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求法”,佛教始传洛阳。传教经典只有唯一的从天竺取回的《四十二章经》。此后,百年之间,佛教信仰依附于道教,与道教并存、传布。即无教团组织,也无汉族僧人。自汉桓帝时,安世高来洛阳传教,通过翻译佛教经典,佛教经义,将佛教作了系统介绍,汉人对佛教有多面的了解,信仰佛教的人,也才有少转多,小乘禅法,由汉到魏盛行两代,安世高收的汉人佛学弟子,曾一传再传,史有载籍,其禅法流传至今达1800余年,佛教东传,安世高可谓天下第一僧人。
一 立志入佛
安清,字世高,汉西域安息国的王子。自幼谦虚好学,孝顺父母,就获得了一个孝子名声。安世高天生聪明,好学不倦。少年时,就通晓各门学问,如天文、地理、医术等。他善于观察天象变化,从中推测吉凶祸福;他还精通医术,能够观察病人气色,判断病情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他热爱大自然,常到山林中与鸟兽作伴,注意倾听它们的叫声观察它们的活动,慢慢地就理解了这些动物的语言。这些鸟兽见他来了就围绕在他的周围,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唧喳鸣叫,好象表示欢迎。有一天,他邀请几个同伴出外施游,半路上,有一群燕子呢呢喃喃迎面飞来,擦顶而过,他当即对同伴笑着说:“这群燕子是来报告一个好消息,前边有人给我们准备好了饭菜,可让大家饱餐一顿,快走吧!”大家不解的走着,不一会儿,就发现了路边摆着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待大家饱餐之后,都十分赞赏安世高的神异的才能,这个奇特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安息国,世高一时名声大震。
安世高虽出身王子,荣华富贵,声色犬马,可极尽所用,但他视如粪土,不屑一顾,一心一意崇信佛教,恪守佛教戒律,从不涣慢自己。王廷对他也不另外要求。正在他入定修持之时,突然传来父王驾崩的噩耗,登时,如晴天霹雳,世高不知所措。对这一个孝顺王子来说,理所当然地要继承王位。在文武大臣的护拥下,世高强忍悲痛,登上了国王宝座成为一代国王,宣告大赦天下。世高随后给父王举行了国葬,全国举哀。随着时间的推移,世高怀着对父王的敬爱之情,开始料理国务工作。慢慢地,世高对日理万机的繁文缛节,开始讨厌起来,因为这直接影响他的修持。他本来不热爱政事,再加上父王的去世,使他感到世事无常、人生皆苦。他经过一番痛苦地抉择,毅然决定抛弃皇家一切,让位给叔父。就这样,世高告别王廷,孤身一人到寺庙修行,开始了佛徒生涯。
世高在寺庙,凭自己的天性和勤奋,很快就通晓了存世的佛教经典,对经义和戒律了如指撑,其中对阿毗昙学特别精通,深得书中三昧。世高经过这段艰苦的学经和修持,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经师,便开始游历西域各国,并了解到各国的佛教传布情况,还通晓各国语言,名振西域各国。
二 洛阳传教
世高为了传经弘佛,便决定东渡中国。他于汉桓帝建和初年(公元147年)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东汉国都洛阳。
世高来洛阳之前,安息国和汉国己有使节往来,其中在汉章帝章和元年、二年(公元87年、88年)和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国特派使者团,向汉国贡献珍奇瑰宝,两国关系十分友好。也许因此激发了世高来中国传法的兴趣和决心。
汉朝通西域各国,有南北二条路线:南线从敦煌向西出玉门关、阳关、经楼兰穿过沙漠,经过鄯善,绕道今天的塔克拉马干沙漠南、沿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再折向西北到莎车。再向西越过葱岭,经巴达克山,到达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安息;向南翻过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就是天竺国西北部的佛教圣地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
北线是由敦煌向西,出玉门关、阳关,再北上到伊吾庐(今哈密),由此西进到车师前王庭,然后沿天山南麓,溯塔里木河西行,经由吐鲁番到龟兹,然后到达疏勒(今喀什市)。再向西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再向西是安息。这南北二线都在天山南侧,在塔里木盆地南北两边,统称天山南路。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从哈密出发向北穿天山,折西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到达康居再向西即到安息。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就是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汉朝先进的生产技术、丝绸和科学文化,由此传到葱岭以西,直到遥远的欧洲;西域的物产如汗血马等家畜和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等植物,以及西域的文化艺术,也由此传到中国来。就是在这个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佛教开始从印度向西北邻国传播,并且,越过葱岭传入西域各国,最后传入汉朝内地。
