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朝,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振佛教玄风,西方高人,络绎不绝荟萃洛阳,成为东方弘教译经中心。在这成百上千的僧人中诵现出了三位大德者——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和菩提流支,而菩提流支后来居上,被皇帝推上译经领袖的宝座。
在这次长达数十年的译经活动中,菩提流支开创了中国佛教“地论学”,使佛教以新的面目继续向前发展;又引导和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建立。成为北魏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西方僧人。
一 受皇帝礼遇 译《十地经论》
菩提流支,梵文译音,意为道希,北天竺人。精通经、律、论三藏,为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又擅长密教(密宗)。在天竺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沙门。
菩提流支,立志弘法天下,决心东渡。遂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初,越葱岭,涉流沙,来到洛阳。因他德高望重,受到宣武帝特中别的礼遇,殷切慰劳,后下诏命他住永宁寺。
这一年的四月上旬,宣武帝命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及助译沙门佛陀,还有义学学者一千多人,在皇宫太极殿翻译菩提流支亲自带到洛阳的梵本、古天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亲所著的《十地经论》/由菩提流支手执梵本,高声诵唱,佛陀则一字字,一句句,译解到位,没有遗漏。宣武帝亲临几案,手握毛笔,在己展开的黄绢上,录下译文。在旁助兴的文武臣僚和僧众,都肃穆恭立。这第一天,译经的效果特别好,宣武帝十分满意。
谁知到了第二天,事情发生了变化。谣传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这二位译经大德,各有各的师承关系互不寻访。那意思是,在一起合译,显不出自己的高尚水平。宣武帝听说后,认为有一定道理。弘教译经,那就应有高质量的译本。于是,下诏:让二人各居一处,组织译经。菩提流支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话。这样的译经方法,一直坚持了四年,到永平四年才译完。宣武帝命人对刊校正,发现普提流支译文有“有不二不尽”之语,而勒那摩提译文有“定不二不尽”之语,只有“有”、“定”一字之异,其它全部都相同,宣武帝看了惊奇赞美不绝。后来将二部译作合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传世佛教论著,十二卷的《十地经论》。而“一字之异”倒成了译经史上的传奇故事。
后人也是出于好奇,下了一番大功夫。顺水溯源,找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十地经论》第二卷里有一个颂词,其中两句是“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此颂虽异,同明实有。”《十地经论》所解释的原经本,现存有藏经本,也有梵本,(一本为德国人校印,又一本为日本人校印),汉文则有五种译本,其中最早的译本为西晋时的经译家竺法护所译,通过这五种译本的对照,发现在世亲时代就己有两种本子流行;一是世亲采用的“有不二不尽”本,还有另一“定不二不尽”本。所谓“定”,就是“寂”的意思。世亲的解释是,这两种本子虽然诵出不同,但意思还是一样,因为,“寂”就是灭除各种烦恼,有寂的用,即有用的体,可见体应为“有”。世亲所说的“二种颂”的“颂”,就是诵读的“诵”,指的是两种读法,没有另外什么含义。由此看来,这“一字之异”并非翻译上的差别,而是世亲对两种传本中不同诵谈法的会释。后来由此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加上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两家传承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国佛教《地论》两个系统,因此后,也是出于好奇移花接木,才演绎出了“一字之异”的译经故事来。
二 创《地论》北祖 引净土宗师
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阳译出《十地经论》之后,遂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地论的两大派系,后来通称为南北两道。
菩提流支住在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勒那摩提住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所以,才有南北两道的说法。
菩提流支所传的北道一系是,菩提流支传道宠。道宠在菩提流支门下三年,随听随记,写成了一本〈十地经论疏〉,同时还依此宣讲,影响很大,有“匠成千人”的传说。在这千人中,最著名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形成了后来所说的“北道系”。这一系的学说与原来的摄论师相通,所以,当摄论师发展到北方以后,两派合流,人们就只知道有摄论师的师徒相传了。
勒那摩提门下有两个派别。因为他兼传定学,禅定学传给了道房、定义,教学方面传给了慧光。慧光又兼习了律学(四分律)。慧光传法上、道凭、僧范、昙遵;法上又传净影慧远,道凭传灵裕,昙遵传昙迁。这就形成所说的“南道系”。这一系的传承关系,直到隋唐时,还继续传下去。
南北两道,〈地论〉系的传承人称为“地论师”。其观点各不相同。
