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四大来源和四大功绩

     2007-10-21 21:4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作者:刘国城

  人类思想史上每个时期出现的思想家,都有深厚的思想,文化,经济根源,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逐渐形成而出现的。马克思(1818-1883)是19世纪伟大思想家,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导。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精华,而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理论。

  老子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形成和出现,不是凭空而生,苦思暝想而成,也是经过了酝酿加工而成,也有渊博的四大来源,现在分别论述如下:
一、 老子思想“四大来源”

  (一)“古之道术”

  《庄子.天下篇》是最早论述先秦学术思想史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献。明确指出老子思想的来源和特征: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常)“有”,主之以“太一”(道)。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指出:老子思想来源“古之道术”,十分深刻、准确,启人深思。

  “古之道术”,含义十分深广,有下列内容:1、治国之术;典章制度,仪礼,学说等
,2、学术思想;理论、观念、信仰等;3、、人文道德,主要是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包括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养生等,都属于“古之道术”。《老子》(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四句含义极深:“执古之道”就是掌握夏、商、周的“古之道术”,典章制度,成功失败的历史教训。“以御今之有”,用来驾御,掌握,观察,现存的万事万物,不会重犯历史错误。能做到这点,就“能知古始”知道古代夏、商、周的成败得失的原因-“道”的作用,这就是“是谓道纪”:道的发展规律。西晋 王弼注解这句:“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这就是老子思想深远哲理之处。

  清末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说明:“执古二语与孟子“求故”同一义蕴。科哲诸学皆事此者也。吾尝谓老子为桩下史,又享高年,故得其道,全由历史之术。今读“执古御今”二语,“益信”。评点深刻,中肯。说明老子思想重要来源之一:“全由历史之术”。
  老子(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揭示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而又有深刻的历史内容。老子指出的“上”,就是帝王国君。“食税”,就是农业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税收叫“案田而税”,春秋时齐桓公十九年(前667)管子中提出(《管子.大匡》),当时有进步意义:按土地质量收税,承认农民有耕种权,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种、怎样种、农民自己决定。过去是农奴,农奴是“会说话的工具”,耕种事项一切田农奴主决定。实行“案田而税”,农奴成农民,有人身自由,收制后向封建领主缴“实物税”, 种什么缴什么。当初的税收也较轻,“二岁而税一”,大大刺激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社会进步,起相当大的作用。后事,越来越繁重,除实物税外,还有劳役,就是农民无偿为封建领主付出巨大的劳力。《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就是真实揭露春秋战国时期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老子》(77章):“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从剥削现象中看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本质不同。“天之道”,是大公无私,让多馀的人,补足不足的人,让人人都能“活下去”,没有贫富对立的现象。后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土权,节制资本”,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现在中央提出的“全国免征农业税”等等,实质都是老子提出的“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思想的再现。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人之道”,这儿指帝王国君之道,违背“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就是剥削。“孰能有馀以奉天下”?让天下人都“有馀”?答案:只有懂得“道”的人才能当让天下都“有馀”的帝王国君!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二)“出于史官”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评介先秦诸子著作的学术论文,评道家是:道家者流,盖出入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班固的评论十分深刻,准确,很有启发意义,是我们今理理解,研习,老子思想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懂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化的产生,发展。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医师、乐师、司巫官等文职官吏,都是世袭的,既有史、医、乐、巫的专业知识和方术,技巧,又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在古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过程中,有相当大的贡献与作用。如春秋时代著名史书:“晋之〈乘〉、楚之〈 梼杌  〉鲁之〈春秋〉”(《孟子.离娄下》),分别是晋、楚、鲁三国史官的编写。传至今日的〈春秋〉,传为孔子作。实为孔子用《鲁春秋》来教育学生,有所加工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即《鲁春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子夏是孔子的学生。“说《春秋》”,就是“学《春秋》”。史学家范文澜早就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文学、音乐、艺术、医学、文字、天文、历法等学科,在商朝都奠定了初基……这个文化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巫和史”(《中国通史》第一四59-60)。老子及其父李敬(一作李乾),两代都是周的史官。《后汉书.班彪传》“略论曰”:“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唐李贤注:“《书》之见于史籍者:夏太史终古,殷太史向挚,周太史儋也”。说明夏殷周三代 史官掌管并熟悉三代的“典籍”典章仪礼制度等。“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在当时就颇负盛名,孔子曾向老子问“丧礼”。《礼记.曾子问》记:“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

  春秋时代的史官,被誉称为“国宝”。《国语.楚语下》记:楚“国宝”史官依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君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说明史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有三大特殊作用;

