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道德经》三论

     2007-10-15 13:52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作者:刘国城 

    老子《道德经》继承和发挥《周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系辞下》)的三道思想,广论天道、人道、地道,博大精深,中肯透彻。没有国家、民族、地域、时代、人群等界限。放之四海而皆准,过去、现代、将来都适用于全人类。是中国人民珍贵的思想文化宝库,也是全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历经2000多年的自然变化、历史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实践的检验,都证明是科学的、准确的。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完善。

      现仅作三论,就可窥视老子及《道德经》全貌。

     一论,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上,独有五大优势。


     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人独有五大优势,独一无二,是其他思想家、政治家、学问家等大家,无法相比。凭此五大优势,足证老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学术地位。现在分别论述如下:

      一、老子出生年代最早

     老子生卒年代,向无定论。古今人的推算也大不相同。我推算的结论是:老子生年应在前620(东周襄王32年)-前610(东周匡王3年)之间,卒年应在前510(东周敬王10年)-前500(东周敬王20年)之间,属于春秋时代早期,享年110岁左右,属于古代长寿老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则是过高的推算之说(另有专文论述)。

      二、老子远远超越古希腊最早的三位思想家

     (1)泰勒斯 约前614-约前547,无著作传世。仅有零星思想观念传入后世,如认为:万物生于水,最后回归于水。类似中国春秋时代,《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2)阿那克西曼德 约前610-约前546,其著作《自然论》早已失传。零星思想观念传入后世的有,如认为:万物没有固定的形式、性质、质量。其形式、性质、质量是后来在运动、分裂中形成的。类似《道德经》(42章)“有生于无”的思想观念。

     (3)阿那克西米尼 约前588-约前525,其著作《论自然》早已失传。零星思想观念传入后世的有,认为气不断变化,产生万物。类似中国《易经》、《道德经》思想观念:万物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老子《道德经》完整保存下来,并传世2000多年,影响中国和世界,远远超越古希腊最早的三位思想。

      三、《道德经》成书最早

    《道德经》成于何时?过去一直争论不休。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时代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后称《道德经》)作了明确回答:考古测定竹简《老子》入墓时间约在前300年。那么《老子》成书时间必在前300年之前——战国早期或早中期,绝不会晚期。唐史学家刘知幾《史通·鉴识》早已指出:“《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战国”。“周”,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战国”,指战国末期。由此可证:《老子》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学术专著。

     四、《道德经》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道德经》一书仅5000言,论天道、论人道、论地道。包罗万象:涉及古代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养生、礼仪、语言、教育、美学、诗学等各方面,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内容最宏伟博大,包罗万象的学术专著。

    五、《道德经》影响古今中外

   《道德经》成书后,一直影响古今中外,一直到目前,仍在发挥巨大的思想影响力。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世人时间最长、人群最广的学术专著。
在中国,从“孔子返周,将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到目前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足证《道德经》思想影响中国2000多年。

   在世界2005年9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老子》译文在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美国汉学家蒲克明盛赞:“《老子》会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书”。总会成为现实的。

   二论 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占十大家的崇高学术地位

   根据上述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有五大优势,无人可比。现据《道德经》内容可以证明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占十大家的崇高学术地位。这不是过誉之词,故意拔高之举。用来美化老子而是有内容可证的。

   老子十大家的崇高学术地位,可写部大书。本文仅名目,点明要点而已,另有专著论述。

   老子十大家的思想文化光辉举要:

   一、思想家

   其思想光辉是:

   (1)论天道:最早提出:“宇宙自生自成论”(25章)

   (2)论人道:最早提出:人在宇宙中的“四大之一”的崇高地位(25章)

   (3)论地道:最早提出:地载万物是“三生万物”(42章)

   二、政治家

   其思想文化光辉是:

