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崇华
内容摘要:
世界不平静、不稳定的根源,就是老子思想中说的“恶”和“不善”,这种根源是导致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发生冲突的主要因素。老子思想的精髓是善美、重积德而形成的和静(和平)与和谐。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根本,中国人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希冀人类社会共同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之路。
和谐:人类社会之根本
一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不平静,更不和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已掀过去半个世纪,然而战争的烈火几乎不间断在七大洲许多国度炙燃;战乱的恐怖阴云仍在世界许多地方笼罩。
于是乎,人类社会呼吁的内涵,只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和平、和谐。
战争是世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各种冲突升级而产生的行为。早在2500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五千言中,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极为关注的问题,曾做过精道的论述。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倡和平、和谐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思想对战争与和平的主张,可用“道、美、善、和、静”五个字来囊括。
对于战争的性质,老子把它分为美、善和恶、不善两大类。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我国历史上许多战争的性质,基本上属这两大类。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发动的侵略战争,正属于老子说的“恶”与“不善”的丑行;相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世界各国反法西斯的军事力量,都属于老子赞颂的“美”与“善”者。
不过,战争正因为对国家、民族和人们最高利益破坏极大,老子描述战争残酷性与破坏性,曾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一向主张对世界间的冲突,最好不要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他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打仗对人们来说是不吉祥的事,享用和平的人们都厌恶它,有“正义之道”的人,解决双方冲突不得已不取战争的手段。因为乐于杀人的君主是征服不了天下的。)
老子正因为厌恶战争,他对战争中的“善者”劝导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正义的军事武装达到目的后立即停火,不可以逞强让战争给人们造成更大的灾难)并认为这种行为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接下来,老子指出扩大战火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状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二战中,前苏联和中国实际上就是“善”者的榜样。前苏联红军打败希特勒之后并无把德国划为前苏联的地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并无把日本划入中国的版图。相反美国在二战后,并未收兵,还把战火燃烧到越南,想以大国之雄势吞噬小国之弱势,然而美国倒头来却以失败而告终。何也?正是老子说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原因所致。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拿人的生死状态打比喻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是想小孩生下来身体柔软细嫩,预示着生命还长久;而老年人骨骼皮肉大都很僵硬,预示着离人生尽头不太远了。老子拿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一向靠强兵征服天下,只能说接近“坚强死之徒”;为着江山社稷的天长地久,应该采取“柔弱生之徒”。
老子思想的“柔弱生之处”,应该用“德、善、和、静”几个字来概括。
二
世界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很多。欲解决这个问题,老子思想中的金钥匙就是两个字:和·静。
和,在老子思想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道德经》曾多次谈到“和”,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章句藏匿着“和”的内涵。
老子把“美”的境界称“音声相和”;把世界上冲突双方应“求大同、存小异”的“和”,称为“和其光,同于尘”;为解决双方或几方的冲突与矛盾,老子还提出“和大怨”的问题。尤其第四十二章,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之意说的更明白,凡宇宙之间的运动都是有其规律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从建立到发展,以及与睦邻保持相互依存的友好关系,也得按宇宙运动规律的法则去办事,才能象宇宙阴阳二气那样,互相冲突交合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冲气以为和”就系指人类社会应化解矛盾冲突从而使天下和谐。
和平,是中国人民送给整个世界的祝福。“和平”二字就是起源于老子的著作。“平”,就是老子著作中说得很多的“静”字。
至于“静”字,老子曾多次指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天无以清将恐裂”。老子思想的“静”,指的平静、清静、安静,更隐寓万事万物及整个世界应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在古代,“和”、“静”、“清静”的词汇与今天我们所用的“和平”词汇概念基本一致。所以中国人倡导的“和平”,是来自于老子的“和静”思想。
老子的“和平(静)”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人亘古以来具有温和、谦和、和睦、和亲等美德是一种赞颂,而且更重要的乃指出和平系治国理世界的上策,或者说是无价之定。事实上,和平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凡举盛世“言必称三代”的夏商周执政时期都很长,尤其周代,周武王能平强大之殷,而平小的诸侯国更是易如凡掌,但周代主张“和静”而执政了我国历史最长的“八百载”;西东两汉亦靠的“和静”,坐了江山四百年;凡是我国历史上每出现繁荣昌盛局面的时期,都与其当时所处的“和静”状态的国家政治环境有关。从北魏、盛唐、北宋到明清等繁荣期,无一不是在“和静”状态中形成的。中国至今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强国,也是与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在“和静”状态下发展有直接关系。所以和静,被老子视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三
当今世界时兴国与国之间这个“盟”那个“组”似的组合。中国与世界交往过程中,首先得要世界各国理解中国心的精髓:和。我国汉魏、隋唐、宋等与外国交往就体现了这个“和”。尤其明代,成祖命马三宝率船队通使西洋,为体现老子“和”的内涵,将统帅马三宝命名为郑和。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与外国的交往,老子不仅提出“和其光,同于尘”(求大同存小异),并且更重要的指出:“重积德”,“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就是说,不管对方什么态度我都以“德善”相待;不管对方能否让人取信,我们都以“德信”对待。老子还有一段更重要的话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话是说,我们珍惜天下人生命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便可取得世界人民的信赖;我们对世界人民施爱心象对自己施爱心一样,才能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信誉。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世界,多元化世界充满许多矛盾冲突,老子思想中的“和大怨”,应是化解世界上矛盾冲突的金钥匙。事实上,我国外交路线上“和大怨”的事例很多。前不久我国主持的好几轮六方会谈,就是“和”美国和朝鲜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产生的“大怨”。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焉何以为善?”是说对和大怨之后产生的余怨如何处理呢?接来老子拿出的办法是: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国在“和大怨”问题上,正因为有老子思想做引导,并取得很多成果。与周边邻国逐一消除磨擦,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对待台湾问题上,掌握历史遗留的大怨主动权,给对方不断施善意政策,使两岸出现“大陆与台湾,同是一家人”,使两岸人民出现呼吁尽快统一的新契机。另参加联合国组建的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都是在“和大怨”。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和平,而老子和平理念的最高层次是和谐。和谐是指相互协调得达到适当匀称的最佳状态。老子在第二章中,就指出一种“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状态是和谐的现象。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在老子著作中,反映和谐的内容很多。如“挫其锐,解其纷”;“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功成事逐,百姓皆谓‘我自然’”;“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以无事取天下”等等。
胡锦涛在2007年贺词中说:“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真诚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互利合作、和谐共处、共同奏响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旋律。”这种声音即是老子思想的升华,更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中国人亘古以来就把和谐视为追求人类生存的第一社会环境。
中国人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因为世界只有和平,人类才可享安康;世界只有和谐,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走“富强、民主、文明”之路。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