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老子摄生之道

     2007-10-22 19:25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作者:黄友敬

   老子生于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春秋时代,曾任周朝的史官,庄子称他是“古之博大真人”,司马迁说他修道养寿,享年160余岁,或200余岁。老子所修的即是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通俗地说就是摄生之道。?

   老子见天下大乱,大道难行于世,便骑着青牛出关隐居修炼,关令尹喜恳求他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列传》)它从天之道到人之道,大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古称道学宝典),它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前人尊他为百家之祖)。?

   《老子》世称《道德经》,是老子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明白晓畅的诗文,予以科学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即天人合一的成熟与完善。(参阅拙著《老子传真•前言》)?

   它的核心,它的基点,它的精髓,便是老子摄生之道。庄子深刻地指出:“道之真以治身。”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老子摄生之道的宗旨和目标,是“深根固抵、长生久视”。?

   老子要求“善摄生者”(善于摄养生命的人),要善啬,做一个好的农民,不但善于播种耕耘,更要善于敛藏俭用。“啬”字是摄生之宝,是处世之宝,是对待宇宙自然(天)之宝。只要善啬,一切道德为心,唯道是从,唯施是畏,重于积德,就能无所不克,就会有无穷的妙用,而不可限量,可以保有国家,长治久安,成功遂事,可以深根固抵,长生久视,形神俱妙,与天合一,没身不殆,成为宇宙中内真外圣的真正的人,充分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怎样才能深根固抵、长生久视呢??首先,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辅其自然,大顺自然。老子要求我们一切按宇宙、社会、人生中客观自在、独立不改的自然规律(老子称之为“常”)办事,在严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作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私心妄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然后,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这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于是“乃复至于大顺”,(六十五章)大顺自然,达到了遂心所欲不逾道,即与道合真、天人合一的大道真善美境界,成就自我为一个真正的人——德智体美兼备的充分体现人的潜能的真人、圣人。
?
   其次,是“知常曰明”,(十六章)“自知者明”。(三十三章)老子要求我们切实把握大道规律,以之指导人生、道化人生。他对“明”的要求,是十分严格,而且全面,同时,又很高超。总的是“知常曰明”,(十六章)要“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要“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要“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而以“自见者,不明”(二十四章)为戒,要“袭明”(二十七章)而不失,要把握“微明”,(三十六章)“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五十二章)于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明白宇宙、历史、社会、人类、人生之常——根本规律和本质,明白“我是谁”?“我是从那里来”?明白“为谁辛苦,为谁忙”?明白“我的现状与未来”?尤其是明白人生观、世界观与宇宙观是其关键。正是古今中外,大小精粗,表里内外,天人万物,凡是有触于我的,无所不明,从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的厄途。
?
   由此可见,老子是极其强调客观规律——天道与人道的,他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事学习摄生之道,要以每天学习所提高的理性认识来指导每天所实践酌一切,损去不合于道的私妄昧,“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老子强调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亦即“知其阳,守其阴”。老子的“知”(包含智慧),不仅是理性上的认识,而且是感性上的接受,两者是合一的。它的含意是认识和把握,是“知行合一”的“知”,是大道境界的“知”。当然,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是会有所偏离,而难于完全合一的,到了完全溶化为浑然一体了,是对大道的真知,古人称为“与道合真”。?

   第三,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这是老子的历史辩证法,突出强调道的历史继承性。它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我国传统所以贵重史官、以史为鉴的意义所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古代大道的原始,这是叫做大道的传统。

?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说:“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老子认为,善于为道的人,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师”,而不善于为道、不善于摄生的人,是我们的“资”,这是师资的最早来源。这个师资,应包含自我人生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痛苦的教训,更加深切而可贵。人生于世,怎样按照自身生命内在规律性的要求,从自己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完成人生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从私我、个我中超脱出来,完成一生一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升华人生,成为宇宙我,臻于真善美的道德人格祟高境界,似庄子所说的“薪尽火传”,老子所要求的修真成圣——平民化的圣人境界呢?它的关键所在,它的要妙所在,就是贵师爱资。对于一切正面的成功的经验,以之为“师”,虚心学习,坚决实践;对于一切反面的失败的教训.以之为“资”,诚心对照,严格避免。于是,一师一资,皆为我所用,一正一反,皆促我成熟,便可以稳步地行于人生千里之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这种师资要妙的总结与汲取,它正是在“执古之道”的指导下进行的,以之来统御现今的万有的。
?
   老子要求“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三十三章)人生于世,既须善于知人,尤须善于自知,一智一明,我皆俱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我乃立于不败之地,如鼓山上的青松,根深柢固,与嵯蚜岩壁盘根错节,任它十二级台风也吹不倒,永远挺拔,永远青翠,生机盎然!?

