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洛阳始传佛教起,弘佛养法,都是西域僧人通过译经、讲经活动来完成的。安世高译小乘禅数,支娄迦谶译大乘般若,两派以后传衍不绝,都是译经典文字为据,教因经而传,经因教而存。
自菩提达磨航海来到洛阳之后,却打破了上述传教方法,变文字教法禅为“不立文字”的证法禅,以《楞迦经》为参证。达磨在崇山“面壁九年”,虽以小乘坐禅为主,然亦兼重大乘般若,他提出的“理入”、“行入”、“直指人心”的禅学观,己有这种倾向。
达磨“不立文字”的禅悟学说,至五祖弘忍大开“东山法门”便被确立了下来。后分为南北二派的“顿悟”、“渐悟”学说,至神会复归于“顿悟”一派。禅宗在中华大地久传不衰。
一 高师点化 改号达磨
中华禅宗菩提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叫月净多罗,二哥叫功德多罗。
这一天,般若多罗把香至王施舍给他的无价宝珠拿出来,想以此来测试这三位王子的分辨能力和智商的高下。
首先般若多罗拿出一枚珠子问三位王子:“这颗珠子又圆又明,还有能超过它的吗?”
老大、老二都说:“这颗在七宝中是最尊贵的,本来就没有超过它的了。非你老有这样高的法力,谁能接受它?”
菩提多罗说:“这虽是世上的宝物,但还不算是上等的。在各类宝物中,佛法之宝是最为上等。这虽是世上的光物,但还不算是上等的。在各类明物中,心中之明为上等。这颗宝珠虽有光明,但不能自照,是靠智慧之光才能光明。光分辨到这里,己经算辩到最终了。所以,就知道这是一般的珠。既然知道是一般的珠,那么就明白它的宝贵了。如果明白它的宝贵,那么这种宝贵就不能自称其为宝贵了。如果辨别了它是珠,那么这颗珠就不能自称其为珠了。珠不能自称其为珠的,要靠智慧之珠来辨别世上的珠。宝不能自称其为宝的,要靠智宝来张明法宝。虽然这样,那么,高师有他自己的道法,他的宝就能显现出来。从生有道法,其心宝也是这样。”
般若多罗大师惊叹菩提多罗的雄辩智慧。又再继续问他:“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没有真相?”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不起念头就没有真相。”
般若大师问:“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最高。”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人类中以我为最高。”
般若大师问:“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最大?”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法性为最大。”
说到这里,般若大师己知道菩提多罗是佛法继承人。因时侯未到就这样含混其词,说了算了。
不久,香至王去世,满朝文武百官宫内人等,无不悲痛欲绝,但只有菩提多罗在枢前入定,滴泪未下。经过了七天,他就要求出家。般若大师就收创业弟子,受了具足戒。
般若大师告诉菩提多罗说:“当年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此展转二十七代,才又转到我。我今日嘱咐你,好好听着我的诗偈说: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菩提多罗仔细聆听着,牢记心中。般若接着又说:“你对佛法,己得通量。达磨,就是通达之义。你应当取名达磨。”
于是,菩提多罗就改名为菩提达磨。
二 受师指教 将传东土
菩提达磨从学于般若多罗大师达四十年,殷勤服侍,学法不倦。
有一天,达磨恭恭敬敬地对师傅说:“我己经学得佛法,应当到哪个国家而弘扬佛事?愿师示教。”
般若多罗大师说:“你虽得法,不可远游,暂时只能到南天竺。等我灭寂后六十七年,你当去东方震旦,设坛传法,直接前缘。如果你谨慎细微,不迅速前往,这佛法就衰败到你手里了。”
菩提达磨问:“那里的高人能够传法器吗?千年以后,有劫难吗?”
