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位智者,在周王朝任职期间,博览群书,通晓历史、熟悉礼制、了解社会、善于纵观历史祸福成败,精研各种学问和思想,这些使得他对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深奥、玄妙的思想,以至成就了老子—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谓称。
老子出函谷关决意到西方世界求学问道,但在实践的路途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返回中原,天时地利人和皆益,最终老子来到了景室山—商相伊尹的隐居地。历史最说不得假话,由于老子的归隐,民间在北魏时在山顶盖庙以纪念之,以后历代王朝在老君山都有重修庙宇的壮举。据传公元七世纪,中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唐太宗李世民意识到自己将是历史上少有的帝王之一,以其武功赫奕、文治昌明,既有仁爱之道,又有崇信之心,完全应该展礼名山,以谢天地,于是在准备封禅泰山的同时御笔亲书,封老君山为天下名山,而后朝廷委派重臣尉迟恭亲临老君山监工重修老君庙,有碑可证。
现今八十三高龄的李玉瑞先生凿证在老君山十方院庙宇大殿中曾经看到过唐太宗赐封老君山的壁画。如今所看到的老君山救苦殿唐太宗赐封老君山壁画是自称君山居士的研道人依据而创作的。
在老君山庙的库房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存已久的许多残缺不全的珍贵文物铁铸神像,有学者断言这些文物大都是宋代、明代、清代制造品。其铁铸神像称之为十八罗汉。
现存老君庙大院的铁钟,铸造于明万历十九年三月,高1.5米,口径1.3米,重约千斤。据载从十方院到老君山顶沿途有十八处庙宇,人事调用、经济管理、上香祈祷多有不便,于是道长建议铸造大钟架在山顶,以撞钟为号令,后来就有了这尊大铁钟。
自唐贞观年间景室山改为老君山之后,关于老子归隐老君山修道养生一事,在老君山周边之府县志书均有记载。
清代《南阳府志·校注》嘉靖本卷二记载:“老君山,在内乡县北250华里处,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
清《卢氏县志·艺文志》载:“老子修炼于景室山。在治东南200(华)里处,老君仙山是也,蟠踞中南之首,太和嵩少为副,绝顶巍峨际天。”
清《卢氏县志·碑志》载:“北魏时,为作纪念,在山上建有老君庙,到唐太宗时重修,由大臣尉迟敬德监修。”
从以上录抄的各府县志书可知,在老君山修道的老子即《史记》中司马迁所述的出函谷“不知其所终”的老子了。
虚无飘渺,“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宗旨,佑护着人世间的芸芸众生,于是人们就盖庙纪念他、供奉他。无论是人,抑或是神,都充分展示着老子的不朽……
现存老君庙后地下室的老子炼丹炉鲜为人知,至今保存完好,传说是老子炼丹做功经常打坐的地方。试想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之人,他既然离开官场就不可能再出现在官场,寻一处静地修身养性符合他一贯主张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宽阔平垣的自然之道,他自己首先是第一实践者。但是在汉朝以后,历史学者和文学家局限于史家名人史马迁的结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便有了神化的太上老君。他那个神奇的炼丹炉令不少人向往,幻想有朝一日吞食金丹,好长生不老,白日飞升。
口碑相传老子在景室山一带广舍斋饭,丹药救人,做了很多好事和善事。老子的不朽,突出表现在他具有双重身份,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有七情六欲,有人生追求,有著述名著和传世,他的思想穿过时空隧道长久地影响和启发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众多文学作品里和道教徒心目中,老子是一尊神,他羽化登仙,在景室山顶石洞中打坐修炼丹田之功,后来也就有了老子悟道之说。道本来是一个极普遍的概念,原初意义是人们走的道路,后来人们又把它作为自然运动或人类运动的规律,如天道、人道、治道。只有在《道德经》中,才把道提炼、抽象为宇宙人生的最高范畴。《道德经》中洋洋五千言,道字竞出现七十余次,可见老子对道之重视,情有独钟,如此看来老子悟道才悟出了真经,老君山的悟道石看似无言胜有声啊。
老君山在唐贞观年间被封为名山,宋、明、清历代对老君庙一次又一次重修,老君山下方圆百里群众有口皆碑,留下了一串串千古不变的老君爷显灵救助苍生的故事,况官府县衙志书有载,说老子归隐老君山,在老君山炼丹修道,证据确凿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洛阳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谭杰先生甲申年秋游老君山有诗为证:
天生老子爱青牛,
论道漫游八百洲。
函谷别来归隐处,
几多神秘世间留。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