   (1)“柱下史”,“ 周守藏室之史”是老子政治思想感知来源
 
   老子及其父李敬(一作李乾)长期任东周“柱下史”(御史),类似今政府秘书长,“周守藏室之史”,类似今日国家图书、档案馆长之职。有机会阅读、深究夏商周三代文献典籍,有机会接近君王、诸候、大臣等,成为老子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来源。

   (2)“道”与“德”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讲“道”73处,讲“德”28处。“道”与“德”是老子政治思想文化的核心:“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51章)。

   (3)“和谐”,“天之道”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理想。老子明确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万物能够存在、发展,就是靠“和谐”。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是达不到“和谐”的。

   (4)“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最高策略。老子明确提出“无为而治”四大功效:“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休”(57章)

   三、经济家

   期特殊思想功绩有二:

   (1)最早揭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5章)
   (2)最早提出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有效办法:“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77章)。损有馀、补不足,就达到“和谐”的状态。

   四、救世家

    称老子是“救世家”,不同于宗教宣传的“救世主”。老子是老老实实的历史伟人,《道德经》是的的确确的救世之书。这有2000多年来许多历史事件为证,经得考查的是历史公认的。

   老子开出救世救人的十剂特效良药:

  (1)“和谐”;(2)“尊道”、“贵德”;(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4)“知进不殆”;(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6)“老子三宝”;(7)“身与货孰多”;(8)“清静为天下正”;(9)“五色令人目盲”;(10)“以道泣天下,其鬼不神”。

   五、养生家

   老子提出很多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术,直到现在仍有实际价值。

   (1)最早评估人类生死现象三种是准确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50章)。

   (2)最早指出:人动之死地的根本原因:“以其生生之厚”,是精确的,供养生命的营养物质太多,百病丛生,是人“动之死地”自找的,“生生之厚”是养生之大害。

   (3)最早提出:防病在前,治病在后:“老人上士当施医于未病之间,不追修施于既败之后”(《老子养生要决》)。

   (4)最早提出:“少私寡欲”(19章)、“清静为天下正”(26章)保证心理健康、预防心病的良药。

   (5)最早提出:“不贵难得之祸,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3章)、“五味令人口爽”(12章),警惕物质引诱,不要大吃大喝,自伤身体的忠告。

   (6)最早提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10章)、“致虚静、宁静笃”(16章),炼气、养气,保证身体健康的理论和方法。

   (7)最早提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3章)人要修道德才能保证心身健康、长寿。老子本人就是“修道而养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典范;“百岁,来之以德”(《史记·货殖列传》)。

   (8)最早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嗇”(59章),忠告人要保持精力充沛,就可长久维持健康。

   (9)最早提出:“三宝”(67章)的养生术。

   (10)最早提出:“无以生者,是贤于贵生”(75章)节食、节欲的养生理论 。

   六、军事家

   现代称“军事家”,古代称“兵家”。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分四大类:“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1、历史公认老子是最早的军事家。《道德经》赋有极深刻、精辟的军事思想,为历史所公认,为后来的军事家作为战略、战术所推崇、所依据。

   (1)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最早引用《道德经》(57章)为依据,象编190“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权谋者”,就策划战争的人,应以老子思想指导战争;“以正守国,以奇用兵”是老子战略战术思想。

   (2) 唐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主要发挥老子论战争破坏性,阵本392,残酷性的思想,忠告唐宪宗(李纯)认训战争对人民的灾害:“兵战之事,为害之深,欲爱其人,先去其害”(《营魄抱—章》第十),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3) 明王夫之《宋论·神宗》:“老氏之言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言兵者师之,为乱而已矣。”“以奇用兵而利者有之矣。正不足以奇济之,可以暂试,不可以常用”。其意是说战争中不能经常用“用奇用兵”战术,长期使用就会出乱子。

