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术家——葛洪

     2009-09-14 10:3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三教祖庭 > 正文
    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东汉早期道教的黄老道及其派生的太平道、天师道,其基本教义都是“致太平”的“救世”观点,炼气养生和魏伯阳的内、外丹理论及实验,都属于这一类。

两晋的葛洪,将道教的教义向前推进,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亦即从“救世”到“度世”的过渡。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升仙的基本特征,由葛洪得以完成。葛洪成为中国道教里程碑的人物。

一 高门大弟之后 立志勤苦学习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西晋爵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

葛洪的先祖“葛天氏”,封于葛地,因而取名葛姓。其远祖为西汉末年的荆州刺史,刺史之子葛浦庐,因反对王莽作乱,被迫迁到山东琅玡,后来,起兵辅佐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封官为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今江苏邳县)僮县侯,食邑五千户。浦庐之弟葛文,虽随兄征战,伤痕累累,但因私从兄作战,没有军籍,无法报功。浦庐为此上报朝廷,让国于弟葛文,自己却携家南渡,定居句容。

葛洪的祖父葛系,因满腹经论,有经国的才能,被东吴征为大鸿胪、辅吴将军封寿县侯。

葛洪的叔伯祖父葛玄,字孝先,学通古今,博览经传子史,好弹琴,诵《老》、《庄》,善医术。常施奇技仙术于民间,有奇验,深得民众赞赏。葛玄曾拜师高道左元放,受仙经;又曾游学于天台、括苍、南岳、罗浮、阁皀等名山,从师修道,有弟子五百余人,入室弟子著名的郑隐、张泰言等十余人。吴人称为“葛仙公”,“太极左仙翁”。

葛洪的父亲葛悌,以孝友闻名于乡里,因其行为规范,被吴国征用为朝官,历任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县令,中书郎、廷尉平,中护军,再任会稽太守。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被征用为郎中,太中大夫,历任大中正、肥乡令,后升邰陵太守,死于任所。

葛洪为葛悌的第三子,幼年时,很受父母宠爱,让他任性玩耍,没有受过启蒙教育,这样一直到十二岁。

葛洪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于太守任上,家庭失去经济支持,生活没有着落,不得己,只有和两个哥哥种地过日子,在闲暇时,便发奋读书。后遭兵荒马乱,葛洪家的财产和先人留下的书籍全部丧失了,葛洪在和哥哥一起种地糊口的过程中,更激发起他读书的决心。他四处求借,寻书问义,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他有时上山砍柴卖钱来换取纸笔,抄书诵习。有时要跑一二百里地去借书,求情说好话。就这样,葛洪从书中获得了长进。明白了道理,感到了乐趣。

葛洪十五岁那年,开始学习作诗、写赋弄杂文,自己也算有知识的人了。

葛洪十六岁时,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大义多不了解,为了精通儒家经典,便离家投奔他的叔伯祖父葛玄的高足郑隐门下了。

二 从名师郑隐 遇洛阳大乱

葛洪一心要去拜师郑隐。

隐字思远,本为大儒,通“五经”,善律历、天文、纬候,晚年好道,拜师葛玄,受仙经,知丹道,而且对于三棋、九宫、《河》、《洛》、谶记莫不精心研究。他还以《礼记》、《尚书》教授学生,学习的人都肃然起敬,名传庐江马迹山(今安徽省庐江县)。郑隐得道,使自己白发转黑。

八十多岁还能挽弓射百步之物。一日能行百里路,一次能饮二斗酒。徒步登山,就连少年也赶不上。一次路遇劫賊,藏身山洞,五十天未见滴水,而精神仍抖擞不己。据说,马迹山有一窝虎,猎人捉了母虎,撵跑了公虎,两个虎嵬在窝里,嗷嗷待哺,郑隐把二虎嵬捉回庵里,精心养护。公虎回山后,寻迹赶来,见此情状点头感激,便自愿留在郑隐身旁。郑隐如有出行,公虎便当作马骑,二小虎背负书药,跟随其后;做饭时,公虎跑前跑后找柴禾,二虎嵬帮助烧火。

等到葛洪拜郑隐为师的时候,这些都己成为故事,在道俗间流传,葛洪在郑隐五十余人的弟子中,年龄最小,又因是葛玄的从孙,所以深得郑隐的垂青。葛洪在学习期间,贪多涉广,不够专一,郑隐所藏道书,无所不览。诸史百家,如饥似渴地一阅而过;河洛术数,图谶之类,也只做到有是书存天地间而己;在这里还学到了刀、枪、剑、戟一些兵器的用法和兵法理论,还有武术的套路秘诀。但葛洪一心想从儒家经学中获得教益,写得一部子书,使自己的大儒之名,传于后世。

