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证杨振宁先生误说
刘国诚
据《深圳商报》2004年9月23日报道: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向《易经》“开火”:“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等等。论说全误,现分段试论如下:
一、“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请问,《易经》从成书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怎样“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项“近代科学”因为受影响“没有在中国萌芽”?拿不出半点事实作为依据。仅仅是个人空洞论点。因此,个人臆断,不能成立,更不能令人信服。
二、“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此说本身不合逻辑,因此错误。归纳和推演是人类认识世界事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论个人自觉或不自觉,都是用这两种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事物的。所谓归纳,就是从事物的特殊性归纳出事物的一般性。所谓推演,就是从事物的一般性推演出事物的特殊性。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缺一不可。无归纳,就无法推演;无推演,就无法归纳。如“人”,“归纳”了人类各种特殊性:五官、四肢、相貌、语言、声音、行动、性别、年龄、高矮、地域、国籍……“推演”起来:从地区分有亚洲人、非洲人、欧洲人、北美洲人、南美洲人:从国际分有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肤色分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人、婴儿;从健康状况分有健康人、聋哑人、残疾人;从生命现象分有活人、死人,等等。若没有这种推演法,那么,“人”的归纳从何来!杨先生断言:“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实不符合人类逻辑思想发展史!在人类逻辑思想史上找不出只有“归纳”,没有“推演”的先例!若有先例,请示教一二。
三、“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此说极谬!原因是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西汉隆贾《新说?明诫》早就明确论述:“观天地之化,推演万物之类”。如推演出“调之以寒暑之节,养之以四时之气,同之以风雨之化”。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67:“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捨经而自作文”。所谓“依经演绎”,就是以经为依据,推演到其他事物。
先看《易经》推演法。《易经》是极为古老的经典文献,博大精深,包罗万物。不是古代逻辑学书,却反映古代人逻辑思想。杨先生承认了《易经》的“归纳法”。现在专论《易经》的推演法。如《乾卦》,代表天,本是讲天的本性:元、亨、利、贞(最伟大、最通畅、育万物、最公正)。却推演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怎样“自强不息”呢?进而推演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九五”曰:“飞龙在天”。进而推演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觑。本乎天者觑上,本乎地者觑下。则各从其类也”。“各从其类”,本身就是推演法。《坤卦》代表地,本身讲地的本性:元、亨;“万物资生”、“坤厚载物”。却推演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又进而推演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泰卦》本是讲畅通无阻,而推演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万物通”,指宇宙万物欣欣向荣;“其志同”,指社会人事和睦协调。《泰卦》的反封是《否卦》(否?读pi),本是讲不通畅有阻。“是天地不变而万物不通”。《易?杂卦》就推演说:“否泰反其类也”。《易?序卦》又进而推演说:“物不可以终通……物不可以终否”。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样,《泰》、《否》两卦的推演意义就十分深远、广泛。能表示宇宙间、社会间、人事间万事万物,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同时存在。宇宙问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另外,《泰卦》的卦形是,下面三阳爻是畅通无阻的,所以又推演为“三阳开泰”。到明宣德年间(1429—1435),宣崇皇帝朱瞻基(1399—1435),别出心裁,有推演画出一幅雄健、祥和、温顺而朝气勃勃的“三羊图”。“羊”“阳”同音。所以题为“明宣德四年御笔戏写三阳开泰”(宣德四年,即1429年)。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以绘画表示《易经》精深哲理的名画。清朝时此画复印为年画,流传民间。1998年12月17日《中国书画报》(天津美术学院主编)又将此画复印发行,流传极广。这样一来,“三阳开泰”成为广大群众易懂、易记、乐于接受的吉祥祝词。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美好的祝愿。推演意义极为广泛,诸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富贵吉祥、万事如意、顺利成功、合家欢乐、人寿年丰、事业有成、年年有馀、步步高升,等等。
再看《墨经》、《荀子》、《韩非子》等“推演法”:
清末研究《墨子》著名学者孙贻让(1848——1908)著《墨子闲诂》后,写信致梁启超明确说到:“尝谓《墨子》揭举精理,引而不发,为周名家言之宗。窃疑其必有微言大义,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惜今书讹缺,不能尽得其条理。”(引自方授楚《墨学源流》,219页,重点是原有的)。肯定《墨子》有演绎法,指出“今书讹缺,不能尽得其条理。”梁启超很受启发,著《墨经校释》。百年前孫贻让已肯定《墨经》有“演绎法”。百年后杨振宁先生却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演绎法”。认识之差,如此之大。原因是后者没读《墨经》,故不知《墨经》有推演法。
