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纯俭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在洛阳任周朝史官,守藏室史,又称柱下史,主管周王朝的典籍。于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受到甘惮公的迫害,被流放于鲁国。公元前530年被召回复任原职,鲁昭公26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作乱被放逐,奉周朝的典籍逃奔楚国。据《史记•老子列传》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所修的是中华上古流传的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自王子朝之乱后,老子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就披着褐衣,骑着青牛,离开京城洛阳,西行出关。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会见了老子,即予辞官拜老子为师,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修炼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之道,综合考察进行总结,著书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蕴五千余字,被称为《老子》一书。
自汉景帝后,学者们与《史记》所谓“老子著书两篇,言道德之意”合用,相习为名,即《道德经》。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不是单纯的继承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吸取当时科学的最高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即大道之学,这是老子的伟大创造性贡献,是中华民族以至于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和天人合一之道的成熟和完善。《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并对弟子赞叹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庄子称赞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并著《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鲁迅先生说:“不读 《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毛泽东常读老子的《道德经》,并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话。1997年,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就老子于河洛地区著述的《道德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
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哲学概念、范围以及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无论就其哲学思想的系统、全面及其深刻性而言,它不仅影响到先秦诸子各家各派,而且对战国中期以后直至宋明理学等重大哲学流派都有深刻影响,西方思想家认为老子思想是中国文化及哲学的主干。
?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是一个“道”字,以“道”为哲学体系,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了宇宙本体论。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明。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大纲。“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玄”是老子哲学的灵魂,首先揭示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明”。向人们指出,作为客观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自然之道,是可以言说的,认为“道”是可道的,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这一章“名可名,非恒明”,已涉及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先于名,才决定了名,即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第21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处于本体的“道”是为物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凭空虚构或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道之为物”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说“道”是真实存在的物。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62章:“道者,万物之注也。”老子反复阐述“道”的概念,创立“道”的理论,肯定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思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唯物论的属性.
①.老子认为事物在运动的,运动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而是有规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说了万物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分为阴阳,阴阳和合,二就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二、三并不是几个数字,也不能看作具体事物的数量,而表明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事物发展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一部《道德经》中,仅有八十一章五千多字,可以数出就有七十多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概念,如:有无,大小,长短,正反,高下,厚薄,壮老,得失,攻守,存亡,强弱,美丑,尊卑,贵贱,亲疏,善恶等等如此诸多的矛盾概念。足以表明老子对事物观察的普遍而深刻,它不仅从事物的数量、方位、时间,还从社会现象,人生哲理、思想意识各方面,论述了矛盾对立规律的永恒性。
(二)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论,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炎黄文化,黄老之学,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脊梁。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老之徒。司马迁在论大道时言“先黄老而后六经”。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英国李•约瑟博士说:“道家具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中国后来产生的一切科学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亚平先生的专著《道家文化与科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道家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专著。他详细论述了道家的主要科技成果及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比较了儒、道、释三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而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则是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历史的详细论述。?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领先于西方的。后来落伍主要是 在宋明以后,特别是清末对内实行文字狱,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阻碍扼杀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都认为又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灵感和复兴的机遇。现代西方的量子物理学家从中国古代“道学”,“气论”中找到了他们解开量子物理前沿难题的钥匙。所以N•波尔要用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太极图来作为他们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徽。现代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从中国古代《易经》阴阳八卦中受到启示,提出了二进制构想。所以莱布尼兹说中国东方思想使我们觉醒了。许多人认为,近代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会导致人类灭亡,而东方中国人的智慧可以拯救人类的灭亡。所以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如果西方依旧藐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那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是促使人类的彻底灭亡。那些有见识的学者都己认识到东方的传统文化可以解决西方科学的没落
②.科学界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己经进入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世界,它包括相对论所研究的宏观世界和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微观世界,这些世界中呈现着像老子所描绘的“道”的状况。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同时,老子的“惟恍惟惚”混混沌沌的“道”,是物质性客观存在,至今尚在探索研究。1997年《世界科技译报》题为《2 0世纪三大科学之一:混沌学》的文章指出:“混沌学的问世可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又一重大科学进步”。“科学家预言:‘混沌’之中可能蕴含着新科学的种子,科学界将为此而掀起一个‘狂热’的研究浪潮,其成果对整个人类社会将产生震撼性的巨大影响。”
(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与“无”的理论和“无为”的原则,对于确认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规范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知人者,智也”(33章)的论述,对于知人善任,企业管理及经济管理的成败,可谓至理名言。《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天之道,利而不害”(81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7 9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 3章)体现了老子完备的法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对我国的医学发展也产生过重大影响,《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经典,老子的天道观、无神论思想,对《内经》指导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和谐论”,堪称《内经》的理论源泉。
?
《道德经》中第5 4章言“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方,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老子的意思是,自己修行它,这种德就变得真实;一家修行它,这种德就会有余;一方修行它,这种德就会增长;一国修行它,这种德就会宏大;天下修行它,这种德就会普及
③.以及“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论述,对于治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振耳发聩的作用。
总之,在河洛这一民族文化圣地孕育出的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经》著述,堪称中华文明的圣典,它是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2000多年来,他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波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证明它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将与日月同辉。?
注释:
①徐心端的“学习老子《道德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孙凯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
③陈大明的《老子“生态智慧”及其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