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学
洛阳有个安乐窝,顺洛河桥朝南走就是。千百年前的邵雍先生自号为安乐居士,其住宅也就被称为安乐窝了。邵雍有诗云:夏居长生洞,冬居安乐窝,莺花供放适,风月助吟哦,窃料人间乐,无如吾最多。邵雍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小雨霏霏的日子,我撑着雨伞漫步安乐窝,去寻找那一片宁静之地。如今的安乐窝村,小楼林立,水泥铺就,家家各类电器俱全,要比邵雍的“安乐窝”强多了。可是我在村中难得见一棵绿树,也不用说成荫了。倒是见到了一丛被小雨染成墨绿的树,想来就是邵雍先生的故居了。门楣和院子很朴素,青砖小道引着我进入到了中堂,中堂的大门上悬挂着“内圣外王”的匾额,使人陡生敬重之意。中堂里是例行的邵雍先生的塑像,塑像前也是例行的香案和蒲团,供后人顶礼膜拜和祈求祷告。也许是阴雨天所至吧,整个五进院显得阴暗潮湿,几近荒芜,蚊虫孳生。最后一座二层小楼像是近代模式,一问,果然是近代军阀吴佩孚时期的作品。
我对邵雍先生的理学不甚了解,也不敢妄作品论,但是其对“安乐”的理解却使我稍有顿悟。《吕氏春秋》有言: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不韦这个老夫子算是把这个道理给看明白了,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这个理儿。看中国历史上的中兴时期,都少不了“既安且宁”的大环境;即便是如今的国际社会,那些战乱频仍的国家,人们每天处于枪弹炮火的威胁之下,能够苟且性命就不错了,何以去安国、安家、安身?所以邵雍是个明白人,能够居于一隅过上一个平静的日子,则是百姓们最大的幸事了。
历朝历代的百姓所期盼的其实就是一个安乐窝。但是在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本性所至,社会是畸形发展的。一方面是贫富不均,一方面是以“忠孝节义”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达到建设一个貌似平静的社会。古时有人提出了“安富恤贫”的社会改造方案,即:一曰兹幼,二曰养老,三月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我倒认为这个方案具有了共产主义的一点萌芽,有了大同世界的一些味道。可是社会现实的发展实际则不然,封建社会贵贱贫富的悬殊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差,也成为社会长期动乱不安定之源。邵雍的安乐窝的理想只能是一人一时,于整个社会激起一瓣浪花而已。
中堂里邵雍塑像的旁边,摆了一张八仙桌,上面是麻将,有几位老人在等待同伴。他们自得其乐,输者站起来围着塑像转一圈,赢者哈哈一笑。邵雍先生不知会不会想到这样的情景。作为个人,邵雍做的是很不错了。“洛人好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花止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从这首他的自赞诗看,邵雍先生追求的是一种清风癯骨的风范和人格。所以他在文人圈子里具有非凡的影响,以至于当朝重臣司马光等20多人为他筹措这么一座园子。邵雍喜欢出游,在出游的过程中遇到普通百姓彬彬有礼互敬有加;如果碰到坊间百姓有争吵纠纷,邵雍也会将矛盾一一化解,使人尽开颜。他以自己的行为原则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洛阳社会,那么说他与人处事有着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个人魅力亦不为过。就这一点来说,我很佩服邵雍,因为他在身体力行地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际圈。
邵雍的旧居是重新修过的,居于洛河之滨。如今我们漫步在美丽如花园的洛河岸边,看杨柳依依翠草青青碧波荡漾,看城市高楼大厦成片,心里想:邵雍老夫子一定会想不到洛河及洛阳会变成这样,也想不到构建“安乐窝”和和谐平安社会的理想在千年后会逐步实现,虽然还有差距。历史毕竟是进步的哦。
责任编辑:Xiaohe
- 国际古迹遗址日:爱护古迹 从每个人做起 2012-04-20
- 洛阳画家妙笔丹青共绘古都“八大景” 2012-02-16
- 伊川八大景之--龙泉塔影 2012-02-06
- 《伊川八大景》之:耕莘击壤 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