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以来由西方传入内地后,中国佛徒的信仰,随着所译经典内容的流传和提倡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往生西方净土世界。
西方净土世界的信仰有两种;一为弥来佛的净土世界——兜率天宫;一为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前者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及其以前,有关弥勒经典的翻译不少,因此在民间形成所谓的弥勒信仰,以前秦的道安为首。后者为佛教的弥陀信仰,在汉魏时期就以传入洛阳内地,两晋时就己经在社会上流行。东晋庐山的慧远,曾邀集文人学士和名僧百多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的弥陀净土,被后人尊为净土初祖,其实,慧远的净土信仰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很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后期北方的昙鸾所倡导的净土信仰,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则有直接的影响,昙鸾后被尊称为净土宗三位初祖(昙鸾、道绰、善导)之一。
一 弃佛从道求《仙经》 弃道从佛受《观经》
昙鸾,又作昙峦,代北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俗姓及家事不详。他家东南接近五台山,自古这里流传着各种神化故事,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昙鸾这一年快十五岁了,出于好奇到了五台山。他看到那大殿正中文殊菩萨高大慈祥金身耀眼的形象,非常感动,就决心留在寺中剃发出家。
昙鸾出家后,广泛阅读佛教经书及儒道典籍,对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中论》、《十二门经》、《百论》和《大智度论》以及有关佛理的学说最有研究。接着又读到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集经》,深感词义深奥,难以读懂,就着手作注释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病停笔了。于是,就寻医疗病,途中经过汾州(今山西隰县),仿佛看到天门洞开,喜庆过后,病便好了。 昙鸾病痊愈后,本打算继续注释佛典工作,但一转念又考虑到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长寿,就很难完成他的工作和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他想到不如先寻找道教的成仙长生仙方,然后再专心从事佛教的弘传工作。 当时,南方的道教流传颇有名声,道教领袖陶弘景隐居茅山,修炼神仙方术,精通儒教经典,梁武帝亦十分推崇,并时时进山征询治国方策,时人号称“山中宰相”,那时,南北朝以长江天堑为界,互相对峙,南北双方政府都在长江岸边设防建卡,以防不测。昙鸾为求神仙,以僧人身份于魏明帝武泰元年(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的一天渡过长江。昙鸾一到江南岸,便被当作奸细,由梁的关防官员拘禁盘查。昙鸾说明来历后,关防官员就禀报梁武帝。梁武帝就带他入宫,亲自询查。再三盘问,方知昙鸾讲话为真,二人又谈论起佛典义理,很是投机,深受梁武帝赏识。这才放他去见陶弘景。 陶弘景自从号称“山中宰相”之后,茅山就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出进的。要想朝见,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征得山上山下有关官员的审查同意后方可进山,非大梁国人更是难上加难。 昙鸾得知这一消息后,从不灰心。他在京都建康给陶弘景修书一封,首先表示钦敬仰慕之情,其次说明冒险前来朝见之意。陶弘景收悉这封书信后,万分感动,立即修书表示欢迎。昙 鸾收到答书后,心情无法形容的激动,便启行登上茅山,会见了仰慕己久的人间仙人,二人行过师徒礼之后,昙鸾有问必得,很是畅慰;陶弘景与到这位人间之交毫无保留地讲地成仙得道的原理和方法。最后,赠给昙鸾秘典《仙经》十卷。昙鸾如获至宝,千恩万谢,离开仙师,打算回到魏国后,选择一处胜境进行修炼。 昙鸾怀揣《仙经》,身轻如飞,北渡之后,很快到了京都洛阳。京都是佛教大德荟卒的地方,他有意到洛阳城内的永宁寺,会见了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并向法师讲述了这次南渡求仙的经过,继而向法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的方法,而胜过华夏的《仙经》呢?” 菩提流支毫不客气地回答说:
