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洛赋》

     2007-12-05 20:4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河洛纵览 > 河洛典故 > 正文

《咏洛赋》

一、《咏洛赋》概念

  《咏洛赋》,又名---【洛阳赋(并序)】(写于2007年3月3日,当代著名辞赋家,桐城赋派创立者---潘承祥先生,应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之邀而撰于雷池文渊.),这是一篇吟咏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辞赋。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面积15209平方公里,人口577万人。潘承祥《洛阳赋》云:“洛邑千古秀,花木四时春。黛峰苍翠,万岩百壑竞风流;清溪潇洒,淡烟流水画屏幽。川岳锦绮,绣埌绮错;绿野青畴,山腴原沃。处东经111.8’—112.59’之间,介北纬33.35'—35.05'之表。毗暖温带之南缘,邻亚热带之北端。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略168千米。资源沛裕,物美风醇。”。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洛阳市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潘承祥《洛阳赋》云:“煦风盈空,腴壤无疆。奥区神皋,广衍沃野。爰蕴天乾地坤之罡罡紫瑞;居怀河洛川水之脉脉延流。位豫省西部,居亚欧大陆桥东段;处洛水之滨,跨黄河中下游两岸。西依秦岭,出函谷而怀关中秦川;东临嵩岳,越虎牢而揽齐鲁岱宗。北枕太行,凭黄河之险可御万千军马;南望伏牛,拥宛叶之饶可裕亿万黎民。统御中原,山川纵横千里;崇轶神州,文明隆盛万古。强者必踞,为历代帝王建都筑城之良所;兵家必争,乃各朝诸侯逐鹿中原之宝地。群山环卫,数岳崔嵬列屏;河渠密布,诸水蜿蜒其间。其名山者曰郁山、邙山、青要、荆紫、周山、樱山、龙门、香山、首阳、嵩山等岳脉;其闻水者曰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涧河、瀍河、白河、汝河等川水。机场在即,陇海铁路横穿东西;高速密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连千市而通四海,网百城以接五湖。下西洋骑鲸万里,渡东海击水九千。迷茫无际,嵯峨逶迤之邙岭;雄崇无巅,亘古耸黛之嵩山。伊水溢彩,龙门峻洒。佛光与诗魂互对,青山与绿水相谐。地形复杂,孕育名山大川、神造河湖瀑布;地貌多变,天生溶洞温泉、惊现原始森林。”。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潘承祥《洛阳赋》云:“圆容天下,尊显宇内。万年山川,弦歌漾漾;千载绵延,惠风采采。据守中原之要冲,势扛中华之九鼎。北控黄河以远,远被赵燕;南扼江淮而邃,邃极吴楚。地接东西,会际南北。皇然而居天下中心,毕竟已成千古帝都。漠漠中州,茫茫大地。滚滚黄河,滔滔东逝。大河之阴,锦绣之地。洛水之阳,璀璨之市。帝都荟洛,天下名园重洛阳;万国花城,洛阳牡丹甲天下。位压四列,其懿范当仁不让;襟揽三界,斯傲意舍洛其谁?”。   

二、《咏洛赋》与九朝古都

  洛阳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曹魏等九朝相继在此建都。龙门石窟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寺庙。此外,名胜古迹还有含嘉仓.白居易墓.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等。洛阳牡丹闻名天下,每年4月20日前后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传统名特产有仿唐三彩.宫灯.火腿肠.樱桃等。

  朝代名称都城位置所居帝王建都时间

  1.夏斟鄩偃师二里头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西亳偃师尸乡沟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洛邑、成周瀍河两岸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前1046年—前771年