安息国通过和汉国的几次使节来往,十分赞赏大汉帝国发达的丝绸文化,这大概就是世高来中国的主要原因。世高可能是从天山南路的南线“丝绸之路”来中国的。
世高来中国之前,佛教从永平求法、楚王英崇信黄老与佛教,一直到汉桓帝尊崇佛道二教,算来己有百年之久。但是,中国的佛教信仰一直和道教连在一起,不可分离。信仰人只知道有道教经典,而不知道有佛教经典,什么经义、戒律都按道教行事。世高来中国之后,认识到这种情况,他认为佛教不能独立传播,就是因为缺少佛教经典的宣传,当时洛阳只流传着《四十二章经》,人们把这部经典和《道德经》一样看待,不能突出佛教的经义特点,所以,对佛教的发展极为不利。翻译佛教经典,让佛徒明了佛教经义和戒律,是当务之急。于是,在都城洛阳白马寺,世高专心致志地翻译起佛经来。在译经活动中,为了满足佛徒修行方面的急需,决定先翻译佛教止观一类的经典。他首先翻译出小乘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及其许多单品小经,还有一切有关解释《阿含经》的著作。
安世高在洛阳白马寺除译经之外,还有讲经。世高到洛阳后,很快通晓汉语,不仅笔译顺畅,而且能说一口相当流利的汉语,所以,当世高讲经时,听者云集。无论达官贵显,或是市商小民,有的看热闹,有的听门道。很快地,“安侯”之名,誉满洛阳。因为安世高为王子,所以,时人称他为“安侯”这就和中国人对地位高的人称呼为“王公贵人”一样。
佛教虽然己传入洛阳百年之久,但有种种原因尚未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它的一整套独特的教义和组织形式,还都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仅能根据当时流传的《四十二章经》中佛教的一般教义如“断爱去欲”、“行大仁慈”以及戒“杀、盗、淫”等,来与黄老之教相比附,认为二者相同,甚至认为老子晚年西入夷狄化作浮屠,创立佛教。后来,西晋道士王浮就据此创作出《老子化胡经》。
安世高为了尽快让汉人了解佛教基本教义和戒律,抓紧时间翻译了小乘佛教的经典,如《安般守义经》、一卷、《阳持入经》一卷。《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各一卷,百六十品经》一卷等,这属于佛教对汉人的启蒙教化,所以世高所译的经文,都“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开佛经汉译通俗易懂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前后二十年间,世高共译经典三十四部四十卷,对佛教在东汉的传播和佛教逐渐脱离道教、独立传教奠定了基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安世高在东汉灵帝末年,关中、洛阳一带发生动乱时,离开洛阳,到江南游方传道。他曾到过广州、豫章、浔阳、会稽等地传教,最后在会稽去世。他为了弘佛传法,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中国的佛教事业。
三 现身说法
安世高抛弃王位,出家修持佛法,本己超出了世人习念。他不远万里来汉朝传教,更带有神奇色彩。世高在白马寺给前来听经的佛徒、听众讲经之后,有时穿插一切佛教故事,使人听了更加有味。有一次他却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听者无不聚精会神。他说,我的前身是一个出家和尚。有一个和尚和我同行,外出乞讨时,施主所施舍的饭食,稍不合他的口味,他就怒气顿生,怀恨在心,总想法予以报复。我想,他这样作,肯定会再次堕入轮回的恶道,很难转世,所以我就耐心劝导,总希望有一天他会改恶从善,为弘扬佛法出一点力。谁知他屡教不改,仍一如既往。但我还是一直等待他,有灰心转意之日。就这样,前后等了他二十年。后来,我想去南方广州传教,决定离开他,就好心好意地给他说:
“你天生聪明,最适宜于学佛法,只可惜你的性格暴躁,不能安心学道,长此以往,待来世你会堕入恶形,受苦受难,我是为心不忍的。假如我能成佛得道,一定会帮助你解脱。”
就这样,我离开了他,前往广州去。
这时,听说广州一带社会混乱,盗贼横行。有一天,我正在赶路前行,突然出现一个少年,手持大刀,怒目当道,高声嚷嚷道:
“我可等着你了。”
我心平气和地回答他:
“你说的对呀!我前世欠你太多,所以特意远道而来偿命。但是,我也希望你从今日起,痛改前非,回头是岸。”
说完,我就引颈受死。
就这样,后来我即转生为安息国太子了。
转世后,来中国传教。这次南行,总想着救度我那同伴修行人,就是因为他己堕入了恶形。
