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巨匠 身归偃师
● 李红军 刘 涛
提起楷书,行家言必称“颜、柳、欧、赵”。而在这些大家中,颜真卿,是最富革新精神的一个。
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谈及唐书,必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气宇轩昂,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而他的行草,连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心仪有加。
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只有他敢与书圣王羲之比肩。不独唐代书坛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
除此之外,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
《新唐书·颜真卿传》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选”作为开创一代书风的宗师,中国书法历史上的巨擘鸿儒,颜真卿的书品与人品完美融合。
颜真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座书法史上的丰碑,是民族精神的大纛。“学书当学颜”,“公忠节义”,这些美誉,颜真卿当之无愧。
这样一个大人物,就葬在今天的河南偃师市境内。
大雨中 万人肃然站立
相隔11年后,63岁的刘志清先生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一幕。在提到那一幕时,刘先生眼里不自觉地溢出了热泪。
作为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洛阳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清先生认为,那一幕是自己最得意的杰作,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刘志清说,从那一天起,他的魂仿佛就留在了那里。
那是1993年5月12日,中国颜真卿陵园揭碑典礼的日子。
也许是老天也在怀念这位中国书坛的巨人,从早上开始,雨就开始不停地下。很快,雨在伞上形成了水帘子,地上,水流成了河。
天气虽然不好,但偃师县委书记宋洪武、县长蒋益民和洛阳市有关方面的领导,还有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了,来参加颜真卿陵园的揭碑典礼。
前一天,天气预报说有雨,刘志清请示时任县委书记的宋洪武:“明天有雨怎么办?”
宋洪武说:“心诚则灵,雨再大,揭碑典礼照常进行!”
当时和宋洪武书记一起在郑州开会的蒋益民县长说:“放心,就是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在明天八点钟准时赶到现场!”
县委书记、县长如此重视,下面自然不敢怠慢。当时的乡领导召开乡干部会议,专门作出部署:“主席台上搭雨棚,让仪式正常进行,下面的人即便是下大暴雨也不准退席!自备胶鞋和雨伞,就是水没了膝盖也不准走!”
实际上,用不着行政命令,附近的群众自发就来了。5月12日上午,滂沱大雨中,偃师县山化乡公路沿线绵延数公里到处是人。而山化乡汤泉村的颜真卿墓周围,高处低处,上上下下,更是挤满了人。人群上面,一把把雨伞游移流动,翩翩起舞。
鲜花、青松和整齐的冬青,代表着后人对巨人绵绵不尽的情思;高大的“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碑,寄托着后人对一代宗师的敬仰。
8时许,典礼如期进行。
县长蒋益民一脸肃穆,拈起一炷香,举与眉齐,恭恭敬敬奉上……香烟缭绕之中,蒋县长接过酒,高过头顶,晃了两晃,酹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跨前一步,退回,再跨前一步,再敬。宋洪武书记也接过一杯酒,敬上。 此时,大雨倾盆。倾盆大雨里,成千上万人肃然站立。
当时究竟有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当时,乡里为市里及县里来宾准备的雨伞有近900把。那一天,山化公路沿线数公里内,所有店铺的雨伞全部脱销。
11年后,刘志清先生激动地向我说起那一天的事。他讲得很生动,仿佛这一切都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
2004年4月中旬,出偃师市城区东行一公里许,我来到了那个宏大场面的发生地———山化乡汤泉村。
时光不再,过去的一幕似乎永远留在了过去。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荒凉的所在。几棵青松寂寥地立在那里,没有了刘志清先生所说的鲜花铺地,没有了规整而肃然的冬青。一通高大的墓碑肃然直立,碑上镌刻着“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碑后是一个大土丘,土丘上长着些许青草,草间蜿蜒着行人的足迹。这便是颜真卿墓了。
若没有那伟岸的墓碑,这座土丘与其他荒冢也没有太大的分别。
刹那间,我明白了刘志清老先生那溢出的泪。
刘志清 心系颜公墓园
似乎不应怪罪当下人们对颜真卿的慢待,他毕竟是个过去时。但人们也应该理解刘志清先生的伤感。
按刘志清先生的计划,颜真卿墓该是个系统工程———在墓碑修好之后,还要有雕像,有香堂,有碑林,墓园还要建个围墙。但如今,这些只能飘零在他的心里。
飘零着的,还有刘志清先生的心情。
早在1985年,刘志清担任县文联主席时,时任县委书记的吉炳轩就不断邀他到家里。
“刘老师写小说戏剧时,还要多关照偃师历史人物啊!”吉炳轩书记的话语里透着对发掘偃师历史文化的期望。
宋洪武任县委书记后,派刘志清等到外地考察,得出一个结论:偃师的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排不上号,偃师最大的财富是历史文化遗产。
后来李瑞环到偃师参观,在讲到夏商周文化工程时指出,偃师在全国3000多个县市中,就文化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在一次中央文物工作座谈会上,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权威学者史念海先生开玩笑说,偃师可是个风水宝地。司马迁在《封禅书》中也说:“夕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而九朝古都的遗址,七个在偃师。
