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曾有两个叫慧远的大德僧,一为东晋末年的庐山慧远,一为隋朝的长安净影寺慧远。两位僧人都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论著作,彪炳史册。
净影慧远,恰处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周武帝废佛时期,他威武不屈,触龙颜而抗辩护法,其精神可钦可佩。
一 名师出高徒 三藏传韩魏
净影慧远,俗称李,敦煌人,后居上党郡高都(今山西晋城)。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受到仁孝的教育。七岁入学,学习进度与成绩超过一般同学。十三岁出家,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投僧师禅师,在经禅学习过程中,很受僧思的称赞。后来,跟随僧思禅师游北怀州(今河南沁阳)北山丹谷,静心钻研经典义理,勤受禅师指奥义,心领神会,进步很快,僧思禅师对僧众说:慧远日后将成大器。
慧远十六岁时,随高师湛律师一起到邺都。接触到很多高师大德,多方面研习经论典籍,不时向大德们询问解难,每次听讲,从无缺席,深获邺城佛界高度评价。
二十岁那年,受昭玄大统法上特设的具足戒,昭玄都顺法师为教授威仪师,慧光的十大弟子为证戒师。邺都所有高僧大德,都参加了这次慧远的受戒仪式,当时人都认为慧远的名声荣光达到了极点。
不久,慧远拜大隐律师为教授师,受《四分律》学,一直学习了五年律学修养,一时出类拔萃,佛学不少疑难积案,他依律剖断,不失依据,均合情理,博得佛界一片赞扬声,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年青律学学者。
慧远从不满足己得的佛学成就,后来又专门从师法上,勤勤恳恳地学习七个年头,全部掌握了《十地经论》学,《涅盘》学和律学的高深学问。有一次在邺城开讲《十地经论》,一时听众达千余人,精彩的讲论,获得全场热烈的赞誉。自此以后,身负书笈来求学的僧徒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慧远为了扩大弘传目的,便偕同他的学侣们,离开了邺城回到了故乡高都清华寺,受到当地广大僧俗的热烈欢迎。在故乡他精心传播佛教的三藏义理,对韩魏地区的知识界高层人士和一般群众,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二 国灭护法 浩气常存
北周武王于宣政元年(北齐承光二年,公元578年)正月,率军灭掉了齐国。周武帝把己经在周围境内实行的灭佛政策,带到了齐国。周武帝亲临邺都,下诏把北齐所有的儒、释、道名流齐集邺宫,自己驾临室座主持议论三教废立的大事,目的在酝酿灭佛。北齐高僧中从昭玄大统法上以下五百余人,集中到会场,慧远当然也在其中了。周武帝打的旗号是讨论,实际上是一言堂,只听他一个人训话,大家都认识到帝用王权高压,决谏难以接受,于是都封口闭嘴,沉默不语。大家更想到进宫门时的情景;重兵把守,刀枪相向,威杀之气,真叫人毛骨悚然,进来的人不知道还能出得去。怎么也不能以口祸焚身。周武帝的话还时时强烈地刺激着佛徒们的心: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现传三教,影响广大。追查义理,同治化相悖,今拟予以废除。只有儒教,倡治国之道,主张忠孝, 有益国家,予以保存。佛经说“真佛无像”,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殿殿佛像,这种劳民耗财之事,有悖佛经,无益国家,不应保留,因此,特命天下经像,统统废除;同时,僧徒不敬父母,为大逆不道,国法难容。自今之后,僧人全部还俗,回归本家,以就孝道。朕意如此,请各位大德发表高见。”
武帝看看满殿听众,不断召示让听众发话,可都是坐站挺直木然不语,突然“我说,我说,”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众人的目光都一起集中到发话的人群处,大家都惊奇地看到竟然是慧远,只见他冲出人群站在与周武帝相对的地方,昂首挺与讲经一样,一句一顿,一字一板地说起来:
“陛下驾临天下,获九五之尊。今天登殿,致诘三教。帝谓“真佛无像”,确合经意。但世间僧俗,须依据诵咏经典,方知佛法;凭可识佛像,才能表达崇敬之意。今若以陛下言,经像全废,人们哪会对佛教产生信仰的呢?”
