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寺的创建者——佛陀禅师

     2009-07-06 17:1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三教祖庭 > 正文
  禅修是佛教法门之一。自佛教东传洛阳,安世高译经以来,禅修一直在流行,不过在不同时期和所持经典的不同,禅修的形式和要求也随之不同。西晋时,洛阳的犍陀勒所行头陀,后来持续在南北朝时的北魏。这当属于天竺瑜珈师宗,与不久之后洛阳所传达磨授“楞伽经”的性空之宗的禅法不同。

  佛陀到洛阳后,所行禅修,为禅定和义解相结合,打破了禅修不重义解的局面,后又持《十地经论》,启开定慧双修,禅智兼弘的先河。

一 东渡弘教 营建少林

  佛陀禅师,又称跋陀,意译为觉者,原籍是天竺人。早年,喜爱守静习禅。曾与同道五人出家修炼,经过一段时间,其他几位道友都己修成正果,只有佛陀无所成就,尽管仍在不懈努力,但他总感到前途渺茫。

  有一天,己修成正果的道友,好言相劝说:“修行一看自身,一看机会,我看你的正果缘份在中国,到那里一定能修成,还可度两个弟子,深受大益。佛陀立即接受了道友的善劝,便打点行装,启程前往中国。

  佛陀立志东渡,远涉流沙,于北魏孝文帝时到了魏国都城恒安(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佛法历经磨难,自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后,力倡佛法,禅法大行,僧人把禅 法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完成,都不重视经论的讲解。

  佛陀到恒安后,由于他原来精通禅法,正符合北魏朝野上下的习禅风尚,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还特为他设立禅林,开凿山石为龛室。并让他招收徒弟来一起修禅。佛陀师徒所需要的一切物资用品,全由国家供给,他们这个群体,几乎成了一个特殊的编外集团。恒安城内有一户姓康的富豪之家,拿出百万资财,亦为佛陀建造别院,让他居住修禅,康家有小孩子隔门缝看见室内有熊熊燃烧的火焰。可见,佛陀修炼的是火光定,一时,传遍恒安城,僧俗人等,更加崇敬佛陀。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克服重重困难,决定迁都洛阳。又让佛陀随从到洛阳。文帝立即在洛阳城内再建立静院,下召让佛陀住持。佛陀率弟子定居后,继续开展了弘教修炼活动。

  洛阳自东汉建都以来,己有四百余年,古都气象,虽几经兴废,但仍生意盎然,不失为政治中心,何况,水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文化兴盛,尤其佛教传播以来,以洛阳为中心,译经、讲经事业,久经不衰,名僧辈出,为北魏的靠迁都兴佛奠定了优势基础。

  佛陀在洛阳定居修禅,不忧生活供给,但总感到都市生活环境,不是长远修炼之地,他又想到了早年恒安城外的云同禅林,于是,修炼之余,常出洛阳城周游中岳嵩山。在嵩山太室山下有座道教中岳庙,他观览了这一带的山林形胜,有极大的兴趣,看到此山,确为出家人修炼处所。佛陀又从太室西行,终于在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停了下来。这一带林木繁茂,清溪潺潺,风和日丽,百鸟和鸣,真是林壑深幽,天造地设。他钟情于少室山林,留连忘返。

  佛陀回到洛阳。孝文帝得知佛陀的意愿,立即下召有关部门在少室山下兴建寺院,一切按佛陀计划来营建,大工告成后,因此寺在少室山阴的茂密丛林中,特取名“少林寺”,文帝特许佛陀为寺主。

  少林寺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的第二年即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奉敕建造的,在国家百业大举的情况下,分拨一定的物力、人力,足见政府对佛教的重视。

  自佛陀入主少林寺大修禅法之后,天下禅众闻风而动,络绎不绝地来少林寺拜师受禅的常有数百人。佛陀以精明的组织和领导使禅众各按其要求,通过勤修苦炼,最后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影响越来越大,学僧日益增多。

  一天,佛陀在众多禅僧面前发布重要演说,其中说:“这少林寺精舍确有神灵护卫,自建立以后,就没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随后,僧众修炼之余在少室山封山育林,广植药材开辟多种经济来源,再加上国家拨给少林寺一定的田产,确保了寺内僧众的生活用项,并使僧库有了充盈。少林寺在帝室的资助下,在佛陀的领导下,使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年复一年,依然如故,隐定了少林寺弘佛的局势,解除了禅众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后传的少林寺僧众中,总是念念不忘佛陀开创少林寺的丰功伟绩。