   (4) 章太炎《国正论衡·原道上》:“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极其情”。“约”,是简要摘取。认为老子《道德经》是简要摘取古兵书《金版》、《六韬》而成的兵书。《金版》、《六韬》战国时代传说的古兵书。最早记载是《老子·徐无鬼》:“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弢》”一说《六弢》,即《太公兵法》,因藏于王室,故称《金版》。按:章太炎(1869-1936),生前没见到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的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入墓时间为前300年,我国早中期。今听见《六弢》,用题为西周吕望撰,实为战国末人所编。书中不少是取《道德经》思想,章太炎误以为老子所“著五千言”是“约”《金版》、《六弢》而成。

   (5)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376页)明确写道为:“《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2、老子军事思想的光辉

   (1) 老子辩证法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是辩证法总纲,“常”,汉墓马王堆帛书“甲种本”,作“恒”,即永恒不变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之间的“道”与“名”,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与“名”。“道”与“名”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中。因此我认为是老子辩证法总纲。其他具体论述辩证法有(2章)、(36章)、(40章)、(49章)、(58章)、(61章)、(64章)、(66章)、(68章)、(69章)、(73章)、(78章)、(81章)等,是老子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后来的军事家所崇拜、所依据、所发挥;

   (2) 老子(68章)、(69章)是老子军事思想总纲。“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8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表吾宝”(69章)被后来的军事家奉若金科玉律。

   (3) 老子军事思想根本特色:“柔弱胜刚强”(3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者失君”(26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6章)等,战略战术就是以柔克刚,以守克攻,以静克动、以逸克劳,让对方疲劳不堪,自行灭亡。这类战例甚多,枚不胜举。

   (4) 老子最早揭示:战争性质不论是否正义、战争胜负是谁?战争的破坏性、灾难性、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对任何人都无好处,应尽力避免。当今的研究者,几乎千篇一律,认为老子不分战争性质,一概反对战争是“片面”的,春秋战国时代“非战争”不能统一等云。这是误解,以误传误。不了解老子揭示出战争破坏。灾难的“客观性”;“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记:晋国大臣韩宣子发挥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思想,具体指出:“兵,民之残也。财用之 ,小国之大灾”。说明战争只能残害人民,财力耗尽,是小国家的大灾难。直到目前,这仍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3、老子军事思想的影响

   (1)《孙子兵法》运用和发展老子军事思想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377页)指出:“《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成为后来兵法家的先驱。”其论十分准确,有例为证:

   ① 《孙子兵法·计篇》:“攻击不备,出其不意”发挥老子“以奇用兵”(57章)的军事思想;

   ② 《孙子兵法·执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劣之?”发挥老子“正复为奇,善变为妖”(58章),“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③ 《孙子兵法·军事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件待劳”,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3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26章)“躁胜寒,静胜热”(45章)的军事思想。

   2、《六韬》吸取和发展老子军事思想

   《六韬》,又名《太公六韬》,旧题西周吕望,相传是周文之师,精通用兵之道。相传《六韬》就是记周文五、周武五向太公用兵之道。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所撰,实为战国末人扢各吕望而编著。《史记·留候世家》记:黄石公赐张良《太公兵法》即此书。“韬”,用兵的计谋策略,包括战略、战术的制定、运用、配合等。“六韬”,六种用兵的计谋策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分60篇,共20000多字,明显吸取和发挥老子军事思想的篇名有:“盈虚”、“大礼”、“守土”、“守国”、“上贤”、“兵道”、“论恃”、“奇兵”、“五音”、“动静”、“敌强”等。

   3、《黄石公三略》摘取《道德经》文句

    东汉末人伪托《黄石公三略》卷,摘取《道德经》文句。

《史记·留候世家》记:有黄石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东汉末人就伪托《黄石公三略》。如同《史记·日者列传》仅提出:“自伏牺作《八封卦》…越王勾践放文王《八卦》”,北宋人就伪托《伏牺八卦次序图》、《伏牺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东汉光武帝诏书曾引黄石公“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语,此语实为《道德经》(36章)文句。见 朱熹《周易本义》。