般若多罗答:“你所传法之处,能获得菩提(觉悟)的人,数也数不清,我寂灭后六十余年,他国有难,如发现水面上有花纹荡漾,这自然是善兆降下来。你到了那个国家,不要在南方多停留。这时你个人只好尽力而为,弘扬佛法,如不见佛理,你尽管到那个国家,亦不可久留。你听我的诗偈说: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挂久昌昌。’”
菩提达磨又问:“此后又会出现什么事?”
般若大师答:“从此以往,一百五十年,而会出现小难。你听我的诗偈说: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菩提达磨又问:“此后怎么样?”
般若大师答:“此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你听我的谶诗说: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奉十方罗汉僧。’”
接着,般若大师又复述了他写的好多诗偈,都是预示后来佛教在震旦演变的情况,菩提达磨都一一聆听,牢记心怀。
四十年匆匆而过,这一天,般若大师告诫了菩提达磨之后,就在座位上站起来,舒展了左右两手,忽地两手各放出二十七道光明,五彩光耀。接着又跃身空中,高座在七颗丛生的多罗树上,化火自焚。一时间,空中舍利子如雨般地纷纷而下。菩提达磨立即收拾了舍舍利子,就在原地建起了七层宝塔,以作纪念。
菩提达磨,因东天竺国王邀请到了东天竺,又因在传法上与国王意见不一致,便离开了东天竺,直到南天竺弘佛扬法去了。
三 混统六宗 航海震旦
菩提达磨在南天竺传法时,遇到了两位大师,一叫佛大先,一叫佛大胜多。这二位与大磨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大师后,舍弃小乘趋向大乘,同大磨共宣佛法,当时,号称“三甘露门”。但佛大胜多仍宣学小乘,他的弟子们各立门派分为六宗,各执己见,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济济。
达磨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感慨地说:“这些门派的师傅,早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况且又在支支离离分为六宗,我若不把这些障碍除掉,那邪见异说何日才算尽头,岂不影响弘扬佛法?”就这样,达磨便与这六宗的头头一一辩论,直到他们认输服从自己为止,其各派徒众闻师指数,豁然开悟。接着,都发誓归依于达磨门下。从此,南天竺佛门归于一统,誉满全天竺,这样,一直传了六十年,僧众无数。
达磨在南天竺国传法时,国王传到了达磨的侄儿辈。这位国王轻蔑佛法,毁坏三宝,每每对大臣们说:“我祖宗都信佛法,因陷于邪见,都不长寿,在位时间也短。况且我身就是佛,为什么更向外求?人们所说的善恶报应,都出于多聪明的人妄谈邪论。至于国中的老臣,都被前王所尊崇,现今一律废黜。”
达磨得知这一消息,深叹国王无德无行,将使佛法遭劫,涂炭生灵。于是,他想到了昔日被自己说化了的六宗中的一位首领波罗提,与王有缘,可做好这一工作。波罗提反复与王辩论是非,最后用一首偈诗说服了国王。偈诗说:
在胎为身,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灵。
国王听完偈诗后,随即开悟,痛恨前非。后又向达磨询问法要,日夜不倦,活了九十多岁。
达磨遵照师训,在南天竺完成了弘佛扬法的任务后,预感东化震旦的缘份己经到来,于是,先辞拜祖塔,再别同学,后到王廷,慰勉国王说:“王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我去不会太晚,一九即可转回。”
国王听说达磨要出国行化,便涕泪交集地说:“咱们国家有什么不好,震旦有什么祥瑞?叔既然有缘份,也不是我能劝止的。只愿不忘父母之国,宣法完毕后及时回国。”
于是,国王举行了欢送仪式,准备了一只大船,装满了一路所用的物品和宝物,亲自率领满朝文武,送到海滨码头,遥遥挥别。
达磨乘船启航,经历了三个寒暑的漂泊辛劳,到了中国南海。这一天,是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
四 一苇渡江 九年面壁
达磨舍船登陆。当时,广州刺史肖昂,率领衙门的官吏前去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使者。并立即上表奏梁武帝肖衍。梁武帝览奏,特派使者奉诏书前往迎请达磨。第二年,十一月一日,迎请达磨到达梁都金陵(今南京)。
梁武帝肖衍儒、释、道三教都十分推崇,尤其是佛教他更加崇信,身体力行,并有大量佛教著作问世。达磨的到来,肖衍很高兴,特邀请至皇室。
梁武帝问达磨:“我立位以来,造寺写经很多,度僧不计其数,有什么功德?”
