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峰 刘卫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所以人亦取法自然,这是老子所讲的自然法则,也是其学说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看什么问题便会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了解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窍诀。?
人是自然产生的。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自然生成规律。人的生成恰好符合这一规律。现代胚胎学认为,生命是由单细胞分裂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无性繁殖的克隆术也不离外,不违背这个过程,人的生成是先有卵子与精子结合,形成一个合子,即道生一;然后有合子发育成内胚层与外胚层,即一生二;再有内、外两个胚层生出中胚层,于是就有了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三个胚层,即二生三;由这三个胚层发育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管,即三生万物。人的这一形成过程与老子提出的万物生成论完全一致。由此可见,人的生成符合自然规律。老子又认为,人为域中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大的字形看。好似一个伸开双臂叉开双腿的人的形状,所以老子称之为“大”。大字又是人与一的组合,人、一组合就是人与一合,人与一合就是“人抱一”,人抱一就是“人得一”。老子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所以人得一才能生。老子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致,固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之名,强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由此可知老子认识的“大”乃为之名称,所以认为,人得一,即成大,也就是说,人得一,即人得道,人得道也就是人合自然。老子又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大”字确实浓缩了自然之精华,揭示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伟大真谛。?
人与自然合一,即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人与自然要相应,随着天地的变化,人也跟着变化,并且人与天地的变化要同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凡是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人是一个小天地,天地间有什么,人身也有什么,天有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人就有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孔、一口、二阴)天有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天有十二气,人有十二个大关节。
这里提到节气,什么是节气呢?《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里所讲的三候为一气,实际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十五天的周期叫做气。这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节与关节有关联,我们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二十四个关节面,一个关节面与节气相应,一个关节面与中气相应,一个肢体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不但关节与节气相关,而且也与天气地变化有关,这是大家都好了解的,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对天气的变化尤为敏感。其敏感程度甚至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何时有雨,她可以说没有雨,结果真的没有下雨,她的断言为何这么准呢?因为他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应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关节看做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素问•阴阳别论》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经是指肝、心、肺、肾说的,五脏中的脾,不独立主一时。四经应四时为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十二从是指十二辰,十二辰应十二月,如春建寅卯辰,夏建己午末,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十二月应十二脉,如手太阴应一月,手阳明应二月,足阳明应三月,足太阴应四月,手少阴应五月,手太阳应六月,足太阳应七月,足少阴应八月,手厥阴应九月,手少阳应十月,足少阳应十一月,足厥阴应十二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之数十 二,人以经络应之,周天之变三百六十有五,人气穴以应之”。?
自然之风对人脏腑的相应关系。中医认为,东风生于春天,是正常之风,若人的肝(肝主春)气衰,就要被风气所伤而病,首先是俞部受伤,肝之俞在颈项,所以病发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天,是正常的风,若人的心(心主夏)气衰了,它的俞部就先受伤,心之俞在胸肋,所以发于胸肋;西风生于秋天,是正常的风,若人的肺(肺主秋)气衰了,它的俞部就先受伤,肺之俞在肩背,所以病发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天,是正常之风,若人的肾(肾主冬)气衰了,它的俞部先受伤,肾之俞部在腰股,所以病发于腰股;中央是属土的,为脾之所主,若人的脾气衰了,它的俞部就先受伤,脾之俞在脊,所以病发于脊。虽然俞部先受,但进一步就伤及脏,所以,肝主春,肝俞在颈项,属于头部,所以春气之病病在头;心主夏,心之俞在胸肋,胸肋包容内脏,所以夏气之病病在脏;肺主秋,肺之俞在肩背,所以秋气之病病在肩背;肾主冬,肾之俞在腰,四肢为腰之末,所以冬气之病病在四肢。?
六气,五行与人体有对应关系。东方属于春,为阳之始生,阳气上升散而为风,所以说东方生风,风使木荣,所以说风生木,秉地气而生酸,肝秉木气而生,所以说酸生肝,肝能养筋,所以说肝生筋,筋生于肝,其色青,在人的肝也是属木,色青,天气通人气,所以东方之气入通于肝,肝脉交颠入脑,而通于目,所以目是肝窍‘精藏于肝,肝藏魂,肝病则魂不安。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所以肝病则发惊骇。其在天则有微妙发育的作用,在人则有适应阴阳变化的方法,在地则有化生万物的功能。由于化生万物,而产生五味,由于适应及事物的变化而产生智慧,由于微妙发育而产生神明,神明在天主风,在地主木,在人为筋,在五脏为肝。肝属木,木之味酸,木属草类,所以其类为草木。鸡属木,鸣于平坦象东方阳之始生,所以其畜为鸡。麦为芒谷,察春气而生,所以其谷为麦。肝木在应四时岁运上应天之岁星(木星)。春气上升,在人春天阳气也上升,所以春气在头。肝在五音为角。肝在成数为八。肝主筋,所以肝之病所在筋。在五气中为躁气;南方主夏,夏生热,热生于火地,火化而苦,苦为心之味。心主血,血生于脾(火生土),舌为心之苗,所以说心主舌,其在天的六气中为热,在地的五行中为火,在人体为经脉,在五脏中为心,在其气通于心,而藏精于心,心窍寄于耳,故开窍于耳,五脏之气为心所主,所以心病就连及五脏之气亦病。苦为火之味,也是火的余气,心属于火,所以其味苦。其类火,羊属火畜。其色赤,黍色赤,所以黍为心之谷。心在四时的岁运上应天之星(火星)。心主血,血行于脉中,所以心病在脉。心在五音中为徵,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心的成数为七,在五气中为焦气;中央属土而生湿,无形为湿,有形为土,有形生无形,所以湿生土。土主稼穑,稼穑生甘,所以土生甘,脾主肌肉,脾土生肺金。脾开窍于口,所以脾主口。