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唐代创建的佛教六大宗派之一,因这一派的信徒以《华严经》为主要指导经典,所以取名为华严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所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相传华严宗曾认定陈、隋间的杜顺为始祖,唐初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实际上,杜顺是一位禅僧,曾教人读《华严经》,又传说他作过《五教止观》,把“华严”放在最高的圆教地位上,其弟子智俨,曾大力阐扬“华严”,思想,并提出了“十玄门”的华严重要思想。这师弟二人的“华严理论都不系统明确。
此后,法藏明确提出了华严思想的核心理论和“五教十宗”的判教学说,这就成了立宗的行动指南,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应是法藏。
一 敕居太原寺 巧解《华严经》
法藏俗姓康,西域康巨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其曾祖父为康巨国的丞相,祖父于隋唐之际内迁到长安居住,其父康谧为唐太宗时的左卫中郎将。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一月初二日,法藏出生于这个外来定居的佛教世家。全家希望他能承传这份家教,特取名为“藏”。康藏于十七岁这一年,归依佛教,入终南山学习佛经,后回长安,在云华寺从华严大师智俨学《华严经》,前后九年,深受智俨的器重。唐高宗总童元年(公元668年),智俨病重,因康藏尚未剃度,所以,特把他托付给长安德高望重的僧人道成和薄尘寄望把他培养成。
二年后,高宗皇后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为了积功德、树福田,把自己原来的住宅捐舍出来为寺院,取名太原寺,于是武则天乃以皇上名义敕令康藏在太原寺剃度出家,改僧名为法藏。
法藏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武则天的关系日趋亲密,成了则天皇后的亲信。四年后,武则天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长安城十大名僧为法藏受满分戒(具足戒),武则天还因《华严经》中有“贤首菩萨”,特赐法藏法号为“贤首”,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从此后,法藏成了特殊身份的御用和尚,受命为皇室成员,讲授《华严经》。风华正茂的法藏,这一年才刚过三十岁。
法藏借助太原寺的优越条件,全力以赴进行讲经、译经和著述活动。主讲《华严经》,其次是《百千印陀罗尼经》和《梵网经》。《华严经》终法藏一生,通讲达三十多遍,在每次的讲说中,法藏或用生动的比喻,或借助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观,微妙微肖地形象化了难懂的经义,使得《华严经》日渐深入人心。有一次,法藏为武则天讲解刚翻译过的〈华严经〉,在他讲到“十重玄门”、“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时,武则天总是茫茫然无所知,法藏沉着气就指着镇殿的金狮子作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经义的含义,武则天才开悟大解,法藏就干脆把武则天听懂的这部分经文,编印成《华严金狮子章》一书,颁行天下。法藏又为学不了的人设置巧便,取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座佛像,还同时在佛像前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烛光照耀,互相交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形象灵活,使不同程度的僧俗,都感到学习《华严经》有无穷的乐趣和妙处。
法藏于大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十月八日,受诏于佛授记寺讲《华严经》,谁知正讲到“华藏世界品”时,讲堂及寺中突发生强烈地震,僧众惊惶不己。法藏立即解释说:“这就是佛经上说的,佛在说法的时候,常感到有六种震动。”僧众惊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法藏立刻告诉僧恒景,要把这一奇迹写个奏报,并要求连夜报知则天皇帝。
武则天这一天晚上,在日理了繁忙的政务之后,正打算入寢时,突然,强烈的地震,震得她打了个趔趄,寢宫所有的侍人,都十分惊恐。觉得这是大难临头的凶兆,这一晚,都在惶惶不安中度过。