   《文选》卷53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也提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可证《黄石公三略》之书,出现东汉年。明人郑瑗《井观琐言》评《黄石公三略》为:“剽窃才氏遗意,迂缓支离,不适于用”是很中肯的。

   七、教育家

   老子是人类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考虑到目前仍有现实价值。

   (一)老子“万世师表”,千古楷模

    东晋葛洪《神仙传》盛赞“老子岂非乾坤所这,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哉!”直到近代还被学术界、教育界尊为导师。吴检斋《经典释义序录·疏证》:“老子者,儒道之师,学术之宗”。石一参《管子今诠》:“界说”:“中国之言古代社会学者,概尊老氏为开宗明义之导师”。

   (二)老子“博古知今”,弟子杰出

   三国魏王肃撰《孔子家语·观周》记:“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旧,则吾师也。”说明老子是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正因如此,老子培育、教养,影响一大批赋有才华,在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教育领域中光芒四射的大家人物,计有孔子、鬼谷子(苏秦、张仪之师)、计然(范 之师)。庄子、杨朱、慎到、田骈、椄子、环渊等人。

   (三)老子“育人思想”,光照千古

   1、最早提出宇宙出现,万物生长的宇宙观教育

   《道德经》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论;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论,可谓老子在人类教育史上提早提出的宇宙出现,万物生长论的教育。

   
   2、最早提出人生观教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 而行。吾闻之,良贾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听以告子,若是而已”。可为中国教育史最早的人生观教育的珍贵文献,含义极深。“独其言在”,是教导孔子为人人“立言”。春秋时代,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人应该“三立”即“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传世千古的“立德”、“立言”记录——《论语》,使孔子成为大伟人、大哲人、大圣人,应归功于老子的启蒙教育。“君子 得其时则驾……容貌若愚”。是老子对孔子进行的“形势”教育,启发孔子要认识春秋时代诸候兼并战争频繁不断,要谨慎行事。使孔子一生谦虚谨慎。“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老子对孔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品德”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感悟、操守。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孔子深受感动,感悟到老子的教导至深、至精、至诚,才概然称赞老子是“乘青云而上天”的“龙”!

   3、政治理想教育

   老子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道德经》极赋政治理想,如“政善治”(8章),“圣人常善救人”(2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章)就是政治理想教育的总纲。更为杰出、光辉照耀千古的政治理想教育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54章)系统、完善,深远影响后世政治家。挜儒家倡导的政治理想教育:“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活而天下平”(《大学》)。就是从自己的心身做起,而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是老子政治理想教育的发挥。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根本做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4、独特的教育方法
 
《道德经》提出的:“多言数穷”(4章),“不言之教”(43章)、“合抱之本,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等,都是独特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就是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的主动性,反对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方法。提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老子思想“多言教穷”、“不言之教”的再现。至于“合抱之术”、“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就是最形象、最易懂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明白:知识靠学习、靠日积月累,不能凭空得到。至于古今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其渊博的知识,都是靠长期积累而成的。远者,如屈原《离骚》、《天向》、司马史《史记》;近者,如笑笑生《金瓶梅问话》、曹雪芹《红楼梦》等。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都是渊博、精深,才使作品传世不朽!知识浅薄或无名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什么“家”的。

   八、慈善家

    老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首次提出“人”是“宇宙四大”之“一大”。不承认有“五大”。这使老子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北斗星”,照耀千古,也是老子思想“爱人之情”、“慈善之心”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充满了老子“爱人之情”、“慈善之心”的思想光辉。五千言就有49处讲“善”。

    1、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主“慈”而主“不杀者”的慈善家。

《周易·系辞》上称:只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方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老子明确表示:“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31章)。说明:嗜杀人者,是不可能理天下民心的!老子正是“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的“古之博大真人”。所以论天道、论人道、论地道,有独特的真知灼见非他人所及。