达磨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说没功德?”
达磨答:“这只能算是人天小果,是从烦恼业因中来,正如影子随着形体那样,虽有但并非实有。”
梁武帝问:“怎么样算是真功德?”
达磨答:“净化智慧,达到微妙圆通的境界,身体自然空洞寂寥,像这样才叫功德,因为它不从世上求得。”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答:“寥廓广大没有圣。”
梁武帝问:“面对我的是谁?”
达磨答:“不认识。”
梁武帝却不领悟达磨的语意。后不欢而散。
达磨料知这种机遇不相契合,不可久留,于当月十九日,潜离南京,到长江南岸,折了一支芦苇,置之水面,遂登苇渡江北去。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到达洛阳。这时,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达磨浏览了北魏国都洛阳的城市风貌,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洛阳城里城外一千多座佛寺中,尤其最中意的是城内的永宁寺。
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所寺院。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建。寺中建有一座九层木塔,高九十丈。塔顶有个可容量为二十五石的金宝瓶,高十丈。这座木塔,离都城百里之遥,仍可望见。塔周檐角悬有130个金铃铎,和风吹来,叮当作响,洛阳十数里外均可听见。寺内佛殿建筑极其壮丽,中有丈八高的金佛像一躯,丈高金佛像十躯,金织佛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巧之奇巧,冠于当世。又各国进献的佛经佛像也陈列在殿内。其它佛殿僧舍一千余间,都是雕梁粉壁,表门绮户。
达磨置身永宁寺后,见金盘耀日,光照云霞,金铎含风,响出天外,殿内歌咏赞颂,实出神功。众僧徒见达磨来临无不喜出望外。达磨告诉寺内僧众说:“我今年一百五十岁了,游离各国,无不足涉,而此寺之精华宏丽,无以论比,所有佛界,亦无有此!”说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达磨在洛阳遍览佛寺后,深知这都城不是弘法之处,于是离开洛城,南游嵩山,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住了下来。遂在寺后五乳峰一山洞中面壁而坐,终日默默,没有谁能知他的详情,但称他为“壁观婆罗门”,即“壁观清净”。后人称达磨“壁 观”之洞为“达磨洞”。
五 传法慧可 宏论太守
达磨在洞内面壁到第九年头上,从洛阳龙门香山寺特地来此受教的名叫神光的和尚,一心一意要拜达磨为师,但达磨就是不肯接受。后来神光经过“立雪诚心”、“断臂明志”的舍身求法的虔诚表现,达磨方才认可收其弟子,又改神光为慧可。随后达磨又按佛教仪规将法印、袈裟、经卷一一传于慧可,后带着几位弟子离开少林寺到龙门千圣寺去了。
达磨到达龙门刚刚三天,期城太守扬炫之,特地远道而来,拜见求教。
扬玄之问:“西天所传的五种法印,师徒传承为祖,那佛法怎么样?”
达磨答:“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取名叫祖。”
扬炫之问:“此外怎么样?”
达磨答:“须明他心,才知今古,不满足于‘有’、‘无’的说法。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如此理解,所以称其为祖。”
扬炫之问:“弟子归心于三宝亦有多年,而智慧昏昏蒙蒙,还迷惑真理。刚听师言,不知所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达磨己知扬炫之恳切求教,便用偈诗来回答,偈诗说: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扬炫之听完偈诗后,悲喜交集,对达磨说:“愿师久住世间,化导众生。”
达磨答:“我就要走了,不能久留。根器之情性有万千之差,因此多逢患难。”
扬炫之问:“不知老师说的是什么人,弟子为师是否能除掉他?”