其在天的六气中为湿,在地的五行中为土,其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黄色是中央的土色,脾也属土而色黄。所以其在五色为黄,其气通于脾,其藏精于脾。口主受纳五谷,先入于胃,胃是脾之腑,所以脾开窍于口。脾气通于舌,所以病在舌本。甘是土味,凡甘味均能补脾,所以其味甘,稷为五谷之长而色黄,所以其谷稷。牛为土畜,所以其畜牛,脾属土,所以其类土。脾应四时为岁运上应天之镇星(土星)。脾主肌肉,所以脾病在肌肉。脾在五音中为宫。脾的生数为五。在五气中为香气。在志为思。在声为歌;西方主秋,秋生燥,所以西方为燥金。无形为燥,有形为金,有形生于无形,所以燥生金。金味辛,所以金生辛。肺属金,所以辛生肺,肺主皮毛,所以肺生皮毛。肺金生于肾水,所以皮毛生于肾。肺开窍于鼻,所以肺主鼻。其在六气中为燥,在地的五行中为金,在体主皮毛。白色是西方的金色,肺属金而白色,所以在五脏中为肺。其气通于肺,其精藏于肺,鼻内通于肺,所以开窍于鼻。秋天病在肩背,所以病在背,辛是金味,所以其味辛,肺属金,所以其类金。马属金畜,所以其畜为马。稻成于秋,所以其谷稻。肺在应四时的岁运上应太白星(金星)。肺主皮毛,所以肺病在皮毛,肺在五音中为商。肺的成数为五,在五气中为腥气,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北方主冬,冬主寒水,无形为寒,有形为水,有形有无形,所以寒生水,咸为肾味,所以水生咸,咸又生肾,肾得水精而生骨髓。肾水生肝木,肾开窍于耳,所以肾主耳。其在天的六气中为寒,在地的五行中为水,在人体为肾,在五脏为肾。黑色是北方的水色,肾属于水而色黑,其气通于肾,其精藏于肾,肾开窍于二阴(前后阴)。溪谷属于骨,所以其病在溪。咸是水味,所以其味咸,肾属水,所以其类水。猪属水畜,所以其畜为猪。豆(黑豆)色黑,所以其谷豆。肾主骨,所以肾病在骨。肾在应四时岁运上应天之辰星 (水星)。肾在五音为羽,肾的成数为六,在五气中为腐,在志为恐,在声为呻。?
五行在人体中都有所应,先哲们对此早有认识。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该学说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且以五行为中心,配入空间结构五方(东、西、南、北、中),时间结构的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结构的五脏等等。五行与人体、自然乃至宇宙中的五数息息相通,人们将五行与人体的脏府器官等配属,用以解释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相应关系。?
事物属性的“五行”“八卦”分类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宇宙间“五”数的信息与五大系统的对应
八卦[]震巽[]离[]坤垠[]乾兑[]坎[]后天之学与五大系统的吻合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大阳辐射角与五大系统的关系
五方[]东[]南[]中[]西[]北[]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磁场定位
五气[]风[]署[]湿[]燥[]寒[]气候移易引起的环境
五化[]生[]长[]化[]收[]藏[]物相及其属性的变化
五色[]青(绿)[]红(赤)[]黄[]白[]黑(紫)[]电磁小波(可见光)的长短变化
五味[]酸[]苦[]甘[]辛[]咸[]性味与五大系统(包括五脏)的内在联系
五音[]角[]微[]宫[]商[]羽[]音调清浊的渐变
五声[]呼[]笑[]歌[]哭[]呻[]外在情绪的变化
五数[]3[]2[]5[]4[]1[]河图天地数与八卦的配属
五体[]筋膜[]血脉[]肌肉[]皮毛[]骨髓[]生命机体的五种结构形态
五官[]舌[]眼[]鼻[]口[]耳[]人体五分枝的次级分枝
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体、五官、五毕(爪、面、宫、毛、发)相通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合成”“三焦”习称六腑
五常[]仁[]礼[]信[]义[]智[]源自于“五”数的化理规范
五劳[]步[]视[]坐[]卧[]立[]人体五冲动静状态
五腧[]怒[]喜[]思[]悲[]恐[]内在情感(情志)的外显
五精[]魄[]神[]意[]魂[]志[]精神与五脏的内在牵连
人与自然的阴阳相应关系。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里所说的阴阳,并非单纯的只是构成宇宙的两大要素,主要的是以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属性。这一阴阳思想当是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这里将天地间万物,一切事物的变化、生杀都归结到阴阳里,所以天下没有比归属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了。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都离不开它,所以要想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先弄明白阴阳,就得先从阴阳之道开始,因为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其分量,有什么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呢?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其变化,时间的变化,时空地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的呢?是阴阳,无论自然界任何事物的变化,无非是个生杀过程。这个生杀过程怎样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一个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这与人的关系特别大。神明怎么样,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讲到治病求本,什么是本呢?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基本的原质。认识阴阳,辨清阴阳关系,从阴阳下手,是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法门。?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呢?老子用了两个字“冲气”。冲,是交冲,激荡。《说文》曰:“冲,涌摇也”。冲气,指阴阳两气相激荡。阴阳两气的作用变化,要使万物达到什么状态呢?老子用了一个字“和”,这个和,有两种说法:第一,指阴阳合和的均调状态,如《庄子•田子方》中有:“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又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照这样说,“冲气以为和”应指阴阳合和的一种状态。阴阳的相互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地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括其中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问题也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讲的是一年里的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春日开始后,白昼渐长,气温渐升,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不断增长。那阴气呢?阳化气,阴化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气地增长而欣欣向荣,真正的一派繁茂,这个过程是真正的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这与我们所说的阴阳对立,抗争相克消长的关系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其实,其关系完全不是这回事,中医对此有了较早的认识,比如补肾阳的方剂左归丸(《景岳全书》)其中为大熟地、山药、枸祀子、山茱萸、川牛膝、冤丝子、鹿角胶珠、龟板胶珠。具有补肝肾真阴之功,主治真阴不足之症。这一方剂本为补阴之用,为何加以鹿角胶珠、冤丝子等药来温补肾阳呢?其实,阳气就好比能量,能量处在一个释放过程时,万物得到能的供给,便逐渐地生长繁茂起来,这个生长繁茂过程就是阴生长的过程,这是从阳引阴的方法。?