   第四,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宇宙万物都是如此而化生的。它既是万物生命的本质规定,也是万物的存在形态。阴阳有偏便是病,阴阳离决命乃绝。和气生万物,和气可致祥。和气,是阴阳两气相互负抱、相互渗透、相冲相荡、相互和谐的结果。这是生命的两条根本规律,一是负阴抱阳律,二是冲气为和律。?

   当今社会,阴虚阳亢;当今世人,也多如是。阴虚者,占绝大多数;阳虚者,百不及一。因此,要和,便要以偏救偏,缺什么,补什么,就是要养阴以济阳。?

   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

   五色,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五味,是辛酸甜苦咸五种味道;?

   五色缤纷使人盲目,五音烦躁使人耳聋,五味腻浊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的货物使人行动妨害。?

   老子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与摄生修道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要“和”,才充满生机,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富有内在的生命活力。这个和,首先是自身生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偏不失。冲气,即阴阳交通,你来我往,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相互和谐,相互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和谐状态。这是和之于己,和之于内,同时,它又要和之于外,和之于人,进而和之于天,以外养内,内外兼养,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自然可以健康长寿,完成人生的历史使命,做一个真正的人了。?

   这是老子所揭示的“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和谐论”。?

   它是对流行于殷周之际的“气化”、“阴阳”和“五行”思想的继承与升华;

   它是战国时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理论源泉。?

   它是我国传统天人合一学说中重要的一环,即道——阴阳——冲气——万物,是逆顺双向运化,“有无之相生”(二章)的。? 它揭示了人生于世内外谐和的重要性。如果盲目地沉迷于外在的环境因素,追逐于声色犬马,追求于难得之货,便会影响到内在的心灵境界,扰乱了心机,从而影响到气机,以至于生机,气机一乱,导致出现病机,于是百病丛生,其关系是心机——气机——病机——生机。对于人类的心性科学、心灵科学、心身医学及广义的中国传统医学,即宇宙自然——社会环境——心理——病理——生理综合模式的大道医学,既是它们的源头所在,又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第五,是“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老子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十三章)我所以有莫大的祸患啊!正因为我有自身啊!天下之人,那个没有自身呢?我的自身,来之于宇宙自然,它的生长化灭,有它客观自在的自然规律。常人往往过于重视自身,譬如生生之厚,反而动皆之死地,现在的高级营养品,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西方生活方式,高楼大厦的现代化装修,高等娱乐场所等等,个人的享乐主义、两人世界,安于小家子天伦之乐,而不顾国家民族的大义,过分地看重摄生,厚之又厚,结果适得其反,一举一动,不过是奔趋死地罢了,于是酿成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即使儿童、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如肥胖症、激素综合症、甚至肾病,连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也“年青化”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权位财色,因而,宠辱皆惊,时无宁日,夜难安眠,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失常等等。因此,老子提倡“无身”之教,到了我没有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这是以其无身而成其身,将生命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视若“无身”,自然而已,反而得以“修之于身”,成全生命,成就人生的价值。这是老子摄生辩证法的精妙与高超之处。?

   “无身”,不是真正的不要生命,或将生命忘掉了,它是不以身为私有,又不以身为身,念念不忘于我身,从而唯道是从,处之自然而已。“无身”,是真正的贵重自身。唯其无身,乃成其身。“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七十五章)唯有不以有为摄生呀!是胜过于贵重摄生啊!?

   “而人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

   (五十章)然而,人们以生益生,一举一动都走向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以生益生、奉养太厚啊!由是可见,盲目益生,反而招凶!但生非不可益,唯须以道善于摄养生命,是为“善摄生者”,(五十章)是为“益生日祥”。(五十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视为刍狗。善于摄生的人,也要将自身视为刍狗,无所用感情作用于其间,处之泰然而已。?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天长地久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且久啊!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钦?故能成其私。”(七章)?

