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历史上,遇有文武大臣去世,惯例是皇帝“命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但由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文的只有三人:一是明太祖时的中山徐达;一是永乐帝时的道衍;一是弘治时的昌国公张峦。其他二人均为一代功臣,非皇帝书不足以显其貴,而道衍身为和尚,论功,开国第一,无疑地需永乐帝大书特书了。
一 嵩山遇相师 燕王聘高参
道衍,俗姓姚,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家庭殷富,历代从医。
道衍十四岁时出家为僧,先学习天台宗,后研习密宗瑜珈三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又慕禅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道衍到杭州参访径山智及禅师。智及为当时著名禅师,又是一名寺僧。一见道衍,就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和佛学见地,所以,就把法衣、拂子授予他,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佛教弘法的继承人。
三年后,道衍离开径山,住持临安普庆寺。接着,迁居杭州天龙寺和嘉庆留光寺。不意中,遇道士席应真,得传道教阴阳术数之学。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创打天下,建立明朝政权,下令选拔高僧入京,道衍被推选,但他借口有病不赴召;明太祖下令选学问僧入京考试,以便录用为朝官,道衍又被推选应试合格,但他硬是不愿做官,明太祖只好赐他僧服,准他回山。道衍离开南京,准备游学。登镇江北固山,曾赋诗咏怀,感慨这个古战场。
道衍北上参学,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他身为佛子,却隐含杀气,笑着告诉他:“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赞赏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二人结为最好的朋友。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高皇后去世,太祖下诏令选高僧侍奉王子,为他诵经荐福,道衍受召入宫,与燕王朱棣面晤之后,彼此有相见恨晚的感受慨。朱棣向太祖建议,让道衍出北平。道衍后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庆寿寺做住持。没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为燕王的高级谋士。
二 建文削燕权 道衍设奇计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朱家江山,一统不变,他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进封为王,立疆全国各地。其中,有能力的九个王分封北方边塞,以防作乱,尤其燕王棣驻守北平(今北京),势力最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故,皇太孙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前,意识到藩王势力影响到朝廷,即位后,与宰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决定消除藩王势力,先以“杀鸡叫猴看”的办法,削除了周、齐等五个藩王的势力。而道衍与燕王棣商议,决定以一变应万变,来对付朝廷,要先下手为强,举兵造反,夺取朝权。燕王有点顾虑,道衍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为了彻底打消燕王疑虑,增强造反信心,他又请来嵩山相师袁珙和北平卖卜人金忠,授意后,共劝燕王早早举兵。
这一天,燕王化装成武士,与其他相貌差不多的武士,在一起饮酒。袁珙一进酒店,就在燕王前跪下说:“殿下为何如此轻身?”这时,其他九人硬说:“认错了!”而袁珙一口咬肯“不错!”于是燕王召袁珙入府,袁珙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俨然太平天子相,四十岁时定能登上帝座!”燕王心中暗喜。为不露形迹,立即将袁珙送回嵩山。
燕王得道衍谋划,装病闭府不出,南京派来的侦探,也信以为真。燕王又召金忠入府占卜,得“铸印乘轩”的上等卦,金忠说:“此卦貴不可言!”劝燕王尽早举兵,燕王己心中有数。为了在禁苑秘密练兵,铸造兵器,还在苑内养了很多家禽,以鸭鹅叫声来混子淆视听。
谁知还是燕王府的小吏倪谅向朝廷告密了。
于是,建文帝下诏命工部侍郎张昺,都指挥史谢貴率兵围攻燕王府,让北平都指挥张信进府捕捉燕王。谁知张信进府后,去向燕王告了密。道衍和燕王密谋,立即让燕王亲信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急招八百勇士潜入府内守卫。
