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纯俭、赵辉
据近代学者研究,道家思想为先秦时期普遍的学术基础,其思想渊源在老子之前已有悠久历史。它肇始于天官、史官,在先秦时期为诸子百家思想之源。
春秋末年,各诸侯争雄称霸,社会动荡不安,处于一个大分化、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的周王朝已到了礼崩乐坏、摇摇欲坠的境地,老子看到如此乱局就离开东周王城,西出函谷关,受到关令尹喜的恳请、挽留。做为周王室的拄下史;老子根据自己掌握的大量史料并审时度势,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两篇著作(世称《道德经》或《老子》),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老子之后,文子、列子、庄子等人都学宗老子,传播道家思想,并发展出楚道家、齐道家、秦道家等支派,留下了《文子》、《列子》、《庄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大量著名经典,汇成了蔚为大观的道家流派。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而老子就是这一学派的宗师与创始人,他在河洛地区留下的《道德经》著作被后世称为“救世之说”,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一、老子《道德经》中的和平观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冲突与战争的时代。春秋末年,诸侯混战,民不聊生。老子综观社会论述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又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这就是说,战争是灾难与罪恶,带给人类的是不祥和,不要选择战争。万不得已打仗,打胜了也不可以骄傲,不可以逞强。正像一战、二战期间,法西斯及日本帝国主义对占领国烧杀抡掠,不可一世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
同时,战争具有严重的破坏性。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①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得田园荒芜,长满荆棘;战争更杀戮了大量的无辜生命,民不聊生。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②天道公义是富裕有余者补助贫穷不足者,而人类社会的现状是贫穷不足者的财富反被富裕有余者所占有,贫富不均是地球上冲突与战争的根源。“道者”就是道家,道家主张富者将多余财富奉献给穷者,达成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自然和谐,这样才可以减少冲突与战争。
老子在国际战略中,主张“小国寡民”,他描述道:“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自由的生活啊,没有政府的干涉,没有军队与武器,也没有冲突与战争。
老子的战略是反对强暴,主张谦让、居下、雌柔,达到国家之间的和谐自然关系。他认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③大国像江河的下游,让天下百川在这里交汇。大国像天下的雌性,雌性常以安静而胜过雄性,这是因为它居下而能以柔克刚。所以如果大国对小国谦让,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如果小国对大国谦让,就能被大国所容纳……大国谦让不过是想兼并畜养小国,小国谦让不过是想要侍奉投靠大国。要使双方都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那么大国尤其应该采取谦让的态度。④老子精辟的论述,难道不值得当今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的领袖们做为座右铭,照此下去,那些横行全球的霸权主义者推行“小国寡民”政策,个别大国放弃强权,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二、老子“道”与“德”的理论折射出的人生观
在老子看来,“道”与“德”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道”是内在于大化宇宙、茫茫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它以师法自然为特征;“德”是内在于人自身中的、支配人的行为方式的东西,它以遵从“大道”为特征。对于系国家安危、百姓康乐于一身的执政者和各级管理者来说,既要把握天下“大道”,又要通过坚持不懈的自身修养,提升德性,成为“上德”之人,达到预期的执政成效。
围绕“德治之道”,老子作了深入阐述。一方面,提出“德治”理念。一是修身以立德的理念。要以博大无私的精神生养、惠爱、统率万物。要“专气致柔”。精神专一柔顺,复归于婴儿的天真状态,无欲无虑。要“涤除玄览”,心镜清虚澄明,不染不垢,无瑕无疵,洞察秋毫。还要“明目四达”。通达事理,洞观天下,能以大智若愚的“无知”态度静观待时,因势利导。二是修身以致世的“贵身”、“爱身”理念。“贵身”、“爱身”即自重、自爱,不论在何种遭际下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独立。面对荣宠或辱患,世俗之人都如受到惊恐,以为荣宠尊贵,得之惊喜,失之惊恐;这样屈膝于势位富贵之下,奔走于仁途权利之间,或诚惶诚恐,或兢兢业业,保荣华,争宠幸,心为形役,神为利丧。凡此皆对身外之荣宠、辱患的得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便是过分看重了荣辱得失。生命人格之尊严的自重、自爱,超过对身外荣辱得失的重视,自然不会因荣辱而惊恐,不会视荣辱为“大患”。无惊无患,精神便会升入“无身”忘我,无为无欲的境界,自然可以为天下奉献自身。
老子“德治之道”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古代治国之道中的“德治”传统。
历代先贤大都十分强调“至公无私”。炎黄尧舜诸君,不仅倡导而且实践了“至公无私”的思想,它们实行禅让,以天下为公。韩非说:“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吕氏春秋》更明确指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
古代先贤既重视修德,又注重德化。子产指出:“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他明确提出了“为政必以德”的主张。自春秋以来,“为政以德”一直是古代先贤所极力称道的。
儒、墨、法、道、兵诸家无不主张奋发图强。勉励从事,惜节重义。孔子极力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精神。墨子更把“强”看成是为官执政的基本素质,治理天下的重要条件。他说:“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韩非要求执政者必须不惜“卑身贱体”,“夙兴夜寐”地奋力奉事;《晏子春秋》也要求执政者必须勤谨奉事,做到“尽力守职不敢怠,奉官从上不敢惰”。