  4.东周洛邑王城(涧河两岸)平王至赧王,共25王前771年—前256年

  5.西汉雒阳汉魏故城高祖前202年—前199年

  6.东汉雒阳汉魏故城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25年—190年

  7.曹魏洛阳汉魏故城文帝至元帝,共5帝221年—265年

  8.西晋洛阳汉魏故城武帝至愍帝,共4帝265年—313年

  9.北魏洛阳汉魏故城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493年—534年

  10.隋东都、东京隋唐故城炀帝、恭帝606年—618年

  11.唐洛阳宫东都神都-武则天东京隋唐故城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帝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12.后梁西都隋唐故城太祖、郢帝、末帝909年—913年

  13.后唐东都隋唐故城庄宗、明宗、闵帝、末帝923年—936年

  14.后晋西京隋唐故城高祖936年—938年(约2年)

  15.民国洛阳洛阳市1932年

  潘承祥《洛阳赋》云:“据悉,中华古都协会确认厘定“中国八大古都”,横空出世:曰洛阳曰西安曰北京曰南京曰开封曰杭州曰安阳曰郑州。然尝以洛阳为都者,几达十三朝之多,史谓“雒阳、魏都、东京、东都”云。煌煌帝王业,永怀河洛间。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且夫洛邑以十三朝古都、八朝陪都,都城史1600余载而雄冠帝都之首!寰宇瞩目,举世惊羡!何哉?盖因其“雄峙中枢,控御险要”,“居天下之中”,膺“中华第一帝都”之荣,享“九州腹地”之誉,为“中华、中国、中原、中土、中州”之典源地者也。向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名邑、十省通衢、十三朝故都”之称,“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炎黄子孙,根在河洛,尤乎洛阳,集“十里头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故城”五大都城遗址于一域,绵延之长,分布之广,并世各国殆无能与之相比拟者。乃华夏文明之发祥地焉,系国务院首批公布之历史文化名城。斯城坐古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洛阳”。

三、《咏洛赋》与洛阳历史沿革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筋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潘承祥《洛阳赋》云:“景由地而生,地因人而存。宝地钟人杰,胜境毓精英。历史悠久,古今群英际会;人文荟萃,史册巨笔落成。千载耀辉,灿若朝阳之艳红;万年腾誉,璀如星辰之满天。往事千秋,白云苍狗;世事如棋,局局常新。三皇五帝夏商周,代代风华竟淹留。夏康迁都于斟鄩,商汤定都乎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候会孟津;周公辅政,迁徙九鼎于洛邑。周以龙兴,秦以虎视。三代青铜,龙生九子来巢凤;秦砖汉瓦,车骑同奔漆雕宫。平王东徙,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王朝十三,林林总总乃尔;历时千载,洋洋大观者矣。汉魏以降,渐成国际大都市;隋唐之时,聚居人口百万众。四方纳贡,国运大昌而威威;百国来朝,盛极一时而辉辉。朗朗乾坤,悠悠忠魂。浩然正气,万古长存。祖绩昭昭,足迹幽幽。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层出不穷;诸多鸿生巨儒、翰墨精英,众如春笋。”

四、《咏洛赋》与洛阳城市建设

  近年来,洛阳市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龙头,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以绿、亮、净、美、畅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区建设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工程,,大规模改造了城市进出口道路和市区路网,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绿地147万平方、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道煤气、集中供热等公共设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了牡丹广场、洛浦公园。青年宫广场、中亚广场等一批公共绿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已通过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市容市貌整洁畅亮。目前,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一。

  潘承祥《洛阳赋》云:“嗟乎!江山万古而常青,洛阳千载而焕新。红梅点点,盘瓠傲霜随岁去;丽日融融,天蓬报喜伴春来。今日洛阳,惠风和畅皆春;普天同庆,朝气蓬勃似锦。席天幕地,望中原豪气雄壮;霞涌歌飘,观洛城遍地牡丹。沐浴舀惊涛,洗礼逢丹阳。传明散彩,喜鹅毛著缤纷新色;长图大念,看甘露助洁天高昂。英姿飒爽,洛阳腾飞在即;硕果辉煌,中原复兴有望。河南九天风云涌,伊洛大地浩荡景。历览沧桑事,飞霞几度重。古城新生春风暖,龙门石窟美大宗。长回眸,再展望。辞赋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洛阳。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待人再写新诗赋,诱人争读美华章。”

