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传入洛阳以来,安世高所译经典,均为佛教小乘,而小乘禅法随小乘经典的流传,却潜入僧俗间,起始没有张扬大旗罢了。
殆至北魏,在洛阳少林寺先后有佛陀禅师和达磨禅师所传禅法。佛陀禅师弟子僧稠承师所传,与达磨禅师所传禅法据典不同,分庭抗礼,此后,两派绵延相传不绝。
一 少林正果 东魏传法
僧稠,俗姓孙,祖籍昌黎(今河北),后迁居钜鹿瘿陶(今河北宁晋)。从小就以孝顺和信用闻名于乡里,后来,发奋学习传世典籍,全通五经和史书,被征为太学博士,从事讲解经籍要典,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却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为解除烦闷,开始阅读大量佛教经典,以求从中解脱。
僧稠二十八岁这一年,在钜鹿景明寺从僧实法师出家。起初,从佛陀禅师的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禅法,成了一名道地的禅僧。
僧稠为了禅法精进,便北游定州嘉鱼山,以便在此修习禅法。他刚初练习禅定,怎么样练也入不了定境,后经泰山来僧启发开悟,十天后便摄心入定,僧稠十分欣慰。
五年后又到赵州(今河北隆尧)漳供山从道明禅师,受学十六特胜法,继续向另一个练习过程迈进。他在九十天内每日只吃一顿饭,总共吃了四斗米;他栖息之处,不设卧铺,劳累时,便躺在一块石板上,不分白天和黑夜;在衣著方面,他只穿一身粗糙得连布缕都能进入皮肉内的衣裳,长时间不换洗;有时候,饭还没有做熟便己经入定了,待醒来时,锅里的饭食却被禽兽吃了个净光。在禅定过程中,想着人在死亡时的恐惧状态,而心神空寂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曾多次遭到强盗的威胁和美色的引诱,依然如故,不为所动。禅定功夫己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直至深定九日。定觉使他心胸寥廓,思惟洽洽澄清,通身如羽毛飘举,深深感到有所收获。
这一天,僧稠满怀喜悦地到嵩山少林寺拜见了佛陀禅师,呈上自己所成证果,佛陀禅师当即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这是说,中国禅学学得最好的要数僧稠了。后来,佛陀禅 师又授给僧稠更深更高的禅学秘密要诀,僧稠遵照着老师的诀要指点,在少林寺又练了起来。不久,僧稠又移居少林寺东的嵩岳寺,借助嵩岳灵气,使其禅法愈来愈趋向更高的境界。
僧稠从师精进禅法,更重要的是弘扬佛法,于是他又离开嵩岳寺渡河北上,游怀州(今河南沁阳)西王屋山,移止怀州青罗山,马头山。大河南北,不少僧俗随僧稠学禅法,僧稠的声望己经遍及朝野上下。北魏孝明帝曾接连三道诏书,召请入宫弘传禅法,僧稠都委婉谢绝,他请使者转告皇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在山中行道传法,同样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孝明帝也只得允从,特派人将所需物运到山中供养。魏孝武帝登基后,也数次下诏邀请僧稠出山进宫传法,僧稠依然婉言拒绝,孝武帝也只好于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精舍禅室,下令,聚集僧众以便供养。
北魏为分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此时的僧稠,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一般群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大多散财施舍给僧稠等,其中有僧人贫恋财物,僧稠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因此,僧稠的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当时,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
二 僧稠高尚禅法 文宣无限崇拜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是为文宣帝。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僧稠奉命赴邺都弘法传教。僧稠本想重演前例,谢绝朝命,但由于来使用权跟踪迭劝,无法推辞,只有赴诏。消息传到邺都,文宣帝率文武百官、举朝廷仪仗队,出宫到城郊欢迎。因僧稠以届七旬,文宣帝亲自扶持入大内,即向帝后阐讲佛教禅理,文宣帝听得心肺欢腾,为论正理,文宣帝立即受禅道和菩萨戒法,自己吃起素斋来。下令废除公家渔猎制度,又禁天下屠宰生灵,命令国民斋戒修持功德,把北齐变成了一个佛的天下。