  1、懂得夏殷周三代的典章,遗训,了解许多事物的成败之因;

  2、早晚辅佐君王知道历史上先王先君创业的成败经验,教训;使君王永保王位;

  3、具有巫的作用,使神无怨于楚国,楚国得以平安无事。

  老子二代为周之史官,是国宝中的“国宝”。是春秋时代“柱下史”(史官)杰出代表人物。既熟悉夏殷周的历史发展,成败得失的原因,又亲身目睹诸侯之间的并吞残杀,君王的成败得失,祸福演变,以及重大的社会事件,诸如战争、瘟疫、水灾、旱灾、地震等,从中获得极渊博的知识和感悟,成为大智大慧的“古之博大真人”!形成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无人可比。

  老子思想五千言,“道”与“德”是五千言的精髓。是从夏殷周近三代1500多年的历史“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提炼而成的“金科玉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春秋时齐国大夫 晏婴就看清这个大道理肯定说:“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 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纵观夏殷周的历史事件千千万万,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伟人名人万万千千,凡是成功的,存在的、幸福的、都是“尊道”,“贵德”而得到的,凡是失败,灭亡,灾难都是不“尊道”不“贵德”而造成的。这就是历史结论。人类历史将是这样发展下去!这就是老子思想“尊道”“贵德”不朽的历史价值,将永远金光闪闪照耀人间!

  (三)“得《易》之体”

  北宋邵雍曾说明:“老子得《易》之体”。(《皇极经世》卷首下)“体”就是“主体”,是“根本”,是“精髓”。老子确得《易》的主体、根本、精髓。

  《易》的思想产生时代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邢?当文王与纣王之事焉”(《易.系辞下》)。老子生活在春秋早期,约前600年间,非常熟悉殷末周初近百年历史及“文王与纣王之事”的各种历史事件。这也是老子“得《易》之体”的重要原因。

  从大范围讲,《易》64卦讲三道:天道、地道、人道。《老子》81章也讲三道:天道、地道、人道、讲得更为具体、深刻、精确。

  什么是天道?就是讲宇宙怎样形成的?怎样出现的?宇宙本原是什么?宇宙之中谁最大?谁是主宰?宇宙怎样发展、变化?

  什么是地道?就是讲天地是怎样出现的?天地是否永存不毁?天地万物是怎样出现的?天地万物是否永存不变、不死亡?

  什么是人道?就是讲“道”在宇宙、社会、个人起什么作用?“德”在社会,个人中起什么作用?君王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对待百姓?大国怎样对待小国?人类生死状况怎样?人是否长生不老?人类的贫穷,饥饿现象是怎样造成的?怎样看待人类的祸福现象?战争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人的成功、失败、幸福、灾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个人在复杂万端的社会环境中怎样处于不败之地?等等。如此重大的宇宙、人类、社会、个人大课题,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宗教家,都做过不同解释。两千多年的人类社会实践证明《老子》思想解释三道最为准确、深刻、精辟、独到。

  从古到今的学术著作千千万万,堆积如山,还没有第二部书仅“五千言”把天道、地道、人道解释如《老子》一样精辟、独到。《吕氏春秋.制乐》篇就盛赞《老子》的思想光辉:“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老子》思想处处都闪亮着“圣人所独见”的思想光辉。这就是《老子》思想超人的伟大之处。直到今天,科学发展十分昌明地时代,就个人所知,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观念、实践能批驳或推翻《老子》论三道地理论、观念。诸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2),“水利万物而不争”(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五味令人口爽”(12)、“道大、天大、地大、人大”(25)、“柔弱胜刚强”(3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5),“出生入死”(50)、“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手?”(2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天之道,利而不争”(81)等等,思想观念,还是金光闪闪,照人心弦。

  从具体思想观念讲,老子“ 得《易》之体”,而有发展,有深化,有创新。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指出:“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就是对《易》思想的深化与发展。“秉要执本”,是老子思想内质,紧紧握住万事万物“道”的规律。“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是老子思想的外表。就是无为而治,不与人争,不与天争,不与地争,一切任其自化。“合于尧之克攘”,是称老子思想取法于尧的美德:“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虞书.尧典》)。老子思想“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来源于《易.谦》卦。所谓“一谦而四益”,“谦”的美德有四大好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彖词)。老子思想:“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成功而不居”(2章)、“功逐身退,天之道”(9)、“功成事逐,百姓皆谓我自然”(1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强梁者不得其死”(42)“知足不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等,都来源于《谦》卦而有发展,有深化。