“你说的是什么话呀!这不能相比呀。这偌大个中国,哪里有长生法?纵然能够长寿,短时间不死,然而最后不是还要进入轮回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罢了。”
菩提流支的话讲得够明白的了。道教不配与佛教相比,而道教的《仙经》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说罢,便拿出一本《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并且说:
“这部大仙方,依靠它来修行,当能解脱生死之苦。”
昙鸾恭恭敬敬地捧过来《观经》,同时,洗耳恭听菩提流支大师的迷津指点,仿佛大梦初醒,于是,在大师面前,即刻焚烧了从江南带回的十卷《仙经》。菩提流支有感于昙鸾 的从教顿悟,便又授给他刚刚翻译的一卷本的《无量寿经论》。昙鸾慌忙把《观无量寿经》揣入怀内,又赶紧捧接过这本经论,又揣入怀内,俯首合十,表示谢意,最后,虔诚的辞别了流支三藏,离开洛阳返回北方去了。
昙鸾回到代北以后,决心遵照流支三藏指点的去作。弘教传扬弥陀净土法门,不久,代北以带的弥陀净土信仰,便很快流传开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王朝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都迁都于邺城;西魏迁都到长安。代北属于东魏管辖。昙鸾在东魏的佛事活动受到东魏皇帝元善见的推崇,并尊称他为“神鸾”又称他为“肉身菩萨”。特敕令他住持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寺,弘扬佛法。
二 崇弥陀净土信仰 净土宗流传日本
昙鸾在东魏大力弘扬弥陀净土信仰,以念佛禅定自我修行为主。靠禅定的力量,得见诸佛,得生安乐净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当时,在社会上还盛行着一种民间世俗语的弥陀净土崇拜信仰,主要是以礼佛建功德为主,主要表现在造像、建塔,为父母发愿往生净土。
由于昙鸾的大力提倡,北方净土信仰逐渐归趋于念佛禅定法门。昙鸾竭尽全力,以自己的天赋和悟性来阐扬佛教典籍,对弥陀净土作了通俗的解释和发挥,尤其是对修持弥陀净土法门的具体作法,作了可行的说明,深受广大僧俗的推崇。
昙鸾的主要著作流传于世的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阿弥陀佛偈》一部。这些著作的抄写流传,对学习的僧俗群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昙鸾在弘教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弥陀净土思想体系:
(一)强调易行道和他力,避开难行道和自力
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是中国净土门的早期判教学说。佛典中称,佛教的修行方法,有难有易,陆路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如果有人不惜身命进行修炼,经长时间才能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这种修行方法叫难行道;如果有人以恭敬心情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就可迅速到达“不退转”境界,这叫易行道,而昙鸾则说只要信奉阿弥陀佛、愿往生安乐净土的教门就叫易行道。
如果有人靠自力修行,而不相信依靠佛的他力拯救,这叫难行道,相反,有人靠阿弥陀的他力,愿往生安乐净土的这就是易行道。昙鸾坚持他力摒弃自力的学说,获得无数信徒的拥护,所以弥陀信仰迅速得到普及。
(二)强调“十念”和口称念佛,简化修行方法。
佛教修行以修持禅观为最重要,但小乘主心注一处,而大乘则是观诸法性空。东汉洛阳传译的《般若三味经》所说的念十方佛,念阿弥陀佛,称念佛禅观;弥陀经典中的“念佛”是观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叫观想禅观,它比念佛禅观简单易行,便于僧俗接受。同时,昙鸾亦注重口称念佛的禅观,为唐代净土宗法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往生净土和成佛
首先往生佛土就必定成佛。昙鸾把阿弥陀佛看作是报身佛,把安乐净土看作是报土,把往生净土看作是菩萨,安乐净土看作是超越三界,超脱生死的,一切往生者可达到清净,可以成佛。
其次,阿弥陀的“神力”能使往生净土者成佛。昙鸾竭力主张“神力”(他力)可以帮助一切往生净土的人。有往生净土之心,就有成佛的可能;而往生净土,则是成佛的最好捷径。
第三,观想佛时,心即是佛。昙鸾把念佛修行和成佛结合得很巧妙,昙鸾根据弥陀经典说往生净土必定成佛,同时,宣传佛的法身与众生之心相通,众生念佛时,佛便在众生心中,心外无佛。
