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至四年(公元508——511年),有京都洛阳,皇帝下诏三位西域高僧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共同翻译天竺世亲所著的《十地经论》,其学者被称为地论师。在翻译过程中因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对此论所说的“六识”之外的“阿梨耶”识和佛性的解释不同,遂分为两派,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分别居住在洛阳城的御道南和御道北,所以被称为道南派和道北派。慧光继承了勒那摩提的道南派,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慧光除了弘扬地论南派学说外,又撰写《四分律疏》一书,专讲四分律义,后世尊为四分律宗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 少林圣沙弥 律学奠基人
慧光俗姓扬,定州长卢(今河北沧州)人。十三岁那年三月随父亲到洛阳。因在平时练就一手好武艺,所以,到那里就施展才技表演一番。这一天,慧光在洛阳天门先进街井栏上反踢蹀铕,一连踢了五百下,被围观的群众十分叫好。这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穿着不俗的西域人叫佛陀的,是少林寺住持,一眼看到这小子技艺超绝,将来学佛一定亦是一块好料子。于是,佛陀亲自找到这小年说明了心意,又和少年父亲作了商量。少年父亲同意了。佛陀就带着少年回到少林寺,于四月初八日,授三归,取名慧光。
慧光在少林寺,从佛陀开始学习诵经,每阅览一卷,便能熟记在胸,对经中的义理,也能透析讲解融会贯通;又有一副好口才,议世论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见解,佛陀十分赏识,于是让他讲论经典,一时获得众僧众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圣沙弥”。后来,慧光又受佛陀禅师的律学和禅学。
慧光平时能超脱物俗,对讲经所获僧俗的捐布,毫不介意,从不过问,一任执事人去处理,有时尽都施于俗人。佛陀常对人说:“这沙弥可不是一般的人呵!”
慧光二十岁那年,回到本乡,从师受具足戒,广泛地听讲律部,并从事专门的研究,经过了四个冬夏的专门学习与钻研,全部掌握了当时己经译传的律部著作《十诵律》和《僧祗律》以及四分律》。尤其是精通《僧祗律》并能升座开讲,所有听众都极力称赞。在魏国的北方,成为一代年青有为的佛学大师。
慧光平时一方面弘传《僧祗律》,一方面继续钻研律部名著《四分律》,并对《四分律》学有成就,写成了一百二十纸的〈四分律疏〉,成为我国〈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学学者奉为经典,常常引用它来议论说明。
慧光在律学方面获得较大成就之后,从不满足,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他又开始研究起经论来。在北方,曾从师著名学者辩公,参学经论,不久,在经论上又深造精进,每次讲解,都引起轰动,大受僧俗称赞。
慧光为了进一步提高佛学造诣,返回洛阳。在这个把他引入佛学辉煌殿堂的文明古都,由于人才荟萃,他又开始搜求新说,注意学习研究北南方言,不久,就又贯通起来,达到通融天衣的地步,为开辟佛学新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地论》南道大师 著述政绩卓越
慧光在洛阳通会了南北语言之后,在佛学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境界,他能够把中西方当代大师对佛典理解的高见,一一记述下来,其中兼有自己的心意,在互相参酌销解之后,系统而全面地进行著述。于是,引起他的引进师,以禅律诲人,重在修心的佛陀禅师的疑虑,认为这样作不是他的本分,师徒之间因此划了一道无形的鸿沟,慧光无奈只好转到天竺沙门勒那摩提门下了。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宣武帝下诏来自天竺的三位三藏大师,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及配备精干的佛学僧俗多人,会集宫城翻译《十地经论》。开始,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担任主译,佛陀扇多担任传语,把两位主译者所唱梵文译为汉语,其它学者参为助手,予以笔录。第一天,由于起始笔录者是宣武帝,译程较为顺利,气氛也很和谐,后来宣武帝把笔录的任务交给了参译者,自己也不参加了,由他们自行译作。