文宣帝的虔诚达到了高境,要求作僧稠的护法施主,他说:“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施主),何如?”僧稠看到这个昔日杀人成性,涂炭生灵,至今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皇帝,满心高兴,也是佛法宣扬一场的结果,便答复文宣帝的请求,并在宫中住了四十余日,每日给文宣帝讲述经典义理和禅法修持。后来,在征得文宣帝佛法需要广弘僧俗的要求下,这才出宫归赴常山。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下诏于邺城西南八十里的龙山南麓,构建云门寺,请僧稠住持,并让他兼任石窟大寺主。僧稠为两院寺主,统领僧众近千人。由于他用人得当,勤于教导,两院僧务,有条不紊。两院供养,全由国家承担,僧库充盈,供给丰厚,僧人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文宣帝为把北齐变成佛教国度,下诏全国各州建立禅学班,定期传讲,选拔定、慧兼优的高级禅师从教,一切费用全由国家供给,一时间,北齐全国出现讲禅、学禅的新气象。后来,文宣帝为取得僧稠欢心,曾一度下令废除讲诵,专事禅法,却没有获得僧稠的认同。僧稠对文宣帝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讲诵师能弘通三藏义理,能使僧众听众识别邪正,明达深理;修习禅法,先以入讲,也是这样。如果不悟佛典义理,那坐禅也是徒劳无益的。先师遗教,不能遗弃,只有弘扬。文宣帝频频点头称是,自此,北齐一代一直坚持讲诵与禅修并重,避免了一场重蹈北魏初年单事禅法不重讲诵的灾难,促使了佛学的健康发展。
僧稠的竭力弘佛扬法,引起文宣帝达到极其崇敬的程度;他下诏要把国库的储存,均分为三等份,一为国家用,一为皇帝用,一为佛教用。并且命令有关官员把分给佛教的钱、财、物,直接运送到僧稠所住的龙山,在龙山下的云门寺,准备新建仓库,贮藏国家所赠财物,以备常用。僧稠站在出家人的立场上,对国家所赠大量财物,有所顾忌,考虑到对出家人的专心修禅弘法不利,说不定会引发某些僧人贪污腐化的坏行为,严重影响佛教的声誉。因此,僧稠专门给文宣帝修书一封,谈了上述看法,同时,特派人将送来的财物如数送回国库中。文宣帝对僧稠的作法十分感动,对僧稠的高尚品德大加赞赏,同时,又下令在邺城另置备一个仓库,准备贮存分给佛教的财物,以便僧稠所居山寺需用时随时调给,不再经国库手续。文宣帝从不间断地每月致书僧稠,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山中的事情,不分大小还亲自过问,并命朝廷有关官员向山寺赠送医药,表示关心僧众的健康。文宣帝还不断亲率禁卫,赴龙山慰问僧稠。他的崇佛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南朝梁武帝萧衍了。
三 僧稠倨傲引祸 文宣发兵悔过
僧稠铁心于弘法传教,对于,外来事物,尤其象文宣帝那样的一味崇佛和施舍,毫不动心,吾行吾素,始终如一地讲诵与禅修,履行职责,管理好僧务。文宣帝的入山亲拜,僧稠祝如平常,依然故我在他的狭小的修炼房里迎接和宴请,不曾出门一步。由于引起僧众的疑虑,不少弟子多次劝他:“皇帝为一国之主,驾临山寺,寺主为一国臣民,理应出门迎送,象目前这种状况,恐怕会招来臣下的议论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僧稠仍坚持对皇帝不事迎送的意见,并且还说:“过去时尊者宾头卢下座去迎国王七步,使国王失国七年;我虽然比不上宾头卢,但不能邀崇皇上而失去人格。”就这样,僧稠的不事迎送倨傲不恭,掀起了文宣朝廷一场轩然大波。