在教义上,北道系主张佛性始有,南道系主张佛性本有;在判教学说上,南道系把佛教分判为四宗:〈毗昙〉学为因缘宗,〈成实学〉为假名宗,〈般若学〉为不真宗,〈华严〉学为真宗;北道系把上述四宗之一的《华严学》又分了一个法界宗,合为五宗。菩提流支因此成为主张佛性始有,判教为五宗的《地论》学北道系的祖师了。
菩提流支在北天竺国时,是继承无着、世亲两兄弟一系的佛学观念的。他还是世亲的四传弟子。因此,他东渡时,就带了这一系的不少佛本经典,到洛阳后,翻译出的典籍就侧重这一点。所译的经论,主要有《楞伽经》十卷,世亲所著的《金刚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十地经论》等,对中国的佛学发展影响很大。
《十地经论》经菩提流支译出,流传极为广泛。正因为他是天竺菩萨世亲对《十地经论》的阐释,所以,其权威性最高,一般大乘学者,都注重这部经论的研究。论中的义理,确也特殊,它上接《般若》,下开瑜伽,成为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它所讲的“十地”是讲己经达到菩萨境界,继续修行至于“佛地”的十个次第;原是配合十度来讲的,相当于《华严经》的《十地品》。在《华严经》译出的一百多年前,西晋的竺法护己经译出了书名为《渐备一切智德经》,并流行于世。那时,虽己传习,却没有引起僧侣们的注意。不想这一次的译出,竟如流星划空,闪耀于世,这当然是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时代的需要有关。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同为开创中国佛教《地论》学的祖师,他们的这一成就,难以分出高下,但菩提流支的学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密教(密宗)的法术上,却独其特色,无可比拟。有一次,他发咒语让井水满盈到井栏边,用钵来舀水洗漱,被围观的僧俗崇拜为神圣。他本来想把密宗传下来,但看到当时僧俗的具体情况,想到条件尚不成熟,恐怕一旦传了,会为密宗法术所迷惑,受者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这一宗教精神实质,误入偏邪,因此,密而未传。
菩提流支,还对中国的佛教净土宗的开创性形成,有很大的贡献。一代净土宗祖师昙鸾在创建净土宗以前,到江南请教道士陶弘靖的长生仙法。回归途中,在洛阳巧遇到菩提流支,虚心请教,虔诚询问的态度感动了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向他讲明,求长生方术不如解脱苦难的道理,昙鸾频频点头,感谢菩提流支师傅的指点。菩提流支随后授给昙鸾《观无量寿佛经》和自己刚译出的《无量寿经论》。昙鸾受到高师指点和接受到老师传授的佛教经论,便立即弃了长生仙方,按《十地经论》所说的世亲所倡导的五种念佛法门修行。坚持不懈,行化各地,为创建净土宗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后来成为一代净土宗师。
菩提流支先后在洛阳,邺城弘教译经三十年,共译出经论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对中国佛教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菩提流支最后,定居邺城,而晚年的一切己失传不可考。
在这次长达数十年的译经活动中,菩提流支开创了中国佛教“地论学”,使佛教以新的面目继续向前发展;又引导和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建立。成为北魏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西方僧人。
一 受皇帝礼遇 译《十地经论》
菩提流支,梵文译音,意为道希,北天竺人。精通经、律、论三藏,为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又擅长密教(密宗)。在天竺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沙门。
菩提流支,立志弘法天下,决心东渡。遂于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初,越葱岭,涉流沙,来到洛阳。因他德高望重,受到宣武帝特中别的礼遇,殷切慰劳,后下诏命他住永宁寺。
这一年的四月上旬,宣武帝命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及助译沙门佛陀,还有义学学者一千多人,在皇宫太极殿翻译菩提流支亲自带到洛阳的梵本、古天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亲所著的《十地经论》/由菩提流支手执梵本,高声诵唱,佛陀则一字字,一句句,译解到位,没有遗漏。宣武帝亲临几案,手握毛笔,在己展开的黄绢上,录下译文。在旁助兴的文武臣僚和僧众,都肃穆恭立。这第一天,译经的效果特别好,宣武帝十分满意。
谁知到了第二天,事情发生了变化。谣传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这二位译经大德,各有各的师承关系互不寻访。那意思是,在一起合译,显不出自己的高尚水平。宣武帝听说后,认为有一定道理。弘教译经,那就应有高质量的译本。于是,下诏:让二人各居一处,组织译经。菩提流支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太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话。这样的译经方法,一直坚持了四年,到永平四年才译完。宣武帝命人对刊校正,发现普提流支译文有“有不二不尽”之语,而勒那摩提译文有“定不二不尽”之语,只有“有”、“定”一字之异,其它全部都相同,宣武帝看了惊奇赞美不绝。后来将二部译作合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传世佛教论著,十二卷的《十地经论》。而“一字之异”倒成了译经史上的传奇故事。