第二天早朝,武则天仍有惶惑之感,忽然接到法藏奏报,她看完之后,竟欣喜若狂,地震还是革命的祥瑞征兆,法藏不负所望,她立即拿起案上的朱笔批示道: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賾。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
则天皇帝即命御史向朝官们宣示。一场现实的地震现象,却被法藏用古老的《华严经》巧解了。
二 参加译场 完善《华严》
法藏自幼对梵、唐文相当精通,在终南山和云华寺游学时,就己脱颖而出,成为长安佛学的新秀。
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国后,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开始译经,高宗时,又受朝廷赞助,在玉华宫译场译经,众多耆宿大德参与助译,可是例外地挑选到了闇熟梵文的法藏。玄奘在译经过程中,偏重唯识学,后来就创始了唯识宗。法藏在参译中发现,在译经时,玄奘有浓重的唯识成见,容不了多少其它门派的意见,尤其象法藏这样年青的华严学派的高见,更是磨合不了,于是,法藏便借口退出了译场。
法藏竭尽全力译经,成绩卓著,先后参加了《华严》、《楞伽》、《宝积》等经的翻译,而于《华严》更加迈力。
《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初次讲法,理论高深无比,称为“华严时”,其基本内容和精神由释迦牟尼的弟子文殊和阿难结集,有上中下之本,名叫《华严经》。传说此经太深奥莫测,龙王收去深藏龙宫,后来龙树和尚潜入龙宫,偸出了下本十万偈,方得流传于世。中国流行的《华严经》,早在晋代以前有人曾经翻译过个别章节,但没有用《华严经》之名;东晋末年,佛陀跋陀罗携《华严经》梵文本到了建业(今南京),于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三月十一日至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十日译出了二万六千偈,分六十卷,占全文的四分之一。从此开始了中国佛教界研究《华严经》之先河,由于译经不完备,且译文又有不准确的地方,延至唐初,这个《华严经》译本,己不能适应后来学者学习研究的需要,法藏虽然对此本的不完善非常感慨,但他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对它能通篇讲诵下来。为此在佛教史上还流传了一段佳话。
法藏在智俨圆寂后,曾请求留在长安的师子国籍高僧能友为他授初戒。能友的弟子中有人说:“这位居士能讲诵《华严经》,还能讲《梵网经》呢!”能友听了大吃一惊,随后说:“只要能经常讽诵《华严经》,其功用就难以预测了,何况能讲解它!若有人能背诵其中140节,就可以算作和尚,无須别人再为他授戒,这叫做‘天授师’”。能友最终没有给法藏授戒。
高宗调露年间(公元679——680年),中天竺高僧来大唐时带来了《华严经》部分梵文本,内有晋译本缺译的《入法界品》。法藏得知后,就立即请日照在西太原寺译出来并亲自校对。后奉诏与道成、薄尘等和日照一起译出了《密严》、《显识》等十余部共二十卷。
武周政权建立以后,则天皇帝不忘佛徒拥戴之情,崇佛炽盛,因《华严》旧译本不夠完备,甚感遗憾,远闻西域于阗国有此梵本,于是,就派专使前往求访,结果获得比较译尽的《华严》梵本,并同时请了翻译高手沙门实叉难陀。返回洛阳后,于证圣元年(公695年),在神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则天皇帝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出八十关卷,比晋译本多了九千偈。法藏将日照所译的两段,称为八十《华严》,晋译本则称为六十《华严》。
法藏在新《华严》译出之后,兴高采烈,更有兴致来进行宣讲、研究了,在法藏的带动下,二京佛学界掀起了一个学《华严》的高潮。
三 判“五教”学说 创“华严”新宗
法藏为了扩大《华严经》的弘扬,决定要创立华严宗,标门立户,可与天台宗、法相宗分庭抗礼,三分天下。
佛教一个新宗派的建立,除了有系统的基本的佛说理论外,还必须有“判教”理论根据。所谓“判教”,即判定或判别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各个宗派为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重新安排和估价,分别深浅、大小、权实、偏圆等,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美说教。
法藏对判教十分重视,他在考察和访问了中外佛教教义和流派的历史和现状后,决定在以前以“四教”判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成为“五教”;又把原有的各家学说,以新的观点分为“十宗”,这就是法藏创立“华严宗”时的判教学说:“五教十宗”。
“五教”是:
第一小乘教,只懂得因缘和合的道理,否定自我的真实,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的道理。
第二大乘始教(权教),主张万物由因缘(条件)而生,而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彻底空的。