那么“阳杀阴芷”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常常认为“阳杀”是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相对的概念。我们想一下,既然春夏的阳生是指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这个释放是不是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不会,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地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收的景象,所谓“叶落山黄”,就是这个萧杀状态,这个收藏状态。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收藏到一定程度后,又要开始新的轮回,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我们结合《周易》作更深一步的阐述。《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地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更直观更清楚地观察其阴阳变化。在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时,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是纯阴卦,所以又称重阴卦。
从复卦的初爻开始,阳爻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地生发,释放在不断的增强,一直到乾,变成六爻皆阳,即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达到极点,再发展下去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女后卦时,上述的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地变化,阳气逐渐地收藏,阳气的收藏,也就是“阳杀”的过程,一直到坤卦达到了极至,阴气表现出越来越重。?
在一年里,女后卦所对应的是五月,其所对应的是重阳必阴的转换,时间在五月老历的夏至。“至”,此为极限的意思。夏为阳,到夏至这个极点上,阳气的增加也大到了极限,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就是重阳必阴变化。所以女后卦以后对应的时段里,天气就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阳气不断地收藏,萎缩,阴气表现加重,直到坤卦对应的十一月,变成了六爻皆阴,变为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下一卦复卦又重新表现为阳的格局。阳爻不断增多,阴爻逐渐减少,阳气又重新释放增强。复卦,故名思意,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极点上,又开始一次新的轮回,“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一阳生开始于复,在对应的十一月隆冬,而不是立春。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重阳一阴生的变化在女后,在对应的五月盛夏,并非是立秋。这反映出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素问》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意思是说,阴阳属性的东西可以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大到不可胜数,这个不可胜数的东西,其实质就一个,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一言而终,就可以“能知一,万事毕”,其实质的内容,则必会流散至无穷,这与老子“守一”“抱一”的观点如出一辙。阴与阳分开来讲,象是两个,一个男,一个女,好像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但合起来则为一。如果我们只能分开看,而不能合二为一,就难以把握其实质。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阴,一阳,那阴与阳是不同的两枚硬币的面呢?还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呢?有时我们很难把阴阳两面合二为一。我们所看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只是显现上的不同,如果我们仔细从深层次思维,其实它还是一个阳气的问题。?
阳为阴阳的主导,这个主导实际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这个主导是说阳在阴阳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阴随阳变,是夫唱妇随的关系,阴阳似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即夫妇,就是一个家庭,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夫妇两个以对立为主,一个向南,一个向北,水火不相融,这个日子怎么过,连基本的日子都没法过,更不谈生儿育女啦。所以阴阳关系象家庭关系夫妇关系一样,应以协同为主导。在一年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质内函乃是阳的变化,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董仲舒说:“物随阳而出,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昆虫随阳而出,天下草木随阳而生落。”自然界的生物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春、夏、秋、冬反映的是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阳的状态。春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占用的时段,夏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占用的时段,秋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占用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何阳 (男)作为主导地位,要夫唱妇随,这一点有目共睹。?
有人会问,前面谈到的十二消息卦中,从复到乾这个阳局的变化,是阳日增,阴日消,我多你少,你死我活,这个对立好象很鲜明。从卦象也许大家还不容易将阴阳关系辨清。其实,我们不能这么看,阳日增,说明阳的生发释放的增加,阳日少,不是说随着阳的增加有另一个独立的东西(阴)在慢慢的减少。在乾所主的这个时候,是纯阳,但,不是一点阴也没有了,如果无阴,不就成都了孤阳了!《内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老子不是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吗?这句话说的好,好就好在“而”字上,要是纯阳无阴,或纯阴无阳,那不成了万物负阴“或”抱阳了,这就大错特错啦。?
大家思考一下,从女后以后,也就是夏至以后,一阴始生,阳气渐收而藏。收藏的目的何在呢?收藏的目的正是为了补尝消耗衰减。这个秋冬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阴盛阳衰”的过程,可是阳气的量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得到了补偿,得到了增加,这样才能再发动新一轮的生发释放。比如我们白天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阳气释放的过程,是个消耗的过程,而夜间的休息,则是阳气的收藏的过程,休息的目的是什么呢?休息是为了白天更好的工作,是为了获得更旺盛的精力,如果通过休息,阳气反而衰减了,精力怎么旺盛?那还有谁愿意睡觉、愿意休息呢??
阴阳的关系还可以从体用的角度来谈。体用是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概念,体,是谈基础;用,是谈作用、应用。阴阳之间哪个属体?哪个属用呢?在《中基》里谈到肝功能时,有一个体阴用阳的概念,实际上整个阴阳都是如此,阴为体,反映用的是阳。一年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要体现了阳的作用,春夏的温热与蕃秀,反映了阳气在积极发挥作用,所以春夏为阳,这个阳讲的就是用,与前面讲的释放状态相应。秋、冬呢?秋冬景象寒冷凋零,反与阳的作用不相符,因阳气收藏起来了,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番阳气消杀的景象。这就关系到体用的问题。体是基础,是本钱。基础巩固了,本钱增加了,上述这个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因此,体与用,阴与阳一点也不相违,是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缺一不可的。阳为用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阳生阴长,这个化气的阳,能够促使万物生长,春夏的景象为何发陈、蕃秀?就是因为这个阳用。二阳、为寿命之根本。你常常可以听到说某人能活多大年龄时,说成某人有多大阳寿,可见阳用与寿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人的寿夭就要落实在这个阳气上面。长寿的人阳气没有不充足的。相反,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三、“阳者卫外而为固”,我们身体结实不结实,能否抵抗外邪地侵袭,就要看这个阳的卫气作用,阳气功能正常,能够使身体很好的抵抗外邪地侵犯,外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则为病患。阳用事关人的生命健康质量及寿命的长短。阴讲体,比如一个家庭,尤其是在旧社会,妇女只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怎样体现出她的作用呢?首先要看她的男人有没有出息,男的搞得好,说明家里内助不错,现在不是流行的一句话,叫“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吗?妇人也叫内助,什么是内助呢?帮助的意思,助阳的意思。也可以说,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助阳方面,怎样帮助阳去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就是阴体的意义了。阴为体,阳为用。“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为体,它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就是藏精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巫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什么叫精?这个精习惯称为阴精,其实精既不是阴,也不是阳,现在很多人把它在概念上搞混淆了。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脧作,精之至也,”可以看出,“精”指的是阳气的蓄积状态。某个事物暴发的能量越大,说明它阳气的蓄积状态越好。?
