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之精义

     2007-10-27 22:54 阅读: 载入中…
主页 > 中华圣城 > 六学圣殿 > 正文

作者:胡昌翠

     在我们中国文化史上,道德与仁义是同时并称的。诸子百家中亦无一不重视道德者,尤其是儒家的孔孟专以讲道德、说仁义为其职志,但一般所谓道德,乃就人格修养与慈善、仁爱而言。惟老子所谓道德则有特殊的意义,故以之一其专书之名。试研析老子之道德精义如下:

     (一)道德之关系

     一般人以为老子之道偏重形上,其德是偏重形下。甚至有将道德经分为道经上下两篇者。其实不然。余意以为老子之道,实与易经之太极相等,老子之德,实与易经之阴险相等;太极含阴阳,阴阳成太极;是无影无形无声无臭的;道是无影无形无声无臭的宇宙万物的根源与种子;德是无影无形无声无臭的使此种子在全宇宙宇宙发芽、长苗、开花、结果并绵延不绝的力量,缺一不可:孤道则不生,独则不长。道德亦然;道则不生,独德则不长。故一不可:[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养之,覆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徒。]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不是把此种道理已经说很明白了吗?

     这不但说明了[道、德]与太极、险阳相等,而且根本就是太极与阴阳了。太极、阴阳本为一体而不可分,[道、德]亦为一体而不可分;而[道德]的关系,即为一体面之关系了。

     韩文公在其[原道]一文中,虽然站不同的立场解释老子的[道][德],但对老子之[道][德]的关系却有同样的意思;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是由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空名,道与德为虚位。]

     这因然是说明了[仁义]即[道德],但[道][德]均是无形的虚位;无在无所不在地存在着。

     (二) 老子[道德]之特性

     [道]与[德]的关系既为一体面而密不可分,那么[道]与[德]合称为[道德]之后,基特性为何?试从下列各方面以探老子之微:

     清静:[道德]本身无污染,无行动。它仅是宇内永存的真理,随其所生之物与人之不同,而愿其性;它是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河狱,在鸟为飞行,在鱼为游泳。在兽为奔走,在岁为四季,在时为书夜,在人为至真。但[道德]并不因天地万物之不同而变其性,它是永远谈泊宁静。[道德]亦不因天地万物之生死存亡而转性,它是永远充塞宇宙而常存;天地万物仅是它的游旅、过各而已。故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天乃道,道乃久。]

     素朴:素朴者,保其本性不乱不染之意;无物欲、无利害、无奢望、无贪心、无霸占、无夺取、无威胁、无盛衰、无贫穷、无杂念、甚至无善恶也。兹以老子本人之言,以明其理:[道常无名,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由此可知[道德]素朴之特性,有如赤子之心灵;无私无欲,皎洁天真。

     无名..[….无名天地之始。][道隐无名…..善贷且成。]纯朴到了[无名]的境界,还有什么可欲的呢?这当然只有[道德],才能具此特性。

     无言:[道德]无名,当然也就不言了,故老子说:[天之道….不言而善应…..。][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是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道德]本为无形、无身仍默默地工作之造物者,那有言语之理,上之所举者,乃人类须应了悟[道德]之特性,并以之效法[道德]之特性,以为其言行之准则耳。

    无为:老子著[道德经]之本意,即是希望人类效法[道德]之[无为]精神,不断轻举妄动去为人类自已制造麻烦,甚至形成灾难,导致毁灭。所以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事无事….报怨以德。][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但[道德]是自然的大为,一刻不停。

     无欲:[道德]既然是宇宙的本源和隐行的力量,还有什么像人类似的欲求呢!故老子说:[道常无为….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自然:[道德]是宇宙的种子与力量,当然是自自然然地去演化宇与万物绝无半点勉强之事,更无善恶是非之意。否则即成为凡俗企图了。故老子说:[道之教,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法自然]道即自然。由此可知[道][德]都是自自然然地生长与孕育;都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念和无表现的行为:它与西洋哲学中有意去从事创造的人格[神]以及墨子的[天志]等,都是不同的。至於人、地、天、道之相互效法,也是自自然然地效法,绝无半点勉强的意思,

     圣人治世亦与[道德]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那里有半点强迫的意思。





上一篇:河洛地区问世的《道德经》五千言  
下一篇:谈人与自然
本文来源:河洛文化网
责任编辑:Xia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