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与上清宫风水探奥

     2007-10-20 21:4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三教祖庭 > 正文

作者:郭崇华

      一、风水的肇始地

      风水,古代人称为堪舆。

      为什么叫它堪舆呢?堪,为勘测勘探之意。舆,指广袤的疆域,二字组合在一起,是勘察了解地理形势中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问题。因为勘察地理形势,主要是勘察其藏风聚水之程度,晋代的勘舆大师郭璞其名著《葬书》中首次把勘舆称作“风水”。

      风水,伴随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上总是对其毁誉各半。并且多是国家处于盛世之时则把它当成一门“术”的潜科学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但国家处于危难状态的时候,则有许多人视它为不可理会甚至坚决反对的迷信。

      风水,到底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还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就拿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十三朝古都美誉的洛阳来说,要说风水是潜科学却拿不出通过实验室实验得出的佐证,要论风水是迷信,那么被历代风水大师看中的这块盆地——风水宝穴,承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十三个朝代,这又作何解释?

      不管人们对风水誉也罢,毁也罢,今日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上,探讨一下洛阳与上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我想对今天人们对河洛文化的认识,从另一个知识领域了解一下它的奥秘,很有必要。

      说起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凡举盛世,“言必称三代”夏、商、周。因为夏、商、周是自伏羲、炎黄两三千年之后首次出现的三个朝代,并且是非常鼎盛的三个朝代。

      夏代人把中国大地上的“山”称谓民族的脊梁。夏代人按照河图洛书的原理,发现并应用中国最早的《易经》——连山易。连山易的八卦名是“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因为靠这八山相连产生六十四卦,古人称它为连山易。连山易是我国最早用“术”勘察、勘测地理并加以推算的易经。

      到了商代,商代人在连山易基础上,发现了水和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把由水转化的气分为八个卦象,组成商代人应用的易经——归藏易。归藏易八卦的名是“天气、地气、木气、风气、火气、水气、山气、金气”,并由此八卦组成六十四卦。

      到了周代,周代人在连山易、归藏易基础上将易经演变成流传至今的周易。它的八卦名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并由此八卦组成六十四卦。

      写到此处,我们再把注意力回到风水问题上。显然,连山易为古代勘察地理的学问勘舆提供了理论基础。风水大师不会看山、测山,如何懂得勘舆?商代应用的归藏易给后来风水师勘察山、气、穴时,要求“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的条件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依据。由此而论,我国的风水术出现得很早,应该说,夏商之时,风水的雏形已出现了。从洛阳夏、商、周古城遗址看当时的建筑风格与整体规划,能看出许多符合古代风水学要求的迹象。

      二、洛阳是个“国宝穴”

      古代风水术极讲究山、水、气、穴。古代人造字都有一定的依据,宝盖部首下有女为“安”字,有豕(猪)为“家”字,有玉和贝币的为“宝(宝)”字。那么,有八字为“穴”字。这个八在很大程序上是指八卦而言。是说,经八卦推演而勘察出的风水宝地,则为“穴”。古人把周易中后天八卦置于中国地形中,则勘察出西北为乾位。

      按周易理论,乾为天,正如《彖传》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新疆的一座名山叫做“天山”,因为新疆正处于中国地形的乾位上,其山称天山是再恰当不过。古人认为,中国西北的山以昆仑山为代表,所以古代风水师把昆仑山视为“万祖之山”。

      古代风水术看山时首先注重龙脉。古人发现,起源于昆仑山的龙脉延伸至八百里秦岭形成少祖山,延伸到黄河与洛河环抱的一个盆地,形成了聚国家王气的“国宝穴”,这个国宝穴便是洛阳。洛阳位于中国形势的中心位置。按周易理论说,洛阳是处在中国形势的“太极”位置上。再说,古代人选都城或坟墓,特别讲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古人按洛阳“国宝穴”的方位,发现有五座山与洛阳形成最佳风水宝地格局。于是,古人定这五座山为“五岳”。南岳衡山为前案,是朱雀;泰山耸左为青龙,华山耸右系白虎,恒山为后案,也是靠山,为玄武。嵩山为前案中的重案。五岳为阳,黄河、洛河为阴,洛阳正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太极宝穴”之位,故可以成为中国的“龙兴之地”。

      古代风水学认为: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山高而宏伟可界水,水深而宽阔乃聚气。洛阳这个“龙兴之地”。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五岳充满动势和生气之时,洛阳就兴旺,正如张衡所说的情景:“举九州之势而建王都……远而望之,若擒朱霞而跃天文;近而察之,若仰山而戴垂云”。