  《老子》(77)、“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也来源于《谦》卦“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就是减少多馀的补足不够,的使人得到平均。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就是《易》的太极,原始宇宙就是一团元气,就是“道”。“一生二”,一团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生三”,就是阴阳二气相和为三;阴阳二气相和就产生了宇宙之间的万物。这就是《老子》思想的宇宙万物生长观。西汉刘向《淮南子.天文训》概括为:“阴阳和万物生”。宇宙万物任何事物阴阳不和,就出错误,灾难,疾病。地球阴阳不和,就出地震;海水阴阳不和就出海啸;山脉阴阳不和就出火陷;大气阴阳不和就出风暴、狂雨;人体阴阳不和就百病丛生,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西晋阮籍《通老论》指出:“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说明《老子》“道”的思想根源极深,是古代哲理至精至纯的提炼。是《老子》思想核心,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相传为战国孔子再传弟子子思所者。实脱胎于《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

  《老子》(5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古名句,所代表的古代最精最纯的辩证思想,来源于《易》、的《泰》、《否》两卦。《泰》卦“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平与陂,往与复、好与坏、生与死……都是同时存在的,相互能转化的。《否》卦:“天地不变,否”。“天地不变”,就是阴阳不和。否,就是坏……。《易》的泰,否两卦,代表了宇宙向两种相反相成的事物。《易.序卦》讲得非常明白:“物不可以终通……物不可以终否”。这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事物普通规律。《红楼梦》十三回写秦可卿就懂这哲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

  《易》的全部思想是由两种方式表示出来的:

  1、64卦的卦辞:如《乾》卦辞:元、亨、利、贞。就是说:天是至上伟大的;天是通畅无阻的;天是润育万物的;天是大公无私的。所谓卦辞,就是点明卦的核心思想观念。

  2、384爻的爻辞:如《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说明这爻的思想观念,启示人:见到霜,就要想到结冰时快到了。24节的变化也是这样:霜降后就是立冬,凡事要有预见。

卦辞,爻辞字句古简,含义极深,不能一目了然。于是就出现了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文字。解释卦辞的文字称“大象”,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孔颖达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也。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就是:统帅全卦的思想。解释爻辞的文字称“小象”。如《乾》卦,初九的“小象”;唐孔颖达疏:“自此以下至盈不可分,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小象”,就是统帅全爻的思想。

  《老子》(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吸取《易》思想而有发展,有深化。使“大象”变为统帅宇宙的“道”。西汉河上公最早指出:“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一移心归往之也”。“往而不害,安平太”,是“执大象”的最佳结果:用道办事,统帅天下的人,能使天下万民都得到平安!由此可见:《老子》思想既来源《易》又超出《易》、这就是《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不朽之处。

  (四)吸取春秋时代思想精华

  1、“春秋时代”三种说法:

  (1)始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为止。共242年。

  (2)始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

  (3)始西周平王在迁洛邑(前771)-西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韩、赵、魏、分晋,共295年。三说皆可。

  2、“春秋时代”四大特征:

  (1)周天子 不能“发号施令”

  (2)周天子时代,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到《汲冢纪年》云:“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周武王灭殷纣后,建都镐(今西安地带)。政治,经济局面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周天子统治天下。西周王朝也有发生、发展、昌盛、衰败、灭亡时期。周文王、周武王是昌盛时期。“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苦,万邦咸休”(《尚书.周书. 冏命》)。到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政治局面大变,“诸侯多畔王命”。不久,到周幽王11年(前771),“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西周灭亡,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平王东迁洛阳,名存实亡,不能“发号施气”。

  3、“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战争多。

  《史记.周本纪》记:“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十二诸侯年表》记:周历王后(前879-前842):“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肆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基本概述了春秋时代政治局面:诸侯国新旧交替,大发展,大分裂,大变革,大兼并。唐韩愈《进士策问》;“春秋之时百有馀国”。清顾东高《春秋大事表》记:“有140多国”。主要是:齐、鲁、晋、秦、楚、郑、宋、吴、越、等国。所谓“政由方伯”,周天子不能再“发号施令”了,而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发号施令”。所谓“政由五伯”,就是由当时的五位诸侯盟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发号施令”。所谓“诸侯肆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就是各类兼并,掠夺,篡位战争频繁不止。《孟子.腾文公下》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有者”。《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教”。据统计,春秋时代242年,战争483次。战争是相当残酷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而且“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都是为略夺对方,壮大自己。如齐桓公“兼国三十五”(《苟子.仲尼》),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韩非子.难二》),楚“兼国三十九”(《吕氏春秋.直涑》),秦缪公“并国二十”(《史记.李斯传》)等都是实例。