后来,我走到一个叫郑亭湖庙的地方,据当地传说,庙神很灵。凡过往行人都要给庙神供献祭品,才能保证旅行安全,一切顺利,否则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这时我和我的同路人,各自供上各自的祭物,口里念念有词地祈祷着,请求神灵保佑,顺利通过此地。
正在大家祈祷的时侯,庙神在人们的前头降旨了:
“你们这一行人中有一个出家人,让他单独出来和我通话。”
我知道自己是唯一的僧人,便一人走进殿内。正在踌躇,那庙神发话了:
“我就是那个和你一同修行的人,只因我生性暴烈,听不进劝告,反而怀恨报复,所以落得个转了世的庙神,还负责管辖这周围千里之地。今天也是缘份,又见到了你,真是悲喜交集啊!悲的是,我己身堕恶形,而喜的是,老修行前来救度。今天把我庙中的所有供品和贵重宝物,统统献给你,你可以用这些东西来造塔布施,以便使我摆脱恶形,重生善地,不知你意下如何?”
我听完他这一番悔悟的话,便说:
“千里迢迢,就是来救度你,你为何还不现出本形。”
庙神说:
“我形体太丑陋了,显出本形,众人一定会害怕,我更无地自容了。”
我说:
“不要紧,现形吧,大家不会害怕。”
于是,一阵闷声过后,庙神现出了本形,原是一条大蟒蛇,蜷曲着卧在殿中。这时我用安息语说着,大蟒蛇伸头洗耳恭听,泪流满面,不断地点着头,一会儿,便隐形遁去。
后来,我便用这些物品,在豫章这个地方,建造了一座东寺。那个庙神后来再次转世,成为一个有志少年。
四 小乘显世
安世高以自己的天才和颖悟,和对佛教的虔诚与信心,在洛阳译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对佛教小乘禅法经书的翻译,为迎合当时洛阳的信仰和语言文化,他译文的语言词汇直接来自道教著作。如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说:
“安为清,安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
又如世高译的《分别善恶所起经》有偈言说:
“笃信守一,戒于壅蔽”。
还有把“禅波罗密”(即禅度)译为“守一得度”。
这此经译词语,直接来自道教经典《道德经》和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道教讲清净无为,讲净心养气,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称为“抱一”、“守一”,这就是东汉朝野外上下宗教信仰的社会风气。无怪乎当时人们把《四十二章经》与《道德经》等同看待。安世高当然了解这一点,他更了解一种外来宗教文化,要想被异国人民所接受,必需符合异国人民的生活习俗。所以,世高的译经、解经和笔译、口译,都本着这一目的来进行。佛教小乘禅数学派,在洛阳以及全国的流行传播,全靠安世高的译经行为来实现。
东汉佛经翻译有两个系统,除了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数学派外,还有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派。
所谓“乘”,是梵文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学说教义思想的派别。这些派自称他们能“普渡众生”,似一支大船,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大乘”,把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都贬称为“小乘”。但所为谓的“小乘”佛教派别本身就不承认,如现在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小乘的区别,首先,在对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看作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完全达到觉悟的人;“大乘”则看释迦牟尼是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智全能的神,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四方、四隅、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主张修“三学”(戒、定、慧)、“八正道”;“大乘”主张修习“六度”、“四摄”的“菩萨行”。菩萨思想是大乘的特色。
西域各国开始流传的佛教都是小乘。安世高从出家起,就一直修持小乘佛法。精通小乘佛教的经典和修持方法,堪称小乘佛法的大师,所以,名振西域。安世高到洛阳后,所译的佛教经典,都属于小乘禅法。在中国一直流行。安世高在洛阳的汉人佛学弟子有韩林、皮业、陈慧、等,而陈慧还注解了安世高的《安般守意经》,陈慧还收了佛学弟子康僧会,为安世高的再传弟子,安世高传播小乘佛教的功绩,永不可磨灭。
责任编辑:Xiaohe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