   “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四十八章)将要取治天下啊!常常由于无事;到了它有事啊!又不足用以取一幕幕人生的悲剧。即使儿童,青少年也深受其害,如肥胖症、激素综合症、甚至肾病,连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也“年青化”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身,贪图名利权位财色,因而,宠辱皆,惊,时无宁日,夜难安眠,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失常等等。因此,老子提倡“无身”之教,到了我没有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这是以其无身而成其身,将生命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视若“无身”,自然而已,反而得以“修之于身”,成全生命,成就人生的价值。这是老子摄生辩证法的精妙与高超之处。“无身”,不是真正的不要生命,或将生命忘掉了,它是不以身为私有,又不以身为身,念念不忘于我身,从而唯道是从,处之自然而已。“无身”,是真正的贵重自身。唯其无身,乃成其身。“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七十五章)唯有不以有为摄生呀犷是胜过于贵重摄生啊!“而人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五十章)然而,人们以生益生,千举一动都走向死地,也十分有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们以生益生、奉养太厚啊!山是可见,盲目益生,反而招凶!但生非不可益,唯须以道善于摄养生命,是为“善摄生者”,(五十章)是为“益生曰祥”。(五十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万物视为刍狗;圣人是没有仁爱的,将百姓视为刍狗。善于摄生的人,也要将自身视为刍狗,无所用感情作用于其间,处之泰然而已。“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天长地久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够既长且久啊!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因此能够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四十八章)将要取治天下啊!常常由于无事;到了它有事啊!又不足用以取治天下呀!?

   第六,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八章)最完善的品德,好像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同于大道。?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七十八章)因此,圣人的话说:“承受全邦的垢恶,这是叫做社稷的君主;承受全邦的不祥,这是叫做天下的君王。”“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正因为它不争,因此,没有怨尤。“是谓不争之德”。(六十八章)这是叫做不争的品德。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宇宙自然的大道,不竞争而善于取胜。?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圣人修身治世的大道,施为大众而不争夺。

   人生处世,要向水学习,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仅利益万物,而且是善于利益,即讲求奉献精神,同时,要有高效益,并且贯穿“不争”的精神,发扬“不争之德”甘愿处恶、受垢、受不祥,也就是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于个我的是非利害、荣辱毁誉,根本不人于心中,毫无计较之心,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决不贪天之功、贪人之功为己功,决不恃功邀赏,恃功傲人,而视有若无,立足于零,永远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修之于天下”为己任。“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二十三章)是为种道得道,种失得失。“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啊!?

   第七,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着眼纯素,抱持真朴,减少私心,寡淡欲望,这是人生处世的基点。否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罪孽没有更大于放纵贪欲,祸患没有更大于不知足,灾咎没有更惨毒于贪心欲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名声与身体,那个更亲爱?身体与财货,那个更众多?得到与亡失,那个更为病患?过分的贪爱,必定大大地耗费;过多的积藏,必定更快地亡失。?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九章)保持着而使它盈满,不如让它自行停止;锤击着而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地保存啊!黄金美玉贮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够守护它啊!富贵而且骄气凌人,自己给自己遗留下灾咎。?

   功名利禄如何正确对待?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利生,亦杀生,迷恋于它,为祸尤为惨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所以圣人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把握中和的“度”,不失其正,不离其中,不损其和,正是大道理性自觉的体现。?

  “知止所以不殆。”(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会危殆。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殆:可以长生久视。?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四十六章)因此,知足的满足,永远满足啊!知足常乐,知足常富,不要当物质的富翁,精神的贫困户!?

   老子劝戒人们,“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二十章)要“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天下啊!是神圣的大器呀!不是可以妄为的呀!妄为的人必定失败;,妄执的人必定失掉。我们的身心,亦是“神器”,不可妄为、妄执,不可好径入邪,必须“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必须“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自可尽其天年,是为“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

   只要做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便可以进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不再萌生欲念,而趋于宁静,天下便将自然走上正道,便可以“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躁动战胜寒冷,宁静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正道。?

   第八,是“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圣人永远没有自我的心,以百姓的心为心,以“慈”为人生三宝之首。因此,没有利己主义,没有个我中心主义,也没有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以百姓的利益为指归,视百姓如慈母的对待婴孩,“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四十九章)因此,“恒善救人,而无弃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即使有人怨他,也是应当“报怨以德”,(六十三章)且以“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七十九章)为戒;同时,讲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当大自然的侵略者,反而害苦了人类自身,引致生存危机。?