  4、“案田而税”等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①“案田而税”前已论述;

  ②初税亩”

  鲁国宣公十五年(前594),提出:“初税亩”。(《左传.鲁宣公十五年》)案亩征收农业税,以实物缴税。

  ③“量入修赋”

  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楚国司马为掩提出:“量入修赋”。案收入实物缴纳税收。

  ④“作丘赋”鲁昭公四年(前538),郑国子产提出:“作丘赋”。丘,当时地方行政单位,似今日的“自然村”。以“丘”为收税单位。

  上述四种农业税制度的出现,标志新的生产关系确立。承认农民有耕种、种什么、种多少,何时种,等等,自决权。大大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主动性,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地诸侯也都仿效,实行名目不同的农业税制。周天子赖以统治天下的经济基础耕田制,在新的生产关系面前,日渐瓦解,终于消失。

  5、“群经方备”

  春秋时代,是夏商周三代 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发展、大变革,大前进的历史阶段。深远影响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医学、天文、地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伟》盛赞:“春秋之末,群经方备”。所谓“群经方备”,是指儒家六艺著作,已成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庄子.天运》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据《汉书.儒林传》记,孔子对六艺是非常熟悉并下功夫运用诸侯之间。六经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广阔,至到目前。钱穆《国史大纲》第二编第四章,盛赞道:“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五)吸取春秋时代思想精华:

  1、汲取史官思想精华

  仅据《春秋》三传(左丘明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国语》、《国策》等文献记载,春秋时代各国史官,极大多数是精通六艺:《诗》、《书》、《礼》、《乐》《春秋》的学问家,又是“掌阴阳、天时、礼法之书,以相 教诲者”(《国语.周语》三国吴韦昭注)。小的方面为人立世:大的方面,治国齐民,对天道,地道,人道,各种现象,各种事故等,都能引经据点,论述头头是道,中肯、准确。到目前还是金光闪闪,照耀人间。老子深受启示,吸取思想精华,加以升华光大。

  论天道:《老子》第1、16、、47、、77、、81等章,吸取精华,并发展升华。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郑国史官引〈夏书〉日:“地平天成”。西晋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就是说明地与天的自然界,只有和谐,才能统一。

  鲁僖公五年(前655)虞国大夫宫之奇引《周书》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明天道是公正的,没有偏爱,总是辅助有德的人。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郑大夫裨椹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鲁大夫穆叔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两者是一个意思:天道助善惩恶。

  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夏五月,天宫出现火星。有人说:郑国应祈祷神保佑,以消除火灾。郑子产云:“天道远,人道近,非所及也”。就是说:天宫出现火星,与地上火灾没有关系。论天道何等精深,准确。

  论地道:《老子》第1、2、8、16、21、25、30、32、34、36、39、40、42、76、78、79、等章,吸取精华,并发展升华。

  《国语.周语上》记:西周幽王二年(前780),西周发生特大地震:泾、渭、洛三川震动,“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诗.小雅.十月之交》记载这次大地震:“百川沸腾,山冢摧崩”。发生这特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周太史伯阳论述最为淮确明白:“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明确说明地中阴阳二气不和才发生这次特大地震。现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以及印度洋大海啸的出现,火山的暴发等自然灾害,其原因仍是地中阴阳二气不和而造成的。可证伯阳的观念是万分准确,经得起历史的验证。

  鲁僖公十六年(前664),春天,宋国(今河南商丘地带),有五块大损石降落在地上。宋君襄公不知何故?就向周史官叔兴是何征兆?是凶?是吉?叔兴回答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有人。”战国时思想家苟子加以发挥:“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苟荀子.天论》)。可见叔兴先进思想的价值。

  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10),晋国史官墨论日:“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矣。“物生有两”,就是物的辩证关系。“天有三辰”,即日,月星;“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万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论道人:《老子》第2、10、15、16、17、22、25、30、34、38、39、46、49、57、58、60、61、63、64、66、67、68、72、74、75、76、77、78、79、80、81等章,吸取精华,并发展升华。

  《国语.周语上》记周穆王时(前1007-前947)将伐犬戎,史臣祭父谋公谏曰:“先王观德不观兵”。就是主张以“德”服人,不要用“武力”征人。    《国语.周语中》记晋文公时代(前636-前628),晋史臣仓葛曰:“武不可黩,文不可匿,”主张不要监用武力,抹灭文明。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楚史官子玉日:“有德不可敌。”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郑子产日:“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

