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瑞老人的执著和对历史的怀疑,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作为对于历史的解答,他缺乏的同样是“板上钉钉”。
他的结论源自四通碑文,只是从四通碑文推断而来。
但话又说回来,有关太子命运的其他七种说法,有哪一个不是推断而来?
客观而言,李玉瑞的这种推断不无道理,翻检历史的碎片,其实很多的点点滴滴,支撑着李玉瑞的说法。
证真难,证伪更难。
甲申之变时,崇祯皇帝有三个皇子:太子朱慈?,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癤。在甲申之变前20天,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十八,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奏请南迁及太子抚军南京,帝怒曰:国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无复多言。
三月初二,大学士李建太等复请南迁,奉太子先行。帝仍不听。
亡命皇帝自然有亡命皇帝的逻辑,自然也有亡命皇帝的做法。
等到三月十八,京师将陷,崇祯才想起安排太子南逃,一天之内,五次托辅太子,但此事大势已去,哪位大臣还愿意惹火上身呢?
《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记载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
三月十八,李自成兵临城下,帝御书亲征,诏曰:“朕今亲帅六师,以征犯顺,国家重务,悉委太子。”
是日酉刻,召驸马都尉巩永固、新乐侯刘文炳,命他们以家丁护太子南行,巩永固、刘文炳说:“臣等安敢私蓄家丁,即家丁亦何足当贼。”乃罢,相对而泣。
是夕,召首辅魏藻德言事,语秘不闻。藻德出宫。帝顾事急,对周皇后说:“大势去矣!尔宜死。”皇后抚太子、二王恸甚。遣太子、二王分别至皇戚周奎府,叩门不开,不得入。
是夜急召提督京营太监王承恩,语久之。帝朱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军务,以辅东宫。”然而朱谕未达成国公之手,“所谕亦未果行”。
帝在宫中命酒与王承恩对酌,时已三更,携承恩手至其第,易袍履,承恩持三眼枪随驾,走万寿山,帝自缢于巾帽局。自缢前书“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还原了的历史,历史学家手中的历史,永远也没有事件本身更真实,因为体现事件真实性的,是细节,而细节无法复原。
在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他究竟做了什么,他和王承恩究竟说了什么?
除非崇祯自己说,这就给历史学家们留下了无限的写作空间,但即如崇祯在世,好多事端,他又怎么说得清?
道教圣地留住太子?
作家张宇说:“栾川是洛阳的后花园!”
这主要是指老君山的秀美山水,有一句话叫:中原名山莫过于老君山之险峻,中原胜景莫过于老君山之秀美,中原道教圣地莫过于老君山之久远。道依山而传,山因道而名,老君山不仅以其雄险奇秀名冠中原,更以道教始祖老子的《道德经》而遐迩闻名。
“春踏芳草赏百花,夏栖绿荫听蝉声;秋观红叶尝山果,冬观白雪动诗情。”这说明了老君山四季之美。
而这四季之美,决定了老君山的人文胜景,也决定了后来的诸多历史事件。同时也决定了太子的千里逃遁,之所以选择老君山隐居而不选择别处的N个理由。
老君山位于栾川县城南部,海拔约2200米,为蜿蜒起伏的八百里伏牛山主峰。驻足栾川县城,举目南眺,巍峨挺拔的老君山在茫茫雾海之中。