      张衡说的“九州之势”,即囊括青龙腾、白虎跃、朱雀舞、玄武动而聚集勃勃生气的大势,亦包含风水师常说的“上中下三元形成九运流转的态势”。

      正因为“九州之势”在洛阳集聚王气浓郁,古人则语出惊人:“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说的“天下”则指国家之意。从夏、商定都和周公“非壮丽无以重威”而营造洛邑,从东汉至魏晋,从北魏少数民族得中原而“汉化”至隋唐,凡五岳阳山和伊洛鏶涧阴水把龙脉之气带动起来在河洛盆地潆回,使得王气盛而国势兴;凡五岳阳山成“死势”,河洛之阴水因战争等人为破坏“锁”不住“龙兴”之气之时,洛阳就破败。

      风水师亦往往从三元九运和五黄煞等角度论洛阳在历史上的成败和兴衰。

      三、金台玉局上清宫

      洛阳的北邙山据考古专家论证,是中国历史上安寝帝王最多的地方,竟有一百个左右。难怪古人把东方人生与死最理想的地方,说成“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邙山,被古人称“万茔之山”。不仅历代帝王公卿、才子佳人将此视为风水宝地,就连庶民百姓死后也都希冀“葬于北邙”。因而邙山出现了唐代诗人们说的“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古坟上面起新坟,新坟古坟无定主”,“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的怪现象。

      北邙山为什么能成为历史上列茔嵯峨之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古代风水师的作为。在一般人看来,邙山为一座历史名山,仰观云蒸霞蔚,俯瞰洛伊东流,枕大河,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藏炎黄帝风,纳文明古韵的宝地;而在风水师看来,邙山风水之所以好,主要好在老子当年炼丹之地——翠云峰。道家把这翠云峰称作“金台玉局”。《万神圭旨·元集》开篇诗曾说:“金台玉局绕彤云,上有真人称老君,八十一化长生诀,五千余言不禜文”。

      那么,当年老子炼丹修道,为什么选择翠云峰呢?这与中国黄老道学有关。道学,是中国土生土长、并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的大学问。诸多学者考释,道学源于炎黄甚至更早延伸到伏羲女娲之时,据《太平广记·老子》说,老子早先时候担任过柱下史。柱下史是当时国王上朝问政时而置于柱下做记录的小官吏。之后,又担任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并说老子掌握道学典籍九百三十卷。老子正因为深通道学,并通神远见,时人看到他做事常得天神所济,众仙所辅,就在心目中视他为道主。

      古代道家修道,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修道的必然之路,除此别无选择。“天人合一”要求道家死后这么做,并且活着也得这么做。也有人称修道的作法是“人神合一”。

      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升天必须选择一个地面上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应在宝穴的龙脉上,并且生气旺盛,使得人死后亡灵可以近水楼台,乘龙直上九重天。那么,翠云峰不仅座落于洛阳这个宝穴的邙山之巅,海拔250米,地势高峻,而且按古代风水师的说法是置于龙脉之上。

      《葬书》中说:上好的山势,起伏连绵,其势若从天边而来。看它的形态:“大顿小伏,藕断丝连,谓之脱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龙其何可穷乎?故远若白云而来也,若水之波。”好的山势,又好像“隐伏于平洋大坂之间,一望渺无涯际,层层级级,若江面之水,微风荡漾,则有轻波细纹,谓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若马之驰。”

      拿上述的这段话来套翠云峰的山势,恰到好处。看,八百里秦岭起伏不断,宛若长龙直向邙山延伸过来,正如江河之水,波浪绵绵,又如万马奔腾之势。

      笔者实地勘察过上清宫。上清宫为子山午向。它座落的子午线,正对着伊阙龙门。伊阙双山对峙,构成展翅朱雀。“朱雀来源于生气,气为水母,有气就有水”。朱雀送伊河之水而来,使得生气旺而聚合。再说伊水南来与东去的洛河汇合,“大流合小流,此水之大旺也”从而形成旺盛的生气。宅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

      上清宫座落的子午线,象一条牵扯成千上万人命运的红线,一头是上清宫,一头是位于朱雀翔舞的龙门,中间系着隋唐城的定鼎门,应天门。笔者又从一张反应隋唐城里坊的图看到,隋唐城中间一条大道正好是南牵龙门山,北连上清宫,从南而来依次是定鼎门→端门→应天门→玄武门→上清宫。

      有趣的是,古人从风水角度勘察这条紧系洛阳命运的生命线的同时,又铺设了一条人死后亡灵顺子午线走的升天之路。

      人,生前尽求“人神合一”,亡后力达“天人合一”,这是古人追求的理想生存方式和归宿。

      有位研究风水的台湾学者曾这么说过:假如邙山是一座好陵墓的话,上清宫便是这座陵墓的“镇山”。洛阳这个宝穴聚王气,上清宫“镇山”镇王气,从而是洛阳承载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美誉。