第三大乘终教(实教),既认为万物是彻底空的,又承认万物的虚幻形相的存在,真空与幻有两者互不矛盾。
第四大乘顿教,主张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也就是认识空和有互相夺除,共同泯灭,两相双亡。
第五大乘圆教,主张万物是真实本体的体现,由于万物的本体是相同的,因此现象和本体,现象和现象都是相即相入的,即“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关系,人们只要妄情灭尽,本体即显现。
这就是华严宗最完满的教义,用这种判教方法,判定《华严经》地位最高。
“十宗”是: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单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俱德宗。以上十宗与五教判教学说密切相关,一至六为小乘教,七为大乘始教,八为大乘终教,九为顿教,十为圆教,即指本宗的《华严经》,以此理论证明自己的地位是最高。
法藏的“五教十宗”判教学说,在他给则天皇帝讲《华严经》的过程中,很快得到武则天的承认,就这样以华严为圆教的华严宗,在东、西二京树起了大旗,与天台、法相二宗相抗衡并鼎足而立了。
法藏此后的宗教活动更加频繁了,他以特殊身份、地位,迅速地扩大了华严宗的势力范围。一遇旱灾,他立即为朝廷设坛作法祈雨;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法藏特设坛作法,积极配合朝廷出兵讨伐契丹部族反叛的国事活动,前方凯旋而归,法藏受到则天皇帝的嘉奖和犒劳。法藏在重大事物上的行为都讨到武则天的欢心,所以武则天特意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转赐给他,法名“贤首”,他创立的“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
四 三次参政变 五代帝王师
法藏从太原寺到唐宫,一眼看着大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是怎么样一步步变成大周国则天皇帝,并通过给皇帝讲经和及时配合国家的政务、军务进行活动,与武则天的关系相当紧密。大周政权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也算得一统江山。
法藏心里也很清楚,大唐内臣和皇亲国戚在想什么。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患重病寢卧皇宫长生殿,看护和朝政全由武则天的两个青年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宰相张柬之、崔玄伟谋划除掉张氏兄弟,恢复大唐政权,时机己经成熟,就作了精心安排,又与太子李显取得联系,于长安五年正月,率领五百羽林军迅速占据玄武门,斩关而入,直冲武则天长住的迎仙宫,张氏兄弟听到动静,赶快出宫门观察,却被卫兵刃杀在宫门廊下,张柬之继而冲进武则天的寢殿长生殿托着病体的武则天,见张柬之等一班大臣带着太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料知这是干什么,不得己,女皇帝下令传位给太子,改周为唐的政变,就如此结束了。于是,恢复唐国号,改年号为神龙元年。接着把武则天迁出宫廷移住上阳宫。
法藏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关鍵性的作用,宫廷部署的情报,多由法藏提供。他自知虽然是由女皇一手提拔起来的,但审时度势,他还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太子李显的一方,支持张柬之的一切行动,积极给张柬之提供有利线索,为太子李显复位还日夜焚香祷告。
中宗复位后,紧张地恢复唐朝廷的一切制度,又进行奖励参与这次宫廷政变中的有关官员,法藏虽属特殊身份,论功劳也被授予三品官,但他拒不接受,而中宗念念不忘法藏这次能“预识机兆,诚恳自哀,每有陈奏,功效居多”,非让他接受不可。法藏实在无奈,请求中宗变通一下,把给自己的奖赏,转给自己的弟弟康宝藏。中宗同意了,于是授予康宝藏游击将军、行威卫隆平府果毅都尉的武职。但中宗为了表示对法藏的敬意,特让画师把法藏的肖像画出来,自己在肖像上题上赞辞说:
阐扬释教,拯济迷津;
护持忍辱,勤修精进;
梵众纲纪,僧徒楷模;
播美三千,传芳百亿。
这幅肖像画,中宗一直把它保存在宫中。
法藏对中宗褒奖自己的举动,刻骨铭心,感慨不己,知遇之恩,只有以勤奋相报。
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五月,京都久旱不雨,风热地裂,中宗三次请法藏祈雨,法藏率请一万多名僧众在荐福寺登坛招雨,每次都是法事未停,而雨普降大地。法藏的法力感动了中宗,于是中宗执意要法藏为他授菩萨戒(居士戒),受戒之后,中宗尊法藏为“菩萨戒师”特赐法藏号“国一”。