一到七月,建文帝下诏逮逋燕王府的所有官吏,都指挥史谢貴奉命率军围着燕王的府城,气势汹汹地索讨燕王的官属。
这时燕王的精锐军队,己经调离北平,北平城全是谢貴的军队。道衍向燕王建议,只可计取,不能硬拼。于是,二人商量后,决定表面上交出府吏,特宴请谢貴、张昺到府赴宴,在酒宴上擒杀了谢、张二人。围守燕王府的将士,听说谢、张被杀,一时群龙无首,纷纷逃散,燕王即命张玉、朱能率军控制北平城,燕王占了上风。
三 参“靖难”成功 极荣哀一世
道衍协助燕王很快组织好了“靖难”军,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北平召开誓师大会,决定发动“靖难之役”,靖难军号称为“靖难之师”。浩浩荡荡的大军,一路南下,直指南京城。
建文元年八月,“靖难之师”击溃了老将耿炳文在河北真定的十三万大军;十月在北平打败了大将李景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河北方面,完全控制在燕王手中。
建文二年(公元1399年)四月,建文帝又调遣了六十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齐集山东,“靖难大师”一触即溃,五月,两军又血战山东,相持不下,道衍疾书燕王立即撤回北平。不久,建文帝又命大将盛庸代李景隆,继续北伐,谁知初战失利。十二月,两军在山东东昌决战,燕军失利。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道衍接连建议燕王率军出击,结果大败南军,河北方面,又收复了不少“失地”。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道衍建议,“靖难之师”进入山东,四月,两军交战,靖难军有所失利。不久,建文帝认为靖难军因失利会北撤,命前线军队调回京师。燕王乘此机会接连袭击驻防的南军,结果南军大败。六月初三,靖难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自瓜州渡江,十二月抵达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等开门迎降。建文帝闻讯在宫中自焚而死。燕王即于当天登极,史称“明成祖”,改元“永乐”。
这次前后四年的“靖难之役”,全赖道衍运筹帷幄,遥控指挥,明永乐帝论功行赏,以道衍为第一。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总领全国佛教。次年四月,永乐帝又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他的原姓姚,特赐名广孝,又把姚广孝的父亲,祖父都赠了官。
永乐帝很想让道衍还俗从政,道衍坚决拒绝;永乐帝又赐给他豪华的宅第和宫女,道衍也谢绝了。道衍虽为僧官,上班着朝服,但下班后仍着僧衣,住寺院从事僧事活动。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永乐帝命文渊阁侍读解缙等三人为监修,主持编纂工作,参加编务工作的人多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之多,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编纂告竣。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凡例六十卷,分抄一万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永乐帝亲自作序,特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帝又名道衍监修《太祖实录》。
《太祖实录》原有两次修纂: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太祖一死,建文帝即位,就组织人员编成;一次是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靖难成功,永乐帝即位,就让重纂《太祖实录》,仍让原纂官叶惠仲等编写,叶竟在《实录》中指责“靖难君臣为逆党”,永乐帝以“论死籍没”。后又让迎“靖难军”而立功的李景隆负责,结果,仍不尽意,所以最后由道衍负责纂修,永乐帝十分满意,原来两次的稿本全部销毁,只有道衍的纂修本流传。道衍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拖着病体,风尘仆仆地从南京到北平觐见永乐皇帝,因长途劳累,病情加重,暂居庆寿寺。永乐帝得知,立即命驾赴庆寿寺看望道衍,并赠给他一只金唾壶。永乐帝问道衍还有什么要求,道衍说:“僧人溥洽关押多年了,请皇帝赦免了他吧?”溥洽是建文帝时的主录。燕王攻下南京时有人告他:建文帝化装成僧人,是经溥洽给剃度的。因为没有实证,可疑性大,永乐帝借口关押了他。后来,一直寻找建文帝,不见人影。现在,永乐帝深感受江山己固,也不怕建文帝“东山再起”,所以就顺口荅应了道衍的请求,放了溥洽。
道衍在得知溥洽和尚出狱后,即圆寂于北平庆寿寺,享年八十四岁。永乐帝悲悼不己,特“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永乐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道衍的著作有《佛法不可灭论》一卷,《道余录》一卷,《逃虚子诗集》十卷,《外集》一卷,《净土简要录》、《独庵外集续稿》等传世。