    2、“慈善”是老子三宝之一

    老子自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道德经》67章)。“慈”就是对人要爱护、要宽容、要和睦、要礼貌,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人人都能“慈”,社会就会安祥、和睦。春秋时人早就认识到“慈和”的社会价值:“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3、“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国”

   《道德经》完善提出:“慈以战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章节)。将“慈善”提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是治国大略。“战” 与“守”是对立的又晶辩证的;显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精深。“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两汉河上公注:“天将救助善人,必与善仁这性,使能自当助也。”就是说天赋慈善家的慈仁之性,使之自我保护。这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国语·晋语文》)、“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 公五年》)是同样意思,是春秋时代进步思想家共同认识:天是援助善人的;“吉人天相”(《左传·昭公四年》)。慈善会得天助,成为慈善家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4、“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最早的伟大 人道眩义者。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集中显示慈善家慈悲胸怀。战争中被杀的许多人,应表示悲哀沉痛之情;“伤已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西汉何上公注)。战胜者,应该对战败者伤亡的遗体,遵照古代丧礼仪式来处理。何等伟大的人道主义胸怀。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评此语是:“皆千古精言、非老子不敢道、不能道”评论中肯。《孟子·梁惠王上》论定:“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肯定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方能得天下民心。是老子“主不杀者”思想进一步的发挥。

   当今国际红十字会在战场上不分战胜、战败,抢救伤员、处理死者遗体等慈善救援工作,正是老子慈善家思想的再现。

   5、“老死不相往来”,慈善家的心愿

   老子亲见春秋时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破坏、痛苦、死亡。其残酷程度、凄惨景况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如《左传·宣公十五年(前594)》记:宋国(今河南商丘地带)人们“易子而食,析骸以焚”。就是没有吃的,人们交换子女而吃人肉;没有烧的,人们以尸骨当燃料。《魏书·程骏传》记:程骏看到后魏时农桑失本,谁耕谁织,就联想到:“饥寒切身,易子而食,静言念之,实怀叹息”。老子是春秋时代大慈善家,亲身见闻当时的“易子而食,析骸以焚”的人间惨象,更是“静言念之,实怀叹息”。《道德经》第80章可谓是老子“实怀叹息”的悲悯之情,大昭于世。老子一生仅任两官职:“柱下史”、“周守藏室之史”。不是东周天子,不能“发号施令”,制止战争,又不是诸信国君,停止某种战争。只能以慈善家的思想观念,忠告诸候不要互相残杀:“虽有甲兵,无所阵之”;希望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更是衷心的“实怀叹息”。忠告诸候:上述所呈,比“易子而食,析骸以焚”不知要好多少倍!这才是老子的真情实愿。正如《庄子·大宗师》记:“泉涸,鱼想与处于 。相呴以湿,相儒以沫。不如想忘于江湖”道理一样:如其相聚难以生存,兼并残杀,不如互不往来,相安无事。这正是慈善家主“不杀者”的超人之处。

   现在的所谓“研究者”,不懂老子是伟大的“慈善家”,主“不杀者”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不懂春秋时代“兼并战争”的残酷生,不懂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几乎千人一调,从文字表面理解老子思想,认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等说是历史唯心观,主张复古倒 等,这是对老子慈善家思想极大的误解。

   九、文化家

   老子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文化家,并借文化知识表达精深的思想观念。因此,《道德经》涉及古代社会许多文化知识。若不了解,就不能正确、深刻理解老子思想观念。这是研读《道德经》必备的文化条件。