众僧人面面相觑,心心相印:“慧远道出了佛界人的心愿,难能可贵呀!后继有人啦!”大家都在默想着。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可怕的念头;“这是在战胜国的皇帝面前,敢如此大胆吗?”……
慧远是把命都豁上了,气不发喘,面不改色,他只有一个想法:据理力争,坚持护法。
周武帝在宝座上,居高临下,静听这位佛界的出风头人物的滔滔大论,再定睛看时,己是五十开外的僧人了,想不到佛界还有这样的论材,也总想探个根底,于是,沉下脸冷丢一句:
“虚空真佛,谁人不知,为何要凭经像?”
慧远顺势应声说:
“汉明帝以前,我国经像不传,芸芸众生,不知有‘虚空真佛’,为什么呢?”
周武帝还没想好回答,慧远趁势又来一句:
若照陛下所说不凭经、像就能知有法,那三皇以前,没有经文,人们就应该知道纲常论理道德,为什么那时的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与禽兽一样?”
周武帝正想开口,慧远却又抢先发话了:
“若认为影像是没有感情的,信奉它不会幸福,因而要废除掉;那么国立七庙影像,它有感情吗?并且对七庙神主为什么虔诚的信奉?”
周武帝看着谈到眼前的问题,便发话了:
“佛教是外传的,我国不用;七庙是前代所立的,我也不认为能给国家带来福祉,也可同时废除。”
慧远接着周武帝的话茬打下去:
“如外国经典,可废弃不用,而儒祖仲尼之说,来自鲁国,秦、晋之国,怎能学习布化?再说立七庙,无益而废,废了则不尊祖考,不尊祖考,则昭穆无序,昭穆无序,则儒经无用,怎么谈得上独存儒教?如儒经无用,三教同废,国家靠边什么来治理?”
周武帝接着说:
“鲁和秦、晋,是古代的诸侯国,同尊周王,同是中国,跟佛教来自外国不一样?”
慧远顺势又问:
“若秦鲁同尊,经教同行,象震旦、天竺,国家虽异,而同在宇内,释迦一化天下,为何不能同尊佛经?为何要废?”
周武帝还没有反应过来回答,慧远又发话了:
陛下说命令僧还俗返回本家,目的在孝顺双亲。而儒祖孔子曾说过立身行道,为父母争光,即为孝行。这样说,为何回家才算孝?”慧远如连珠发问,弄得周武帝不知所措,无从下口,就眼下慧远提到的问题解说:
“父母恩重如山,人子自小受养双亲,长大理应服侍双亲,而抛起双亲去敬奉渺远的佛祖,这算最孝?”慧远说:
“如这么说,陛下的臣僚都有双亲,为何不放他们回家,而让他们长期为陛下服务,五年内不许回一面父母双亲?”
周武帝却辩解说:
“我规定有上下轮番制度,轮下来的就可归养父母。”
慧远立即耍了一个回马枪说:
“佛祖老早也规定僧人冬夏两季随缘行道,春秋两季可回家奉养双亲。所以历史上有目连乞食为母,如来担棺临葬的事,这说明佛教也尊孝。儒、佛既然都尊孝行,为何却独废佛教?”
周武帝沉默下来,目视全殿凝神听辩的人员,慧无却又发话了:
“陛下手握生死大权,来毁灭佛、法、僧三宝,是邪见人!而阿鼻地狱是不择贵贱的,凡是邪见人都得进去受苦,想陛下不害怕吗?”武帝听了,怒不可遏,停了一下,用和缓的口气对慧远说:
“百姓只要能获得安乐,我为何害怕地狱之苦?”
慧远与武帝辩论到这种程度,既不畏惧,更无退缩之心,凡正肉身一条,
挺便了,所以接着说:
“陛下以邪法化人,正种着苦业,我们将要同陛下一起赴阿鼻地狱 了,哪有安乐可享?”
