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南郊,今偃师市佃庄乡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这便是中外瞩目的东汉灵台遗址。
灵台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属机构。东汉灵台始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并将自己发明的地动仪安放在灵台之上,在当时的地震预报方面大显神功,为当时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衡,公元7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他虽然出生于南阳,但一生辉煌的时期却发生在我们洛阳,洛阳可以说是张衡的第二故乡。
张衡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对官宦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习气却十分反感。他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对天文、哲学、地理都很精通,一心想报效国家,干出一番大业。张衡17岁那年离开了老家南阳,在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住了五、六年时间,游览了洛阳的山川风物、名胜故迹,并多次到当时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中参观,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学友,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开拓了视野,为以后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0年,鲍德新任南阳郡太守,知道南阳人张衡很有学识,名望很大,就派人到洛阳邀请张衡回家乡南阳,帮助他办理郡政事务。这时的张衡已经在洛阳居住了多年,经济上也不太宽裕,加上思乡心切,就答应了鲍德的要求,到南阳郡走马上任,担任主簿一职,主要负责处理日常公文,工作也不是太忙,张衡便利用工作之余,写成了著名的(二京赋)。对京城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色进行了描写,在当时文人中颇有影响。后来鲍德调往京城洛阳为官,张衡便返归五桥镇家中认真研究天文学、哲学。在研究过程中对宇宙发展的规律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便专攻天文学知识。在这期间,京城洛阳的一位大将军得知张衡的才能,多次请他到京城为官,张衡均不为所动,潜心钻研天文学知识,这为他以后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11年,张衡被召回京城洛阳,先在尚书府中做了郎中,随后又升为尚书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他精通天文历法,朝廷又让他做了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朝廷祀典等事务。在任此职期间,张衡写成了自己的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并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当他40岁那年,他又创造了世界第一架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东汉时期,全国各地不时有地震发生,给当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破坏。一场地震过后,受灾群众四处流浪,无处安身,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这种情况下,张衡便下决心对地震进行研究,探索可否能提前发现地震,做好地震预报,将地震带来的破坏减低到最小。经过张衡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他55岁那年创造了一种能预先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对地震学方面贡献极大。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材料由青铜制成,外形很象一个大酒蹲,直径有8尺。仪器的顶上有盖子,表面刻有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花纹,周围镶着八条龙,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每个龙嘴里都含有一颗小铜球,下面蹲着一只蛤蟆,都仰着头、张着嘴。如果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个龙嘴的铜球就会掉下,落下蛤蟆嘴中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时负责观察仪器的人就会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发明以后,经上奏皇帝,将地动仪安置在了京城洛阳,并派专人负责观测工作。有一天,地动仪西方龙嘴中的铜球忽然落下,负责观察的人急忙上报了皇帝,但当时的洛阳一点也没有地动的感觉,一切如常。朝廷中很多人于是就怀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准确性,可否有设置的必要,正当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时,甘肃方面派人来上报朝廷,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这时大家才真正对地动仪信服起来。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一生勤奋,终成大业,在洛阳发明了地动仪,这一发明要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由此来看,东汉时期的洛阳也可谓世界科技的中心。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