(一)《道德经》涉及古代社会许多文化知识

   为查阅方便,依《道德经》章的顺序列出文化知识名目,暂不作解释:(5)芻狗、橐籥;(6)牝;(10)雌;(11)辐、轂、车、埏填、户牅;(12)五色、五音、五味、畋猎;(22)式;(26)萬乘;(27)筹、关 、绳约;(28)雄;(29)神器;(31)兵、编将军、上将军、丧礼;(35)大象;(36)利器;(38)大丈夫;(39)孤、寡、石榖;(41)建言;(50)攝生者、 虎、甲兵;(53)文綵、利剑,盗夸(竽);(55)朘作;(60)小鲜;(61)牝常以静胜牡;(62)天子、三火、拱璧、驷马;(64)九层之台;(65)稽式;(70)、(74)大匠;(77)弓;(78)社稷;(79)司契、司徹;(80)什佰之器、舟、舆、结绳。

(二)《道德经》量文化知识特殊作用

   1、形象表达老子“道”与“德”的精深思想

   ① 形象表达“道”的精深思想

   例《道德经》(55章):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赤子”就是童孩。“牝牡之合”,“牝”鸟兽的雌性。“牡” 鸟兽的雄性。“牝牡之合”指男女交媾。北宋苏轼《扬雄论》:“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牝牡之合”、“牝牡之欲”是自然的“道”,是人的本质属性。“朘()作”,朘,读梭。童孩的生殖器。《说文解字·肉部》:“朘,弃子阴也”。章太炎《新方言·岺外三州 》:“三州谓赤子阴曰 ”。“三州”即今广西广东地带。西汉河上公注,最为确切:“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黄帝内经素向·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肾气充实强盛,精气就足,生殖器自然挺起。这也符合现代医学理论:肾虚多阳萎。老子观察人间万事万物都很细致入微,观察到童孩没见男女之合,又无人指导,又不培训就能“朘作”,这就是“道”。何等形象、深刻,令人信服。惊叹!

   ② 形象表达“德”的精深思想

   例:《道德经》(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 芻狗”, 芻,草。芻狗,古代外祭祀的习俗,用草扎成狗,用后即扔掉。《庄子·天运》最早记载:“夫芻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 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焚之而已”。后《淮南子》中《齐俗训》、《说山训》均有记载。此两句历来解释不一样。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解释最为切当:“《老子》此旨曰: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均始用而旋弃,故以芻狗为喻,而斥为不仁”。按前句“天地不仁”句是陪衬句。老子变人天地是阴阳二气相和的自然物,不是神,所以方敢指斥“天地不仁”。后句“圣人不仁”才是真情 句。“圣人”指当时的诸候国君。“不仁”就是“不德”,对百姓“不仁”、“不慈”、“不爱”就是最大的“不德”,如兼并战争频繁不断,百姓确实如“芻狗”一样。老子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芻狗”,来衬托他提出的“德”的光辉,是何等的照人。

   ③ 形象表达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国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元,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这以为用”。辐、毂、车、埏填、户牖都是古代器为名。辐,就车的条辐,现在还是这样称呼,连车轮和车轴。毂,车轮中心的孔眼,以便安车轴,现在还是这样。车,古代的车即今日的马车多为两轮。埏填,古代制陶器的技术。“埏,和也。填,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河上公注)。户牖就是 户。毂,是空(无),才能安进车条;陶器如盆中间是空(无),才能盛物; 户,是空(无)才能通风住人。充分显示老子对人间极普通器物的观察力和感悟力都是非凡的:通过车、陶器、 户三样来表达“无”和“有”是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形象、生动、易懂。至于“有”和“无”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似乎不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子只是表达“有”和“无”是“有无相生”(2章)而已。2000多年后的人,又怎样来理解老子表达的辩证法,则更非老子所能料到的。

   十、诗学家

老子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早的诗学家,《道德经》仅从语言层面看,平白如话,易读、易记,不像“《周论》、《殷盘》,平等待人佶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且多用对偶文、对偶句,又重音韵。全书充满诗文、诗句、朗朗可读,易读、易记。使文、句更有感染力、表达力。这是《道德经》语言特色,盛传不衰的重要语言文字的重要原因。