周武帝听着慧远把话讲完,也不再说什么,便提高嗓门大声宣告:“大家都先退下,以后集会再行通知。有关官员把刚才狡辩僧的名子记下来!”就这样一场御会,先杀气腾腾,后却无果而终。
五百僧众鸦雀无声地步出宫城,都皱着眉头替慧远捏着一把汗,后果难以预料:是车裂碎尸,还是刀砍油炸,心中都是忐忑不安,而慧远呢,看到众僧友却依然如故,言谈自若,还劝大家不要为这事发愁。
这时候,昭玄大统法上法师与衍法师等,回过头来,双手合十后握着慧远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你真是经上所谓的护法菩萨呀,值得大家效法。武帝如果仍怙恶不悛,一错再错,那他是在劫难逃。你的责任尽到了,也只有如此而己。”
慧远说:“为申正佛理,还说什么性命!”最后他告辞各位大德说:“时运乖戾 , 无力回天,看来我不能奉侍诸位,为终生憾事。我坚信佛法永不会毁灭,愿各位大德高瞻光明前途,不久,就会到来,千万不能以一时的灾难而悲伤。”说罢,慧远立即只身离开邺都,返回故乡,在汲郡西山隐居了下来。
周武帝邺城会议后,连三赶回在齐境推行废佛命令,四万所寺院全部充公,赐给王公为第宅,勒令三百万僧众还俗,毁灭经像法物。原齐国的佛教就这样荡然无存了。幸好,周武帝对僧众个人没有采取极端行动,也没有派人继续跟踪追击。所以,当废佛大令风行之时,大部分僧人被迫还俗了,甚至有的当官了,但还有少数僧徒,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他们外穿俗装,内着僧衣,暗地里仍践行宗教生活,慧远就是这样难能可贵的一员。他在山中极其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持修炼,在前后的三年时间里,他诵咏《法华经》、《维摩经》等各一千遍!
三 复佛讲法少林 德高诏居净影
周武帝在灭掉的齐国境内推行废佛措施刚刚一年,第二年(公元578年)正月,周武帝去世,宣帝继位,废佛事的劲头没有那么足了。第三年,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正月,宣帝下诏从原沙门中选取七人在皇宫内修道,到了二月,宣帝传位静帝,下诏天下,允许官民信奉佛教,四月,又命选一百二十位僧人在长安陟山古寺为国修道,十月,宣布天下恢复佛像和道教天尊像。
就在长安陟山古寺选僧人为国修道的同时,又诏令在洛 阳也修一座陟山古寺,选派僧人入寺修道。这两寺均为“菩萨僧”,就是修行者规定不许剃除须发。在这次选拔的德高望重的僧人中,就有慧远在内,慧远被派到洛阳后,入住嵩山少林寺宣讲佛法为务。
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宣帝去世。朝廷大权由宣帝后之父杨坚掌握,六月,下诏天下,恢复佛、道二教。原来坚信不移的沙门,可以为正式出家人。
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下公全面恢复佛教,慧元立即剃除须发,复为正式僧人。由于慧远在武帝时的护法抗辩事迹和他在艰难的日子里矢志不移的德行,在佛教界广为流传,受到崇高的赞誉。隋文帝得知他的消息后,立即下诏任命慧远为洛州沙门都。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下诏天下选六名大德僧,慧远位列其中。他在洛阳,克尽职守,治理僧团,弘法讲经,成绩卓著。隋文帝在宫城门外南大街右侧特建静影寺一所,命他住持,弘佛扬法。此后,前来拜师学习的,七百多人,修炼成名的也很多。
慧远长期从事讲论佛典,因此著作传世的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十卷,《华严疏》七卷,《涅盘疏》十卷,《大乘义章》十四卷,还有《维摩》、《胜曼》、《寿观》、《温室》等,并列为卷部,共五十余卷,三百万字。上述著作文字优美,章法严谨,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深受佛学界推重,研习者不少。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慧远在静影寺去世,享年七十岁。