精是阳气的聚集态,而不是释放态。而阴的藏精就体现在帮助的这个聚集的过程。阳气能否聚集,能否由释放态转入蓄积态,就靠这个阴的作用。那么精藏何处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蛰是藏伏的意思。肾有藏的功能,所以称之为封藏之本。封藏什么呢?封藏精,积蓄阳气。精与聚集态的阳气就被封藏在肾的领域里。所以说肾为精之处。肾在一年里属冬,冬主藏。肾在五藏属阴,属阴中之阴,恰好与这个阴体,这个藏精相应。精气能否很好的封藏。阳气能否得到充分积蓄,休养生息,关键在于肾的功能,只有培蓄好了,释放才能好,精力才能旺盛,所以,精力如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肾。?
阴为体,阳为用,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用,这样人们就不会再把阴阳的关系对立起来,应该从统一中去看相对。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把阴阳看作生死对立。
?
阳阴的关系,是以阳为主导,以阴为帮助,以阳为用,以阴为体,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变化不己,在无穷的运动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与老子的“为而不争”的传统思想是相通的。?
对于人来说,人体的阴阳相互作用是无时无刻进行的,一但这一进程受阻,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这在生活中处处有应验。说来也巧,今天中午,有人因小事争吵而发生昏厥,失去知觉,不省人事。恰好我路过那,便去抢救,我用母指尖掐其人中穴,不到半分钟,那个人就苏醒过来,转危为安了。周围的人见状说:“真神,按人中可以救命!”为什么呢?其实,人中就象一个机关,这个机关解开了,其中的玄机也一目了然了。何谓人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胃,因此鼻与口之间,就是人体天地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处,天气通过鼻与人体连接,地 味通过口与人体连接,《素问》云:“人以天地之气为生。”人何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之气何以生人?显然鼻口担当此重任。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肺主乎天,脾主乎地。故鼻口者,天地之位也。即鼻口言天地,处于其间的这道天地交通的沟渠不为人中为何??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言天者求于本,言地者求之于位,言人者求于气交。”人之气交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什么是气交呢?气交是指天地的气姣,阴阳的气交,天气要下降,地气要上升,阳气要下降,阴气要上升,这就气交了。气交了就有了万物的化生,就有了人的生命。故曰:“天地气交而生人焉。”看人之九窍的布局,耳、目、鼻三个双窍在上,口、前阴、后阴三单窍在下。从卦上看,恰是一个地天泰的格局,“乾”即天,在下卦,“坤”即地,在上卦。地重由上下降,天轻由下上升,成为阴阳沟通的安泰现象。尚秉和注云:“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及阴在上,阳在下,故其相交而为泰,泰通也。”?
人中这个通道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必然反映内在天地气交,阴阳气交情况,“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人中的结构长相就非同寻常了,相家看人中可以看出人的寿元,为什么呢?人中的形态结构可反映了人体气交的状况。“言人者,求之气交”,人的先天发育状况,健康状况,人的寿命,由什么决定的呢?是气交,气交好的人,就有了健康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的人,天地之气不助你,四时之法不成你,哪里还有什么健康!那里还有什么长寿!所以看人中就是看人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了解了,那你的健康与寿命就一目了然了。可见这一泰卦的格局其内涵义非常深广,有社会科学方面的,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包括了很多人文内涵,诸多方面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践。有人会说,这是迷信,而孙真人要求大医必须精通诸家相法,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有的人从基因中去了解人的生命状况,去了解一个人的寿命长短,说这是科学。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人中去研究,去了解人的生命状况,去了解人的寿命呢?难道说从基因看出的是科学,从人中看出的就是迷信?!天底下那有这个道理,这一简单方法,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条件,却能与一个高科技的、复杂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相比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个简单的方法刮目相看。简单了难道就不科学,难道就注定土气,朴素,难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老子说:“道,常名朴”,质朴其中就意味着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要得道,以道行事,就必须效法自然。这里提出一个四时,一个阴阳,它是万物的根本与终始,是生死的根本。要想遵道行事,就得从四时,从阴阳,因为不从就生灾害,从之就苛疾不起。前面讲了阴阳,这里说一下“四时”,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段。四时不但体现在四个不同的季节上,更重要体现的是“时”,时的造字蕴义耐人寻味,“时”,简体字形旁为日,声旁为寸,繁体字与简体形旁相同,声旁为寺。日的意思是太阳,说明时的产生与太阳的运行有关。寺呢?《说文》云:“廷也,有法度也。”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法度,合起来即为时。时的简体字,声旁寸,寸是度量单位,可见太阳运动的量构成时。
?