法藏为了扩大华严宗的影响,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奏请中宗在东、西二京及吴、越和清凉山(五台山)五地创修“华严寺”一座,以弘扬华严教法,并贮存佛教典籍以广流传。法藏又奏请中宗恩准二京地区的庶民俗众可以缔结香社,以便在乡间进行弘教传法活动。真所谓“像图七处,数越万家”。华严宗象雨后春筍般地迅速流播祖国各地。
中宗景龙四年,韦皇后与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因奸情败露毒死中宗,并接连杀死拥戴中宗复位的所有功臣,独揽朝政;相王子临淄王隆基(玄宗)又发动宫廷政变,让其父相王旦复位,是为睿宗。
法藏在三次宫廷政变中,都是站在胜利者的一方,第一次支持武则天,第二次支持中宗,这次支持睿宗,所以深得睿宗的器重,二人关系相当宻切。法藏几次为睿宗朝祈雨求雪,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因此受到朝廷的尊崇。睿宗也请法藏为他授菩萨戒,并礼法藏为“菩萨戒师”。法藏与南天竺高僧菩提流志合译《宝积经》成,睿宗亲为作序,颂行天下。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玄宗,自己称太上皇。法藏原与太子时的玄宗关系也很亲近,很受尊重。这时,玄宗一如既往礼尊法藏,这年法藏己届七十岁,太上皇特赐给他很多衣物财货,特设斋为他祝寿。
法藏仍勤奋于新译《华严经的注疏和阐释。他七十岁过了不久,自感受涅盘之日将近,特向太上皇和皇上玄宗告别,离开东都洛阳回到西京长安荐福寺,即当年的太原寺,不久,即圆寂于此。
太上皇闻奏法藏圆寂的消息后,十分震悼,迅即下诏赠法藏为鸿胪卿,赠绢一千二百匹,按三品官国葬规格,隆重地葬于长安华严寺南。
法藏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受到皇帝的尊重,堪称帝王师但他不重虚荣,用圆教思想,弘扬华严,融合世人。
法藏一生勤于著述,据传,他的著作有百卷之多,他先后参加过玄奘、实叉难陀和义净的译经工作,又自己单独翻译过佛经,可以称得起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法藏的弟子“从学如云,莫能悉数”,最为有名的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等数十人,他们都“名震于时,踪露于后”。
法藏的“贤首宗”(华严宗),通过他的新罗同学义湘传到了韩国和朝鲜,又通过他的新罗学生审译传到了日本。可说法藏是中朝、中韩、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者和传播者,在中外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相传华严宗曾认定陈、隋间的杜顺为始祖,唐初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实际上,杜顺是一位禅僧,曾教人读《华严经》,又传说他作过《五教止观》,把“华严”放在最高的圆教地位上,其弟子智俨,曾大力阐扬“华严”,思想,并提出了“十玄门”的华严重要思想。这师弟二人的“华严理论都不系统明确。
此后,法藏明确提出了华严思想的核心理论和“五教十宗”的判教学说,这就成了立宗的行动指南,所以,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应是法藏。
一 敕居太原寺 巧解《华严经》
法藏俗姓康,西域康巨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其曾祖父为康巨国的丞相,祖父于隋唐之际内迁到长安居住,其父康谧为唐太宗时的左卫中郎将。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一月初二日,法藏出生于这个外来定居的佛教世家。全家希望他能承传这份家教,特取名为“藏”。康藏于十七岁这一年,归依佛教,入终南山学习佛经,后回长安,在云华寺从华严大师智俨学《华严经》,前后九年,深受智俨的器重。唐高宗总童元年(公元668年),智俨病重,因康藏尚未剃度,所以,特把他托付给长安德高望重的僧人道成和薄尘寄望把他培养成。
二年后,高宗皇后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去世,武则天为了积功德、树福田,把自己原来的住宅捐舍出来为寺院,取名太原寺,于是武则天乃以皇上名义敕令康藏在太原寺剃度出家,改僧名为法藏。
法藏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武则天的关系日趋亲密,成了则天皇后的亲信。四年后,武则天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长安城十大名僧为法藏受满分戒(具足戒),武则天还因《华严经》中有“贤首菩萨”,特赐法藏法号为“贤首”,以此表示对他的敬重。从此后,法藏成了特殊身份的御用和尚,受命为皇室成员,讲授《华严经》。风华正茂的法藏,这一年才刚过三十岁。