   (一)《道德经》是部优美的古代哲理诗

   《易经》和《道德经》是古代两部优美的哲理诗。内容精深、语言优美。

   1、《道德经》上承《易经》优美文句:天道、人道、地道的思想精华,也  和发挥了《易经》的语句和文句。如《易》下列 辞:《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小畜》:“有孚挛如,富以其邻”;《随》:“系丈夫、失小子”;《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大过》:“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恒其德贞”;《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明夷》:“箕子之明夷,利贞”;《睽》:“自复”;《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损》:“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反”;《》:“牵手悔亡,闻言不信”;《井》:“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潄》:“鸿潄于稑,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归妺》:“女承筐,无实;士刲平,无血”;《兑》:“商兑未宁,介疾有喜”;《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各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小过》:“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既济》:“高 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再和《道德经》语工、文句对比,何其相似;可以说《道德经》的语式、文句,继承发挥了《易经》的语式、文句。是《道德经》成为古代哲理诗重要的语言文字因素。特点是:精炼、古朴、自然、准确、协调,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使人百读不厌,朗朗可口,易懂、易记。成为古哲理诗之祖。

   2、《道德经》下启《屈赋》优美诗句

   屈原赋语言特色,是广泛运用“兮”字,等于现代汉语“啊”字,作为语言助词,表达感情深沉,使语言和谐优美。《道德经》最早用“兮”字,作语助词并广泛使用。如4章、14、15、21、25、58等章。若将15章: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叵畏四邻;
伊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水;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浓,
淡兮其若海。
放在屈原赋里,谁能看出不是屈赋。

   可以说《道德经》是古代哲理诗,上承《易经》、下启《屈赋》,开楚辞之先河。这也很自然。老子本是古楚国人,熟悉古楚语,在《道德经》里也常用楚古语。如45章:“燥胜寒”的“燥”,《诗·国风·汝坟》唐陆德明《释文》:“楚人名火曰燥”。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老子例指出:老子且以楚人书楚语,作楚言,足又为《骚》 开其端也”。见解精切。《骚》即屈原代表作《离骚》说明《道德经》是《离骚》的开端。

   三论 《道德经》核心思想是“和谐”

   《道德经》继承和发挥《周易》论天道、论人道、论地道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和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只有“和谐”,万物才能生长,宇宙世界才能顺畅。分别论述如下:

(一)天道“和谐”,风调雨顺,天降甘露

   所谓“天道”主要指日、月、星辰、风、云、雨等,运行要“和谐”,阴阳二气的运行、融合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轻不重、不偏不倚。在这种完美无缺的“和谐”状态下,才能“万物生”。正如战国《荀子·天论》所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两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概括为一句名言:“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是十分精深正确的。深远影响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也是以“和”为核心的。“见之用,和为贵”(《论语·述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各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就是到了“和谐”状态,万物才能各得其位,各得其养到大“大同社会”。

   天道的日、朋、星、辰、风、云、雨等,阴阳二气若不“和谐”,又怎样呢?那就是“阴阳错万物乖”的严重后果!“乖”就是不和、不顺、抵牾、矛盾、背道而驰。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灾难,异常现象如:日蚀、月蚀、虹、狂风、暴、旱灾、水灾等,从古到今这都是见到的自然异象,其根本原因是天道阴阳二气不“和谐”而造成的。因此,从古到今,人们期待、盼望天道“和谐”,带来的风调雨顺,天降甘露。

(二)人道“和谐”,富国民安,正通人和

   所谓“人道”就是道德肯定“人”在宇宙中是“四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才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25章)。人道“和谐”,根本点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的世界: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厂矿、一个公司、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和谐”,才能健康发展,兴旺发达。《道德经》就是“和谐”救世的良药。春秋时思想家管仲就明确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说明老子提出“道”和“德”思想就能促使人们达到“和合故能谐”的最佳状态。2000多年的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证明。