净影慧远,恰处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周武帝废佛时期,他威武不屈,触龙颜而抗辩护法,其精神可钦可佩。
一 名师出高徒 三藏传韩魏
净影慧远,俗称李,敦煌人,后居上党郡高都(今山西晋城)。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受到仁孝的教育。七岁入学,学习进度与成绩超过一般同学。十三岁出家,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投僧师禅师,在经禅学习过程中,很受僧思的称赞。后来,跟随僧思禅师游北怀州(今河南沁阳)北山丹谷,静心钻研经典义理,勤受禅师指奥义,心领神会,进步很快,僧思禅师对僧众说:慧远日后将成大器。
慧远十六岁时,随高师湛律师一起到邺都。接触到很多高师大德,多方面研习经论典籍,不时向大德们询问解难,每次听讲,从无缺席,深获邺城佛界高度评价。
二十岁那年,受昭玄大统法上特设的具足戒,昭玄都顺法师为教授威仪师,慧光的十大弟子为证戒师。邺都所有高僧大德,都参加了这次慧远的受戒仪式,当时人都认为慧远的名声荣光达到了极点。
不久,慧远拜大隐律师为教授师,受《四分律》学,一直学习了五年律学修养,一时出类拔萃,佛学不少疑难积案,他依律剖断,不失依据,均合情理,博得佛界一片赞扬声,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年青律学学者。
慧远从不满足己得的佛学成就,后来又专门从师法上,勤勤恳恳地学习七个年头,全部掌握了《十地经论》学,《涅盘》学和律学的高深学问。有一次在邺城开讲《十地经论》,一时听众达千余人,精彩的讲论,获得全场热烈的赞誉。自此以后,身负书笈来求学的僧徒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慧远为了扩大弘传目的,便偕同他的学侣们,离开了邺城回到了故乡高都清华寺,受到当地广大僧俗的热烈欢迎。在故乡他精心传播佛教的三藏义理,对韩魏地区的知识界高层人士和一般群众,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二 国灭护法 浩气常存
北周武王于宣政元年(北齐承光二年,公元578年)正月,率军灭掉了齐国。周武帝把己经在周围境内实行的灭佛政策,带到了齐国。周武帝亲临邺都,下诏把北齐所有的儒、释、道名流齐集邺宫,自己驾临室座主持议论三教废立的大事,目的在酝酿灭佛。北齐高僧中从昭玄大统法上以下五百余人,集中到会场,慧远当然也在其中了。周武帝打的旗号是讨论,实际上是一言堂,只听他一个人训话,大家都认识到帝用王权高压,决谏难以接受,于是都封口闭嘴,沉默不语。大家更想到进宫门时的情景;重兵把守,刀枪相向,威杀之气,真叫人毛骨悚然,进来的人不知道还能出得去。怎么也不能以口祸焚身。周武帝的话还时时强烈地刺激着佛徒们的心: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现传三教,影响广大。追查义理,同治化相悖,今拟予以废除。只有儒教,倡治国之道,主张忠孝, 有益国家,予以保存。佛经说“真佛无像”,而现在天下处处寺院,殿殿佛像,这种劳民耗财之事,有悖佛经,无益国家,不应保留,因此,特命天下经像,统统废除;同时,僧徒不敬父母,为大逆不道,国法难容。自今之后,僧人全部还俗,回归本家,以就孝道。朕意如此,请各位大德发表高见。”
武帝看看满殿听众,不断召示让听众发话,可都是坐站挺直木然不语,突然“我说,我说,”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众人的目光都一起集中到发话的人群处,大家都惊奇地看到竟然是慧远,只见他冲出人群站在与周武帝相对的地方,昂首挺与讲经一样,一句一顿,一字一板地说起来:
“陛下驾临天下,获九五之尊。今天登殿,致诘三教。帝谓“真佛无像”,确合经意。但世间僧俗,须依据诵咏经典,方知佛法;凭可识佛像,才能表达崇敬之意。今若以陛下言,经像全废,人们哪会对佛教产生信仰的呢?”