法藏借助太原寺的优越条件,全力以赴进行讲经、译经和著述活动。主讲《华严经》,其次是《百千印陀罗尼经》和《梵网经》。《华严经》终法藏一生,通讲达三十多遍,在每次的讲说中,法藏或用生动的比喻,或借助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观,微妙微肖地形象化了难懂的经义,使得《华严经》日渐深入人心。有一次,法藏为武则天讲解刚翻译过的〈华严经〉,在他讲到“十重玄门”、“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时,武则天总是茫茫然无所知,法藏沉着气就指着镇殿的金狮子作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经义的含义,武则天才开悟大解,法藏就干脆把武则天听懂的这部分经文,编印成《华严金狮子章》一书,颁行天下。法藏又为学不了的人设置巧便,取十面镜子,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座佛像,还同时在佛像前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烛光照耀,互相交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形象灵活,使不同程度的僧俗,都感到学习《华严经》有无穷的乐趣和妙处。
法藏于大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十月八日,受诏于佛授记寺讲《华严经》,谁知正讲到“华藏世界品”时,讲堂及寺中突发生强烈地震,僧众惊惶不己。法藏立即解释说:“这就是佛经上说的,佛在说法的时候,常感到有六种震动。”僧众惊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法藏立刻告诉僧恒景,要把这一奇迹写个奏报,并要求连夜报知则天皇帝。
武则天这一天晚上,在日理了繁忙的政务之后,正打算入寢时,突然,强烈的地震,震得她打了个趔趄,寢宫所有的侍人,都十分惊恐。觉得这是大难临头的凶兆,这一晚,都在惶惶不安中度过。
第二天早朝,武则天仍有惶惑之感,忽然接到法藏奏报,她看完之后,竟欣喜若狂,地震还是革命的祥瑞征兆,法藏不负所望,她立即拿起案上的朱笔批示道: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賾。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
则天皇帝即命御史向朝官们宣示。一场现实的地震现象,却被法藏用古老的《华严经》巧解了。
二 参加译场 完善《华严》
法藏自幼对梵、唐文相当精通,在终南山和云华寺游学时,就己脱颖而出,成为长安佛学的新秀。
玄奘从天竺取经回国后,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开始译经,高宗时,又受朝廷赞助,在玉华宫译场译经,众多耆宿大德参与助译,可是例外地挑选到了闇熟梵文的法藏。玄奘在译经过程中,偏重唯识学,后来就创始了唯识宗。法藏在参译中发现,在译经时,玄奘有浓重的唯识成见,容不了多少其它门派的意见,尤其象法藏这样年青的华严学派的高见,更是磨合不了,于是,法藏便借口退出了译场。
法藏竭尽全力译经,成绩卓著,先后参加了《华严》、《楞伽》、《宝积》等经的翻译,而于《华严》更加迈力。
《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初次讲法,理论高深无比,称为“华严时”,其基本内容和精神由释迦牟尼的弟子文殊和阿难结集,有上中下之本,名叫《华严经》。传说此经太深奥莫测,龙王收去深藏龙宫,后来龙树和尚潜入龙宫,偸出了下本十万偈,方得流传于世。中国流行的《华严经》,早在晋代以前有人曾经翻译过个别章节,但没有用《华严经》之名;东晋末年,佛陀跋陀罗携《华严经》梵文本到了建业(今南京),于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三月十一日至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十日译出了二万六千偈,分六十卷,占全文的四分之一。从此开始了中国佛教界研究《华严经》之先河,由于译经不完备,且译文又有不准确的地方,延至唐初,这个《华严经》译本,己不能适应后来学者学习研究的需要,法藏虽然对此本的不完善非常感慨,但他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对它能通篇讲诵下来。为此在佛教史上还流传了一段佳话。
法藏在智俨圆寂后,曾请求留在长安的师子国籍高僧能友为他授初戒。能友的弟子中有人说:“这位居士能讲诵《华严经》,还能讲《梵网经》呢!”能友听了大吃一惊,随后说:“只要能经常讽诵《华严经》,其功用就难以预测了,何况能讲解它!若有人能背诵其中140节,就可以算作和尚,无須别人再为他授戒,这叫做‘天授师’”。能友最终没有给法藏授戒。
高宗调露年间(公元679——680年),中天竺高僧来大唐时带来了《华严经》部分梵文本,内有晋译本缺译的《入法界品》。法藏得知后,就立即请日照在西太原寺译出来并亲自校对。后奉诏与道成、薄尘等和日照一起译出了《密严》、《显识》等十余部共二十卷。