据传,老君山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坐骑青牛所化。现在豫西一带还流传着“老君选坐骑”的故事:相传当年道德天尊李老君辞别元始天尊欲选名山讲经布道。临别之时,元始天尊赐予李老君黄狮、青牛、白虎、赤马为坐骑,以助老君布道。当时李老君捻须沉吟:狮虎凶猛,是谓强兽,赤马神速,行动偏疾,青牛虽蔫,正合“以柔弱胜刚强”之意。老夫便选青牛为坐骑。
虽然黄狮、白虎、赤马未被老君选中,但元始天尊旨意已下,岂敢不随老君前往。于是老君骑青牛在前,赤马紧随其后,白虎、黄狮依次跟随,从三十三重太清天自西而东降临人间。李老君一路行来,圣眼慧目遴选落脚圣地,寻遍九州竟无理想之处。正在焦虑,忽见伏牛山巅祥云弥漫,仙雾飘飘,使出穿雾寻针慧眼一看,原来一处秀丽风光却被云遮雾罩。“天下名山已到,我们就此落脚。”说着,老君用拂尘将青牛轻轻一点,那青牛便落在伏牛山上。赤马冷不防青牛驻足,失了前蹄,跪伏在地,马头恰好对着牛头。那白虎正慢吞吞举步前行,听见赤马“扑通”跪下,也就势面北而蹲。黄狮因嫌青牛缓慢,边走边打瞌睡,白虎已停,黄狮仍行,直到鼻头碰住了白虎的尾巴,这才知道大家已停下了,也就势往地上一趴,又呼呼睡了起来。老君见状,哈哈大笑:青牛、赤马、白虎、黄狮,尔等既随老夫布道,就应在此保佑一方百姓。青牛、白虎、黄狮,化为伏牛三鼎,为八百里伏牛主峰,赤马且伏于青牛之侧,随时听候调用。于是青牛化成了东鼎山,因风景秀丽,被人称为景室山,又因此山为老君点化,称老君山。南天门两侧的亮宝台和玉皇顶便是它的两只犄角。赤马化成了马鬃岭,海拔约2200米的马鬃崖就是它弓起的脊背。白虎化成了中鼎山,因其景色优美,人称华室山。华室宝寨上的奇异洞穴就是它的眼睛。黄狮化成了西鼎山,至今还保持着似醒未醒的惺忪睡态。
北魏时,作为纪念,山上建有老君庙。唐贞观时,朝臣尉迟恭(敬德)监工重修,但后来倾废。
明朝时候,栾川是皇室所向往的道教圣地,他们很早就与老君山结下深厚的道教缘分。明朝皇室笃信道教,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铸大钟一口,至今仍在山顶老君庙前,钟围花纹精美,字迹清晰可辨:“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皇帝遣中使,发帑金,敕建“金顶太清观”。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颁赐道经一藏,现在还有皇帝颁赐老君山道经谕由碑一通。同时,皇帝又降旨诏谕老君山住持及道众:“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赐在京及天下名山供奉……保安朕躬康泰,宫台睿承(千秋),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
明天启三年(1623年)秋,处士宁功明及门朋志友,捐金帛、寿梓,雕刻祖师、佑圣真君、周陶元帅等神像。
所有这一切,是否注定冥冥中不可掌控的运数。
所有这一切,是否注定了多少年后的一个结局——太子隐居老君山?
孙欣欣副局长则从资源方面解释了太子隐居老君山的必然。
他说,栾川在明朝时候是皇室采挖银矿的重要基地,早在万历年间,朝廷就开始派太监来栾川采挖银矿,补偿国库,到崇祯时也没有间断。栾川虽然离北京有千里之遥,但太监们往来不断,对这里很熟悉。
那么王承恩是不是曾经往来其间的太监之一呢?
若太子果真隐居在栾川,那么太监王承恩是不是最好的向导呢?
是否早在北京之时,他们就已经算计好了要在这里逃脱呢?
遗迹尚在述说当年事
2005年8月,一个淅淅沥沥落雨的日子。
和老君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局孙欣欣副局长、营销部经理郑鑫、执著的李玉瑞老人、文化馆林勃馆长一道,我再次来到老君山,去寻觅太子的遗踪。
我们先来到栾川城东3公里伊河北岸百炉沟口的丘陵,据说其上有太子朱慈?墓,但墓已不在了。
1931年,栾川朝阳村地主武装“十大连”副大队长董其功,因垂涎财宝,就有了盗墓的想法,但害怕暗器,自己不敢盗,专门从洛阳请来了盗墓“专家”,趁夜劫挖了太子坟及王贾二人墓,盗走龙凤宝剑、御制铜锤、金银玉带、印玺等皇家用物。
“天快黑时,他们拿着蜡烛进去的!”
