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洛先民的崇拜有多种,有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这些崇拜无不带有宗教色彩,是滋生道教的土壤。
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道于世,统辖万千,大道更是在此之上的统称,大道无形,然相随左右。道生万物,以百态存于自然。“道”是我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道教在这里发起、传播、兴盛,一脉相承。道教在洛阳,涌现出了怎样风起云涌的故事?为什么说根在河洛?道教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邀请洛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孟津县道教协会会长岳世明,带我们走进尘封的历史,让道家道教思想光芒再现。
□东方今报记者 夏秀琴/文 李书宝/图
伏羲依河图悟画八卦
话说自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造人民,三皇五帝到如今。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先民们便在河洛大地茹毛饮血,繁衍生息。先民们对风、雷、雨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认为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于是人们盲目信仰和崇拜的原始宗教便在河洛这片土地上萌生。
河洛先民的崇拜有多种,有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这些崇拜无不带有宗教色彩,是滋生道教的土壤。
有人说,道教形成的土壤,即中国古代哲学、神仙信仰、原始宗教、方术和巫术。道家则说,道从无始而始,先天地生,孕育万物,又随万物之中,亘古不变,运转不息,不可名状。伏羲悟画八卦让人们真切看到了道教的踪迹。
岳世明介绍,传说上古时代,黄河里出现了一匹头像龙、身似马、背部的毛呈现出55个大小相同旋涡状图案的龙马,在河边吃草、游泳。
伏羲仔细揣摩了龙马身上的奇异图案,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这就是河图。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他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八卦以“—”表阳,“— —”表阴,凑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使先民告别了“结绳记事”,人称“一画开天”。
一画开天,伏羲悟画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后人据此作《周易》,绘阴阳鱼图又称太极图。这种图成了道教的标志,道观、卦摊、中医馆、武术馆,随处可见。伏羲悟画八卦,至今孟津仍旧存在着伏羲庙龙马负图处。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河图与洛书,阴阳相抱,不可分割。河图推演先天八卦,洛书推演后天八卦。
河图与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河洛文化的滥觞。
河洛孕育首位向仙人求道并修炼的黄帝
如果说伏羲悟画八卦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那么,黄帝便是中华文明大幕的揭幕人。
《魏书》载:“黄帝都河南。”这里的河南指黄河之南,即河洛地区。《山海经》载:“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维帝,即黄帝。青要山,位于今洛阳西北的新安县。
据《史记·封禅书》说:与黄帝同时的蚩尤,暴虐无道,恶性好战,使天下生灵涂炭,诸侯共愤。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战蚩尤于涿鹿,终擒而诛之,使天下太平,黄帝被众部族推举为天子,统一了大民族,黄帝为统一的大民族取名华夏族。
为何取名“华夏”呢?“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华,荣也。”炎黄二帝以有氏为母族,而有氏以蜜蜂为图腾,蜜蜂采花而成蜜,因此延伸到对花的崇拜。这便是华族的来源。在《说文解字》中:“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河洛地区。“夏”,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因为古时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那么,黄帝称“夏”不足为怪,后来建都洛阳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也是顺理成章。
黄帝统一了华夏,在荆山铸鼎,命仓颉造字。仓颉造字台在今洛阳洛宁县阳峪河东。
传说晚年时,黄帝因身体衰老而苦恼,他听说崆峒山住着神仙广成子,已有1200多岁,就去向他问道。
据《仙鉴》卷二载,黄帝问以治身之道,广成子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长生。”并授以《自然经》一卷。这意思是,广成子告诉他,要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必须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黄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并为救百姓炼丹。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并修炼的圣贤,故被道教尊为“始祖”。
黄帝因推算历法,教人养蚕织布,播种五谷,造作文字,定干支,创医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惊天之作《道德经》
在洛阳完成
说起道家,不能不提的当数老子。他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的《道德经》,对我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老子出生在河南鹿邑,很小的时候就来到洛阳。老子与洛阳渊源深远,其大部分生活和工作时间都是在洛阳,洛阳是老子伟大思想的发源地。
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在洛阳担任“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其间有机会整理和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因此见闻广博,熟悉典章制度,通晓历史。这些经历使他形成了深奥、玄妙的思想,为创立道家学说打下了基础。
因为老子博览群书,潜心研究,酝酿提出“道”这个概念,最终完成惊天之作《老子》一书。《老子》分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因此又合称《道德经》。
因为老子长期在洛阳生活,从而在洛阳留下了诸多与老子相关的名迹圣地。如洛阳老子故宅、上清宫和下清宫、栾川老君山、孔子入周问礼碑等。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生于洛阳黛眉山的墨子创墨家学派。鬼谷子讲学于洛阳,为纵横家和兵家代表人物。列子、庄子则秉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
东汉初,黄老之学在洛阳盛极一时。道家道教的众多典籍著于洛阳,其中华佗、郗俭、甘始、左慈、郝孟节、东郭延年等甚有名气。东汉末年,道教在洛阳已成熟。
唐高宗时,给老子上尊号“太上玄元皇帝”,下诏令东西两京各建太微宫一座,洛阳上清宫就是其一。公元1644年,清入关。清朝崇佛,道教没什么发展。1944年,日寇进攻洛阳,上清宫多座大殿毁于炮火轰炸中。
新中国对宗教界人士十分尊重,1987年12月,河南省道教协会成立。
“大道无形,大美不言。”岳世明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道家道教曾闪耀夺目的光辉。“天人合一,清静寡欲,返璞归真,柔弱不争……”这些道家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仍需发扬光大。
下一篇:没有了


- 新书《河洛文化形意象数的思维术》问世 2011-12-31
- 祭拜千年邵雍 弘扬传统文化 2011-10-14
- 《易》《老》与河洛文化 2010-05-24
- 王恺: 中国文学根在河洛 2009-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