一 嵩山遇相师 燕王聘高参
道衍,俗姓姚,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家庭殷富,历代从医。
道衍十四岁时出家为僧,先学习天台宗,后研习密宗瑜珈三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又慕禅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道衍到杭州参访径山智及禅师。智及为当时著名禅师,又是一名寺僧。一见道衍,就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和佛学见地,所以,就把法衣、拂子授予他,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佛教弘法的继承人。
三年后,道衍离开径山,住持临安普庆寺。接着,迁居杭州天龙寺和嘉庆留光寺。不意中,遇道士席应真,得传道教阴阳术数之学。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创打天下,建立明朝政权,下令选拔高僧入京,道衍被推选,但他借口有病不赴召;明太祖下令选学问僧入京考试,以便录用为朝官,道衍又被推选应试合格,但他硬是不愿做官,明太祖只好赐他僧服,准他回山。道衍离开南京,准备游学。登镇江北固山,曾赋诗咏怀,感慨这个古战场。
道衍北上参学,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他身为佛子,却隐含杀气,笑着告诉他:“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望君珍重。”道衍很赞赏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二人结为最好的朋友。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高皇后去世,太祖下诏令选高僧侍奉王子,为他诵经荐福,道衍受召入宫,与燕王朱棣面晤之后,彼此有相见恨晚的感受慨。朱棣向太祖建议,让道衍出北平。道衍后被朱棣安排在北平的庆寿寺做住持。没多久,道衍遂常出入王府,成为燕王的高级谋士。
二 建文削燕权 道衍设奇计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朱家江山,一统不变,他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进封为王,立疆全国各地。其中,有能力的九个王分封北方边塞,以防作乱,尤其燕王棣驻守北平(今北京),势力最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故,皇太孙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前,意识到藩王势力影响到朝廷,即位后,与宰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决定消除藩王势力,先以“杀鸡叫猴看”的办法,削除了周、齐等五个藩王的势力。而道衍与燕王棣商议,决定以一变应万变,来对付朝廷,要先下手为强,举兵造反,夺取朝权。燕王有点顾虑,道衍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为了彻底打消燕王疑虑,增强造反信心,他又请来嵩山相师袁珙和北平卖卜人金忠,授意后,共劝燕王早早举兵。
这一天,燕王化装成武士,与其他相貌差不多的武士,在一起饮酒。袁珙一进酒店,就在燕王前跪下说:“殿下为何如此轻身?”这时,其他九人硬说:“认错了!”而袁珙一口咬肯“不错!”于是燕王召袁珙入府,袁珙说:“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俨然太平天子相,四十岁时定能登上帝座!”燕王心中暗喜。为不露形迹,立即将袁珙送回嵩山。
燕王得道衍谋划,装病闭府不出,南京派来的侦探,也信以为真。燕王又召金忠入府占卜,得“铸印乘轩”的上等卦,金忠说:“此卦貴不可言!”劝燕王尽早举兵,燕王己心中有数。为了在禁苑秘密练兵,铸造兵器,还在苑内养了很多家禽,以鸭鹅叫声来混子淆视听。
谁知还是燕王府的小吏倪谅向朝廷告密了。
于是,建文帝下诏命工部侍郎张昺,都指挥史谢貴率兵围攻燕王府,让北平都指挥张信进府捕捉燕王。谁知张信进府后,去向燕王告了密。道衍和燕王密谋,立即让燕王亲信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急招八百勇士潜入府内守卫。
一到七月,建文帝下诏逮逋燕王府的所有官吏,都指挥史谢貴奉命率军围着燕王的府城,气势汹汹地索讨燕王的官属。
这时燕王的精锐军队,己经调离北平,北平城全是谢貴的军队。道衍向燕王建议,只可计取,不能硬拼。于是,二人商量后,决定表面上交出府吏,特宴请谢貴、张昺到府赴宴,在酒宴上擒杀了谢、张二人。围守燕王府的将士,听说谢、张被杀,一时群龙无首,纷纷逃散,燕王即命张玉、朱能率军控制北平城,燕王占了上风。
三 参“靖难”成功 极荣哀一世
道衍协助燕王很快组织好了“靖难”军,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北平召开誓师大会,决定发动“靖难之役”,靖难军号称为“靖难之师”。浩浩荡荡的大军,一路南下,直指南京城。