五、《咏洛赋》与洛阳物产资源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这些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利用。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洛阳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水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廛河、涧河等河流和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

  潘承祥《洛阳赋》云:““黄河鲤鱼”,美味可口;“洛阳水席”,誉传欧美。“新安柿子”,屡获殊荣;“洛宁绿竹”,榜上有名。集钼、铝、金、银、钨于一地,汇煤、铁、锌、晶、铅在一域。面积适中,1208平方公里之大;人口密集,六零零万民众之多。”。

六、《咏洛赋》与洛阳旅游资源

  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理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理有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人间的于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潘承祥《洛阳赋》云:“观夫昔日洛城之繁华,天下一绝;宫阙之嵯峨,莫与比隆。秦汉风韵,皇都琼中州地表;魏晋风行,王城饶伊洛乡间。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徇以离宫别寝,承以崇台闲馆。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饰珰。文人雅士云集,吟诗作赋;宫娥仙女聚汇,鼓瑟翩舞。于是玄墀釦砌,玉阶彤庭。珊瑚碧树,胜域而生。呓!风物之胜迹,数以万计;风雅之遗事,不可胜叙。瑰丽之传说,不胜枚举;怀幽与探胜,俯首即是。有史可稽者,是谓“洛阳大八景”也。流布甚广者,乃称“洛阳小八景”焉。闻闻乎赫赫哉!人文资源丰厚——其大八景者,曰“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洋洋乎烁烁哉!旅游圣迹星罗——其小八景者,曰“关林翠柏”、“午桥碧草”、“石林雪霁”、“伊沼荷香”、“东城桃李”、“瀍壑朱樱”、“西苑池溏”、“龙池金鱼”。水木兮逸华,山川兮竞秀。黄莺鸣于翠柳,紫燕剪乎春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树木啭黄鹂。一池翠影游鱼乐,三径红香舞蝶忙。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伊水天外峰。鸟啼碧树闲临水,竹映高墙似傍山。白云山前云出岫,瀍河滩外水横舟。花绽伊南香伴雨,柳垂洛北绿迎风。川原缭绕浮云外,台榭参差积翠间。玉瑟瑶琴倚天伴,白波青嶂恍天堂。琪树明霞五凤楼,龙门自古帝王州。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是故,凭一地之斑斓,囊括雄、险、峻、幽、奇、巧、秀、绚、嫣之蔚;含一方之英华,萃纳山、洞、寺、瀑、宫、塔、窟、墓、碑之胜。集绿水之韵、秀山之魂于一身;融文明之乡、礼仪之邦于一体。”。

七、《咏洛赋》与洛阳市花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洛阳牡丹遂驰名天下做花魁,洛阳人培育牡丹、观赏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牡丹应当是国花。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将牡丹定为市花。目前,洛阳牡丹已达700余个品种,2300万株,5400亩,遍布全城园林景点、街头花坛、机关庭院和城郊园圃。拥有王城公园、国色牡丹园等4大高品位观赏园。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洛阳牡丹已实现四季开花,盛花期不断延长。洛阳牌牡丹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从1983年起,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成功举办了24届洛阳牡丹花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国四大名会之一。

