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教育意蕴

     2006-11-26 21:06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作者 郭立珍

  北宋时,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颐俩兄弟既是著名的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传道,开创了宋代四大学派之一的洛学。中国广为流传的典故“程门立雪”的“程门”,就是指程颐的家门。
   
  传说中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这样的:杨时、游酢二人有一天去拜见老师程颐,当时程颐瞑目而坐,二人不敢惊动,在旁侍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了(见《宋史?杨时传》)。成语“程门立雪”即由此而来。

  如今“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除了用以形容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精神外,本身还含有丰厚的教育意蕴,即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程颐主敬存诚的教育思想。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是道德和学术的代表者,在社会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历代统治阶级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普遍重视教师的作用,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加以推崇。君主要礼遇教师,古代的皇帝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自己的老师,而老师见天子则可免君臣之礼。

  古人认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了强化学生尊师敬长的意识和品行,维护师道尊严,历代制定的学规守则对弟子从师时的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都有具体规定。教师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复生父母”,因此,不但学子的言行举止要体现出对师长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在言谈话语中处处要体现出对老师的敬重,与老师交往时行为举止要恭敬,如见到老师要鞠躬敬礼让路,同行时要让老师先行,老师施教时,要恭敬谦虚、严肃等。此外,敬师尊长的良好传统还体现在许多文明礼貌的称呼上,如把师长称为先生、师父、师傅、恩师、严师、良师等,把老师的话称作是教导、教诲、训诫、赐教等。

  程颐教学如“烈日秋霜”,素以严厉著称,更强调师道尊严。在担任宋哲宗老师时,每当进讲,“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并坚持坐讲。当时规定给皇帝讲书,必须站着讲,他却认为站讲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所以在《又上太皇太后书》中提出要坐讲,以便使皇上养成“尊儒重道之心”。对皇上尚且如此,对一般学生就更有过而无不及。程颢曾经说过:“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果然,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程门立雪”也是程颐主敬存诚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程颐认为敬、诚是学圣入道的突破口,“学要在敬也、诚也”。(《二程集》,P141)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敬”的功夫和“诚”的境界。“敬”是专心、主一,心不分散的意思;“诚”是真实、无邪、无妄、不欺的意思。主敬存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诚是体,敬是用。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从敬入手。二程说:“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敬为学之大要”,“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等等。一个人为学、入道和涵养都必须专一,即“敬”的功夫。“敬而后能诚”。如何才能做到敬?程颐说:“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

  有了敬的功夫,才能达到诚的境界。一个为学之人,如果具备真实、无邪、无妄、不欺的精神状态和品质,即达到“诚”的境界;怀着到神庙佛殿祈祷时的心境和虔诚,即达到“敬”的功夫,那么他在为学的过程中就能够专心主一,从而达到进学致知的目的。所以二程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主敬存诚,培养守理循道之人格,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领域影响很大。

  可以说,“程门立雪”既是程颐以诚敬为道德教育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一个典型缩影。





上一篇:论东汉洛阳城的布局与营造思想  
下一篇:东汉洛阳太学研究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