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崇 华
洛阳上清宫,坐落于老城西北四公里许的北邙山之巅——翠云峰。
翠云峰,海拔250米,地势高峻,风光秀美,相传是当年老子炼丹之宝地,也是历史上道家修炼的最佳之处。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从江州令的位置上离任后,就是在此修道多年而才返蜀创教的。
老子《道德经》被道家推崇为理论圣典,随着道教对道德经的传播和神化,老子思想早在东汉就被人们推崇。《后汉书?孔融传》称老子为:“先人李老君”,《魏书?释老志》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至高无上的君主之意。足见汉魏时老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翠云峰,在汉魏之时就有人建庙纪念老子,那时人称其名为“玄元观”。
据《唐会要》说,唐高祖李渊奠基唐代之初,一次他至终南山拜谒老子庙之后,就称李耳是他李家的鼻祖。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洛州改为洛阳宫之后,正式称“柱下为帝室先系”,并在当时佛道相争的学术气氛中召集天下学子研讨,认为“佛道玄妙,圣迹可师”,并客观地称黄老之道学“宜在佛先”。
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据《唐两京城坊考》说,坐落于北邙“积善坊”的太微宫,是“明皇旧宅”。城坊考校补说:李隆基“天宝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庙于此坊(指积善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庙,二年改太微宫。”当时,玄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祖玄元皇帝”,于天宝二年,敕令东京洛阳的老子庙为太微宫。当时把老子庙的名字去‘庙’改‘宫’,主旨是把民间流传神仙化的老子转型为皇室李家鼻祖的老子。天宝八年,朝廷追尊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又追尊他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大皇帝”。民间当时为避玄宗的名讳,称玄元皇帝庙为元元皇帝庙。
当时的太微宫,是朝廷按照皇帝的待遇,动用国家的力量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兴建的,其建筑规模的宏伟壮观,其建筑风格的金碧辉煌度是可想而知的。
今日通过一些破碎资料,得知太微宫设有两道由红砖碧瓦组成的围墙,并有高大的重门,看上去,围墙与皇帝禁苑区相去不远。庙门前的路连着皇帝出行的御路,并连着不远处皇帝的行宫。唐代诗人皇甫冉在“登玄元庙”一诗,把当时太微宫的大致情景描绘得很清楚:
左庙川原迥,重门禁御连。
海童纷翠盖,羽客事琼宴。
御路分疏柳,离宫出苑田。
函关若远近,紫气独依然。
太微宫大门是很壮观的。大门口两旁有一对巨型的石狮子,接着是一对巨型的石马。大重门围墙的两角,分别设有两座高耸巍峨的钟鼓楼,分外气派。
围墙里的布局由四个宫阙式的宫院组成。由南至北分外五层殿堂。其中殿堂的第五层为太微宫的代表建筑。尤为雄伟壮丽,分着上下两层,下层是砖拱形的翠云阁,上层是飞檐斗拱的玉皇阁,阁前有南天门,雄踞于翠云阁顶。殿内正面供有老子石刻像一尊,两侧是李隆基和李林甫的石像,意蔚李姓的天子和宰相则为老子的侍从。这些石像为开元年间著名的雕塑家杨惠子所制,奇巧精道,尤如真人。殿内壁有画圣吴道子绘的五圣图和《老子化胡经》故事图,栩栩如生。太微宫院内翠柏、红梨甚多。杜甫在《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一诗中说:“配极玄都閟,凭高禁御长”,“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指大铜柱),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此首诗中提到了庙的位置在北邙最高处,建筑用的是琉璃瓦,殿门前有一铜柱,处处是雕梁画栋。天子百官到此朝拜的队伍络绎不绝。
至于当时登上太微宫楼阁高处鸟瞰洛阳城的情景,白居易在《登老君阁望洛城》一诗中写出了大概。“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太闲”。
至于当时庙门香火极盛之事,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奉和圣制谒玄元皇帝庙斋》一诗中有所涉及:“云雷初缔构,日月今悠然。紫气尚蓊郁,玄元如在焉。”“洞府香林处,斋坛清汉边。吾君乃尊祖,夙驾此留连。乐动人神会,钟成律度圆。笙歌下鸾鹤,芝术萃灵仙,曾是福黎庶,岂唯味虚玄……”
看,这里建筑与彩绘如新建时那样五色缤纷,处处洋溢祥瑞之气。洞府、香林、斋坛、鼓乐、夙驾、芝术等孕育着玄妙虚无的意味。
从上述几个诗人的词句中,能看出当时太微宫在唐代是盛极一时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宋代,太微宫不仅失去了唐朝时的风采,就连其名字也被后人改变了。人们开始称它为“上清宫”,还有老百姓直呼其为:“老君庙”。宋代数理学家邵雍有一首《同府尹李给事游上清宫》的诗,其题目就点出了上清宫。他在这首诗中发出了“不见翠华西幸时,临风尽时独惆怅”的感叹。
也就从宋代始上清宫之名历经金元明清至今没有改变。
金代之时,金人南侵使上清宫毁于兵燹之中,几尽荒废。金代诗人赵秉文在其“上清宫”诗中,写出当时“霜叶萧萧茯井栏,朝元阁上玉筝寒”的凄凉景象。
至明朝,明伊王(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樟彝)妃方氏捐资修葺上清宫,使其部分恢复了具有唐宋风韵的建筑。明代诗人吴三乐在《九日晚等上清宫》一诗中,写出“虚步今上最高峰”,“谷口犹疑紫气重。风杂笙声摇晚竹,月移坛影落疏松”。从其诗句中看出上清宫不再凄凉。而从明代又一位诗人谢江的笔下,更能看到上清宫修缮一新后的风貌。
“宝绘蓬莱阙,森开万壁中,石坛云冉冉,瑶泽草濛濛,迥闻钧乐奏,缥缈太微宫”。
金代诗人李汾写“上清宫”诗三首,也说:“醉里忽逢王子晋,玉笙吹上碧桃花”。“楼台飘渺沧溟阔,宫殿森罗紫极高。”
据吴三乐在《上清宫碑记》中说,嘉靖二十四年,道士张玄慕又捐钱补缺修建了上清宫,把许多梁、椽、柱、坛、器、造像等换上铁铸或琉璃瓦,所以时人称上清宫为铁瓦琉璃殿。不料,仅过了十年,至嘉靖三十四年,洛阳发生了一次强地震,使上清宫遭受严重破坏,几乎成一片瓦砾。
至清代,据一些上清宫碑文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巡抚阎兴帮做过部分重修,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汉也曾做过修复,但大都是小修小补,解决不了上清宫大面积处于荒废之境况。难怪清代诗人刘清藜拜谒上清宫后叹吁说:“碧瓦金茎何处是?笑看铁柱倚青松。”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上清宫虽几荣几损,但并无失其大的元气。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飞机对上清宫进行过几次狂轰烂炸,使其彻底报废,时至今仍是大面积处于废墟状态。
今日,洛阳老子学会会长杨懿楠出资修葺上清宫。不出多久,我想此地会变废墟为神奇,一座具有唐风宋韵的上清宫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今人的目光之中。这不能说不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
责任编辑:Xiaohe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