众僧人面面相觑,心心相印:“慧远道出了佛界人的心愿,难能可贵呀!后继有人啦!”大家都在默想着。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可怕的念头;“这是在战胜国的皇帝面前,敢如此大胆吗?”……
慧远是把命都豁上了,气不发喘,面不改色,他只有一个想法:据理力争,坚持护法。
周武帝在宝座上,居高临下,静听这位佛界的出风头人物的滔滔大论,再定睛看时,己是五十开外的僧人了,想不到佛界还有这样的论材,也总想探个根底,于是,沉下脸冷丢一句:
“虚空真佛,谁人不知,为何要凭经像?”
慧远顺势应声说:
“汉明帝以前,我国经像不传,芸芸众生,不知有‘虚空真佛’,为什么呢?”
周武帝还没想好回答,慧远趁势又来一句:
若照陛下所说不凭经、像就能知有法,那三皇以前,没有经文,人们就应该知道纲常论理道德,为什么那时的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与禽兽一样?”
周武帝正想开口,慧远却又抢先发话了:
“若认为影像是没有感情的,信奉它不会幸福,因而要废除掉;那么国立七庙影像,它有感情吗?并且对七庙神主为什么虔诚的信奉?”
周武帝看着谈到眼前的问题,便发话了:
“佛教是外传的,我国不用;七庙是前代所立的,我也不认为能给国家带来福祉,也可同时废除。”
慧远接着周武帝的话茬打下去:
“如外国经典,可废弃不用,而儒祖仲尼之说,来自鲁国,秦、晋之国,怎能学习布化?再说立七庙,无益而废,废了则不尊祖考,不尊祖考,则昭穆无序,昭穆无序,则儒经无用,怎么谈得上独存儒教?如儒经无用,三教同废,国家靠边什么来治理?”
周武帝接着说:
“鲁和秦、晋,是古代的诸侯国,同尊周王,同是中国,跟佛教来自外国不一样?”
慧远顺势又问:
“若秦鲁同尊,经教同行,象震旦、天竺,国家虽异,而同在宇内,释迦一化天下,为何不能同尊佛经?为何要废?”
周武帝还没有反应过来回答,慧远又发话了:
陛下说命令僧还俗返回本家,目的在孝顺双亲。而儒祖孔子曾说过立身行道,为父母争光,即为孝行。这样说,为何回家才算孝?”慧远如连珠发问,弄得周武帝不知所措,无从下口,就眼下慧远提到的问题解说:
“父母恩重如山,人子自小受养双亲,长大理应服侍双亲,而抛起双亲去敬奉渺远的佛祖,这算最孝?”慧远说:
“如这么说,陛下的臣僚都有双亲,为何不放他们回家,而让他们长期为陛下服务,五年内不许回一面父母双亲?”
周武帝却辩解说:
“我规定有上下轮番制度,轮下来的就可归养父母。”
慧远立即耍了一个回马枪说:
“佛祖老早也规定僧人冬夏两季随缘行道,春秋两季可回家奉养双亲。所以历史上有目连乞食为母,如来担棺临葬的事,这说明佛教也尊孝。儒、佛既然都尊孝行,为何却独废佛教?”
周武帝沉默下来,目视全殿凝神听辩的人员,慧无却又发话了:
“陛下手握生死大权,来毁灭佛、法、僧三宝,是邪见人!而阿鼻地狱是不择贵贱的,凡是邪见人都得进去受苦,想陛下不害怕吗?”武帝听了,怒不可遏,停了一下,用和缓的口气对慧远说:
“百姓只要能获得安乐,我为何害怕地狱之苦?”
慧远与武帝辩论到这种程度,既不畏惧,更无退缩之心,凡正肉身一条,
挺便了,所以接着说:
“陛下以邪法化人,正种着苦业,我们将要同陛下一起赴阿鼻地狱 了,哪有安乐可享?”