后人也是出于好奇,下了一番大功夫。顺水溯源,找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十地经论》第二卷里有一个颂词,其中两句是“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此颂虽异,同明实有。”《十地经论》所解释的原经本,现存有藏经本,也有梵本,(一本为德国人校印,又一本为日本人校印),汉文则有五种译本,其中最早的译本为西晋时的经译家竺法护所译,通过这五种译本的对照,发现在世亲时代就己有两种本子流行;一是世亲采用的“有不二不尽”本,还有另一“定不二不尽”本。所谓“定”,就是“寂”的意思。世亲的解释是,这两种本子虽然诵出不同,但意思还是一样,因为,“寂”就是灭除各种烦恼,有寂的用,即有用的体,可见体应为“有”。世亲所说的“二种颂”的“颂”,就是诵读的“诵”,指的是两种读法,没有另外什么含义。由此看来,这“一字之异”并非翻译上的差别,而是世亲对两种传本中不同诵谈法的会释。后来由此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加上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两家传承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国佛教《地论》两个系统,因此后,也是出于好奇移花接木,才演绎出了“一字之异”的译经故事来。
二 创《地论》北祖 引净土宗师
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阳译出《十地经论》之后,遂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地论的两大派系,后来通称为南北两道。
菩提流支住在永宁寺,在洛阳城西第三门道北,勒那摩提住白马寺,在西郊第二门道南,所以,才有南北两道的说法。
菩提流支所传的北道一系是,菩提流支传道宠。道宠在菩提流支门下三年,随听随记,写成了一本〈十地经论疏〉,同时还依此宣讲,影响很大,有“匠成千人”的传说。在这千人中,最著名的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形成了后来所说的“北道系”。这一系的学说与原来的摄论师相通,所以,当摄论师发展到北方以后,两派合流,人们就只知道有摄论师的师徒相传了。
勒那摩提门下有两个派别。因为他兼传定学,禅定学传给了道房、定义,教学方面传给了慧光。慧光又兼习了律学(四分律)。慧光传法上、道凭、僧范、昙遵;法上又传净影慧远,道凭传灵裕,昙遵传昙迁。这就形成所说的“南道系”。这一系的传承关系,直到隋唐时,还继续传下去。
南北两道,〈地论〉系的传承人称为“地论师”。其观点各不相同。
在教义上,北道系主张佛性始有,南道系主张佛性本有;在判教学说上,南道系把佛教分判为四宗:〈毗昙〉学为因缘宗,〈成实学〉为假名宗,〈般若学〉为不真宗,〈华严〉学为真宗;北道系把上述四宗之一的《华严学》又分了一个法界宗,合为五宗。菩提流支因此成为主张佛性始有,判教为五宗的《地论》学北道系的祖师了。
菩提流支在北天竺国时,是继承无着、世亲两兄弟一系的佛学观念的。他还是世亲的四传弟子。因此,他东渡时,就带了这一系的不少佛本经典,到洛阳后,翻译出的典籍就侧重这一点。所译的经论,主要有《楞伽经》十卷,世亲所著的《金刚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十地经论》等,对中国的佛学发展影响很大。
《十地经论》经菩提流支译出,流传极为广泛。正因为他是天竺菩萨世亲对《十地经论》的阐释,所以,其权威性最高,一般大乘学者,都注重这部经论的研究。论中的义理,确也特殊,它上接《般若》,下开瑜伽,成为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它所讲的“十地”是讲己经达到菩萨境界,继续修行至于“佛地”的十个次第;原是配合十度来讲的,相当于《华严经》的《十地品》。在《华严经》译出的一百多年前,西晋的竺法护己经译出了书名为《渐备一切智德经》,并流行于世。那时,虽己传习,却没有引起僧侣们的注意。不想这一次的译出,竟如流星划空,闪耀于世,这当然是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时代的需要有关。
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同为开创中国佛教《地论》学的祖师,他们的这一成就,难以分出高下,但菩提流支的学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密教(密宗)的法术上,却独其特色,无可比拟。有一次,他发咒语让井水满盈到井栏边,用钵来舀水洗漱,被围观的僧俗崇拜为神圣。他本来想把密宗传下来,但看到当时僧俗的具体情况,想到条件尚不成熟,恐怕一旦传了,会为密宗法术所迷惑,受者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这一宗教精神实质,误入偏邪,因此,密而未传。
菩提流支,还对中国的佛教净土宗的开创性形成,有很大的贡献。一代净土宗祖师昙鸾在创建净土宗以前,到江南请教道士陶弘靖的长生仙法。回归途中,在洛阳巧遇到菩提流支,虚心请教,虔诚询问的态度感动了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向他讲明,求长生方术不如解脱苦难的道理,昙鸾频频点头,感谢菩提流支师傅的指点。菩提流支随后授给昙鸾《观无量寿佛经》和自己刚译出的《无量寿经论》。昙鸾受到高师指点和接受到老师传授的佛教经论,便立即弃了长生仙方,按《十地经论》所说的世亲所倡导的五种念佛法门修行。坚持不懈,行化各地,为创建净土宗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后来成为一代净土宗师。
菩提流支先后在洛阳,邺城弘教译经三十年,共译出经论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对中国佛教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菩提流支最后,定居邺城,而晚年的一切己失传不可考。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