武周政权建立以后,则天皇帝不忘佛徒拥戴之情,崇佛炽盛,因《华严》旧译本不夠完备,甚感遗憾,远闻西域于阗国有此梵本,于是,就派专使前往求访,结果获得比较译尽的《华严》梵本,并同时请了翻译高手沙门实叉难陀。返回洛阳后,于证圣元年(公695年),在神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则天皇帝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出八十关卷,比晋译本多了九千偈。法藏将日照所译的两段,称为八十《华严》,晋译本则称为六十《华严》。
法藏在新《华严》译出之后,兴高采烈,更有兴致来进行宣讲、研究了,在法藏的带动下,二京佛学界掀起了一个学《华严》的高潮。
三 判“五教”学说 创“华严”新宗
法藏为了扩大《华严经》的弘扬,决定要创立华严宗,标门立户,可与天台宗、法相宗分庭抗礼,三分天下。
佛教一个新宗派的建立,除了有系统的基本的佛说理论外,还必须有“判教”理论根据。所谓“判教”,即判定或判别佛所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各个宗派为调和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树立本派的正统和权威,对先后所出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重新安排和估价,分别深浅、大小、权实、偏圆等,用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美说教。
法藏对判教十分重视,他在考察和访问了中外佛教教义和流派的历史和现状后,决定在以前以“四教”判教的基础上,加一顿教,成为“五教”;又把原有的各家学说,以新的观点分为“十宗”,这就是法藏创立“华严宗”时的判教学说:“五教十宗”。
“五教”是:
第一小乘教,只懂得因缘和合的道理,否定自我的真实,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的道理。
第二大乘始教(权教),主张万物由因缘(条件)而生,而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彻底空的。
第三大乘终教(实教),既认为万物是彻底空的,又承认万物的虚幻形相的存在,真空与幻有两者互不矛盾。
第四大乘顿教,主张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也就是认识空和有互相夺除,共同泯灭,两相双亡。
第五大乘圆教,主张万物是真实本体的体现,由于万物的本体是相同的,因此现象和本体,现象和现象都是相即相入的,即“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关系,人们只要妄情灭尽,本体即显现。
这就是华严宗最完满的教义,用这种判教方法,判定《华严经》地位最高。
“十宗”是: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单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俱德宗。以上十宗与五教判教学说密切相关,一至六为小乘教,七为大乘始教,八为大乘终教,九为顿教,十为圆教,即指本宗的《华严经》,以此理论证明自己的地位是最高。
法藏的“五教十宗”判教学说,在他给则天皇帝讲《华严经》的过程中,很快得到武则天的承认,就这样以华严为圆教的华严宗,在东、西二京树起了大旗,与天台、法相二宗相抗衡并鼎足而立了。
法藏此后的宗教活动更加频繁了,他以特殊身份、地位,迅速地扩大了华严宗的势力范围。一遇旱灾,他立即为朝廷设坛作法祈雨;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法藏特设坛作法,积极配合朝廷出兵讨伐契丹部族反叛的国事活动,前方凯旋而归,法藏受到则天皇帝的嘉奖和犒劳。法藏在重大事物上的行为都讨到武则天的欢心,所以武则天特意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转赐给他,法名“贤首”,他创立的“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
四 三次参政变 五代帝王师
法藏从太原寺到唐宫,一眼看着大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是怎么样一步步变成大周国则天皇帝,并通过给皇帝讲经和及时配合国家的政务、军务进行活动,与武则天的关系相当紧密。大周政权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也算得一统江山。
法藏心里也很清楚,大唐内臣和皇亲国戚在想什么。
