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形式

     2006-06-11 10:2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民俗风情 > 礼俗文化 > 正文

 

 

洛阳民间的居住形式大体上经历了穴居、半穴居、简陋的单体建筑、院落式和楼房等居住形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洛阳一带的居住中,已出现大中小三种类形的房屋。房屋形式有圆形也有方形或长方形,地面从草拌泥烧土发展成为料礓石面。墙基铺有平整的砾石,用烧土块填起的墙中竖有承重的木柱,这种房屋就是洛阳民间居住的“墙倒屋不塌”的住房。

 

洛阳是夏商周三代都邑。这一时期房屋顶形式有两坡式、四坡式,已出现较为合理的房间组合,且大多为土坯作墙、大木架梁、坐北面南的住房。周代时还出现了过道、前堂后室等有序的居住形式。

 

东汉,集前代居住之大成,以木结构顶为主,成熟的三合、四合形式的民居院落中,以门楼、过厅、正室、为轴线,配建厢房、厨房、库房、厕所、禽圈等,体现了家庭居住的尊卑观念和家庭居住安排格局。唐代开始生产滴水瓦,宋代已用琉璃瓦覆顶。从此以降,民间居住的基本形式大致确立。

 

在居处中,相宅之俗源于洛阳,辐射全国,沿承至今。把相宅与居住综合考察,实际上是一种居住与环境的优化选择。反映在居住习俗中的种种信仰,体现了广大民众安居乐业、避祸远害的传统心态。

 

一、居住形式

洛阳居住主要为瓦房、草房、平房、楼房、窑洞和庵棚。

 

 ()栋宇住房

瓦房  房顶呈“人”字形,有一面坡、两面坡、前一坡后半坡。房架由’梁、檩、椽组成,粱分为通梁、垛子粱,檩用三道或五道。梁、檩、叉手的长度依房间进深和间宽成定,有“檩不过丈”之说。椽的疏密和瓦的多少,多依“房一间,椽十三”、“房一间瓦三千”的规矩,为民间建房普遍遵守。瓦分大瓦、小瓦,小瓦又称青瓦,伊川等地称蓝瓦;大瓦为红色,机制瓦居多。

 

草房  草房梁、椽、叉手与瓦房相仿,檩仅用三道,顶覆麦秆,称“麦秸房”,也有覆谷秆、稻秆者,通称草房。大多呈“人”字形起两面坡顶。草房顶有覆苇箔的,也有覆秫秆、竹芭、荆条的,然后上草泥苫麦秆、谷草等。称为“二滴水”房,此类房屋深山区仍有人居住。

 

平房  民居中房顶不起脊,不用瓦、草的房子称为平房或平顶房或平顶厦子。平房有檩椽,而无叉手和梁。房顶用石灰、炉渣拌匀,上顶摊平捶实。今房顶多为水泥板代替。平房一般为丈宽小间,作为灶间或闲杂屋,也有因经济原因建成三间者,此类平房可上房晒粮,以防鸡、牲畜糟蹋,也可作少量谷物脱粒的“小谷场”。

 

楼房  旧时,洛阳老城和县乡有建楼者,多为二层、三层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重檐,楼侧有木楼梯可供上下。上层设走廊,下层出檐,以明柱支撑檐,上层走廊用木栏杆。今城乡居民中的楼房多为两层或三层的砖石结构,二楼或三楼建有凉台,外置铁或水泥护拦。也有在楼顶层另筑一小室作乘凉或堆放杂物之用。楼顶分平顶和起脊两种,起脊式又可分为两坡式和四面坡式。

 

(一)窑洞  洛阳一带的窑洞,是带有上古穴居遗风的居住形态,有一面窑、三面窑、四面窑之分。一面窑又分套窑、天窑、窑间窑;三面窖、四面窑均为天井窑院之属。

 

套窑  洛宁、盂津、偃师及洛阳市北郊农村仍把套窑作为暑夏乘凉或存放杂物的处所。套窑是依土崖削出一横断面,从断面开出窑门,向里延伸。洞呈穹庐形,在主窑两侧各凿一陪窑,一般左窑靠前,主窑滞后。一明两陪,尤似地面住房。