对气节和意志问题传统“德治”思想非常重视。孔子一再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还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贵气节、重道义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各级当政者仍有振耳发聩的作用。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此命题,原因在于:用德作标准,可以区分“君子”与“小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之,才胜德谓之小人。只有用这样的标准,才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为政者,方能定国安邦,顺天富民。
二千多年来,道家的“道与德”以及“德、才”观影响孕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虽久经风雨,而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道德经》中的养生学是人类的“长生不老药”
老子论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⑤万物背负阴气,而怀抱着阳气,万物所以能成为万物皆由于自身的阴阳互抱,而不偏离。若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或两者离决,万物自身即不复存在,而向其初始状态——无、无名、无物复归。阴阳两气互相冲融成为和气,阴阳两气即相互负抱,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相根相生;又在不断地运动中,相交相冲,交通成和,处于高度平衡和谐的状态,于是万物得以生存而显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和充沛的生命力。世人多重视阳而忽视阴,从而种下无数的病祸之根,修真者尤应畏之。阴阳有偏便是病,不识阴阳莫妄为,阴阳和谐方是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华养生最基本的理论,它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其实,五行学说为阴阳的流行衍化,而原之于气,本之于道。它是传统大道科学中“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
噪音伤人,红色使人急躁,黑色使人沉重,糖尿病人忌糖,肾脏病人忌盐,这些都是属于五色五音五味用之不当的结果。但是,如果用得其正,就会产生有益的效果。可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⑥乃是缘于它们的过度而致的,老子于此提示了五色五音五味与养生的关系。
《道德经》中:“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⑦三宝者,三件法宝也。“慈”居三宝之首,慈爱、慈善、慈祥,大多是大道玄德的自然显现,以父母慈爱之心来慈爱天下百姓,来慈爱宇宙万物,自然而然“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⑧那么,“慈”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修炼者都清楚“心正气顺,心平气柔,心慈气和,大道自然”。“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人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管子·内业》)。因此,“慈”是人生之宝。
再个,随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社会危机、伦理危机、精神危机等等,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时常受到竞争、就业、困难、逆境等压力的困扰,道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对治疗这些危机有平衡,调适、抚慰和缓解的作用。人们在生存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尽而产生人们心理的不平衡,道家哲学中的“弱胜强”、“柔胜刚”、“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能起到抚慰调适人们心灵的作用。对现代社会生活中突出存在地“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欲壑难平的执着欲望产生降压缓解之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市场竞争残烈,正严重地扭曲着人的本性,人为“物欲”所异化,就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心理状态失衡,折磨着当代人的平静心灵与和谐生活。道家提出的“身重于物”、“少私寡欲”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身外之物”观念,对调适人们的心理平衡,淡泊名利,缓解利益冲突及权力之争,促进社会相对稳定都是一种清醒剂。教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既需要“争”、“不知足”、“不敢后人”,也需要“知足”、“不争”、“吾不敢为天下先”。
目前,在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救世之书,更有学者称其为“东方有字天书”。历代政治家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前后有四位帝王都曾直接参与为该书注释,毛泽东在其著作中也常摘引老子的哲理名句,这在中外史上尚无二家之学受到如此珍重。其因是它不仅是哲学界立论之核心,也是科学界探究之钥匙,更是政治家施政之导航。芸芸众生医病养生的良方。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国际上看:战争、强权、掠夺;从社会生活上看,权钱交易、私欲熏心、道德虚伪、物欲横流等现象比比皆是。《道德经》对于稳定社会、净化世风,整合心态,指导人生更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在这个地球上,它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一剂良药,堪称一部“救世之书”,无可厚非。
注释:①《道德经》第三十章、三十一章
②《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③《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④参见宫哲兵《道家的世界战略》,中州古籍出版社《自然、和谐、发展》一书
⑤《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⑥《道德经》第十二章
⑦《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⑧《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