昙鸾首次比较系统地对弥陀净土的教义进行注释,论证,初步建立了弥陀净土教义体系,为此后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解释的“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成为后来净土宗判教理论的重要用语,他提倡的口称念佛的修行方法被唐代道绰,特别是善导继承并大加发挥和宣扬,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修行方法。净土宗基本经典“三经一论”中的“一论”,就是昙鸾注释的《往生论》。
昙鸾的弥陀净土信仰观佛禅观,后来流传到日本,尤其是他的《往生论注》对日本的净土的影响很大。日本僧源空(公元1133——1212年)创立日本净土宗,以《往生论注》为依据,把真言(密教)、佛心(禅)、天台、华严、三论、法相等宗归为“圣道门”,认为是“难行道”而把弥陀净土三教称为“净土门”,认为是“易行道”。又以中国的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为师祖,以自己继承他们之后。后来,源空的弟子亲鸾(公元1173——1262年)创立净土真宗,在其著作中,还引用了昙鸾、道绰、善导的净土著作,并以印度的龙树、世亲、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日本的源信、源空为真宗七祖,特称昙鸾为“本师”,赞颂他为《往生论》作注,阐明“往还回向由他力,正定之心唯信心”。在其《高僧和赞》中为真宗七祖作为赞偈共117首,赞昙鸾34首,善导26首,源空20首,可见对昙 鸾的崇敬程度之高。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把昙鸾开创,道绰和善导也住过的山西交城县的玄中寺视为祖庭。
昙鸾除弘扬佛教净土信仰外,还行医治病,并从事医学著述。后人,对他的称述是“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他著的《调气论》,著作郎王邵为他作注,流行于世。还著有《疗百病杂丸方》三卷,《论气治疗方》一卷,《服气要诀》一卷。
可见他对中国传统医学和气功学,都有独到的研究和精湛的技术,这对他弘教传法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更便于联络僧俗群众。
昙鸾晚年是在汾州玄中寺中度过的,并在这里聚徒讲学,共修净土法门。他曾栖息洞窟,被后人称为“鸾公岩”。他于东魏兴和四年(公元542年)卒于平遥山寺,享年六十七岁。
西方净土世界的信仰有两种;一为弥来佛的净土世界——兜率天宫;一为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前者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及其以前,有关弥勒经典的翻译不少,因此在民间形成所谓的弥勒信仰,以前秦的道安为首。后者为佛教的弥陀信仰,在汉魏时期就以传入洛阳内地,两晋时就己经在社会上流行。东晋庐山的慧远,曾邀集文人学士和名僧百多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的弥陀净土,被后人尊为净土初祖,其实,慧远的净土信仰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很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后期北方的昙鸾所倡导的净土信仰,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则有直接的影响,昙鸾后被尊称为净土宗三位初祖(昙鸾、道绰、善导)之一。
一 弃佛从道求《仙经》 弃道从佛受《观经》
昙鸾,又作昙峦,代北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俗姓及家事不详。他家东南接近五台山,自古这里流传着各种神化故事,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昙鸾这一年快十五岁了,出于好奇到了五台山。他看到那大殿正中文殊菩萨高大慈祥金身耀眼的形象,非常感动,就决心留在寺中剃发出家。
