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洛阳人民汉代以来遵循的进食次序,但也因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季节、工作方式而有一日二餐、四餐者。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日三餐的进餐形式仍是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
民国时期,洛阳经济衰退,民生凋敝。民众以玉米、红薯、小米为主要粮食,间或种植一些小麦、高梁及豆类。但小麦亩产仅百斤,再课去地租和田赋,所剩无几,其他作物产量也很低,玉米糁、红薯、小米为一日三餐的主粮。“半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的说法,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 早饭 洛阳民间的早饭为单调的硬食和稀食。主要是馍,形式有红薯面蒸的窝头或红薯面掺玉米面卷为数层的方馍,称“花卷”,用玉米面蒸制的尖顶窝头,民众戏称“黄金塔”。还有人家用红薯面掺高梁面做的窝窝,又称“杂面馍”。早饭主要是淡食,也称“甜饭”。80年代后,白面汤、小米汤、玉米糁汤、烧饼、油条等成为早饭的主要形式,城镇也有用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等为早饭者。
(二) 午饭 洛阳民间午饭一般以面条为主,如汤面、捞面、下糁面、糊涂面、恰铬面、浆面条等。面条多用豆面掺白面擀成(孟津称为杂面条),富裕人家食用白面条。汤面条中多用南瓜、马齿菜、苋莱、红薯叶、红白萝卜缨下锅。捞面多是将面条煮熟过冷水后拌以蒜汁食用。在面条中加人玉米糁称“下糁面”,在玉米糁中下杂面擀成的面片,俗称“面旗儿”。农活重时,下午以馍顶饥,俗称“贴晌”,小孩子前晌或后晌吃镆谓之“吃剩馍”。
洛阳老城多以浆面条、捞面条、玉米糁面片为午餐。
(三) 晚饭 俗称“喝汤”,大多不吃馍,光喝糊涂面条、汤面条、玉米糁面片、菜粥,也有吃馍喝“萝卜茶”或“红薯茶”的。洛宁县居住洛河南的习惯吃咸饭,洛河以北的吃甜饭。正常年景遇到冬春青黄不接时,一日改为两餐。歉收之年最苦的是广大民众,旧时歌谣曰:“清早稀,晌午汤,行黑儿碗底见月亮。”
为了节俭度荒,一日三餐吃稀饭,有时一日两餐、一日一餐也不鲜见。断粮者,数日一家才能吃顿稠饭。正常年景,只有客人或老人生日才可以吃上少许白面馍和白面片。80年代以来,人们的饮食已由吃饱、吃好向吃饭讲营养的饮食观念转化,而杂粮则成了人们调剂口味的副食。
责任编辑:Xiaohe
- 百岁老人李爱菊 宽容大度延寿长 2012-12-07
- 九十老母与七旬儿子的母子情缘 2012-12-07
- 用篆刻“抄”写《三字经》的老人 2012-03-06
- 一对患病的父子 一个美丽的谎言 201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