      此话真可谓画龙点睛。

      难怪,老子选择在此处炼丹修道;难怪,东汉的张陵为步老子后尘,在此修道多年后,视上清宫为“道陵”。也就是说,此地是埋葬中国道学的陵墓,并且把“道陵”用在自己的名字上,叫做张道陵。他回到蜀国“天下幽”之地青城山,创立了道教而被名垂千秋;难怪,汉魏时,有人在此处建起了纪念老子的“玄元观”;难怪唐代帝王追老子为李家先祖,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太微宫”。

      上清宫为什么在唐代被称作“太微宫”呢?古时候道家对星斗崇拜已列入道教斋醮科仪的议事日程之中。古代的天文学将“天”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这太微垣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以北,道家笼统称是玉皇大帝活动的场所。上清宫在唐代之所以叫做太微宫,就包含时人乞求死后躯壳葬北邙而灵魂则从太微宫直上太微垣天帝之处。上清宫在唐代时即为太微宫,系指它的建筑规模与宏伟的程度可与皇家宫殿媲美。事实上有关专家考证,唐代的上清宫建筑可谓名满天下。唐代人之所以把老子当年炼丹的地方称太微宫,含意中有追求长生之意。古代人追求“长生”,并不是说人的躯壳与灵魂同在而千年万载,是说躯壳在人间是短短一瞬,而灵魂上天堂则是天长地久。为此,古代人认为“天有一星,地有一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葬得其所,则天星垂光而下照,地德柔顺而上载也”。

      《阴宅真心集》曾说:“城门者,关系一方制民。关系一方制民,不可不辩,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

       唐代人选择上清宫为太微宫的含义,自然也考虑到它“迎山接水为主”的自然条件,视它为进入邙山的“冥门”和升天的天门。

       以此,足见上清宫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为洛阳乃至中国开启“玄妙之门”的第一门户。

      四、复建重修开天门

      天门,古谓“天之门户”。屈原《九歌》中曾祝诵“广开兮天门”。

      上述说过,上清宫即为古人希冀升天的天门,也为河洛文化一扇重要的玄学之门。众所周知,河洛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因,或者说它是华夏文化的根文化。那么,这道玄学之门开启的智慧,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名扬全世界。再说,它名符其实是中国道教与道学第一门。

       这个第一门,起始于东周,拓展于汉魏,至隋唐之时达到了天下妇孺皆知的鼎盛时期。

      按风水学三元九运理论推演,老子90来岁时,当在公元前480年前后。那么老子年迈脱离职位至上清宫炼内丹的时间段,应在60岁~90岁之间。这时候到唐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建太上玄元皇帝庙之间的跨度为1100多年,按三元180年计算,为六个三元单位。上清宫被唐玄宗敕令名为“太微宫”的时间为天宝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这一阶段的历史跨度,写出了翠云峰最为辉煌的一页。

      太微宫是盛于唐宋败于金。金朝执政的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距唐玄宗开元年间是有两个三元跨度多几十年。因为金朝时道教中的全真派与钟吕内丹派结合比正一派胜一筹,并且全真派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提倡“天下无二教,圣人无二心”,致使衰败并遭受战争兵燹破坏的上清宫遭受重创。

      明朝开国的洪武元年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因为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对道教符派接触非常频繁,就有意扶持正一教,并把祖天师张道陵的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邀至朝中,封之为大真人,实际上把他视为道教领袖。因此,上清宫在明代又一次得以较大的修复。

      日军侵华时,上清宫又逢一个三元九运中的厄运,而使之一夜之间成为废墟。此废墟一晃过了六十年,至今旧貌未能换新颜。

      按风水三元九运玄空学计算方式推演,从今往后的二三十年间,佳年好运天间来,上清宫不仅会摆脱“霜叶萧萧伏井栏,朝远阁上玉筝寒”的凄凉现象,并且还会迎来它昔日“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辉煌。

       尽管目前看来,遍布全国的星罗棋布的道教宫观胜地、洞天风光、福地美景比比皆是,并且许多地方以建筑规模和建筑风格为国人称颂,而上清宫遗址,作为道教的肇始地,作为道教祖始的修道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

      上清宫的位置按风水学教义说,虽在龙脉上,而多少年来处于易经中说的“潜龙”阶段,一旦龙醒、龙动、龙腾之时,此地乃会复原为天下道学第一门坎。

      今日,洛阳老子学会会长杨懿楠筹资复建上清宫,恰好遇到“龙动”之时。我想,不出多久,这里   会变废墟为神奇,“龙腾”会带出上清宫焕然一新的面孔。这是人们企盼已久的事,也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





上一篇:陕西法门寺与一个当代洛阳高僧的故事  
下一篇: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