达磨答:“我以秘密弘传佛法,使人从迷途中获得利益;如损坏他人自身安全的,那就一定不符合这个道理。”
扬炫之问:“老师如果不愿说出,怎么才能表达出佛法通变观照的力量呢?”
达磨眼看扬炫之不能通悟,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只好作了一首谶诗来回答扬炫之,谶诗说: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扬炫之听罢谶诗,茫茫然不知所指,也不便于再行追询,就默记心中,恭恭敬敬地向达磨老师行了个礼转身怏怏而去。
达磨禅师的这首谶诗,虽当时流传于世,却无人理解,但到后来都一一应验。
北方的魏代,尊崇佛教,禅师如林,当时最有名的有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这二高僧,为僧中之佼佼者。他们目睹达磨禅师弘演佛法,指责排斥,每次与达磨讨论佛法义理,总是不欢而终。达磨禅师在嵩洛一带播振玄风,普法施雨,尽心尽力,然而僧中偏颇之见太众,达磨禅师孑然一身,自不能挡。于是,加害达磨之人一哄而起,多次施以毒药。到第六度时,达磨化缘己毕,传法己得人,遂不能再行救治,便端座而逝。时西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十月五日。到十二月二十八日,众弟子葬达磨禅师于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特造塔于定林寺。
又过了三年,有人在西域葱岭,见达磨手中携带一只鞋子,一个人消遥自在地走着。
有人问:“达磨师往哪里去?”
达磨答:“往西天去。”
后来,此人回到洛阳,谈到这件事。寺僧感到奇怪,打开达磨墓圹,只有一口空棺材。内中有一只皮鞋。全洛阳为此事惊叹。皇帝下召将鞋子取出,放在少林寺中供奉起来。后来,到唐朝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有僧人将少林寺达磨的一只鞋子偷走,放在五台山华严寺。后就不知道它的下落。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只履西归”的故事。
唐代宗下诏给达磨荣加缢号为“圆觉大师”,塔名叫“空观”。
自菩提达磨航海来到洛阳之后,却打破了上述传教方法,变文字教法禅为“不立文字”的证法禅,以《楞迦经》为参证。达磨在崇山“面壁九年”,虽以小乘坐禅为主,然亦兼重大乘般若,他提出的“理入”、“行入”、“直指人心”的禅学观,己有这种倾向。
达磨“不立文字”的禅悟学说,至五祖弘忍大开“东山法门”便被确立了下来。后分为南北二派的“顿悟”、“渐悟”学说,至神会复归于“顿悟”一派。禅宗在中华大地久传不衰。
一 高师点化 改号达磨
中华禅宗菩提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他有两个哥哥,大哥叫月净多罗,二哥叫功德多罗。
这一天,般若多罗把香至王施舍给他的无价宝珠拿出来,想以此来测试这三位王子的分辨能力和智商的高下。
首先般若多罗拿出一枚珠子问三位王子:“这颗珠子又圆又明,还有能超过它的吗?”
老大、老二都说:“这颗在七宝中是最尊贵的,本来就没有超过它的了。非你老有这样高的法力,谁能接受它?”
菩提多罗说:“这虽是世上的宝物,但还不算是上等的。在各类宝物中,佛法之宝是最为上等。这虽是世上的光物,但还不算是上等的。在各类明物中,心中之明为上等。这颗宝珠虽有光明,但不能自照,是靠智慧之光才能光明。光分辨到这里,己经算辩到最终了。所以,就知道这是一般的珠。既然知道是一般的珠,那么就明白它的宝贵了。如果明白它的宝贵,那么这种宝贵就不能自称其为宝贵了。如果辨别了它是珠,那么这颗珠就不能自称其为珠了。珠不能自称其为珠的,要靠智慧之珠来辨别世上的珠。宝不能自称其为宝的,要靠智宝来张明法宝。虽然这样,那么,高师有他自己的道法,他的宝就能显现出来。从生有道法,其心宝也是这样。”
般若多罗大师惊叹菩提多罗的雄辩智慧。又再继续问他:“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没有真相?”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不起念头就没有真相。”
般若大师问:“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最高。”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人类中以我为最高。”
般若大师问:“在各种物中,哪种物最大?”