经过调查研究,发掘偃师历史文化的工作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为了配合发掘偃师历史文化这一工作,刘志清被从文联调到政协,任文史委员会主任。一天,宋洪武推掉所有其他事务,和刘志清关在屋里谈了近两个小时。
“刘老师,在偃师古迹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宋洪武问。
“每一个名人的墓碑下都有一部断代史!颜真卿的墓碑下,埋葬着唐玄宗由盛转衰的历史……”刘志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颜真卿的时代,不允许瘦骨嶙峋,只能大气磅礴,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在大动荡、大起伏中出现的大人物!颜真卿字写得好,人品更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刘志清建议,应该把恢复颜真卿墓当作开发偃师文化的第一站。
那次谈话之后,在宋洪武书记的支持下,刘志清带着铺盖卷儿,骑着辆自行车,来到汤泉村小学。在汤泉村小学,刘志清先生用破凳子支起门板当床,然后就开始了恢复颜真卿墓园的工作。
这一住就是三个月,直到1993年5月12日墓园典礼。
“偃师人民真正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是从颜真卿墓园开始的!”刘志清说。
颜真卿 为何葬在偃师
据史书记载,颜真卿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颜真卿死后为何葬在偃师?他是否真的葬在偃师?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决定了偃师颜真卿墓的价值与修复的重要性。
关于颜真卿的归葬之地,《新唐书》中没有确切的记载。
明代的《一统志》等书,都说颜真卿的墓在偃师。有的神话传说中也说颜真卿墓在偃师北山,《博物志》也有类似说法。
安禄山起兵播乱后,颜真卿首倡义旗,曾与叛军拼杀在东都洛阳一带。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时为常山太守,城破被俘,不降安禄山,在洛阳城南天津桥被杀。他的另一兄长颜春卿长期在偃师任地方官,与颜真卿的感情很好。
传说颜真卿曾受命前去劝说李希烈,他自知此行凶险,途经洛阳、偃师时,曾告诉亲友说:吾死之后,愿葬偃师。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早有谋反之意,建中四年,他率兵攻陷汝州?穴今河南临汝?雪。宰相卢杞因欲报私怨,建议派遣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处劝说。卢杞说颜真卿乃“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颜真卿到许州 ?穴治所在今河南许昌?雪见了李希烈,宣旨未毕,李希烈的部将就跳出来大骂颜真卿,李希烈的养子还带领亲兵千余人拔刀威胁颜真卿。然而颜真卿面不改色,毫无惧意。李希烈无奈,只得将颜真卿扣作人质。贞元元年?穴公元785年?雪八月,李希烈指使手下在蔡州?穴今河南汝南?雪龙兴寺中勒死了颜真卿。
按照这些史料,颜真卿葬于河南偃师的说法还是可信的。
明朝万历年间,偃师知县吕纯如踏勘中州历史古迹,发现了颜真卿墓,并对其进行了重修。吕纯如还撰写了《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刻石立碑于墓前。碑文共951字,文中记述了重修颜鲁公(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墓的缘由:“余不佞,承乏西亳,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
吕纯如很谦虚,他说:“我是个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奉命到偃师来当县令,在搜求历代历史故迹时,小县城北一里的地方发现了鲁公的坟墓,但墓已被无知的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连一通墓碑都没有),只是在荒烟白草间隆起一座孤坟而已。我便派人清除了荆棘和杂草,立了这通碑,并写下了这篇不像样子的文章,为的是让人们知道颜鲁公的坟墓就在这里,从而永远记住他。”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知县汤毓倬对颜真卿墓再次整修,当时的河南知府张松孙题写了墓碑。
如今,这两通碑都在,一东一西立在颜真卿墓前。东边的墓碑上书“唐太史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落款为“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偃师县事吴江吕纯如撰并立”;西边的墓碑为乾隆五十五年汤毓倬立,上书“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
正是这两通碑,让刘志清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1992年,刘志清先生陪全国书法状元瓦翁先生来这里参观时,在荒草中发现了这两通石碑。正是这两通碑,为颜真卿的游魂找到了归宿,也佐证了颜真卿墓的所在。
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颜真卿墓前曾经有过砸碑运动,很多其他地方的碑都拉到这里砸了。但颜真卿墓前的这两通碑却幸运地逃脱了被砸的命运。理由很简单,一是这两通碑都不大,不引人注意,二是村民们平时吃饭坐着“怪美”,舍不得砸它们。
责任编辑:Xiaohe
- 国际古迹遗址日:爱护古迹 从每个人做起 2012-04-20
- 洛阳画家妙笔丹青共绘古都“八大景” 2012-02-16
- 伊川八大景之--龙泉塔影 2012-02-06
- 《伊川八大景》之:耕莘击壤 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