第二天,谣传风起,说两位三藏各有师承,意见分歧,互不相让。宣武帝得知,为尊重双方,分开各译。前后经过四年,这本十二万字的《十地经论》,才告译竣。
慧光参与了整个翻译程序,对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发生的争论,都按自己的悟解加以取舍,所以能够把握《十地经论》的纲领,尤其是通过译作,深得勒那摩提三藏的“地论”精髓,后来,他根据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十地经论疏》一书,对发挥经论的奥旨,传播勒那摩提派的论学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慧光除了从勒那摩提师受“地论”学以外,又从勒那摩提受学禅法,但他更重要的受学是律学。由此看来,慧光的佛学成就,禅学和律学原来自于佛陀禅师,从勒那摩提之后,禅法和律学又加以巩固和提高;“地论”学是专门受自勒那摩提的。慧光是一位学者见地,积极著述的佛教学者,他的注疏有《华严》、《涅盘》、《维摩》、《十地》、《地持》、《胜曼》、《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经论,几乎都属于《地论》师研究的范畴。另著有《四分律疏》,删定《羯摩戒本》,并著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于完善僧律轨仪方面,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此外,还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和《华严经义记》等。慧光在佛学方面的建树,在弘教方面的业绩,是佛教传入内地以后,仅次于前秦时的道安的第二号人物。
慧光因其学识和能力出类拔萃,在北魏末年被朝廷重用。先在洛阳担任“国僧都”职务,后来,东魏建邺,慧光又被召入邺都,在整顿僧纪,处理乱僧方面功绩卓著,被转为“国统”。以致后人说“千载仰其清规,众师奉为宗辖”。北齐时,朝野僧俗视慧光为圣人,有“齐代名贤,重之(慧光)如圣”之说。
慧光的学说,尤以《地论》学为主,在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可称为显学。出自慧光门下的学士“翘颖如林,众所推仰者十人,拣选行解,入室惟九”。实际上史书己记载的慧光高足有:僧范、昙遵、慧顺、道凭等有十几位。他们有的弘扬佛典义理,有的广传戒律,各有所长,互补不足,普遍受到当权者的支持,上至朝廷,下至州邑刺史,有 的立寺供养,有的受戒为徒。在魏、齐、周、隋历朝中,出自南道地论师中的各级僧官,有大统、国统、国都、州统等,是为数最多的了。
慧光的《地论》学源于洛阳,流于邺城,辐射于北方各地,地论师们尊师重化,足迹遍及齐、楚、晋、魏、燕、赵、卫、郑等地,他们的口号是“游化”、“利安”,对约束僧众,稳定社会,发挥了作用。
慧光,的《地论》学,迅速得以流传,以至掀动佛教界,上接两晋,下启隋唐,数百年间的中国佛教,从崭新的宗教神学角度来阐发佛性,使僧俗语耳目一新,无怪乎都愿跃跃欲试,参与其中了。
慧光晚年住持邺城大觉寺,最后圆寂于此,享年七十岁。
慧光除了弘扬地论南派学说外,又撰写《四分律疏》一书,专讲四分律义,后世尊为四分律宗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 少林圣沙弥 律学奠基人
慧光俗姓扬,定州长卢(今河北沧州)人。十三岁那年三月随父亲到洛阳。因在平时练就一手好武艺,所以,到那里就施展才技表演一番。这一天,慧光在洛阳天门先进街井栏上反踢蹀铕,一连踢了五百下,被围观的群众十分叫好。这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穿着不俗的西域人叫佛陀的,是少林寺住持,一眼看到这小子技艺超绝,将来学佛一定亦是一块好料子。于是,佛陀亲自找到这小年说明了心意,又和少年父亲作了商量。少年父亲同意了。佛陀就带着少年回到少林寺,于四月初八日,授三归,取名慧光。
慧光在少林寺,从佛陀开始学习诵经,每阅览一卷,便能熟记在胸,对经中的义理,也能透析讲解融会贯通;又有一副好口才,议世论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见解,佛陀十分赏识,于是让他讲论经典,一时获得众僧众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圣沙弥”。后来,慧光又受佛陀禅师的律学和禅学。
慧光平时能超脱物俗,对讲经所获僧俗的捐布,毫不介意,从不过问,一任执事人去处理,有时尽都施于俗人。佛陀常对人说:“这沙弥可不是一般的人呵!”