有一天朝廷大臣向文宣帝上奏,奏本中说僧稠聚众山野,图谋不轨。无视皇帝,蔑视臣下等等。文宣帝闻听怒不可遏,就立即率领羽林勇军十万人,准备攻山讨伐僧稠及其僧众,而僧稠得文宣帝的动作后,也作好了准备。当文宣帝浩浩荡荡兵临山下时,僧稠亲领僧众早己在山口迎候。文宣帝突然见到肃穆的僧稠,劈头就问:“禅师为何今日下山到此!”僧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皇上要杀贫僧,在山中受戮,恐血染圣地,所以还是到山下好。”文宣帝听后十分震惊,于是就放下皇帝驾子,以礼亲拜,并再三请求禅师允许自己悔过。此时,僧稠无言相对,保持沉默。文宣帝看到这种情景,立即命令大设斋宴,待众僧用斋后,用和缓的口气对僧稠说:“过去曾多次听别人说,禅师能祈求到金刚神的大力,我们君臣今日一睹为快,你看怎么样?”僧稠说:“过去我的力大无穷,那是人力,今天我特为皇帝演示一下神力,可以吗?”文宣帝连连说:“可以,可以。”话音一落,僧稠便发出喃喃咒语,一霎间,在山口边堆放的几千根木料,一一腾空而起,遮天蔽日相互撞击的声音象霹雳震鸣,而在空中被撞碰折碎的木片如雨一样地纷纷下飘。文宣帝所率人马,见此情景,四处奔跑,文宣帝赶快到僧稠面前跪请收法,一时,木归原位,平静如原来一样。从此,帝僧之间,和好如初,皇帝特诏僧稠度人建寺,一仍其便,他人不得干预。
四 大德高迈 禅观可学
僧稠在此朝三十多年,弘传禅业,全由皇家供养,他一生很少著述立说。后来,由黄门侍郎李奖的特邀,撰写了《止观法》两卷。这部书浅显易懂,好学易用,很快传抄流行齐国各地习禅人手一册。
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四月十三日,僧稠于龙山云门寺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岁。第二年,弟子昙询等僧众奏请建塔,诏建千僧斋,并赐物千段,特诏右仆射魏攸撰制碑文。火化这天,僧俗数万,满山遍野,正午焚化之时,哀恸声绝,哭响山川。后人评论说:“自古传教以来,没有哪一位僧人可于僧稠并论,佛事弘化,到此算是最兴盛了。”
僧稠的禅法,从师较多,不过自从他到少林寺得到佛陀禅师的印证之后,又更授深要,可以说僧稠的禅法最终是以佛陀的为归宿。他在北方弘传的禅法与后来的少林寺的菩提达磨弘传的禅法有很大的区别,历史记载,两种禅 法,相互抗衡,各自流传。从后人的研究中,大体可以追寻出僧稠的禅法与达磨的禅法的不同有三点:
达磨禅是以头陀行乞为主;僧稠禅是以山居为主,但食宿所需全由国家和富户供养,成为官禅,形成禅学贵族化的局面。
达磨禅是安于枯寂;僧稠禅是宣扬神异,在北齐、北周境内几乎普及到下层俗众中,有极强的感召力,所以他得到帝王的崇敬。
达磨禅要旨为“壁观”;僧稠禅重点为“四念处”。“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用来破除迷恋世间的观念,僧稠把它变成安于现实苦痛的手段,由于“清范可崇”,所以“情事易显”,得以广泛流传。
僧稠塔至今仍巍立于中岳嵩山嵩岳寺中。
殆至北魏,在洛阳少林寺先后有佛陀禅师和达磨禅师所传禅法。佛陀禅师弟子僧稠承师所传,与达磨禅师所传禅法据典不同,分庭抗礼,此后,两派绵延相传不绝。
一 少林正果 东魏传法
僧稠,俗姓孙,祖籍昌黎(今河北),后迁居钜鹿瘿陶(今河北宁晋)。从小就以孝顺和信用闻名于乡里,后来,发奋学习传世典籍,全通五经和史书,被征为太学博士,从事讲解经籍要典,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却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为解除烦闷,开始阅读大量佛教经典,以求从中解脱。
僧稠二十八岁这一年,在钜鹿景明寺从僧实法师出家。起初,从佛陀禅师的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禅法,成了一名道地的禅僧。
僧稠为了禅法精进,便北游定州嘉鱼山,以便在此修习禅法。他刚初练习禅定,怎么样练也入不了定境,后经泰山来僧启发开悟,十天后便摄心入定,僧稠十分欣慰。
五年后又到赵州(今河北隆尧)漳供山从道明禅师,受学十六特胜法,继续向另一个练习过程迈进。他在九十天内每日只吃一顿饭,总共吃了四斗米;他栖息之处,不设卧铺,劳累时,便躺在一块石板上,不分白天和黑夜;在衣著方面,他只穿一身粗糙得连布缕都能进入皮肉内的衣裳,长时间不换洗;有时候,饭还没有做熟便己经入定了,待醒来时,锅里的饭食却被禽兽吃了个净光。在禅定过程中,想着人在死亡时的恐惧状态,而心神空寂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曾多次遭到强盗的威胁和美色的引诱,依然如故,不为所动。禅定功夫己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直至深定九日。定觉使他心胸寥廓,思惟洽洽澄清,通身如羽毛飘举,深深感到有所收获。
这一天,僧稠满怀喜悦地到嵩山少林寺拜见了佛陀禅师,呈上自己所成证果,佛陀禅师当即称赞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这是说,中国禅学学得最好的要数僧稠了。后来,佛陀禅 师又授给僧稠更深更高的禅学秘密要诀,僧稠遵照着老师的诀要指点,在少林寺又练了起来。不久,僧稠又移居少林寺东的嵩岳寺,借助嵩岳灵气,使其禅法愈来愈趋向更高的境界。