建文元年八月,“靖难之师”击溃了老将耿炳文在河北真定的十三万大军;十月在北平打败了大将李景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河北方面,完全控制在燕王手中。
建文二年(公元1399年)四月,建文帝又调遣了六十万军队,号称百万大军,齐集山东,“靖难大师”一触即溃,五月,两军又血战山东,相持不下,道衍疾书燕王立即撤回北平。不久,建文帝又命大将盛庸代李景隆,继续北伐,谁知初战失利。十二月,两军在山东东昌决战,燕军失利。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道衍接连建议燕王率军出击,结果大败南军,河北方面,又收复了不少“失地”。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道衍建议,“靖难之师”进入山东,四月,两军交战,靖难军有所失利。不久,建文帝认为靖难军因失利会北撤,命前线军队调回京师。燕王乘此机会接连袭击驻防的南军,结果南军大败。六月初三,靖难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自瓜州渡江,十二月抵达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等开门迎降。建文帝闻讯在宫中自焚而死。燕王即于当天登极,史称“明成祖”,改元“永乐”。
这次前后四年的“靖难之役”,全赖道衍运筹帷幄,遥控指挥,明永乐帝论功行赏,以道衍为第一。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总领全国佛教。次年四月,永乐帝又授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他的原姓姚,特赐名广孝,又把姚广孝的父亲,祖父都赠了官。
永乐帝很想让道衍还俗从政,道衍坚决拒绝;永乐帝又赐给他豪华的宅第和宫女,道衍也谢绝了。道衍虽为僧官,上班着朝服,但下班后仍着僧衣,住寺院从事僧事活动。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永乐帝命文渊阁侍读解缙等三人为监修,主持编纂工作,参加编务工作的人多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之多,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编纂告竣。全书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凡例六十卷,分抄一万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永乐帝亲自作序,特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永乐帝又名道衍监修《太祖实录》。
《太祖实录》原有两次修纂:一次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太祖一死,建文帝即位,就组织人员编成;一次是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靖难成功,永乐帝即位,就让重纂《太祖实录》,仍让原纂官叶惠仲等编写,叶竟在《实录》中指责“靖难君臣为逆党”,永乐帝以“论死籍没”。后又让迎“靖难军”而立功的李景隆负责,结果,仍不尽意,所以最后由道衍负责纂修,永乐帝十分满意,原来两次的稿本全部销毁,只有道衍的纂修本流传。道衍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三月,拖着病体,风尘仆仆地从南京到北平觐见永乐皇帝,因长途劳累,病情加重,暂居庆寿寺。永乐帝得知,立即命驾赴庆寿寺看望道衍,并赠给他一只金唾壶。永乐帝问道衍还有什么要求,道衍说:“僧人溥洽关押多年了,请皇帝赦免了他吧?”溥洽是建文帝时的主录。燕王攻下南京时有人告他:建文帝化装成僧人,是经溥洽给剃度的。因为没有实证,可疑性大,永乐帝借口关押了他。后来,一直寻找建文帝,不见人影。现在,永乐帝深感受江山己固,也不怕建文帝“东山再起”,所以就顺口荅应了道衍的请求,放了溥洽。
道衍在得知溥洽和尚出狱后,即圆寂于北平庆寿寺,享年八十四岁。永乐帝悲悼不己,特“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永乐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道衍的著作有《佛法不可灭论》一卷,《道余录》一卷,《逃虚子诗集》十卷,《外集》一卷,《净土简要录》、《独庵外集续稿》等传世。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
责任编辑:Xiaohe
关键词阅读:
- (明)憨山大师 2014-09-28
- 释迦牟尼佛 2014-06-15
- 《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2014-06-07
- 灵山风景区:开发初见成效 2012-03-13
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