慧光二十岁那年,回到本乡,从师受具足戒,广泛地听讲律部,并从事专门的研究,经过了四个冬夏的专门学习与钻研,全部掌握了当时己经译传的律部著作《十诵律》和《僧祗律》以及四分律》。尤其是精通《僧祗律》并能升座开讲,所有听众都极力称赞。在魏国的北方,成为一代年青有为的佛学大师。
慧光平时一方面弘传《僧祗律》,一方面继续钻研律部名著《四分律》,并对《四分律》学有成就,写成了一百二十纸的〈四分律疏〉,成为我国〈四分律〉学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学学者奉为经典,常常引用它来议论说明。
慧光在律学方面获得较大成就之后,从不满足,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他又开始研究起经论来。在北方,曾从师著名学者辩公,参学经论,不久,在经论上又深造精进,每次讲解,都引起轰动,大受僧俗称赞。
慧光为了进一步提高佛学造诣,返回洛阳。在这个把他引入佛学辉煌殿堂的文明古都,由于人才荟萃,他又开始搜求新说,注意学习研究北南方言,不久,就又贯通起来,达到通融天衣的地步,为开辟佛学新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地论》南道大师 著述政绩卓越
慧光在洛阳通会了南北语言之后,在佛学研究方面,拓展了新的境界,他能够把中西方当代大师对佛典理解的高见,一一记述下来,其中兼有自己的心意,在互相参酌销解之后,系统而全面地进行著述。于是,引起他的引进师,以禅律诲人,重在修心的佛陀禅师的疑虑,认为这样作不是他的本分,师徒之间因此划了一道无形的鸿沟,慧光无奈只好转到天竺沙门勒那摩提门下了。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宣武帝下诏来自天竺的三位三藏大师,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和佛陀扇多及配备精干的佛学僧俗多人,会集宫城翻译《十地经论》。开始,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担任主译,佛陀扇多担任传语,把两位主译者所唱梵文译为汉语,其它学者参为助手,予以笔录。第一天,由于起始笔录者是宣武帝,译程较为顺利,气氛也很和谐,后来宣武帝把笔录的任务交给了参译者,自己也不参加了,由他们自行译作。
第二天,谣传风起,说两位三藏各有师承,意见分歧,互不相让。宣武帝得知,为尊重双方,分开各译。前后经过四年,这本十二万字的《十地经论》,才告译竣。
慧光参与了整个翻译程序,对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发生的争论,都按自己的悟解加以取舍,所以能够把握《十地经论》的纲领,尤其是通过译作,深得勒那摩提三藏的“地论”精髓,后来,他根据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十地经论疏》一书,对发挥经论的奥旨,传播勒那摩提派的论学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慧光除了从勒那摩提师受“地论”学以外,又从勒那摩提受学禅法,但他更重要的受学是律学。由此看来,慧光的佛学成就,禅学和律学原来自于佛陀禅师,从勒那摩提之后,禅法和律学又加以巩固和提高;“地论”学是专门受自勒那摩提的。慧光是一位学者见地,积极著述的佛教学者,他的注疏有《华严》、《涅盘》、《维摩》、《十地》、《地持》、《胜曼》、《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经论,几乎都属于《地论》师研究的范畴。另著有《四分律疏》,删定《羯摩戒本》,并著有《律义章》、《仁王七诫》及《僧制》十八条,于完善僧律轨仪方面,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此外,还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和《华严经义记》等。慧光在佛学方面的建树,在弘教方面的业绩,是佛教传入内地以后,仅次于前秦时的道安的第二号人物。
慧光因其学识和能力出类拔萃,在北魏末年被朝廷重用。先在洛阳担任“国僧都”职务,后来,东魏建邺,慧光又被召入邺都,在整顿僧纪,处理乱僧方面功绩卓著,被转为“国统”。以致后人说“千载仰其清规,众师奉为宗辖”。北齐时,朝野僧俗视慧光为圣人,有“齐代名贤,重之(慧光)如圣”之说。
慧光的学说,尤以《地论》学为主,在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可称为显学。出自慧光门下的学士“翘颖如林,众所推仰者十人,拣选行解,入室惟九”。实际上史书己记载的慧光高足有:僧范、昙遵、慧顺、道凭等有十几位。他们有的弘扬佛典义理,有的广传戒律,各有所长,互补不足,普遍受到当权者的支持,上至朝廷,下至州邑刺史,有 的立寺供养,有的受戒为徒。在魏、齐、周、隋历朝中,出自南道地论师中的各级僧官,有大统、国统、国都、州统等,是为数最多的了。
慧光的《地论》学源于洛阳,流于邺城,辐射于北方各地,地论师们尊师重化,足迹遍及齐、楚、晋、魏、燕、赵、卫、郑等地,他们的口号是“游化”、“利安”,对约束僧众,稳定社会,发挥了作用。
慧光,的《地论》学,迅速得以流传,以至掀动佛教界,上接两晋,下启隋唐,数百年间的中国佛教,从崭新的宗教神学角度来阐发佛性,使僧俗语耳目一新,无怪乎都愿跃跃欲试,参与其中了。
慧光晚年住持邺城大觉寺,最后圆寂于此,享年七十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