僧稠从师精进禅法,更重要的是弘扬佛法,于是他又离开嵩岳寺渡河北上,游怀州(今河南沁阳)西王屋山,移止怀州青罗山,马头山。大河南北,不少僧俗随僧稠学禅法,僧稠的声望己经遍及朝野上下。北魏孝明帝曾接连三道诏书,召请入宫弘传禅法,僧稠都委婉谢绝,他请使者转告皇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在山中行道传法,同样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孝明帝也只得允从,特派人将所需物运到山中供养。魏孝武帝登基后,也数次下诏邀请僧稠出山进宫传法,僧稠依然婉言拒绝,孝武帝也只好于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精舍禅室,下令,聚集僧众以便供养。
北魏为分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此时的僧稠,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一般群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大多散财施舍给僧稠等,其中有僧人贫恋财物,僧稠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因此,僧稠的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当时,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
二 僧稠高尚禅法 文宣无限崇拜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是为文宣帝。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僧稠奉命赴邺都弘法传教。僧稠本想重演前例,谢绝朝命,但由于来使用权跟踪迭劝,无法推辞,只有赴诏。消息传到邺都,文宣帝率文武百官、举朝廷仪仗队,出宫到城郊欢迎。因僧稠以届七旬,文宣帝亲自扶持入大内,即向帝后阐讲佛教禅理,文宣帝听得心肺欢腾,为论正理,文宣帝立即受禅道和菩萨戒法,自己吃起素斋来。下令废除公家渔猎制度,又禁天下屠宰生灵,命令国民斋戒修持功德,把北齐变成了一个佛的天下。
文宣帝的虔诚达到了高境,要求作僧稠的护法施主,他说:“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施主),何如?”僧稠看到这个昔日杀人成性,涂炭生灵,至今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皇帝,满心高兴,也是佛法宣扬一场的结果,便答复文宣帝的请求,并在宫中住了四十余日,每日给文宣帝讲述经典义理和禅法修持。后来,在征得文宣帝佛法需要广弘僧俗的要求下,这才出宫归赴常山。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下诏于邺城西南八十里的龙山南麓,构建云门寺,请僧稠住持,并让他兼任石窟大寺主。僧稠为两院寺主,统领僧众近千人。由于他用人得当,勤于教导,两院僧务,有条不紊。两院供养,全由国家承担,僧库充盈,供给丰厚,僧人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文宣帝为把北齐变成佛教国度,下诏全国各州建立禅学班,定期传讲,选拔定、慧兼优的高级禅师从教,一切费用全由国家供给,一时间,北齐全国出现讲禅、学禅的新气象。后来,文宣帝为取得僧稠欢心,曾一度下令废除讲诵,专事禅法,却没有获得僧稠的认同。僧稠对文宣帝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讲诵师能弘通三藏义理,能使僧众听众识别邪正,明达深理;修习禅法,先以入讲,也是这样。如果不悟佛典义理,那坐禅也是徒劳无益的。先师遗教,不能遗弃,只有弘扬。文宣帝频频点头称是,自此,北齐一代一直坚持讲诵与禅修并重,避免了一场重蹈北魏初年单事禅法不重讲诵的灾难,促使了佛学的健康发展。
