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贺喜

     2006-06-11 10:39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民俗风情 > 礼俗文化 > 正文

 

 

  生儿育女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新婚后头胎婴儿,其父要先将喜讯告诉孩子的姥姥(外祖母)家,此称“报喜”。古代人将生男孩看做是“弄璋”之喜,生女孩看做是“弄瓦”之喜。洛阳民间则称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报喜时要带上礼物,这是报喜的信息标志,不需报喜人说话,姥姥家一看礼品,便知道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偃师一带报“大喜”送的礼品为猪肉、白酒;报“小喜”送的礼品为油条。

 

在洛阳民间,婴儿父亲到婴儿姥姥家报喜时,见了孩子姥姥、姥爷,要先行礼。如报大喜,就行磕头礼;如报小喜,就行作揖礼。在洛阳老城,姥姥家接到报喜之后,要将喜讯及时告诉近亲和同宗好友,同时向产妇送礼祝贺。礼品有两冰盘米、面(每盘米面上放一个红枣),还有鸡蛋、红糖、蔬菜、花布、婴儿衣裳、鞋帽、长命百岁银锁及各种儿童银首饰(俗称“全头银生活”)等。吉利区民间给婴儿所送衣服,讲究“姑姑裤子姨娘袄,妗子褂子穿到老”。因米面是贺礼中主要礼品,所以洛阳民间把给产妇送礼叫作“送米面”。送米面的时间婴儿姥姥家不限,一般接到消息后就及时去送。偃师境内婴儿15天为小满月,姥姥家送小米、白面各一篮,婴儿衣服数件,称“送小米面”。其他亲友送米面的时间,一般多在婴儿出生后第9天、12天、16天、19天、22天、24天、26天这些日子,也有在婴儿满月时去送礼看望的。送米面的时候,亲友一般都扛着篮子,也有顶着桌子前往的。60年代以前,一些讲究的人家,多用“食盒”(俗称“食箩”)送米面。

 

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要设宴招待。客人走时,还要送煮熟后染红的鸡蛋(俗称“红鸡蛋”)。一说红色可以增添喜庆气氛,且认为红色为吉祥之色,可以消灾避祸,保佑婴儿健康成长。回送“红鸡蛋’’的数量,要看客人送礼的厚薄,少则6个,多则12个,也有二三十个不等。凡收一份礼,都要让客人带走一份红鸡蛋。现在,婴儿家人为表示庆贺,也有主动给四邻和单位同事送红鸡蛋的。

 

古礼有“洗三朝”,即婴儿出生第三天,家人采集槐枝艾叶煮水,请有经验的接生婆婆为婴儿洗身,并唱祝词。洗完后,用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意,亦称“洗三”。偃师一带,洗三那天要给四邻送碗捞面条。此亦是唐代古俗“汤饼会”或“汤饼筵’’的变异,因汤饼即汤煮的面食。洛阳西部几县婴儿出生三天时,其姥姥家要给他家门首挂红绸,生男孩红绸下拴笔墨,生女孩红绸拴一包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古称“弥月”,俗称“满月”。洛阳民间小孩出生30天叫“大满月”或“出窝”,所有亲友都要前往祝贺。旧时,生男孩者大贺,生女孩者小贺。偃师一带在婴儿满月时,其姥姥要送大米面,礼品为一套新被褥和斗面斗米。婴儿父母家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名曰“抓菜”。洛阳城里叫“吃满月酒”,因家宴主食多为面条,近郊和一些县区也叫“吃面”。家宴的隆重丰盛程度,以头胎男孩为甚。以后所生子除娘家人前往看望外,一般亲友不再行礼。但要是前几胎均为女孩,后又生一男孩,仍要隆重庆贺。洛宁县在小孩满月时,要带“满家鞋”前往祝贺,该县洛河北一带习惯20天大庆,满月小庆。偃师庆贺小孩满月那天,家里的老人还要抱着婴儿到学校一游,认为长大后聪明好学。栾川县民间则要将婴儿用簸箕端到十字路口“撞干大”。过路男子被“撞住”后,将婴儿抱交主人,给小孩“压腰钱”,即算认了“干爹”。