 

窑间窑  先在临崖断面上并开两孔窑,纵深为810米,窑间装门,门上有亮窗。两窑之间开有小龛,以祀土地神等。

 

天窑  洛阳市北郊、盂津等地有挖天窑者,天窑在底窑正上方或斜上方开窑,上下贯通,从底窑设梯而上,多为木梯,也有就土开梯的,形似两层楼房。天窑于断面处开窗,旧多不开门,今有开门者,主要用作通风透光。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曾为家人躲避兵灾匪患之所。

 

下扎窑  偃师、孟津、宜阳、新安地势缓平的农村,就地开一矩形坑,深2丈余,将坑内四壁削平,三面开窑,也有四面开窑的。一面凿隧道直通坑外平地,隧道缓缓而出,可通架子车或供人畜进入。另在院内挖一渗坑,以作渗水之用。此窑忌大雨,积水不出,则导致坍塌。俗称为“天井窑院”。

 

窑厦  一般是窑洞开成之后,在洞口建一间厦子,厦子设门窗,厦顶覆盖小瓦,通过厦子门方可进入窑洞,外观是房,内实为洞,自然成趣。

 

新窑  先用砖石砌成穹隆形后,再于砖拱上填土,并在洞口用砖券成门楼的窑洞。既坚固耐用,又干净舒适。

 

临崖四合院  这是在地面四合院启发下推陈出新的一种窑式居处。先在土崖削一断面,并排打两孔窑洞,洞前两侧,对称建两面厦子,二间式、三间式不等。也有盖前临街房的。窑洞门砌砖,窑顶用作打麦场,又可预防窑顶漏水,一举两得。

 

()水上船居  清代至民国时期,新安、孟津诸县紧靠黄河一带,以渔猎和航运为生计者,多以船为家,四季居住在船上。船舱有卧室和伙房,长辈住室中置有祖先牌位和“河大王”神位。民国后期,此类船家多已定居岸上,水上船居随之从洛阳居住形态中消失。

 

 ()房建特色  房脊  瓦房均横向中间起脊,草房、楼房也有起脊者,草房脊以敷草泥者居多,正中用大青瓦覆压,称为平脊。瓦房和部分楼房脊先用大瓦面错压,用石灰抹合粘连,在瓦上筑小瓦脊上压青砖,脊正中为凤,两端为龙首,称为“龙凤花脊”。也有在脊正中插小红旗或置和平鸽的。伊川、偃师则用特制的花纹大瓦起脊,狮子、河马、分脊鱼等镇脊。洛阳老城则有用特别烧制的长方形脊砖压脊,砖上雕刻成龙、凤和牡丹花等。房边出带,带镶瑞兽。

 

房檐  檐有出檐、不出檐和封裹檐之分。每家的正房出檐,檐上翘,一般为15米、17米,下有明柱承托,称为挑檐走廊,也有出檐较短,称为半檐。

 

大型房檐终端由斗拱、勾头、滴水组成。不出檐的房子,前后檐均与墙齐。洛阳老城和洛宁县的旧房多不出檐,且用砖包起来,称为封裹檐,不露椽头,现今民居中此种檐式已越来越多。

 

墙体  清代至民国时期,洛阳民居有5种常用墙体。第一种土墙是夯土或泥垛或土坯砌成的墙。第二种是“软腰墙”,为了防碱墙或雨水粉毁墙基,在土墙下部砌成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五层不等的砖根脚,砖根脚中用碎砖瓦填楦,砖根脚与土墙之间垫上草,防止碱上土墙,故称为“碱草”,土墙上部用砖封硬山,这种墙又称之为“穿靴戴帽墙”。由于此种墙体“腰软”,人们在土墙外部用砖一包到顶,外表为砖,内为土墙,又经济又美观,名曰“里生外熟墙”,此为第三种。第四种“斗子砖墙”,表砖立砌,中间填瓦块碎砖。嵩县、洛宁山区因地制宜,用石、砖表护山墙,即用石块从房根脚砌与梁架平,再用砖包硬山,当地称为“青石根基砖表山墙”,这是第五种。农村房梁上架木板,作为存放粮物的棚楼,棚楼上列有家宅“上仙”之位,逢年过节祀之。上楼的梯子为木质,偃师等县称“胡梯”。