僧稠的竭力弘佛扬法,引起文宣帝达到极其崇敬的程度;他下诏要把国库的储存,均分为三等份,一为国家用,一为皇帝用,一为佛教用。并且命令有关官员把分给佛教的钱、财、物,直接运送到僧稠所住的龙山,在龙山下的云门寺,准备新建仓库,贮藏国家所赠财物,以备常用。僧稠站在出家人的立场上,对国家所赠大量财物,有所顾忌,考虑到对出家人的专心修禅弘法不利,说不定会引发某些僧人贪污腐化的坏行为,严重影响佛教的声誉。因此,僧稠专门给文宣帝修书一封,谈了上述看法,同时,特派人将送来的财物如数送回国库中。文宣帝对僧稠的作法十分感动,对僧稠的高尚品德大加赞赏,同时,又下令在邺城另置备一个仓库,准备贮存分给佛教的财物,以便僧稠所居山寺需用时随时调给,不再经国库手续。文宣帝从不间断地每月致书僧稠,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山中的事情,不分大小还亲自过问,并命朝廷有关官员向山寺赠送医药,表示关心僧众的健康。文宣帝还不断亲率禁卫,赴龙山慰问僧稠。他的崇佛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南朝梁武帝萧衍了。
三 僧稠倨傲引祸 文宣发兵悔过
僧稠铁心于弘法传教,对于,外来事物,尤其象文宣帝那样的一味崇佛和施舍,毫不动心,吾行吾素,始终如一地讲诵与禅修,履行职责,管理好僧务。文宣帝的入山亲拜,僧稠祝如平常,依然故我在他的狭小的修炼房里迎接和宴请,不曾出门一步。由于引起僧众的疑虑,不少弟子多次劝他:“皇帝为一国之主,驾临山寺,寺主为一国臣民,理应出门迎送,象目前这种状况,恐怕会招来臣下的议论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僧稠仍坚持对皇帝不事迎送的意见,并且还说:“过去时尊者宾头卢下座去迎国王七步,使国王失国七年;我虽然比不上宾头卢,但不能邀崇皇上而失去人格。”就这样,僧稠的不事迎送倨傲不恭,掀起了文宣朝廷一场轩然大波。
有一天朝廷大臣向文宣帝上奏,奏本中说僧稠聚众山野,图谋不轨。无视皇帝,蔑视臣下等等。文宣帝闻听怒不可遏,就立即率领羽林勇军十万人,准备攻山讨伐僧稠及其僧众,而僧稠得文宣帝的动作后,也作好了准备。当文宣帝浩浩荡荡兵临山下时,僧稠亲领僧众早己在山口迎候。文宣帝突然见到肃穆的僧稠,劈头就问:“禅师为何今日下山到此!”僧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皇上要杀贫僧,在山中受戮,恐血染圣地,所以还是到山下好。”文宣帝听后十分震惊,于是就放下皇帝驾子,以礼亲拜,并再三请求禅师允许自己悔过。此时,僧稠无言相对,保持沉默。文宣帝看到这种情景,立即命令大设斋宴,待众僧用斋后,用和缓的口气对僧稠说:“过去曾多次听别人说,禅师能祈求到金刚神的大力,我们君臣今日一睹为快,你看怎么样?”僧稠说:“过去我的力大无穷,那是人力,今天我特为皇帝演示一下神力,可以吗?”文宣帝连连说:“可以,可以。”话音一落,僧稠便发出喃喃咒语,一霎间,在山口边堆放的几千根木料,一一腾空而起,遮天蔽日相互撞击的声音象霹雳震鸣,而在空中被撞碰折碎的木片如雨一样地纷纷下飘。文宣帝所率人马,见此情景,四处奔跑,文宣帝赶快到僧稠面前跪请收法,一时,木归原位,平静如原来一样。从此,帝僧之间,和好如初,皇帝特诏僧稠度人建寺,一仍其便,他人不得干预。
四 大德高迈 禅观可学
僧稠在此朝三十多年,弘传禅业,全由皇家供养,他一生很少著述立说。后来,由黄门侍郎李奖的特邀,撰写了《止观法》两卷。这部书浅显易懂,好学易用,很快传抄流行齐国各地习禅人手一册。
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四月十三日,僧稠于龙山云门寺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岁。第二年,弟子昙询等僧众奏请建塔,诏建千僧斋,并赐物千段,特诏右仆射魏攸撰制碑文。火化这天,僧俗数万,满山遍野,正午焚化之时,哀恸声绝,哭响山川。后人评论说:“自古传教以来,没有哪一位僧人可于僧稠并论,佛事弘化,到此算是最兴盛了。”
僧稠的禅法,从师较多,不过自从他到少林寺得到佛陀禅师的印证之后,又更授深要,可以说僧稠的禅法最终是以佛陀的为归宿。他在北方弘传的禅法与后来的少林寺的菩提达磨弘传的禅法有很大的区别,历史记载,两种禅 法,相互抗衡,各自流传。从后人的研究中,大体可以追寻出僧稠的禅法与达磨的禅法的不同有三点:
达磨禅是以头陀行乞为主;僧稠禅是以山居为主,但食宿所需全由国家和富户供养,成为官禅,形成禅学贵族化的局面。
达磨禅是安于枯寂;僧稠禅是宣扬神异,在北齐、北周境内几乎普及到下层俗众中,有极强的感召力,所以他得到帝王的崇敬。
达磨禅要旨为“壁观”;僧稠禅重点为“四念处”。“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用来破除迷恋世间的观念,僧稠把它变成安于现实苦痛的手段,由于“清范可崇”,所以“情事易显”,得以广泛流传。
僧稠塔至今仍巍立于中岳嵩山嵩岳寺中。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