昙鸾出家后,广泛阅读佛教经书及儒道典籍,对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中论》、《十二门经》、《百论》和《大智度论》以及有关佛理的学说最有研究。接着又读到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集经》,深感词义深奥,难以读懂,就着手作注释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因病停笔了。于是,就寻医疗病,途中经过汾州(今山西隰县),仿佛看到天门洞开,喜庆过后,病便好了。 昙鸾病痊愈后,本打算继续注释佛典工作,但一转念又考虑到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长寿,就很难完成他的工作和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他想到不如先寻找道教的成仙长生仙方,然后再专心从事佛教的弘传工作。 当时,南方的道教流传颇有名声,道教领袖陶弘景隐居茅山,修炼神仙方术,精通儒教经典,梁武帝亦十分推崇,并时时进山征询治国方策,时人号称“山中宰相”,那时,南北朝以长江天堑为界,互相对峙,南北双方政府都在长江岸边设防建卡,以防不测。昙鸾为求神仙,以僧人身份于魏明帝武泰元年(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的一天渡过长江。昙鸾一到江南岸,便被当作奸细,由梁的关防官员拘禁盘查。昙鸾说明来历后,关防官员就禀报梁武帝。梁武帝就带他入宫,亲自询查。再三盘问,方知昙鸾讲话为真,二人又谈论起佛典义理,很是投机,深受梁武帝赏识。这才放他去见陶弘景。 陶弘景自从号称“山中宰相”之后,茅山就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出进的。要想朝见,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征得山上山下有关官员的审查同意后方可进山,非大梁国人更是难上加难。 昙鸾得知这一消息后,从不灰心。他在京都建康给陶弘景修书一封,首先表示钦敬仰慕之情,其次说明冒险前来朝见之意。陶弘景收悉这封书信后,万分感动,立即修书表示欢迎。昙 鸾收到答书后,心情无法形容的激动,便启行登上茅山,会见了仰慕己久的人间仙人,二人行过师徒礼之后,昙鸾有问必得,很是畅慰;陶弘景与到这位人间之交毫无保留地讲地成仙得道的原理和方法。最后,赠给昙鸾秘典《仙经》十卷。昙鸾如获至宝,千恩万谢,离开仙师,打算回到魏国后,选择一处胜境进行修炼。 昙鸾怀揣《仙经》,身轻如飞,北渡之后,很快到了京都洛阳。京都是佛教大德荟卒的地方,他有意到洛阳城内的永宁寺,会见了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并向法师讲述了这次南渡求仙的经过,继而向法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的方法,而胜过华夏的《仙经》呢?” 菩提流支毫不客气地回答说:
“你说的是什么话呀!这不能相比呀。这偌大个中国,哪里有长生法?纵然能够长寿,短时间不死,然而最后不是还要进入轮回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罢了。”
菩提流支的话讲得够明白的了。道教不配与佛教相比,而道教的《仙经》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说罢,便拿出一本《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并且说:
“这部大仙方,依靠它来修行,当能解脱生死之苦。”
昙鸾恭恭敬敬地捧过来《观经》,同时,洗耳恭听菩提流支大师的迷津指点,仿佛大梦初醒,于是,在大师面前,即刻焚烧了从江南带回的十卷《仙经》。菩提流支有感于昙鸾 的从教顿悟,便又授给他刚刚翻译的一卷本的《无量寿经论》。昙鸾慌忙把《观无量寿经》揣入怀内,又赶紧捧接过这本经论,又揣入怀内,俯首合十,表示谢意,最后,虔诚的辞别了流支三藏,离开洛阳返回北方去了。
昙鸾回到代北以后,决心遵照流支三藏指点的去作。弘教传扬弥陀净土法门,不久,代北以带的弥陀净土信仰,便很快流传开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王朝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都迁都于邺城;西魏迁都到长安。代北属于东魏管辖。昙鸾在东魏的佛事活动受到东魏皇帝元善见的推崇,并尊称他为“神鸾”又称他为“肉身菩萨”。特敕令他住持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寺,弘扬佛法。
二 崇弥陀净土信仰 净土宗流传日本
昙鸾在东魏大力弘扬弥陀净土信仰,以念佛禅定自我修行为主。靠禅定的力量,得见诸佛,得生安乐净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当时,在社会上还盛行着一种民间世俗语的弥陀净土崇拜信仰,主要是以礼佛建功德为主,主要表现在造像、建塔,为父母发愿往生净土。
由于昙鸾的大力提倡,北方净土信仰逐渐归趋于念佛禅定法门。昙鸾竭尽全力,以自己的天赋和悟性来阐扬佛教典籍,对弥陀净土作了通俗的解释和发挥,尤其是对修持弥陀净土法门的具体作法,作了可行的说明,深受广大僧俗的推崇。
昙鸾的主要著作流传于世的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阿弥陀佛偈》一部。这些著作的抄写流传,对学习的僧俗群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昙鸾在弘教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弥陀净土思想体系:
(一)强调易行道和他力,避开难行道和自力
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是中国净土门的早期判教学说。佛典中称,佛教的修行方法,有难有易,陆路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如果有人不惜身命进行修炼,经长时间才能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这种修行方法叫难行道;如果有人以恭敬心情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就可迅速到达“不退转”境界,这叫易行道,而昙鸾则说只要信奉阿弥陀佛、愿往生安乐净土的教门就叫易行道。
如果有人靠自力修行,而不相信依靠佛的他力拯救,这叫难行道,相反,有人靠阿弥陀的他力,愿往生安乐净土的这就是易行道。昙鸾坚持他力摒弃自力的学说,获得无数信徒的拥护,所以弥陀信仰迅速得到普及。
(二)强调“十念”和口称念佛,简化修行方法。
佛教修行以修持禅观为最重要,但小乘主心注一处,而大乘则是观诸法性空。东汉洛阳传译的《般若三味经》所说的念十方佛,念阿弥陀佛,称念佛禅观;弥陀经典中的“念佛”是观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叫观想禅观,它比念佛禅观简单易行,便于僧俗接受。同时,昙鸾亦注重口称念佛的禅观,为唐代净土宗法门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往生净土和成佛
首先往生佛土就必定成佛。昙鸾把阿弥陀佛看作是报身佛,把安乐净土看作是报土,把往生净土看作是菩萨,安乐净土看作是超越三界,超脱生死的,一切往生者可达到清净,可以成佛。
其次,阿弥陀的“神力”能使往生净土者成佛。昙鸾竭力主张“神力”(他力)可以帮助一切往生净土的人。有往生净土之心,就有成佛的可能;而往生净土,则是成佛的最好捷径。
第三,观想佛时,心即是佛。昙鸾把念佛修行和成佛结合得很巧妙,昙鸾根据弥陀经典说往生净土必定成佛,同时,宣传佛的法身与众生之心相通,众生念佛时,佛便在众生心中,心外无佛。
昙鸾首次比较系统地对弥陀净土的教义进行注释,论证,初步建立了弥陀净土教义体系,为此后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所解释的“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成为后来净土宗判教理论的重要用语,他提倡的口称念佛的修行方法被唐代道绰,特别是善导继承并大加发挥和宣扬,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修行方法。净土宗基本经典“三经一论”中的“一论”,就是昙鸾注释的《往生论》。
昙鸾的弥陀净土信仰观佛禅观,后来流传到日本,尤其是他的《往生论注》对日本的净土的影响很大。日本僧源空(公元1133——1212年)创立日本净土宗,以《往生论注》为依据,把真言(密教)、佛心(禅)、天台、华严、三论、法相等宗归为“圣道门”,认为是“难行道”而把弥陀净土三教称为“净土门”,认为是“易行道”。又以中国的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为师祖,以自己继承他们之后。后来,源空的弟子亲鸾(公元1173——1262年)创立净土真宗,在其著作中,还引用了昙鸾、道绰、善导的净土著作,并以印度的龙树、世亲、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日本的源信、源空为真宗七祖,特称昙鸾为“本师”,赞颂他为《往生论》作注,阐明“往还回向由他力,正定之心唯信心”。在其《高僧和赞》中为真宗七祖作为赞偈共117首,赞昙鸾34首,善导26首,源空20首,可见对昙 鸾的崇敬程度之高。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把昙鸾开创,道绰和善导也住过的山西交城县的玄中寺视为祖庭。
昙鸾除弘扬佛教净土信仰外,还行医治病,并从事医学著述。后人,对他的称述是“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他著的《调气论》,著作郎王邵为他作注,流行于世。还著有《疗百病杂丸方》三卷,《论气治疗方》一卷,《服气要诀》一卷。
可见他对中国传统医学和气功学,都有独到的研究和精湛的技术,这对他弘教传法也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更便于联络僧俗群众。
昙鸾晚年是在汾州玄中寺中度过的,并在这里聚徒讲学,共修净土法门。他曾栖息洞窟,被后人称为“鸾公岩”。他于东魏兴和四年(公元542年)卒于平遥山寺,享年六十七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