先看《墨经》推演法。《墨经》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堪为我国古代逻辑学。尤为《小取》最重要,是《墨经》逻辑学大纲。其中术语:“或”、“说”、“假”、“效”、“法”、“侔”、“援”、“推”等,都是讲“推演法”。现仅以“以说出故”为例,看《墨经》用推演法多方面说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说”,即“推演”;“故”,即事物发生的原因。《经上》:“故,所得而后成也”。清孫贻让《墨子闲诂》:“此言故之谓辞,凡事因得此而成彼之谓”(重点为引者所加)。《吕氏春秋?审己》:“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墨子?尚贤上》用推演法论述“尚贤”重大意义、作用、方法。先论述国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的根本原因,“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怎样“尚贤事能”?然后用“以说出故”的推演法,层层推演:贤良之士众,国家治厚;贤良之士寡,国家治薄:尚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贤良之士的价值,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贤良之士的巨大作用,是“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结论是“尚贤者,政之本也”。推演论述,极为深刻、有力、有理。
再看《荀子》推演法。《正名篇》集中表现了荀子的逻辑思想。尤为明确提出:“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而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大共名”,“大别名”,都可推演下去,“共则有共”,“别则有别”,至到不可再推演为止。这段论推演法是很精彩的。“大共名”,即物的“共性”(一般性);“大别名”,即物的“个性”(特殊性)。“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没有归纳,就没有推演。再如《非相》篇里推演法:“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演法:父子、牝牡(男女),人、禽兽共有的一般性;而“辨”、“分”、“礼”,唯人独有的特殊性。
再如《王制》篇也用同样的推演法,推演出人为“天下贵”:“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再如《解敝》篇:“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非相》篇:“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累,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儒效》篇:“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等等,都是讲用推演法认识事物。再看《韩非子?说林上》引慧(惠)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即狂者与逐者东走的方向是一致的,“之为而异”,就是东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也是讲一般性里面有特殊性,即推演法。
再看《吕氏春秋?应同》篇:“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泾。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说明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都可推演。
再看《淮南子?说山训》:“溺者入水,拯之者也入水。入水则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寒颤,惧者亦颤。此同名而异实”。也是讲推演法:从相同中“入水”,“颤”,推演出不同处,“溺者”、“拯之者”,“入水”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溺者”的原因,是自身掉入水中;“拯之者”的“入水”目的是救“溺者”。“寒颤”与“惧颤”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寒颤”是因天气冷而“颤”;“惧颤”是因心里害怕而“颤”。
再看东汉王充《论衡》也多用推演法,现仅以《实知篇》为例:“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撰端推类,原始见终;由闾间巷议朝堂,由昭昭察冥冥”。“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騐以处来”。“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堵案兆察迹,推事原类”。“如老子神,龙亦神,圣人亦神。圣者同道,精气交连。何故不知”。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等等论述,都是讲推演法。
四、“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事最后的结论”。也不合中华文化的实况。如《老子》(50章)“出生入死”。其意是说:人出世来就进入死的境界。以人活百岁为例,活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活一年就接近死亡一年。全人类个个如此,无一人例外。这是归纳,是结论。不是在最后提出的,而是在最先提出的。然后才摆出三条事实:“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则是推演。“夫何故?”是设向:“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的原因是什么?“以其生生之厚”。则又是对“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的归纳。说明“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的人是因营养过剩而非正常的死亡。前“生”字,是动词,指供给生命的营养物质。后“生”字,是名词,即生命。“厚”,是形容词,指供给生命的营养物质过于丰盛。《老子》(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用推演法,从“一”推演到“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
五、结论
唐韩愈早就说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现存中华文化典籍,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是现代《物理学》所能全盖得了的。懂现代《物理学》不等于全懂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之说,就是最好的力证。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