我们从自然的角度看时与太阳的运行有什么关系,究竟是不是太阳运动的度量产生的。我们观察一下春、夏、秋、冬四季是怎样产生的,它是由于太阳的公转使日地关系的改变而形成的。四时的产生依赖于这个日地相对位置关系,而对这种日地关系的确定必须借助于度量这个过程。繁体字时,其中的“寺”,为土与寸相组合,土代表地,寸代表度量。这个造字的内涵完全体现了时的产生与确立过程,这是英文的time无法体现的。可见中国人造字的功夫。对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最经典、最权威的方法是《周髀算经》所记载的,具体方法是,正午于地面立一八尺圭表,然后看这个圭表在地面上的投影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的计算来确定四时的具体位置。这样一个投影便反映了日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便反映出了阴阳的关系,便能够看出阳气的释放度和收藏度。一谈时,太阳的运动位置就在里面了,气也在里面了。春天就温,夏天就热,秋天就凉,冬天就寒。为什么呢?时立气布吗?为何要“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呢?道理就在其中。四时立则阴阳立,阴阳立则气立,所以人体气的运行是受时影响的,是受时支配的,我们研究人与自然的学问,其实质就是研究人与时的学问。练气功也好,吃中药也好,饮食调养也好,精神调养也好,都是为了使人体的气布运行与大自然的气布相应。张仲景说:“其伤于四时,皆能为病。”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而言,从时的这个内涵来切入,中医实际上是一真正的时相医学,是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为核心的时相医学,或者说是时间医学。人的疾病在一定的时段内,可能症状解除,也可以在另一个时段内症状加重,与时间有相关性。因为疾病受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影响。不同经的病变,一天内或在一年内都有其相应的加重时段与缓解时段。六经病的缓解时为,太阳经为己午末,阳明经为申酉戌,少阳经为寅卯辰,太阴经为亥子丑,少阴经为子丑寅,厥阴为丑寅卯;六经病的加剧时,太阳经为亥子丑,阳明经为厥寅卯辰,少阳经为申酉戌,太阴经为己午未,少阴经为午未申,厥阴经为未申酉。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时方特性,使春、夏、秋、冬之气作用到人身上,比如一个火热性质的疾病,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热者寒之,用寒(冬)性的药来治疗。就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模拟一个冬日的时相,以解其热;同理,寒者热之,我们用热性的药物来祛除寒性的病变,则是模拟一个夏天的时相。但用药之前要了解这个药物具有的时间或者时相特性。把不同气味的药放到时方中,时间的属性很快就出来了。寒药属冬,凉药属秋,热药属夏,温药属春,再加上味,以及其它属性的配合,药物的这个时间特性会更加精细。关于模仿大自然的这一规律,医圣张仲景的时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伤寒论》中有三张奇怪的方,一个是青龙汤,一个是白虎汤,一个是真武汤。按八卦六神的方位,青龙在东方,白虎在西方,真武在北方。东方对应的时段不就是春三月吗?就是寅卯辰,西方不就是秋三月吗?就是申酉戌,北方不就是冬三月吗?为亥子丑。从此可以看出治病开方不就是开时间吗?有人会问,有青龙、白虎、真武(玄武),怎么没有朱雀呢?朱雀是南方,时间为夏三月,就是己午未。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没用朱雀命名,也许是为了避讳吧,然而在那112个方中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做朱雀汤的呢?太阳病不是缓解于巳午未吗?麻黄汤就有巳午未的功能。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具有夏日时相作用。麻黄汤就是用药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的时相。
说来也巧,笔者前几天眼眶疼,眼脸搌颤,然后头顶疼,接着下项、身疼、恶寒,遇寒则强紧,遇温则舒缓,鼻塞,流涕,咳嗽,吐白痰,无汗,夜里病情较重。经口服感冒通A•P•C、罗红霉素等西药治疗,虽然用药后渐时有所好转,但药力过后症状依然,后来换中药治疗,根据脉浮数,胎薄白,以及以上诸症状,通过辨证,为太阳经病,是风寒症,寒者热之,便用热性的药物来祛除寒邪,则方剂中模拟一个夏天,于是就用具有时相气味的药物组方,使之气热,因为气热的药属夏,对应巳午未时,于是开了麻黄汤加味方,麻黄7g,桂枝7g,杏仁7g,僵蚕7g,炙甘草2g,防风7g,羌活7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剂,诸症皆除。为何此方如此神效!你看,麻黄,辛温发散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桂枝,辛温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助麻黄之温,二药合用发汗力量更强;杏仁,降肺气,散风寒,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平喘之功;羌活、防风,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除湿之用;僵蚕,辛平,有祛风镇惊化痰之效。诸药合用,具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祛风之妙,所以用药效捷。?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们再从象数的层面揭示人与天相应的玄机吧。
该方用药总共七味,所以先从七入手,七是什么?七为火。河图云:“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大家想一下河图就可以知道,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为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为东方木,四、九为西方金,五、十为中央土。这些蕴藏的玄机,我们暂不去探微索隐。其实,《内经》也好,《伤寒》也好,都用到河图、洛书的两个图。再看每剂药的剂量。其中麻黄、桂枝、杏仁、僵蚕、防风、羌活各七克。炙甘草二克。二、七为火,七为阳火,二为阴火,七个阳火,一个阴火,为“群阳会”,其阳中有阴。这一火的格局就与这付药的主要功用相应啦。
有人会说,你用药太土气啦。我说,“数”这个问题不是个小问题,数,它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数,它是数中有象,象中有数,象数合一,数变则象变,象变则数变,象变则阴阳变,通过方中之数的改变到象变,象变则阴阳变,从而达到天人相应。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是以象起作用的。所以《素问》专问立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这篇大论为何以“应象”为名,就是让人从“象”上明白阴阳之道。老子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太。”有人会说,这太玄之又玄啦,我不信。不信你就去问医圣张仲景吧,追根探源,张仲景才真正是中医用数的鼻祖。
《伤寒论》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单看大枣在方剂中的用量就很有意思,十枣汤中大枣用十枚,桂枝汤大枣用十二枚;小柴胡汤中大枣也用十二枚;当归四逆汤中大枣用二十五枚;炙甘草汤中大枣用三十枚。一剂药中用大枣十枚,十二枚还好说,当归四逆汤和炙甘草汤,大枣用二十五枚和三十枚,其中二十五代表什么?三十代表什么?难道你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不寻常吗?有些搞中医的会问,这些老师怎么没教我!?因为道有玄妙之门,玄就玄在这里,道家有句炼丹的行语,叫“传药不传火,”量者,火候也,不可轻传也,如果你再不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妨试一下。