武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患重病寢卧皇宫长生殿,看护和朝政全由武则天的两个青年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宰相张柬之、崔玄伟谋划除掉张氏兄弟,恢复大唐政权,时机己经成熟,就作了精心安排,又与太子李显取得联系,于长安五年正月,率领五百羽林军迅速占据玄武门,斩关而入,直冲武则天长住的迎仙宫,张氏兄弟听到动静,赶快出宫门观察,却被卫兵刃杀在宫门廊下,张柬之继而冲进武则天的寢殿长生殿托着病体的武则天,见张柬之等一班大臣带着太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料知这是干什么,不得己,女皇帝下令传位给太子,改周为唐的政变,就如此结束了。于是,恢复唐国号,改年号为神龙元年。接着把武则天迁出宫廷移住上阳宫。
法藏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关鍵性的作用,宫廷部署的情报,多由法藏提供。他自知虽然是由女皇一手提拔起来的,但审时度势,他还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太子李显的一方,支持张柬之的一切行动,积极给张柬之提供有利线索,为太子李显复位还日夜焚香祷告。
中宗复位后,紧张地恢复唐朝廷的一切制度,又进行奖励参与这次宫廷政变中的有关官员,法藏虽属特殊身份,论功劳也被授予三品官,但他拒不接受,而中宗念念不忘法藏这次能“预识机兆,诚恳自哀,每有陈奏,功效居多”,非让他接受不可。法藏实在无奈,请求中宗变通一下,把给自己的奖赏,转给自己的弟弟康宝藏。中宗同意了,于是授予康宝藏游击将军、行威卫隆平府果毅都尉的武职。但中宗为了表示对法藏的敬意,特让画师把法藏的肖像画出来,自己在肖像上题上赞辞说:
阐扬释教,拯济迷津;
护持忍辱,勤修精进;
梵众纲纪,僧徒楷模;
播美三千,传芳百亿。
这幅肖像画,中宗一直把它保存在宫中。
法藏对中宗褒奖自己的举动,刻骨铭心,感慨不己,知遇之恩,只有以勤奋相报。
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五月,京都久旱不雨,风热地裂,中宗三次请法藏祈雨,法藏率请一万多名僧众在荐福寺登坛招雨,每次都是法事未停,而雨普降大地。法藏的法力感动了中宗,于是中宗执意要法藏为他授菩萨戒(居士戒),受戒之后,中宗尊法藏为“菩萨戒师”特赐法藏号“国一”。
法藏为了扩大华严宗的影响,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奏请中宗在东、西二京及吴、越和清凉山(五台山)五地创修“华严寺”一座,以弘扬华严教法,并贮存佛教典籍以广流传。法藏又奏请中宗恩准二京地区的庶民俗众可以缔结香社,以便在乡间进行弘教传法活动。真所谓“像图七处,数越万家”。华严宗象雨后春筍般地迅速流播祖国各地。
中宗景龙四年,韦皇后与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因奸情败露毒死中宗,并接连杀死拥戴中宗复位的所有功臣,独揽朝政;相王子临淄王隆基(玄宗)又发动宫廷政变,让其父相王旦复位,是为睿宗。
法藏在三次宫廷政变中,都是站在胜利者的一方,第一次支持武则天,第二次支持中宗,这次支持睿宗,所以深得睿宗的器重,二人关系相当宻切。法藏几次为睿宗朝祈雨求雪,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因此受到朝廷的尊崇。睿宗也请法藏为他授菩萨戒,并礼法藏为“菩萨戒师”。法藏与南天竺高僧菩提流志合译《宝积经》成,睿宗亲为作序,颂行天下。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玄宗,自己称太上皇。法藏原与太子时的玄宗关系也很亲近,很受尊重。这时,玄宗一如既往礼尊法藏,这年法藏己届七十岁,太上皇特赐给他很多衣物财货,特设斋为他祝寿。
法藏仍勤奋于新译《华严经的注疏和阐释。他七十岁过了不久,自感受涅盘之日将近,特向太上皇和皇上玄宗告别,离开东都洛阳回到西京长安荐福寺,即当年的太原寺,不久,即圆寂于此。
太上皇闻奏法藏圆寂的消息后,十分震悼,迅即下诏赠法藏为鸿胪卿,赠绢一千二百匹,按三品官国葬规格,隆重地葬于长安华严寺南。
法藏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受到皇帝的尊重,堪称帝王师但他不重虚荣,用圆教思想,弘扬华严,融合世人。
法藏一生勤于著述,据传,他的著作有百卷之多,他先后参加过玄奘、实叉难陀和义净的译经工作,又自己单独翻译过佛经,可以称得起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法藏的弟子“从学如云,莫能悉数”,最为有名的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等数十人,他们都“名震于时,踪露于后”。
法藏的“贤首宗”(华严宗),通过他的新罗同学义湘传到了韩国和朝鲜,又通过他的新罗学生审译传到了日本。可说法藏是中朝、中韩、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者和传播者,在中外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