   这是宇宙公民的胸怀,善于容纳,无所偏私,心中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我品自高,突出人生的主题,突出命运的主旋律,突出弘扬大道的历史使命,这是老年修道养寿的根本。
?
   第九,是“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要将世俗的私妄昧之心,努力不断涤除转化为大道的公正明之心,要从人生定位(立场)上,从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核心)、世界观、宇宙观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既无去一切广义的世俗之心,又无去我见我明我情,神主自明,心平如镜,朗照一切,进而要求实现升华,达到真人、圣人的道德人格境界,也好比人类共同理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人的境界。私妄昧是灾祸之根、疾病之根、失败之根,它只能使人生结出苦果、恶果、毒果,辗转于苦难之中。唯有将它连根拔除,种上大道公正明的种子,并使之深根固柢、枝壮叶茂,方可结出累累的甜果、正果、善果,是为健康之根、成功之根、幸福之根!?

   心正气平,心柔度气顺,心慈气和,心机正了,生机自旺,病机自消,体内阴阳之气的运行自然通畅无阻碍,同时,“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抟气致柔”,(十章)作为君之官的心,可以有效地指使气,这是强者,要抟炼内气使它柔和而不刚躁。这就是要从“虚其心”,“弱其志”

  (三章)开始,“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章)“心善渊”(八章)而不外驰。它的崇高境界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我怀着愚人的心呀!混混沌沌啊!我的欲愿独自特异于世人,而贵重取食于母亲,大德的容纳含受,唯是顺从于大道。炼功不炼心,不仅到头来一场空,而且还要出偏人邪,“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五十三章)修道须修真,真在于“涤除玄鉴”,(十章)少一分私心,多一分公心,养一分道心,就多一分幸福。?

  这是老子摄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即修道养寿律。?

   第十,是“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修炼摄生,复归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是以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可以我命由天亦由我:可以充分地调动自身内在的一切潜力,最大地延年益寿,充分地发挥生命活力,永葆青春,虽年老还象赤子一般。这是长期修炼含德之厚的自然结果,也是必然的归趋。?

   德者,一是为学曰益、知常曰明的德;一是为道曰损、涤除玄鉴的德:一是抟气致柔、心使气强的德:一是肩挑使命、弘扬大道的德,这是上德,是根本的玄德。只有使命第一了,全身心投人弘扬大道,尽心尽力去干了:才可以改变命运,积德增寿,修道养寿。否则不足以改变命运,不是大道大德,只有小补,终无大益;而且独善其身便是私,有心为善便是恶。它的历程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到了此际,方是“含德之厚”之时。因此,老子“五修论”,是“修之于身”与“修之于天下”的有机地辩证统一的,而以“修之于身”贯彻于全过程,为其始基,为其根本,以“修之于天下”为其究竟,为其终极关怀。?

   第十一,是“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四十章)反,一、通返,复归,物极必反;二、相反,相反适相成。反者,阴阳两者各向相对立的一面转化,互相渗透,互相交合,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道的运动规律,体现为“反”,姑且称它为“反复运动律”。?

   柔弱是道的作用的显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七十六章)?老子所说的“柔”、“柔弱”,不是软弱,而是百炼金钢化为绕指柔之柔,虽然柔弱,却是能战胜至坚的柔弱,姑且称之为“柔弱作用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姑且称之为“无有相生律”。世人明于用有,而昧于用无。老子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如器皿、房室、车觳,有它的物质结构以为利,然而,它的作用,却在于“无”,在于空间。?

   善于摄生的人,必须切实地把握此三大规律,明于知反、知柔、知无,而善于用反,用柔、用无,才可以真正地“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辅其自然,从而大顺自然,达到以人配天、天人合一,善于以道摄生,成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上古有真人,其知道者”,就是认识、把握、履践大道的真人。(参阅拙著《老子传真》四十章解说)?

   第十二,是识祸福倚伏之理,谋之于其未兆。老子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事物,无往不复,有正面,必有反面,没有无矛盾世界,其中祸福相倚伏尤其是必然之势。但是,正如老子指出的:“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曰,固久矣!”(五十八章)谁知道它们的极限?它们没有准正啊!正常复又转化为奇异,善良复又转化为妖孽。人们的迷误啊!它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呀!
?
   老子教导我们,要从长期以来的迷误中走出来,学会把握此祸福倚伏律,认识正奇相生、善妖相化、祸福倚伏之机,避免,“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六十四章)知常达变,察在机先,“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六十四章)防微杜渐,及时察觉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居高须畏危,居安须虑险,务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执守无形的大象,行往于天下;前往而不会受害,安宁,平和,通泰。这样,便可以道善摄其生,而“无死地”,终身不殆,终其一生,没有危险凶殆啊!?