二 机遇高徒 面授深要

  佛陀在离开故国时,他的一位道友曾告诉他到东土传教,可度二弟子,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继续弘教。佛陀想着在少林寺众多的僧人中,总没有中意的人选,他决定要物色自己的弟子了。

  佛陀在少林寺传教之余,也不时游走他方。有一天他游走到洛阳。在洛阳大市上无意中见到一位少年,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铕,目不转睛,连续踢了五百次,受到上百围观群众的喝采,佛陀深感奇怪,经询问,才知道这少年姓杨,年纪才十三岁,是随他父亲来洛阳游玩的,在这里作了一次小技表演。佛陀便拨开人群,走到少年跟前,细细打量了一番,只见他虎头虎脑,虎灵灵一双大眼睛,甚是讨人喜欢,心想要是这少年学道的话,一定能颖悟超群,那后继就有人了。于是佛陀趁机和少年攀谈起来。佛陀问少年愿不愿意出家,少年经这一问,便喜出望外,说愿意,愿意,但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给老爹说说,让老爹同意。佛陀便走到少年的父亲跟前,谈了自己的意见,少年的父亲也欣然同意了。

  四月初八这一天,杨姓少年随佛陀回到了少林寺,受三归戒。佛陀见少年眼光外射击如焰,十分神异就再三相劝少年剃度出家。佛陀给他取法名慧光。慧光在少林寺勤学善修,出类拔萃,时人称他为“圣沙弥”。

  佛陀收慧光为弟子后,心中无尚的宽慰,再寻弟子之心,与日俱增。后来,又是无意中遇到了僧稠。这僧稠原为太学博士,备通经史,年二十八出家,开始从佛陀的高足道房受行止观,渐序得定,后到少林寺拜佛陀为师,并呈上自己所得证果,佛陀分外高兴,连连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佛陀便又授僧稠禅学秘要,佛学奥义。僧稠此后不久,在禅学上独树一帜,备受佛界推崇。佛陀对僧稠面授禅学深要,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改变了禅僧行头陀乞食的作风。从西晋的洛阳行头陀犍陀勒起,直到北朝的达磨——慧可一系,都是以乞行为主,佛陀、僧稠虽以山居为主,但主要靠国家供给,富户外贴,僧众生活豪华。孝文帝、宣武帝相继支持,他们由头陀转化为官禅,皇帝后妃,都可以修禅得道,使禅学进一步贵族化了。

  其次,由安于枯寂的守禅转向宣扬神异。佛陀在少林寺多次向僧众宣扬神灵护卫之事,至僧稠多次出现神灵奇迹,都载之于史。僧稠死后,从北齐到北周,在下层僧俗语中颇有感召力。是得到帝王推崇的原故。

  其三,修禅定,则以“念四处”为指导。“念处”亦称“念住”意思是智观(观察,思虑)境。小乘禅的四念处是按身、受、心、法分别观想,也称“自相别观”。即是“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用来破除外道和留恋世间的观点。大乘禅的四念处是按身、受、心、法总体上观想,也称“共相观想”即是“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旦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把本来作为解脱手段的苦行,更进一步推向了忍受现实的苦痛。这些苦痛,不是外因,全由自招。

  佛陀东渡之前,北朝禅僧,往往不明经义,空自修持。还有人把修持禅法与经典义学相对立,用极端的态度来排斥并企图废除弘经讲论的法事活动。佛陀东渡之后,力排这种作为。他在经论的指导下进行禅修的,为此,他同梵僧菩提流支勤拿摩提等共同译出了十二卷的《十地经论》。它是对《华严经》的论译。佛陀以禅师兼习《地论》,而又有不少《地论》师则兼习禅法,实际上是定(禅定)、慧(义解)双修。这种顷向对北魏以后北方风行义学,中国僧俗众坚持定慧双修,禅智兼弘的道理,起到了先导作用。

  佛陀一直在少林寺长住,到了晚年,不再参预寺务工作和法事活动。但他不断勉励僧众要勤学上进,互相帮助。后来,他搬到寺外附近一间僻静的小室静养。有一天,他在小室的墙壁上用手绘画神像,画完后,无疾而卒。这间小室佛陀画的神像,一直保存了很久很久。 



上一篇:超慧神异僧人——释法通  
下一篇:《十地经论》翻译家——普提流支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