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洛阳:河南商业龙头城市

     2007-08-28 22:11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学者宋继敏谈洛阳近代商业

  桥跨中州渠上,名曰“盐店口桥”;街临金业路西,名曰“盐店口街”。

  昨日,记者穿行于这一桥一街之间,多见民居、发廊、棋牌室;问起桥和街的渊源,年轻人已知之不多,老一辈人尚能说出一二来:“清末民初百余年间,这一带盐商云集,盐店林立,乃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在风云际会的近代史上,洛阳曾经是河南商业的龙头城市,同武汉、西安并称中西部三大商业城市,而盐商的兴盛,只是当时洛阳商业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文史专家宋继敏如是说。

  老洛阳城的“主流商业圈”

  在宋继敏如数家珍的描述中,老洛阳城(现老城区为其主体)“主流商业圈”似乎在我们眼前“复活”。

  “这是一个以老城十字街为中心、东西南北‘全面开花’的商业圈:东大街林立着大量的古玩、文具、戏衣、乐器商店;西大街和北大街集中了较大的饭庄、旅社、绸缎庄、杂货店;南大街多为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等零售店铺,特别是其南头一带,因临近南关码头而尤为繁荣,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货物集散地,例如山西运城等地的许多盐商,常年就在附近一带转运批发食盐,‘盐店口街’、‘盐店口桥’故此得名,且声名远播。”

  “当时,在这个大的商业框架基础上,东西南北四关、四隅,每天都有固定的贸易集市,日常商业贸易不断,其中东关一带集中了当铺、皮货等商行,成为一个较大的商业区;此外,洛阳周边一些较大的乡镇,例如关林、谷水、朝阳,同样形成了每月固定的贸易集市,通常逢三赶会,人来货往,热闹非凡。”

  风云际会成就“豫商龙头”

  在宋继敏看来,洛阳近代商业发展的高潮,出现在民国初年。正是在这个时期,洛阳成为河南商业的龙头城市,且作为天津、上海、青岛、广州与西北诸省商业贸易的枢纽,同武汉、西安并称为中西部三大商业城市。究其原因,与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关系很大。

  例如1920年,北洋军阀强势人物吴佩孚进驻洛阳,一时之间,军政要员云集洛阳,人口猛增,高档日用品需求攀升,饭店和旅馆业迅速发展。

  驻洛期间,吴佩孚于1922年开设了长途电话;1923年,将上海真如无线电台迁于西工,这是河南最早的无线电台;同年,将河南省会从开封迁至洛阳,开始以洛阳为中心,修建通往省内各地的公路干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甚至外国也陆续在洛阳设立办事处。

  这些隐含政治因素的举措,使得洛阳近代商业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兴盛景象:北京“福来祥”百货店、浙江“宝城金店”、山东“谦信”颜料店先后迁洛;两家专营的西餐馆出现在洛阳街头;洛阳北大街的京都万景楼饭庄等名噪一时,“久福”百货店、“绿茂”和“正兴”等茶庄生意兴隆……总体说来,这个时期,洛阳各商号物资充裕,不仅有本地的土特产品,而且充斥着国内外各种工业品,如日用化工产品、洋布、洋油等。

  再如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军政要员再次大批入洛,也再次刺激了洛阳的商业发展。那一年,洛阳的公司、商号猛增到近千家。

   可惜的是,自抗战爆发尤其1944年洛阳沦陷后,人心浮动,民不聊生,大批商人被迫西迁,整个城市物资匮乏,洛阳近代商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作者 邓德洪)





上一篇:明清洛阳:肩挑秦晋地 掌连海内外  
下一篇:洛阳史上的巨商大贾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