菩提多罗答:“在各种物中,法性为最大。”
说到这里,般若大师己知道菩提多罗是佛法继承人。因时侯未到就这样含混其词,说了算了。
不久,香至王去世,满朝文武百官宫内人等,无不悲痛欲绝,但只有菩提多罗在枢前入定,滴泪未下。经过了七天,他就要求出家。般若大师就收创业弟子,受了具足戒。
般若大师告诉菩提多罗说:“当年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此展转二十七代,才又转到我。我今日嘱咐你,好好听着我的诗偈说: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菩提多罗仔细聆听着,牢记心中。般若接着又说:“你对佛法,己得通量。达磨,就是通达之义。你应当取名达磨。”
于是,菩提多罗就改名为菩提达磨。
二 受师指教 将传东土
菩提达磨从学于般若多罗大师达四十年,殷勤服侍,学法不倦。
有一天,达磨恭恭敬敬地对师傅说:“我己经学得佛法,应当到哪个国家而弘扬佛事?愿师示教。”
般若多罗大师说:“你虽得法,不可远游,暂时只能到南天竺。等我灭寂后六十七年,你当去东方震旦,设坛传法,直接前缘。如果你谨慎细微,不迅速前往,这佛法就衰败到你手里了。”
菩提达磨问:“那里的高人能够传法器吗?千年以后,有劫难吗?”
般若多罗答:“你所传法之处,能获得菩提(觉悟)的人,数也数不清,我寂灭后六十余年,他国有难,如发现水面上有花纹荡漾,这自然是善兆降下来。你到了那个国家,不要在南方多停留。这时你个人只好尽力而为,弘扬佛法,如不见佛理,你尽管到那个国家,亦不可久留。你听我的诗偈说: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挂久昌昌。’”
菩提达磨又问:“此后又会出现什么事?”
般若大师答:“从此以往,一百五十年,而会出现小难。你听我的诗偈说: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菩提达磨又问:“此后怎么样?”
般若大师答:“此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你听我的谶诗说: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奉十方罗汉僧。’”
接着,般若大师又复述了他写的好多诗偈,都是预示后来佛教在震旦演变的情况,菩提达磨都一一聆听,牢记心怀。
四十年匆匆而过,这一天,般若大师告诫了菩提达磨之后,就在座位上站起来,舒展了左右两手,忽地两手各放出二十七道光明,五彩光耀。接着又跃身空中,高座在七颗丛生的多罗树上,化火自焚。一时间,空中舍利子如雨般地纷纷而下。菩提达磨立即收拾了舍舍利子,就在原地建起了七层宝塔,以作纪念。
菩提达磨,因东天竺国王邀请到了东天竺,又因在传法上与国王意见不一致,便离开了东天竺,直到南天竺弘佛扬法去了。
三 混统六宗 航海震旦
菩提达磨在南天竺传法时,遇到了两位大师,一叫佛大先,一叫佛大胜多。这二位与大磨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大师后,舍弃小乘趋向大乘,同大磨共宣佛法,当时,号称“三甘露门”。但佛大胜多仍宣学小乘,他的弟子们各立门派分为六宗,各执己见,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济济。
达磨看到这种情况,十分感慨地说:“这些门派的师傅,早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况且又在支支离离分为六宗,我若不把这些障碍除掉,那邪见异说何日才算尽头,岂不影响弘扬佛法?”就这样,达磨便与这六宗的头头一一辩论,直到他们认输服从自己为止,其各派徒众闻师指数,豁然开悟。接着,都发誓归依于达磨门下。从此,南天竺佛门归于一统,誉满全天竺,这样,一直传了六十年,僧众无数。
达磨在南天竺国传法时,国王传到了达磨的侄儿辈。这位国王轻蔑佛法,毁坏三宝,每每对大臣们说:“我祖宗都信佛法,因陷于邪见,都不长寿,在位时间也短。况且我身就是佛,为什么更向外求?人们所说的善恶报应,都出于多聪明的人妄谈邪论。至于国中的老臣,都被前王所尊崇,现今一律废黜。”
达磨得知这一消息,深叹国王无德无行,将使佛法遭劫,涂炭生灵。于是,他想到了昔日被自己说化了的六宗中的一位首领波罗提,与王有缘,可做好这一工作。波罗提反复与王辩论是非,最后用一首偈诗说服了国王。偈诗说:
在胎为身,处世为人。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灵。
国王听完偈诗后,随即开悟,痛恨前非。后又向达磨询问法要,日夜不倦,活了九十多岁。
达磨遵照师训,在南天竺完成了弘佛扬法的任务后,预感东化震旦的缘份己经到来,于是,先辞拜祖塔,再别同学,后到王廷,慰勉国王说:“王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我去不会太晚,一九即可转回。”
国王听说达磨要出国行化,便涕泪交集地说:“咱们国家有什么不好,震旦有什么祥瑞?叔既然有缘份,也不是我能劝止的。只愿不忘父母之国,宣法完毕后及时回国。”
于是,国王举行了欢送仪式,准备了一只大船,装满了一路所用的物品和宝物,亲自率领满朝文武,送到海滨码头,遥遥挥别。
达磨乘船启航,经历了三个寒暑的漂泊辛劳,到了中国南海。这一天,是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丙午岁九月二十一日。
四 一苇渡江 九年面壁
达磨舍船登陆。当时,广州刺史肖昂,率领衙门的官吏前去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使者。并立即上表奏梁武帝肖衍。梁武帝览奏,特派使者奉诏书前往迎请达磨。第二年,十一月一日,迎请达磨到达梁都金陵(今南京)。
梁武帝肖衍儒、释、道三教都十分推崇,尤其是佛教他更加崇信,身体力行,并有大量佛教著作问世。达磨的到来,肖衍很高兴,特邀请至皇室。
梁武帝问达磨:“我立位以来,造寺写经很多,度僧不计其数,有什么功德?”
达磨答:“没有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说没功德?”
达磨答:“这只能算是人天小果,是从烦恼业因中来,正如影子随着形体那样,虽有但并非实有。”
梁武帝问:“怎么样算是真功德?”
达磨答:“净化智慧,达到微妙圆通的境界,身体自然空洞寂寥,像这样才叫功德,因为它不从世上求得。”
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答:“寥廓广大没有圣。”
梁武帝问:“面对我的是谁?”
达磨答:“不认识。”
梁武帝却不领悟达磨的语意。后不欢而散。
达磨料知这种机遇不相契合,不可久留,于当月十九日,潜离南京,到长江南岸,折了一支芦苇,置之水面,遂登苇渡江北去。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到达洛阳。这时,为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
达磨浏览了北魏国都洛阳的城市风貌,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洛阳城里城外一千多座佛寺中,尤其最中意的是城内的永宁寺。
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所寺院。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建。寺中建有一座九层木塔,高九十丈。塔顶有个可容量为二十五石的金宝瓶,高十丈。这座木塔,离都城百里之遥,仍可望见。塔周檐角悬有130个金铃铎,和风吹来,叮当作响,洛阳十数里外均可听见。寺内佛殿建筑极其壮丽,中有丈八高的金佛像一躯,丈高金佛像十躯,金织佛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巧之奇巧,冠于当世。又各国进献的佛经佛像也陈列在殿内。其它佛殿僧舍一千余间,都是雕梁粉壁,表门绮户。
达磨置身永宁寺后,见金盘耀日,光照云霞,金铎含风,响出天外,殿内歌咏赞颂,实出神功。众僧徒见达磨来临无不喜出望外。达磨告诉寺内僧众说:“我今年一百五十岁了,游离各国,无不足涉,而此寺之精华宏丽,无以论比,所有佛界,亦无有此!”说完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达磨在洛阳遍览佛寺后,深知这都城不是弘法之处,于是离开洛城,南游嵩山,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住了下来。遂在寺后五乳峰一山洞中面壁而坐,终日默默,没有谁能知他的详情,但称他为“壁观婆罗门”,即“壁观清净”。后人称达磨“壁 观”之洞为“达磨洞”。
