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迁居洛阳原因浅探

     2006-12-07 21:48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唐代洛阳,号称东都,与西京长安同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其帝王也屡屡迁居洛阳,所营建的宫城与皇城的规模和建制皆无逊于长安。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唐代帝王如此重视洛阳呢?

    南北朝时,西魏大臣宇文泰倡导关中本位的政策,长安遂成西魏、北周以来关中本位的根据地。北周灭北齐后不久,在确定长安都城地位之后,又营建洛阳为东都,至隋唐袭之。

    由于唐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其疆域广袤,故长安的政权机构庞大,帝王宫卫百官俸食的需求也居高不下,倘遇灾年关中地区难以自给,不免用度匮乏,且救急的陆漕运输辗转不便,糜耗甚巨。《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以致“民间传言用斗钱运斗米”。因此就迫使唐代帝王在灾年饥馑时,选择了大运河必经之地、漕运较为便利的洛阳屡屡迁居,以节减漕运的资用。

    史籍记载,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关中大旱,高宗即曾赴洛阳避居就食;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资治通鉴》203卷)。高宗朝及武周朝,帝后都常住洛阳,除去政治和娱乐的原因外,主要也是因关中饥馑之故。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关中大旱,“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谷输京师,牛死什八九”(《资治通鉴》209卷),中宗因群臣谏请,欲赴洛阳,因韦后作梗而罢(次年韦后毒杀中宗);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旧唐书·裴耀卿传》,以下引文皆援此)。联系大臣裴耀卿的奏语“陛下数幸东都,以就  积,为国家大计,不惮劬苦,只为忧人而行,岂是故欲来往”来看,唐代帝王迁居洛阳的根本原因,乃是关中虽号沃野,实其地狭隘,且常伤旱病涝,不能满足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而漕运又实在疲劳国力,因而将屡屡暂迁洛阳,作为而后从容“从东都更广漕运,以实关辅,待稍充实,车驾西还”所暂 行的救急之策。





上一篇:东汉洛阳太学研究  
下一篇:洛阳与丝绸之路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