 

()房院形式  洛阳民间崇尚“四合头院一处庄”的居住形式,有上房、两对厦、临街房的院落为四合头院,正房与临街房称为上房、主房,高于厦房,以体现长尊卑幼。厦子房又称陪房,不饰脊,若邻居有水路,厦子多盖成“虎座”或“道士帽”式的半坡山,若无水路,则盖成一面坡的“山式”,都要与邻居高低一致,因故须加高者,应事征得邻居同意,且要高出1米。

 

洛阳民居院落式样繁多,有单间头、两间头、三间头、五间头、也有道士帽、群山界、明三暗五、三间一过道、方三丈、过厅出前檐等形式。民居中上房三间配左右厦,一面厦房各两间称为“三管二”,上房五间配左右厦各三间者叫“五管三”;也有“三管二”和上房三间一面厦的。主厦房相配外加围墙门楼或别院。民国时期,洛宁等地“别院”多住佣女、长工等,也是圈养家禽牲畜和庭院作坊所在。一般百姓家无上述院落,多为一房一屋、一院数家,一家分为两户住。住宅取偏东、偏南者居多,此类居住设大门者,有的以砖石土坯盖有门楼,也有用树条、竹、木为门者。

 

洛阳老城住宅通常讲究三间头和五间头宅院,一般为二进院,富裕之家多为三进院,即有临街房、厢房、过厅、上房,个别人家还有后上房,即谓之四进院。这样院落,人大门即为一装山照壁,临街房与厢房中间设一道二门,过厅后与后厢房之间还有后“二道门”。三间头宅院在临街房的一头碹个半圆墙洞,安上两扇木门。在三间头和五间头宅院中,作为客厅的过厅是较为讲究的,五间头过厅前廊檐为两根粗大明柱承托,正中三间全用桶门窗棂,顶构为 “七檩六”,即七根檩六排椽。三间头过厅、临街房和上房,为“五檩四”。五间头宅院中,也有在厅两边各留一间,作为“栈道”,每逢婚丧、嫁娶、祝寿等大事,运物、行人均从栈道出入,不影响过厅的会友接客。老城大部分五间头院有跨院,正宅通过腰门人跨院,跨院有水井,石磨、石碾、粮库、佣人住房和家畜家禽饲养室。大户人家在院墙两侧设有更道,有的更道一侧建有裙房,住雇工。旧俗,尊长住上或厅房,晚辈人住临街房或厢房。老城建房要求大、小、高、底,即房架木料要大,每间空距要小,地基台阶要高,房屋设计造型要低。洛阳老城的民居多为房连房、院套院、一院通两街,院中有街,街中有院。

 

坐北面南的院落,厨房在正房与西厦之间,不能建于正房与东厦之间,水井多打在西厦与临街房之间,不准改移它处。其他朝向的院落也照此安排。

 

民国时期,洛宁一些大户将一座主院与几座附院连为一体,有将二个三进院或三个二进院连为一体,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附院内纺织、种菜、喂养禽兽、家庭作坊、打场、磨面,形成了封闭的家庭小社会。这类建筑大多占地2000余平方米,每院都有三层绣楼。民国中后期,洛宁匪患严重,这些富户不仅有护院武装,还在主体建筑外建起丈余高墙,墙上拉有铁丝网,并建有能够了望观察、武装防御的三层炮楼,俗称“转脚楼”。洛阳老城和吉利白坡的四合院还设置铁丝网,俗称“蒙天网”、“天罗网”,这是请匠人专门制作的,网孔很小,有方形,有六棱形,网与院落一样大小,钉在四周墙上,网上缀铃铛,是防盗的设施,此种设施是洛阳民居中的特殊景观。





上一篇:居住信仰  
下一篇:行旅规矩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