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老子归隐谜解

     2007-10-12 16:47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冯进宝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所著《道德经》内容涵盖自然变化,国家治理、身心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永恒的遗产。

   2006年4月29日,引人注目的恭迎老子圣火及《道德经》回到栾川山城,山呼水笑人欢腾,自此老子圣火在老君山将昼夜长明,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月29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恭迎圣火之后的栾川老君山、灵宝函谷关、鹿邑太清宫老子三大渊源地文化联姻座谈会受益匪浅。

   老子出生在鹿邑太清宫,扬名在灵宝函谷关已被天下人认可,老子归隐和仙逝之地却大有争议。2004年9月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老子归隐栾川之见解,随后我将材料送至洛阳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谭杰先生及洛阳大学老子文化研究专家徐金星先生,有幸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教。论文得以在洛阳老子文化研究刊物发表。

   在函谷关著经之后的老子究竟哪里去了?我翻阅了很多史记都没有记载,究其原因恐怕是受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影响吧。司马迁大名鼎鼎,就连他老人家也莫可奈何地喟叹老子出函谷而去,“莫知所其所终”,后人更无法考究或断言老子的最终归向,就这样,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之后的去向,给史学界留下了一桩悬案。

   晋人王符认为老子出函谷关之后“西域化胡成佛”了,也有人说他“昆仓传经”,更有陕西渭南县发现一洞天府地,其洞中钟乳石形若老子被称之为“老子养生”居所而大肆宣扬。

   据《史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见老子将归隐,求其著书,乃著《道德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其实老子辞官西行,并非一日之想法,老子是一位智者,又是哲人,辞官隐居不是初衷,走出国门到更远的地方寻求真理和知识才是他的远大志向。西周末年,天竺国释迦牟尼已开始影响到中国,老子对于和他同时代的哲人,肯定有所耳闻,寻找时机见面在情理之中。

   据说,老子离洛阳时,全家老少挥泪送别,其儿子苦苦挽留,也无济于事。老子途经函谷关被尹喜强留讲道授课,一日三餐招待再好也挽留不住他西去的决心。然而出西安七百里至大散关后,老子大失所望,戈壁沙漠,狼虫虎豹,重重关山,即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儿男也难以前行,何况年逾八旬的老者呼!老子素以“道法自然”为基本准则,重视生命,不主张冒险,不强求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主张适者而生。既然前面无路可走,就不能一头撞死在南墙上,尊重现实,返回中原,上合天愿,下符民情,如此而已。老子终于骑着青牛回来了。

   然而,出关难回关更不容易。当初多少人挽留、劝说都动摇不了老子出关西去的信念,而今西去愿望未成,再回中原生养之地,恐难捂住众说纷纭的口舌之言,再说既然辞了官,就不可能再回洛阳。于是老子想到了商汤时代,伊河上游――栾川曾出现过一位不起的人物――伊尹。

   伊尹先后扶佐过商汤时代三位君王,上知天时,下识地理,百姓称其半仙,历史上称其为第一贤相,栾川地脉灵气正是隐身修炼的最佳选择。老子想了很多很多…..

   栾川之南,三山鼎立,古往今来,称之伏牛三鼎,东鼎景室山,中鼎少室山、西鼎华室山,惟景室山为三鼎之最,常年云雾缭绕,称曰仙境圣地。于是老子绕过函谷关,取道南行,走虢国驿道,经卢氏,翻过闷顿岭,在漫子头伊尹故居地歇息求拜之后顺着景室河水逆流而上,最终成就了中原闻名的老君山。

   老君山因老子归隐而得名,史历积淀厚重,风光秀丽,春天鸟语花香,夏天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四季景观重重,美不胜收。北魏以来,文人雅士赞美老君山胜景诗文多多,老君山可谓“秀压五岳,奇冠三山”。
老子至景室山修炼,有众多的遗迹可证,现年84岁高龄的李玉瑞先生从事老子文化研究三十余载,撰写老子归隐栾川论文数篇,李先生认为“老子归隐老君山有志书碑记为凭,又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北魏修建庙宇,唐太宗李世民、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皆认定老君山为老子归隐修炼圣地。”

   李先生研究阅历1600多年古今同鉴,朝野仰望,老君山庙其真迹史实无可非议。然晋人王符,借“莫知其所终”为由,凭空杜撰《老子化胡经》,妄言老子西去青海,“化胡成佛”之说,不论不类,混淆视听。老子出关隐居时,青海甘肃乃干戈不息荒凉之地,归隐修炼的圣哲岂能冒险于荒凉异域觅归隐之所。

   不难看出,老子出关西去求经未成,返回中原仙山宝地隐居正是圣人的做人之道,“化胡成佛”之说不解而破,难以成立。

   而今发现栾川漫子头至老君山顶一带民间遗存的以老君为名的老君磨、老君窑、老君凹、老君怀、老君炭、老君砖、老君碓等比比皆是,再者老君山古道上老君悟道石、老君传经楼、老君亮宝台、老君炼丹炉、老君打坐石、老君铁顶庙更是处处可见,遗物、遗址尤存,老君庙院现存的唐代残碑和明代大铁钟铸文更是无言胜有声。





上一篇:台湾文化根在河洛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同祖同乡  
下一篇:老子自然之“道”及其价值透视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