葛洪受命抄写道书,知识的积累,日新月异,对古代的隐逸之士产生了仰慕之情。数年的考验,使得郑隐特别器重,并于马迹山立坛盟誓,葛洪遂成为郑隐入门弟子,并接受了金丹仙术及口传秘诀。

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郑隐预料江南将有兵乱,遂率弟子数人北投霍山(今山西霍县),葛洪因故未能成行期,只好回故乡句容。

太安二年,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进一步扩大,中原地区民生凋敝,流民纷纷起义,湖北安陆的张昌,起义后,很快占领江南局部地区,张昌命所部石冰攻占扬州,郑隐预言应验。石冰占领扬州后,迅速占领丹阳等九郡。葛洪恐家乡失陷,奉大都督顾秘之请,在句容募练勇士百多人,参加镇压石冰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葛洪表现出独特的军事才能,以战功迁伏波将军。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石冰战败被杀,江南义军平息。叙功之际,葛洪未被朝廷录用,便投戈释甲,回归故里,拟赴京师洛阳,搜求异书。

永兴二年,葛洪北上洛阳,正遇“八王之乱”紧急之时,京师地区战火纷飞,前路阻隔,只好返归。正巧屯兵历阳(今安徽和县)的司马越右将军陈敏拥兵作乱,后路己断。无奈,只好在较为安定的徐、豫、荆、襄、江、广等州之间周旋过着游荡生活。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任命嵇含为广州剌史,嵇与葛洪有旧交,便荐葛洪为参军。葛洪为避乱到南方,便荅允嵇含先到广州催兵,不料嵇含被仇人暗杀,葛洪便羁留广州,开始《抱朴子》的写作。

三 游嵩岳寻书 撰抱朴二篇

葛洪在广州停留多年,无心作官,遂隐居罗浮山,只与南海太守鲍靓友善。

鲍靓,字太玄,琅玡人,汉司徒鲍宣的后代,学兼内外,明通天文,河洛之书,从师左元放,得仙书,能逆推将来事,亦曾得阴长生的仙术永唐二年(公元301年),登嵩山,得古《三皇文》。鲍靓十分器重葛洪,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授葛洪古《三皇文》,并将爱女鲍姑嫁给他为妻。自此,葛洪潜心修道,专注不二了。

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葛洪同鲍姑及其父鲍靓一起离开广州,北返故里。曾与余杭令顾飏一起去大辟山访隐士郭文。也就在这一年,为了完成北上寻求异书的志愿,依然离开故里,克服重重困难,前赴嵩岳,而寻觅方平梁公的行迹,结果,满意而归。回乡后,谢绝州郡及车骑大将军的特聘,一意专事《抱朴子内外篇》的写作,以期完成子书留于后世。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琅玡王司马睿为承相,大事招揽人才,葛洪被荐于承相府。不久,匈奴人刘曜攻陷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灭亡;琅玡王即位于建康,改元建武,这就是东晋的元帝。葛洪成了朝廷“百六掾”中的一员。这一年,葛洪完成《抱朴子》一书。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讲神仙养生事,属道家学说;《内篇》五十卷,讲人间得失、经国治世,属儒家学说。这部著作,名垂于世,深受儒道学者重视。

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晋元帝即位,下诏旌表吴地的高贤名德,葛洪因前次于国有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户。葛洪上书坚决辞谢,上不准,只好承命。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作乱于武昌,葛洪遂退隐山林达四年之久。

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司马王导任葛洪为扬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咸和四年,葛洪好友郭文去世,甚感世事无常,于是入上虞兰风山隐居修道,坚决辞谢出任官职。

成和八年(公元333年),葛洪自请为交趾郡句漏令,以炼丹自卫朝廷允许。第二年,携妻子侄儿南下广州,被广州剌史邓岳挽留,葛洪不愿出仕,于是隐居广州罗浮山。

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三月三日,葛洪自知不久于人世,将经卷法物传于弟子后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一岁。

葛洪的学说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他继承和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和方术,积累了大量经验,成为中国炼丹史上的承先启后的炼丹家。

葛洪在道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南朝道教理论家陆修静称“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南齐明僧绐撰《正二教论》称“张、葛之徒”。后世道经不少托名“抱朴子”,以抬高身价,足见葛洪的地位之高。

葛洪的弟子著名的有:葛望、葛世、滕升、黄野人等。望世为葛家后代。至今罗浮山又叫黄葛山。

葛洪的著作传世的有:《抱朴子内外篇》五十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碑颂诗赋》,《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一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各三十卷。 



上一篇:上清始祖——魏夫人  
下一篇:道教改革家——寇谦之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