当时才10多岁,目睹了盗墓的王中杰老人说。
实际上,很多村民都见证了那个盗墓过程,也看到了墓中宝物。
1992年,李玉瑞到朝阳村时,村民李明岳告诉了他自己的亲历:1938年秋的一天,我的远门表兄赵万庆来访,问我要不要古物,我问他什么古物,表兄就掏出玉带片一片。玉带片呈长方形,四周有赤金镶边,上下两边有龙形纹;玉片是白色的,间有黑色纹路。我问此玉片从何得来,他说是朝阳宫古墓中的,并说古墓有石门,内藏机关,推石门,有箭头嗖嗖往外蹿。
这些来自太子墓的玉带——太子殉葬品,是在董其功盗墓时,盗墓者的杰作,他们瞒着董其功,将玉带分拆分赃。当时每节玉带片售价银币3元。
从太子墓中窃出的,还有印玺和铜锤,据目击者老中医徐唐哲讲,铜印,印面约一寸见方,阳文篆字,印文清晰。很多人见过此印,因为见的人都不懂篆字,所以不懂印文。从太子墓中窃出的铜锤,与印玺一道,被当时的一个国民党要员收藏,锤六方形,长约20厘米,直径约3厘米,锤把也是铜质的,长约25厘米。
“太子留下的还有一柄龙凤剑。”郑鑫说,“据说是太子生前专用剑,长3尺许,鞘饰赤金龙凤图案,太子死后,龙凤剑由十方院住持道人珍藏,世代承传。民间有疾病邪祟,请道人持剑禳灾,所以农民多见过此剑。民国时被一张姓人盗卖,变成暴发户。土地改革中,农民斗争张某,追查此剑,因盗卖外地,最终没有了下落。”
丘陵下据说是仙坟墓园,是追随太子的遗民们的公墓,太子死后曾厝葬在这里。但在2005年的夏季,李玉瑞老先生指给我,呈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菜地了。
伊河南岸老君山下,有太子的亲密追随者王冲如墓和贾上还墓。而这些墓也于1934年被地头蛇董其功窃掘,墓葬文物被盗一空。
太子逃到栾川,伪装黄冠道士,图谋反清复明,在老君山下建造两处宫殿,一处在伊河南岸,名太子宫,为太子居住的宫殿;一处位伊河北岸,名朝王宫,为朝觐议事宫殿。为了避嫌,对外太子宫称太清宫,朝王宫称朝阳宫。反清复明,建造宫殿,其图谋苦衷在碑文中隐晦地流露出来。如“俾君山之灵气……振纲常,裨治道……”所建两处宫殿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仍然完整无损,50年代后被破坏。
我如今看到的,只是几间民房,门楣上有两个名字,朝阳宫和朝阳寺。
在十方院,河岸边,一个韦姓村民顶着雨水,带我走下河道,指着一处被草覆盖尚有砖石的所在对我说:这就是王承恩的墓,我小时候还有,上面还竖有墓碑,后来碑被人抬走了。
百姓口碑承传信史
实际上,走在老君山,我所看到的,不如听到的更有说服力。
当地百姓,但凡上点年纪的,几乎没有不知王承恩的。
虽然百姓口传不能作为信史,但当历史抑或信史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失去霸权话语的时候,我们根据什么来赓续过往?
没有文字的史前,百姓口传的神话就是历史。
那么太子呢?
为什么别处少有太子的传说,没有王承恩的传说,而独独在栾川有?
脚下便是追梦谷了。孙欣欣说,这里就是太子常来的地方。
我信。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什么啊?真是人间仙境。
比画灵动,比诗写意。
走遍全国,你也很难找出这样的一个意境:高低错落的植被之间,潺潺的水流跳跃其间,不定什么时候跳在你面前,静的绿海,灵动的圣水,宛若动静结合活力四射的画幅,让人心醉,让人通体澄澈。
据说,太子逃遁栾川,常常和大臣们行走在这里。
虽然这里美境如画,我想太子是无意于寄情山水的,因为山水只是有意人的山水,比如老子,他眼中的境显然与常人不一样。太子呢?他心里盛装着太多太多的事体,家国破灭的悲怆,复国无望的伤感和凄凉,这般心思,怎一个美境所能解?
所以,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太子注定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阅尽天下事,读尽天下境,心若不是天下一样的宽阔,问题只能出在自己身上。
老君山至今存太子洞。
老君山景色宜人,明太子在栾川隐居,自然少不得游老君河、登老君山。
相传太子一行从老龙窝攀崖而上,在老君庙拜过老君,一路观景而下,游兴大发,至老君瀑天已黄昏,黑摸下山至老龙窝石洞上,小腿扭伤,寸步难行,忽见一萤火虫在眼前飞舞,太子长叹一声:老天救我乎?
瞬时萤火虫成群而来,太子顺着忽明忽暗的光线来到石洞下歇息,夜梦惊醒,洞外狼嚎忽高忽低,似乎有搏斗之声。第二天早上,王冲如、贾上还二人洞外察看,方见狼群脚印,不远处一只死狼血流满地,再看一棵古榆树下有一条碗口粗的白蛇鲜血淋淋,正围着草丛翻滚。二人惊吓不已,太子出洞一看,跪下便拜,一会儿白蛇不见踪影。
清代时有人在太子洞前建了一座白龙庙,时有人祈雨求福,香火不断。
但现在已残破只剩根基埋于荒草之中。
那么太子呢?
是否太子真实的命运际遇也永远埋在了荒草之中?(全文完)
□首席记者李红军文图


关键词阅读:
- 国际古迹遗址日:爱护古迹 从每个人做起 2012-04-20
- 洛阳画家妙笔丹青共绘古都“八大景” 2012-02-16
- 伊川八大景之--龙泉塔影 2012-02-06
- 《伊川八大景》之:耕莘击壤 2012-01-09
精品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