另一方面,从空间的角度去思考。《性命圭旨》是道家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时照图”云:“人之元气,遂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间,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对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背,辰时央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女后气到泥丸,未时遥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擅中,酉时观气到中院,戌时剥气到神阐,亥时坤气归于气海矣。”这一元气循环途径,其实就是人体这个小天地里的日地关系图。子时你的复气在尾间,午时你的女后气在泥丸,亥时你的坤气归气海,这就叫一致,一致也就是相应,相应也就是天人合一,这就道家所讲的河车运转。为何要练小周天,因为河车运转纯熟了,小周天畅通了,天人相应就会实现了,你这个小天体的运行与日地关系同步了,在你身上就会有应证,不用任何外在的时间日历、天象,即使把你关在房子里,你也能准确地说出月圆与月晦的时间。这样的功夫,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因此,我们说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推理,一种学说,更不是一句空话,而且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针制用的九针,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启发下研制的。《灵枢九针论》曰:“九针者,天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九以法野。”《素问•针月解篇》也说:“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道家医学家根据老子的天人相应的思想,结合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道家学术理论,制定了道家特殊的针法,汉代的道家医著《黄帝虾蟆经》以及唐代孙真人的《千金方》等古籍所论术的禁灸刺法,多是运用干支代表的时空和干支的阴阳五行属性与天人合一学说加以论述和推算。这里依据时间生理学理论,提出的“顺天因时”的时间治疗学,对道家时间系列针灸法的发明和发展起了很大启迪和促进作用。宋代统治者推崇道教,著名道家陈传老祖倡导的太极八卦影响深远。金元时期《周易参周契》被道家奉行为“万古丹经王,”其首次将“纳甲”用于养生学,其所讲的阴阳交媾,夫妻配合与五行的关系,对子午流注针法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子午,根据道家医家王冰补入《索问》的:“天元纪大论”多次提到子午与运气的关系,说明子午有时空和阴阳变化的含义。子时是半夜,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午时是中午,阳气最盛,一阴初生之时,表明随着时间地推移,阴阳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与天相应,故人亦随之;流注,根据道家医家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中曰:“明堂流注堰卧侧图”,流注成了经脉气血循行的代名词,颇具“循环”之意,子午流注意为自然界时空同步运行,具有同期性的变化规律,人天相应,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也随自然界周期同步循环不己。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这个•道理,按时取穴进针,以使人体经络之气保持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把天、地、人位置的概念同时间地推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气血运动的位置变化。生理如此,病理也如此,人体气.血在经络中的循环流动,周行不止,如环无端.随时辰的推移,各经气血按一定脉络一定顺序,在一定时间先后出现盛衰。气血到则经气盛,逢期时则该经瑜穴为开,气血过而经气衰,逢其时瑜穴为阖。各经输穴按时正常开阖,气血才能在经脉完成周期循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无恙。若因种种原因影响经脉腧穴的开阖,经脉中气血循环就受到阻碍,人体的阴阳也随之失去平衡,便发病。子午流注法,常用的有“纳甲”法“纳子”法两种。是根据天干地支所配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天干有十,故以十日为一个周期,十日中每一日何时开何穴,以便在当日所开的穴进针。不论是何病症,定时取穴,是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属于何脏腑经脉之病,在该脏腑经脉有关腧穴开时,应时进针治疗。具体方法在《千金方》、《黄帝内经》、《金针赋》等道家书中有专门介绍。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
从辰宜忌的吉辰是宇宙时空变化的最佳状态,“天人相应”,人体也必然要同步进入最佳状态,抓着这个最佳时机,用针药调整病人的气血阴阳,将会收到最佳疗效。不但针炙如此,临床上服药,合药(配制),练气功,打拳等,在吉辰进行就于人有利,若在凶辰实施便于人不利。按照从辰宜忌,在相应的时辰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人与自然阴阳同步运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有效途径。?
今天是中秋节,自然要赏明月。几天前电视台就说今年中秋节,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也许你在花前月下走过,当你沐浴着皎洁的月光,面对高悬的明镜、月朗星稀的夜空时,会由衷地感叹这大自然的杰作。这时,也许你会问,月本属阴,阴的东西应该是黑暗的,不应该有光,月亮为何有光呢?古人云,这是日使之明也。属阴的月本不明,而且有了日,才为明,所以月的光主要与太阳有关。它好比一面镜子,一面太阳的镜子,一面反应阳气的镜子。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阴阳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阳气的进、退、消、长变化情况。今天的月亮是满月,月属阴,月满了是不是就意味着阴气满呢?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阳气满,阳气充满,阳气盛大。这就引出一个月周期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了解了年周期,日周期。有的发现人身体的变化与年周期、日周期很有关系。这里提出的月周期,也就是说,每个月里也有一个周期存在,也有一个春、夏、秋、冬的变化。也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
满月,用易卦来描述,对应的是乾卦( ÿ瘙 棤 ),月满为乾,正说明月满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处在最大的释放状态。重阳必阴;月满以后,阳气渐入收藏。月相由满变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成为下弦月,这时阳气状态与秋相应。下弦以后,月的亮区进一步伏藏,到三十,只能看见月亮的影子了,这时候叫做晦。这时阳气没有显现,都收藏起来了,与冬藏相应。月亮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明阳气的变化,是一个以阴显阳、以阴现阳的过程。有人会问这对地球会有什么影响呢?古人讲月满观潮,月圆潮起,月亏潮落。今年电视台不是转播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吗?这个过程确实壮观,特别是两股潮相碰撞回旋时,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图。你不得不想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古人所搞出来的历经世代相传的象太极阴阳图这样的东西,都不是胡编乱造的,也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木就是自然。现代科学认为,月圆的时候,月地引力最大,由于引力作用产生了潮涨的变化。古代还没有引力这一概念,这个变化怎样解释呢?那一定要找阴阳。因为阳为主动主升,由于阳的鼓动作用才使水升涨为潮,恰好月满阳气最盛,这与现代科学结论相吻合。?