   第十三,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摄生处世,以重为根,“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二十六章)正是,“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同时,以静为君,谨防躁动,凡事不可急切,处之从容,游刃有余,务必留有充分的余地,尤其是摄生的妙诀,端在一静中,虚极静笃,可以归根复命,乃是宇宙万物自然之道。因此,“清静可以天下正”。(四十五章)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缘何自扰之?由于心君不能泰定,神主失明,“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当局者迷啊!何况匆遽决策必误大事,老子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古训来告诫后人,要求我们务必“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七十二章)心中永持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于是能勇,能广,能成器长。无论修身摄生、待人处世,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不要锋芒毕露,不可纠纷不休,要和光同尘,但是和而不混,同而不染,于是“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无论亲疏贵贱利害,俱不人于胸次,俱无动于衷,何来外魔的干扰与伤害昵!我皆超而脱之,超而越之,超然于物外。我但独立而不改,心合于道,慈心化世而已。?

   第十四,是“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高尚啊,不知道自己所应知道的,患病啊!因此,圣人之所以不病啊!由于他将病当病来看待,所以才不生病。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尤其是自我的心灵世界、思维方式与情感性格的特点,其中的变化与规律,要时时反思与把握。?

   一般人对于自身的疾病,大体是三种状况,一是处于盲目无知,甚至盲目乐观的状态,满足于陶醉于眼前的过得去,或孜孜于工作、劳动与学习,忙得不可开交,夜以继日;或应付于人际来往,宴请频繁,乐此不疲:或单身贵族、双人世界,优哉!悠哉!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等等,但是,他们对于自我身心之状况与已然潜在其中的疾病全然处于盲区,可谓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啊!一是已知有病,且时时受困于病,感到疲乏无力,自认为生死由天,付之自然,抱着得过且过,或者,认为人到老年,不病才怪呢!一是与之相反,时时以病为病,惊慌失措,求医寻药,以身试医,以身试药,结果适得其反,连带引发不少“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来,辗转于病,痛苦不堪。唯一正确的态度是,善于认识自己,善于把握疾病,而且又善于知医择药,不但能够自己诊治,尤其善于总结经验,化被动为主动,从治已病转为治未病,更从治病转为修炼身心,形神俱妙、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做到我命由天亦由我,以道善摄其身,且及人之身,方是善之善啊!这就是老子五千言的要旨所在。因此,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五十四章)一方面切切实实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且推之及家、邦、天下;一方面时时以“同类观照律”,以修道之身、家观照未修道之身、家,从而及时地吸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面来促进自我更有成效地以道修炼身、家。这是老子的“实践知然律”。?

   老子说:“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即根据人们的不同实践事实所产生的不同历史结果,溯果求因,而后认识种种偶然现象之后的“所以然”——“天下之然”,即必然规律的。老子贵重大道实践,贵重以实践来检验大道真理,尤其贵重从切身的修道实践中,总结出抽象的普遍规律来,以之指导今后的实践。因此,道重身体力行,德贵实践体验,要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切实把握大道理性思维;反对走向盲目性与迷信,胜利完成人生大道千里行,否则一迷害终生,再回头已百年身了,悔之无及。?

   第十五,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人生不应有终身制,这是“不争之德”,善于摄生的人,应效法圣人“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于世间,于社会如此,于家庭,于子女,亦应如此。不但要“身退”“不争”,而且要“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以之正确处理代沟,以之消除失落感,同时,强调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人老心不老,永葆心理年龄的年青,以“人生七十方少年”来深自期许,而为学不已,弘道不止,让生命充分发挥光芒!?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一章)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于老子已是强名、强字、强为之容了,我们自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身体力行,以全身心来证验之,探索之,发扬之,体证老子以人配天、.天人合一的人生真善美境界,成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的真正的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为中华的振兴、人类的和谐幸福,为宇宙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分热和光。?

   我们学习、实践老子摄生之道,自然要以老子为榜样,走老子所承继、所开拓的康庄大道——中华上古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予以继承与发扬,使之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宇宙。 





上一篇:浅谈“以德为本”  
下一篇:道与中国科学文化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