 

婴儿满月后,偃师县一带婴儿要随母亲到姥姥家居住,男孩住10天,女孩住7天。洛阳老城讲究婴儿不论男女,都要和母亲在农历三、六、九的吉日,去姥姥家住7天,俗称“七灵灵”,寓意让小孩聪明伶俐。去住“七灵灵”时,男孩要由舅舅或娘家侄子来接,女孩则由父亲送,名为“接官送娘子”。婴儿去姥姥家时,要先由其奶奶在其鼻子上抹以锅灰。在姥姥家住够七天,临离开时再由姥姥将其鼻子上涂以白粉。民间俗言说是“黑狗娃去,白狗娃回”。意为去时不识路,回来路熟。

 

洛阳俗话说“生日年年有,百岁只一遭”。所以,孩子出生100天,民间要“过百天”,或叫“做百岁”等。做百岁有的家里待客,有的由家人庆贺。但孩子的姑姑和姨等近亲要做些衣服、鞋帽送去,表达心意。现在婴儿满百日,多由父母去照相馆给婴儿拍张“百天照”,买套新衣服或鞋帽、玩具等来表示祝贺。

 

过完“百岁”以后,洛阳民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视孩子的1周岁、3周岁、12周岁三次庆祝活动,尤为重视3周岁和12周岁两个生日。

 

小孩长满周岁的第一个生日,洛阳民间叫“一生儿”。庆贺“一生儿”称为“做头生儿”,小孩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十分重视,特别是头胎男孩的一周岁生日,孩子家里要提前做好庆贺的准备,并通知近亲好友。到了生日那天,近亲好友都携带礼物来为孩子“做头生儿”。孩子的爷爷、奶奶要给孩子“添岁钱”,并设宴招待近亲好友。栾川等地当小孩过周岁生日时,在桌子上摆放鸡蛋、笔墨、家用器具、书籍、小件农具、针线等让小孩抓取,称“抓周”。洛宁一带还在男孩面前放鞭子,女孩面前放烧火棍,让其选拿,以卜前程。以为他()拿了什么,就预示着将来干什么。

 

洛阳民间俗话说“过了三冬三夏,才是娃娃”。意为小孩到了3周岁以后,逐步具备自理能力,使得父母从养育阶段慢慢转向教养阶段。因此,洛阳民间对小孩3周岁生日更加重视。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近亲好友也要携带礼物,前往祝贺。以此来表达爷爷、奶奶和父母及亲朋好友的美好愿望,祝愿小孩健康成长。

 

小孩过了3周岁,洛阳民间对其此后的生日庆贺活动形式不太注重。但到了小孩的12周岁生日(女孩为金钗之年)则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庆贺活动。洛阳老城寄托给火神等民间信仰神的孩子要到寄托庙里去“脱红”,并准备供晶向寄托孩子的神灵拜别寄托之恩。拜神脱红后,回到家里要大宴宾客,告诉亲朋好友孩子已长大成人,亲友给以祝贺,贺礼大多是鞋。意思是孩子成人,可以自己行走。孟津县在孩子过12周岁生日时,要到老娘(干娘)家叩头,解项圈,剃小辫。

 

洛阳民间在孩子12周岁生日过后,就不再举行大的生日庆贺活动。再逢孩子生日,就以煮鸡蛋、长寿面等食物给孩子吃,以表示庆贺。

 

80年代以后,洛阳市区在孩子1周岁、3周岁、12周岁生日时,多到饭店举办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以表庆贺,乡镇农村则相对简单。一般生日,多以生日蛋糕庆贺。





上一篇:新丧祭礼  
下一篇:妇女分娩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