讲到月周期,有人会问,月周期与人体有关系吗?有,而且有很重要的关系。因为月属阴,这个关系主要在女性身上表现最为典型,女性与男性相比有一个很特别的生理差别,就是女性要来月经,而其特点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月事以时下。”从中可以知道其中的涵义是每一次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对固定的,这个间隔的时间是一个月,要不为什么女性这个特殊生理现象叫月经呢?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前面谈到的潮汐的时候又是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经事与潮汐的涨落这一系列的联系一提出来,很多问题你就会感受出来。尤其是女性应该有感受,有思考,因为这个理在身上有很好的印证。
月亮每月一满,经事每月一潮,这是大的相应,这是大方面的相应。有人会问,月事来时也不一定都在月满时呀?最近有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关系的资料显示。凡在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就很低。月经来潮时间距离月满时间越远,不孕症的发生率就会越高。而且妇科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月满而潮者。为何会有这个差别呢?这就是人应天不应天的问题,所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就是得到了自然力量地帮助,你与天相应了,你的疾病自然会很少;“失道”,就是没有得到自然力量地帮助,你自然会生病。现在科学认为,月经来潮是由于女性激素分泌有一个周期性,而这个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了子宫内膜的脱落。这个月周期与月的周期相应,这也是阴与阴的相应。那么男性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周期变化呢?是否与日周期相当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们谈了天人相应的问题,人怎么应天呢?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序变化规律,调和阴阳,遵道而行,《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说,万物之能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是由于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促成的。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能顺应着这个规律,在春夏养阳,在秋冬养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天养生,就能和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取得一致;反之,不顺适其变化规律,就等于削伐其生命的根本,败坏其元真的根本,如果违反了四时阴阳之道,则病灾丛生。顺应了就不生严重的疾病,这才叫得道。总之,能从之则生,逆之则死。如果体内的阳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则反顺为逆,内外格拒而发病。在春天,草木萌芽,天地间焕然一新,出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也不例外,为了顺从四时的变化规律,夜晚就要卧床睡觉,早上应早起床,到野外散散步、打打拳、练练气功,活动活动筋骨,全身放松使全身得到舒适。春天阳气释放,万物初生,应培育养生,不可损害,这是春天的养生之道,违返了这一自然规律,就要伤肝,因为肝属于木,木应旺于春。如果说人对春天的生发没能适应得好,伤了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病,这是因为肝木能生火。如果不顺应春天“生”的机能来养生,就削弱了对夏的适应能力。夏天是阳气极盛的时段,天地间的生物都长得茂盛而秀丽,天地阴阳之气相交,阳化气,阴化形,形气相结,使万物开花结实,在这天地阴阳之气气交之时,人也应象春天那样,夜卧早起,并且不应当过于避开日光,去避热趋凉,因为夏季炎热,毛孔闭塞不通,必得郁热,所以务必使汗外泄阳气外出,这是春天养生的道理。违背了这一原则,人就要伤心,因心属火、火旺于夏。如果人对夏天“长”没有很好的适应,因而伤及心火,到了秋天就容易生冷热之病,为什么呢?因为不能顺着夏“长”之道,消弱了对秋天的适应能力;到了秋天,万物的形态已经平定,由于秋风劲急,秋色清萧,这时,应该早卧,以避风寒,早起以领略秋天的凉爽,使精神常常安定,才能不受秋天萧杀之气的影响。怎样才能安宁呢?要精神内守、不急不躁,这样虽然在秋天萧杀气象中,仍可以得到调和,肺的呼吸也得到匀整。这是秋天养生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人就会伤肺,肺属金,金旺不秋。若对秋“收”没能很好的适应,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的毛病。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不能顺应秋“收”的道,就消弱了对冬的适应能力。到了冬天,草木凋零,昆虫入蛰。冬天是闭藏之季,阴盛而阳衰,水结冰,地冻裂,是封闭伏藏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室内保温,多穿衣服,务使御寒严密,阳气闭藏不泄露,早睡晚起,必待阳光,使精气潜藏伏匿,有意识地存在体内,又好象外无所求,若有所得。冬天地冻天寒,应该避寒就温。不使皮肤出汗,以免阳气随之外泄,这是冬天的养生之道。违反了这个道,对人来说就要伤肾,因为肾属于水,水旺于冬,如果人对冬“藏”没能适应好,就会伤肾,到了春天就容易生痿厥病,这是不能顺应冬“藏”来保养,就削减了对春天的适应能力。这是春夏秋冬四时调养的原则。?
《素问》里有句话:“善养生者必于藏”。前面说了,“奉阳者寿。”这里反而奉阴呢?奉阳者寿,体现的是阳用,阳是反映和主宰寿命的。大多数人只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只知道运动是一种养生方法。可是生是怎么来的呢?是养出来的,怎么养,那就是生从“藏”中来。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的动物,有许多寿命长的,诸如龟、鹤、大象等,这些动物的寿命都比较长。这些都是喜静的动物。相反,喜动的动物反而寿命不长。所以老子也说要“致应极,守静笃”,其实强调的是静,是藏。在冬季,气寒,这个寒是天地阳气在蓄藏,人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藏.有人不明白了,冬天气寒,身体应该多释放阳气以温机体才是,怎么反而这个时候要收藏呢?这不是个矛盾吗?其实《素问》里早己告诉我们,冬天应该穿得严实,主动地去寒就温,或多持阳光,安然的休养生息。阳气蓄养的这个过程做好人,以后就能正常地发挥。其实还有一种比较实用而简单的方法—睡眠。睡眠与四时的冬相应。冬三月早卧晚起,才能蓄养阳气,蓄养充分,才能精力充沛,才能有春的生机与活力。?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睡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人生病以后,医生往往叮嘱病人要“卧床休息”,为什么呢?睡眠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法,亦可把他当成一种“药”。据测定,人卧位时脑和肝脏的血流量是站时的七倍。内脏血流量的增加,内脏营养得以良好供给,使之功能活力增强,阴阳得以协调,从而使人达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目的。所以有人说:“睡眠是天然的补药”。?