五 传法慧可 宏论太守
达磨在洞内面壁到第九年头上,从洛阳龙门香山寺特地来此受教的名叫神光的和尚,一心一意要拜达磨为师,但达磨就是不肯接受。后来神光经过“立雪诚心”、“断臂明志”的舍身求法的虔诚表现,达磨方才认可收其弟子,又改神光为慧可。随后达磨又按佛教仪规将法印、袈裟、经卷一一传于慧可,后带着几位弟子离开少林寺到龙门千圣寺去了。
达磨到达龙门刚刚三天,期城太守扬炫之,特地远道而来,拜见求教。
扬玄之问:“西天所传的五种法印,师徒传承为祖,那佛法怎么样?”
达磨答:“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取名叫祖。”
扬炫之问:“此外怎么样?”
达磨答:“须明他心,才知今古,不满足于‘有’、‘无’的说法。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如此理解,所以称其为祖。”
扬炫之问:“弟子归心于三宝亦有多年,而智慧昏昏蒙蒙,还迷惑真理。刚听师言,不知所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达磨己知扬炫之恳切求教,便用偈诗来回答,偈诗说: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扬炫之听完偈诗后,悲喜交集,对达磨说:“愿师久住世间,化导众生。”
达磨答:“我就要走了,不能久留。根器之情性有万千之差,因此多逢患难。”
扬炫之问:“不知老师说的是什么人,弟子为师是否能除掉他?”
达磨答:“我以秘密弘传佛法,使人从迷途中获得利益;如损坏他人自身安全的,那就一定不符合这个道理。”
扬炫之问:“老师如果不愿说出,怎么才能表达出佛法通变观照的力量呢?”
达磨眼看扬炫之不能通悟,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只好作了一首谶诗来回答扬炫之,谶诗说: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
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扬炫之听罢谶诗,茫茫然不知所指,也不便于再行追询,就默记心中,恭恭敬敬地向达磨老师行了个礼转身怏怏而去。
达磨禅师的这首谶诗,虽当时流传于世,却无人理解,但到后来都一一应验。
北方的魏代,尊崇佛教,禅师如林,当时最有名的有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这二高僧,为僧中之佼佼者。他们目睹达磨禅师弘演佛法,指责排斥,每次与达磨讨论佛法义理,总是不欢而终。达磨禅师在嵩洛一带播振玄风,普法施雨,尽心尽力,然而僧中偏颇之见太众,达磨禅师孑然一身,自不能挡。于是,加害达磨之人一哄而起,多次施以毒药。到第六度时,达磨化缘己毕,传法己得人,遂不能再行救治,便端座而逝。时西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十月五日。到十二月二十八日,众弟子葬达磨禅师于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阳),特造塔于定林寺。
又过了三年,有人在西域葱岭,见达磨手中携带一只鞋子,一个人消遥自在地走着。
有人问:“达磨师往哪里去?”
达磨答:“往西天去。”
后来,此人回到洛阳,谈到这件事。寺僧感到奇怪,打开达磨墓圹,只有一口空棺材。内中有一只皮鞋。全洛阳为此事惊叹。皇帝下召将鞋子取出,放在少林寺中供奉起来。后来,到唐朝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有僧人将少林寺达磨的一只鞋子偷走,放在五台山华严寺。后就不知道它的下落。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只履西归”的故事。
唐代宗下诏给达磨荣加缢号为“圆觉大师”,塔名叫“空观”。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