   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传言上演讲:《努力建设持久和平、苟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贯彻和发挥《道德经》“和谐”思想,受到国际舆论高度赞扬。2005年9月17日香港《太阳报》高度评价:“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阴阳包容,刚柔并济,即不回避任何问题,也不指各道姓去撩是斗非。但却实实在在,堂堂正正、大大方方说出了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的心声。不但赢得了第三世界小国的掌声,也得到俄罗斯以及其他友好大国的认同。也令美、日等对中国又恨又爱的国家目瞪口呆。”评论十分中肯、恰当。

   国家内部、社会内部、民族内部、人民内部的“和谐”更为重要。2006年12月30日,香港《太阳报》撰文《只是外交 是不够的》称道:“一个国家的崛起,只是依靠外交的  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内部社会的稳定发展,外的成就很容易蒙蔽人们的眼睛,使得执政者失去最起码的警觉,召集的中国尤其是这样”。鉴于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要遵行的第一项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谓是“和谐社会”的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强大 的政治动力。“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谐社会”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是党中央《决定》的英明之处,代表了全国人民最大的根本利益,也是《道德经》“和谐”思想现实运用的光辉典范。2006年10月11日香港《明报》撰文称赞:“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抉择。”而“以人为本”与“和谐”,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胡温将之作为执政圭臬,顺应了民心。“圭臬”原是古代测定日影、校定四时、测量土地的两种仪器。后来成为施政、办事、做人的准则。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成就、新发展不断出现,自然会出现各种矛盾,这就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确是真理。印度学者谭中撰文《“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谈自己的看法,也肯定“和谐”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挽救”作用:“色情、吸毒、精神污染日益泛滥成灾的时刻,中国也走到十字路品了,只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能挽救”。是值得参政的。

   人道若“不和谐”,又怎样呢?西汉刘向十分深刻指出:“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汉书·刘向传》)可见“和谐”关系国家兴败存亡,是头等大事。

   我们今天争取人道“和谐”就能达到“国富民安”、“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这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心愿和盼望。《汉书·弄法去》记:“至齐恒公用管仲,而国富民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和,百废俱兴”。

   今天,党中央正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正向“国富民安”、“政通人和”的理想社会迈进!

   (三)地道“和谐”,五谷丰收,丰衣足食

   所谓地道“和谐”指地球运行与太阳、与月亮、与星辰要“和谐”;地球内部阴阳二气要“和谐”;地球表面上山、河、江、海、湖、森林、一沙石、一介虫、一飞鸟、一走兽等都要“和谐”至于“万物之灵”的人更要“和谐”,才能构成自然界“生态平衡”,健康发展。

   《道德经》明确指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类之合而自均”(32章)。“天将甘露”是古代农耕社会从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预兆丰年,是最大的吉祥和 。“天将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会之者,皆自均调若一也”(河上公《老子章句》注)。五谷丰收,丰衣足食,人民自然都得丰收的幸福、喜悦。这就是《吕氏春秋·贵公》所称赞:“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是普遍的、无私的。

   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自然篇》发挥老子“地道”思想更为殉、深刻:“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地道“和谐”就是造福万物,尤其造福人类。

   地道若“不和谐”,又怎样呢?就会出现水灾、旱灾、风灾、火山爆发、山崩、地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

   西周时代周幽王二年(前780),泾河、渭河、洛河三河发生特大地震“岐山崩、三川竭”人们不知何原因。。周太史伯阳文就明确论述:“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 ,于是有地震”,论述精确。2000多年后1976年我国河北唐山市大地震,24万人丧生。2003年冬季,印度洋出现的特大海啸,也是24万多人丧生。其原因都是地道阴阳二气“不和谐”而引起的,这是人类的惨痛教训。

   地球是人类的生母,供养人类生生不息。人类要维护自身的“和谐”发展,更要维护地道的“和谐”,做到三道“和谐”,“天人合一”,人类就会享受丰衣足食、健康美满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道教综述  
下一篇:从“道德经”看经营之道及对经营者的心性影响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