11-30
- 中国社会:风有病,成了疯! 2010-05-27
- 为郑渊洁退出中国作家协会叫好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