  潘承祥《洛阳赋》云:“至乎牡丹一花,乃洛阳之市花也。牡丹几株忽生色,千年帝都数风流。考其渊源,诚国蕊奇葩者也,根植乎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焉。传统名花,冠绝群芳仙卉;富丽堂皇,堪列国色天香。花朵硕茂,花容端庄而不媚;品种繁多,雍容华贵而不娇。推誉“万花一品”,尊为“花卉之王”。尔乃园囿花圃,数以百计,或凤阁龙楼,上连霄汉。或剔透玲珑,姹紫嫣红。或焕若列宿,紫宫呈环。或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或悬黎垂棘,夜光在焉。历代文人骚客,泼墨古刹;诸多名流雅士,挥毫岩壁。似梅花般锦簇,宛山水样皴纷。为古城添诗情,替洛邑增画意。譬若,欧阳修《牡丹记》赞:“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刘禹锡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孙继纲《牡丹赋》咏:“秀园圃兮冠群芳,出洛阳兮王天下。得天地之灵气兮,国色神韵;集日月之精华兮,天香奇葩”。以故,洛阳牡丹,甲于天下而为王;天下名园,尽集洛阳而为魁。牡丹为洛阳市花,洛阳为牡丹之城。始自1983年,斯城以花为媒,广交四海朋友;举办花会,倡搭文化舞台。追世纪之前卫,唱改革之大风。花展兴市,建牡丹园之基地;招商引资,筑商贸城与广厦。经贸交流,旅游唱戏。发展经济,振兴洛阳。含露饮景,顿生无限风光;真诚合作,双赢歌声同唱。其功也,成功组织24届牡丹花会;其勋也,取得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八面来风,全球为之喝彩;十方得助,世界因之哗然。”。

八、《咏洛赋》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潘承祥《洛阳赋》云:“天垂乾象,地爆坤仪。昊穹罔极,圣象出乎长天。京畿广袤,祥瑞列于厚地。黄龙威驾,凤凰翩舞而歌;麒麟腾跃,鸿鹏举翮以翔。莽莽中土,东亚之地轴;旷旷河洛,神州之中枢。煌煌古都,乾坤之龙穴;韶韶王城,人皇之渊薮。炳炳洛邑,八表之俯脏;崇崇大郭,六合之硅谷。韫灵呈祯,弘光韶隆帝道;辉祀通天,缅畅弥耀皇风。龙鸾驾射,发乎天象,皇城缘此而筑;彤云霞映,环罩斯乡,帝都因之而生。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洪钟万钧,猛虡趪趪。金生丽水,虬龙腾云来天外;沙漉炫晖,螭龙吐雾下嵩山。红尘四合,图皇基於亿载;烟云相连,庆宏规而隆焉。”。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潘承祥《洛阳赋》云:“河图洛书,人文之祖,世界鲜有;五都荟洛,遗址之汇,举世罕见。三学道佛理,昌盛乎斯;四大发明物,尽源于是。周易八卦,深蔚宏放,在此发祥;洛阳太学,世界之最,无与伦比。//老子面壁十年,《道德经》彪炳千秋;孔子问礼至此,《礼乐书》光耀万代。三班修成《汉书》,千古绝唱;虞初编辑《周说》,不朽之作。君实《资治通鉴》,为官之必读、政坛之圣经;许慎《说文解字》,传世之佳作、诠释之蓝本。陈寿呕心沥血,《三国志》遂成,是谓鸿篇;欧阳标新立异,《新唐书》立就,堪称巨制。左思《三都赋》蜚声之噪,曾使“洛阳纸贵”;班固《二都赋》弛誉之满,居然“京城传诵”;张衡《两京赋》名闻之赫,竟然“朝野震撼”。魏晋风流,子建写美《洛神赋》;隋唐石窟,诗仙赋彩舞丝簧。操、丕、植三父子,建安三雄也;程颢、程颐二兄弟,理学二儒也。建安七子,誉播文坛;竹林七贤,荣嗓魏晋。一似江河万古流,涛声依旧处处闻。平原赤,英雄热血染沃土;勇士厉,先辈浩气贯长虹。更有煌煌策论,精精奇谋。浑天仪,观测天象,早欧洲一千年;地动仪,测量地震,先洋人八百载。尚有金谷二十四友,闻吭天下,流芳百年,煊赫一时,勋垂后世者尔也。”。





上一篇:第六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下一篇:《咏洛赋集》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