  周幽王八年(前774),郑史官伯阳认为西周衰落的原因是:“去和而取同”(《国语.郑语》)。最早由个人捉出的人类社会“和”与“同”两个对立的辩证关系。所谓“和”就是阴阳和,只有阴阳和,才能万物生。所谓“同”,是同一物,如同阴,同阳,就不能产生万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三国吴韦昭注很准确:“阴阳和而万物生。同,同气”。这也是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产生的规律,西周年末年周幽王违背这条规律,终于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联合缯、犬戎等部落,攻入镐京(西周首都.今西安地带),杀幽王,西周灭亡。

  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鲁史官闵子马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是祸?是福?是由自己造成的。有德者,祸不来:福自多。无德者,祸自多。

  2、汲取医官思想精华

  春秋时代的医官,既懂六艺,又精通古医学,医术,专业性很强。《周记.天官》记,分为:医师,食医、疾医、瘟医、兽医。既有专门理论,又有专业技术。

  现存《黄帝内经》十八卷,分《素向》九卷,《灵枢》九卷。其中论述,多为春秋时代医官论述,经春秋末,战国时医官的收集,整理,于战国末年才成书。题为:“黄帝内经”,是为了提高书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老子养生思想,既吸取《内经》的思想精华。如《内经.上古天真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老子》50章分析人类死亡现象,共有三种。其中之一:“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违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自己找死亡的有十分之三的人。怎样找死亡?老子明确回答:“以其生生之厚”。“以其”,指自己找死亡的原因:“生生之厚”,第一个“生”,是动词,供养人的营养物质。第二个“生”,是名词,指人的生命。“生生之厚”,就是供养生命的营养物质太丰盛了。现代医学,营养学也证明这点:大吃大喝营养过剩,人体肥胖,是百病之源。是证明老子养生思想之精深,准确。

  3、吸取春秋时代“建言”

  所谓“建言”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格言”、“警语”,“谚语”。《庄子.人间世》引:“故《法言》曰”。唐成玄英疏:“引先圣之格言,为当来之轨辙也”。所以“建言”和“法言”一样,都是深涵哲理,警世醒人的短语。《老子》41章记:“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到“大象无形”,共十二条“建言”,都是哲理名言,传于后世。

  4、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主“不杀者”

  《周易.系辞上》称“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才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老子正是“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的“古之博大真人”。“明于天道,察于民故”对春秋时代有独特的真知灼见,非他人所及。如春秋时代,战争频繁不断,“暴师经岁,流血遍野。父子不相见,兄弟不相安”(西汉刘向《战国策.序》)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记:宋国,今河南商丘地带因战争不停,人们“易子而食,析骸以焚”。就是没有吃的,人们交换子女而吃人肉,没有烧的,人们以尸骨当燃料。因此,春秋时史官多提出:“ 反兼并战”。

  老子是“主慈者”,主“不杀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道主义者。从理论观念提出战争的破坏性,灾难性一套完整的理论:30、31、46、69、73、等,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辣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还提出:战胜者对战败者的牺牲者应“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31章)。这是何等伟大的古代人道主义者的胸怀!今日世界红十字会在战场上为牺牲者提供救援等服务,正是老子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不是周天子,不是春秋时代某国君,不能“发号施令”制止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只能提出制止“兼并战争”的理论观念,唤醒诸侯醒觉。80章:“小国寡民”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正是为唤醒诸侯停止“兼并战争”而提出的。“老死不相往来”,“安其居,乐其俗”比“易子而食,析骨而焚”的“兼并战争”不知要好多少倍?正如《庄子.大宗师》记“泉涸鱼相与处于陸。相嘘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理一样。如其在陸地上相亲相救艰难生活,不如到江湖自由自在;如其兼并残杀,不如相安无争。这正是“主慈者”,主“不杀者”的超人之处。世俗之人,怎能理解。

  现在的所谓“研究者”,不懂老子是“主慈者”,主“不杀者”古代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不懂春秋时代“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认为“小国寡民”等说,是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主场,主张复古退倒等,这对老子思想是极大的误解。

  二、 老子四大功绩

   老子的四大功绩,就是从四大来源中提炼出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道”“德”“人”“祸福关系”。

  (一)“道”:三道之主宰,万物之本源;

  (二)、“德”:人道之最高境界,个人成败,得失、祸福、吉凶、妖寿……之关键;
  (三)“人”:宇宙四大之一,万物之灵,人道 之本;

  (四)“祸福关系”:人道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德高福多祸不来;德坏祸多福不来。

   四者互为一体,构成老子思想完整体系。





上一篇:河洛文化与台湾  
下一篇:《老子》的政治思想与生活智慧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