周武帝听着慧远把话讲完,也不再说什么,便提高嗓门大声宣告:“大家都先退下,以后集会再行通知。有关官员把刚才狡辩僧的名子记下来!”就这样一场御会,先杀气腾腾,后却无果而终。
五百僧众鸦雀无声地步出宫城,都皱着眉头替慧远捏着一把汗,后果难以预料:是车裂碎尸,还是刀砍油炸,心中都是忐忑不安,而慧远呢,看到众僧友却依然如故,言谈自若,还劝大家不要为这事发愁。
这时候,昭玄大统法上法师与衍法师等,回过头来,双手合十后握着慧远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你真是经上所谓的护法菩萨呀,值得大家效法。武帝如果仍怙恶不悛,一错再错,那他是在劫难逃。你的责任尽到了,也只有如此而己。”
慧远说:“为申正佛理,还说什么性命!”最后他告辞各位大德说:“时运乖戾 , 无力回天,看来我不能奉侍诸位,为终生憾事。我坚信佛法永不会毁灭,愿各位大德高瞻光明前途,不久,就会到来,千万不能以一时的灾难而悲伤。”说罢,慧远立即只身离开邺都,返回故乡,在汲郡西山隐居了下来。
周武帝邺城会议后,连三赶回在齐境推行废佛命令,四万所寺院全部充公,赐给王公为第宅,勒令三百万僧众还俗,毁灭经像法物。原齐国的佛教就这样荡然无存了。幸好,周武帝对僧众个人没有采取极端行动,也没有派人继续跟踪追击。所以,当废佛大令风行之时,大部分僧人被迫还俗了,甚至有的当官了,但还有少数僧徒,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他们外穿俗装,内着僧衣,暗地里仍践行宗教生活,慧远就是这样难能可贵的一员。他在山中极其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持修炼,在前后的三年时间里,他诵咏《法华经》、《维摩经》等各一千遍!
三 复佛讲法少林 德高诏居净影
周武帝在灭掉的齐国境内推行废佛措施刚刚一年,第二年(公元578年)正月,周武帝去世,宣帝继位,废佛事的劲头没有那么足了。第三年,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正月,宣帝下诏从原沙门中选取七人在皇宫内修道,到了二月,宣帝传位静帝,下诏天下,允许官民信奉佛教,四月,又命选一百二十位僧人在长安陟山古寺为国修道,十月,宣布天下恢复佛像和道教天尊像。
就在长安陟山古寺选僧人为国修道的同时,又诏令在洛 阳也修一座陟山古寺,选派僧人入寺修道。这两寺均为“菩萨僧”,就是修行者规定不许剃除须发。在这次选拔的德高望重的僧人中,就有慧远在内,慧远被派到洛阳后,入住嵩山少林寺宣讲佛法为务。
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宣帝去世。朝廷大权由宣帝后之父杨坚掌握,六月,下诏天下,恢复佛、道二教。原来坚信不移的沙门,可以为正式出家人。
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下公全面恢复佛教,慧元立即剃除须发,复为正式僧人。由于慧远在武帝时的护法抗辩事迹和他在艰难的日子里矢志不移的德行,在佛教界广为流传,受到崇高的赞誉。隋文帝得知他的消息后,立即下诏任命慧远为洛州沙门都。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下诏天下选六名大德僧,慧远位列其中。他在洛阳,克尽职守,治理僧团,弘法讲经,成绩卓著。隋文帝在宫城门外南大街右侧特建静影寺一所,命他住持,弘佛扬法。此后,前来拜师学习的,七百多人,修炼成名的也很多。
慧远长期从事讲论佛典,因此著作传世的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十卷,《华严疏》七卷,《涅盘疏》十卷,《大乘义章》十四卷,还有《维摩》、《胜曼》、《寿观》、《温室》等,并列为卷部,共五十余卷,三百万字。上述著作文字优美,章法严谨,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深受佛学界推重,研习者不少。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慧远在静影寺去世,享年七十岁。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