你知道宋代有个“睡仙”吗?他就是陈抟,他隐居于武当山和华山,专功内丹养生术,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发现睡眠能练功除病,于是专门研究睡功。后来他跟随四川邓州天师高道何昌一学 “锁鼻息正精之术,终于练成了睡功,其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睡眠时阳气收藏,能量内守。现在医学认为睡眠的本质是高级神经活动抑制的过程,属保护性抑制。在睡眠状态下,全身各种消耗降低,如肌肉松驰,心率舒缓,血压降低,呼吸减缓,机体代谢机能降低,细胞得以休整,而疲劳消除,体力恢复。睡眠能使人进入静寂安宁的境界,这对健康长寿无疑有极大好处。陈抟之所以能活到一百一十八岁,和他长年练“睡功”不无关系。?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人与自然的相应上,只顾在人的疾病上。应该放开视野,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大家都知道,目前最大的热门话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一个能源问题。如果能源能持续。那么,这样一个发展就可以持续。如果能源不能再生,不能持续,那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
虽然能源包括的范围很广,但最为主要的一个就是燃料,燃料从五行来划分属于火。火应该由什么产生的呢?当然是由木产生的,我们的先人用木燃火做饭取暖,木生火是五行相生之法,合乎自然之道。合乎自然,当然可以持续,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这一点会很有感受的,农村做饭都烧木柴,木柴是从树上打下的枯枝,今年燃了明年又有新的树枝生出,烧后的木灰又是很好的肥料,又可以被植物利用,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烧不完,燃不尽。为什么烧不尽呢?因为木可以再生,可再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所利用的能源能够再生,其二是利用过以后可以降解。以木为能源,以木来生火,就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以木为燃料是很自然的道理。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英明的决断。?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略,你看看现在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石油与煤都是黑色,按五行分类,黑色的属于水,即石油和煤都属于水类。水在八卦中为坎(ÿ瘙 椾 ),所以我们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直接用水来生火,水为什么可以生火呢?因为水中有真阳,水中有龙火。很可怜,我们现在所燃烧的实际上就是坎(ÿ瘙 椾 )中的真阳。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有一首坎卦诗曰:“天施地孕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坎是怎样形成的呢?易讲乾坤生六子,三男三女,三男就是,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坎为其一子,所谓“天施地孕水才通”。其实坎是乾坤二卦之中爻相交,若乾交坤,坤之中爻变阳,即生坎,若坤交乾,乾之中爻变阴,则生离。乾之中爻交坤而生坎,坤虽变坎,且余体尚在,故坤坎同居,水土合德。坤德为藏,坎德亦为藏,藏什么呢?其实就是藏的这个坎中之阳,其源自先天,故称真阳、元阳,亦称命门火,龙火,此阳此火宜潜藏,不宜飞越,许多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回光反照,其实就是真阳外越的征兆。人与自然相应,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没有类似真阳、命火的东西呢?有,就是藏于坎水之中,埋于坤土之内的能源,主要有石油、煤,以及未来洁净的能源水合甲烷,它最大一部分也许存在于海底。它们使地球的生命得以不断延续。?
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为何有生命呢?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有生气,有生气才会有生命,如果没有生气,一切生命都会受到威协,甚至不能生存,包括植物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这个生气的来源就是这个“真阳、命火。”煤、石油等即是地球的真阳,是地球的命火,所以应该潜藏,因为地球的生命要靠它来温养,将“真阳、命火”大量开采燃烧,其实这是我们人为的使地球真阳,命火外越的过程。随着地球真火、命火的大量外越,地球生气的温养来源也会逐渐减少,生命的前提没有了保障,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会越来越危机四伏。?
现代科学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真阳”、“命火”,可是毕竟清楚这样无限制地开采能源,对人类的将来绝对没有好处,所以才提出来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因为坎中的这个真阳是用以温养地球生气的,地球的命根子就要靠它来生养。现在对它拼命地掠夺、开采,有的为了地球这点真火不惜发生战争,不惜残害生命。你用一点,它就少一点,用得差不多了,坎中的真阳就没有了,地球的命根子便没有了生养的来源,地球不得不真正地走向衰老,而生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便面临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你看吧,由于大量的能源燃烧,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产生的温室效应,又有多少冰川被溶塌,又有多少海平面被抬高,又有多少威尼斯被水封,又有多少良田被淹没,又有多少土地被沙化,又有多少农作物被毁害,又有多少物种被灭绝,又有多少人被SARS感染……触目惊心。?
然而,人们直接取“水”生火,以坎中的真阳为火,用多少真火,是人说了算,一天增加开采多少万桶原油欧佩克说了算。油价涨到五十五美元一桶了,还得增加开采量,他们只管每桶原油的价格,却从来不问你水中还有多少真阳。这一过程自然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这根本不符合自然,是谓失道,失道寡助,老天都不帮助,你还怎么可以持续发展呢?最终只有受自然的惩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根本最究竟的应该是:凡是符合自然以及自然可控制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凡是不符合自然以及自然不能控制和把握的发展即为不可持续发展。要不然,老子为什么告诉我们“道法自然”是万物尊崇的最高法门呢?!一方面老子看到了人性有了脱离自然,而且越发严重,甚至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另一方面告诉人们,只有效法自然之道,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基础深厚,而这个深厚之处就是自然。人始于自然,从于自然,终于自然,本为自然。法门无高下,见道乃为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尊道而行是不可逾越的人与自然的法则。
责任编辑:Xiaohe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河南洛阳举行纪念北宋易学家邵雍诞辰1000年活动 2011-10-13
- 新邵雍祠今天落成 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