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卒于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25年),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又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文学活动都与洛阳关系密切。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祖父曹腾,年轻时就进入宫中充当了太监,先后服侍过顺、冲、质、桓多位皇帝,出入东汉宫中长达30余年,曾被封为费事侯。因宦官不能生子,东汉朝廷允许宦官养子袭爵,曹腾便领养了一个儿子曹嵩继承自己的爵位。曹嵩便是曹操的父亲,曾做过东汉朝廷的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职,由此来看曹操的家庭在当时的东汉社会还是拥有相当的政治地位的。
曹操自幼就很机灵,善于见机应变,生活放荡不羁,喜欢打猎练武。在曹操20岁那年,他被地方郡县推举为孝廉,来到了东汉京城洛阳,很快便在朝廷中担任了洛阳北部尉,负责维护洛阳城的社会治安秩序。当时的洛阳,皇戚国亲、达官显贵云集于此,他们凭借政治特权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一般官员不敢轻易招惹他们。曹操上任以后,为了整顿社会秩序,赶制出五色大棒十余枚,悬挂在大门右侧,并张贴告示,上写“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但这并没引起京城达官显贵们的充分重视,他们还以为曹操是以此吓唬普通百姓,不敢对他们怎么样。有一天,汉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叔半夜里外出,触犯了夜禁法令,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他抓起来棒杀了。这件事在当时的洛阳城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些为非作歹的地方豪强、达官显贵从此不敢再犯禁令,行为收敛了许多,洛阳城的秩序很快便有了大的改观。
公元189年,极端残忍的陇西军阀董卓率军攻进京城,废掉了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自封为相国,独揽朝中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想尽办法拉拢曹操,任命曹操担任骁骑校尉。曹操见董卓将整个东汉朝廷搞得乱七八糟,各地豪强、地方官员都不愿臣服于董卓,自己就坚决拒绝了董卓的拉拢,并改换姓名伪装一番顺利逃出了京城,然后迅速招募军队,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在全国各地的武力讨伐下,感觉洛阳已无法坚持下去,便挟持汉献帝并强迫洛阳几十万人口西迁长安,一路上杀人放火,将洛阳及周围地区几乎变成了无人区。公元192年董卓在长安被部将吕布所杀,李(亻雇) 、郭汜等人又赶走了吕布,劫夺了汉献帝,各派军阀互相混战,凭自己的军事势力割据一方,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
这时的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实力一天天大了起来。他在兖州镇压了黄巾军,收编黄巾军30多万人,选其精锐组成了“青州兵”,这支军队成了曹操统一北方的主力。
面对全国军阀割据的局面,曹操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知人善用,尊重人才,多次发布求贤令,网络了大批有用之士。这些人为曹操集团出谋划策,为其统一北方做出了很大贡献。谋士毛蚧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于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这一合理建议很快便被曹操采纳。于是曹操自己亲自到洛阳朝见皇帝,将当时的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政治中心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了解决军队粮草问题,曹操颁布了屯田令,大兴屯田,重视农业生产,很快在自己的统治区便出现了“仓廪丰实”、“所在积粟”、“百姓殷足”的大好局面,为以后进行统一战争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当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尚不及袁绍,但袁绍的谋士许攸智谋过人却得不到袁绍的信任,—气之下许攸便投奔了曹操。曹操奉许攸为上宾,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许攸帮助曹操出了一个打败袁绍的妙计,让曹操出奇兵偷袭了袁绍屯备粮草的重地乌巢,将袁绍的一万多车军粮烧了个净光。消息传出,袁军大乱,曹操乘机出兵以少胜多大败了袁绍,并很快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稍作休整就率大军南下,准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在这种形势之下,孙权、刘备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在赤壁以少胜多反而大败了曹操。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回到了洛阳,下决心整顿内部,进兵关中,等待时机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谁知壮志未竟,于公元220年因劳累过度因病而死,终年66岁。
戎马一生的曹操,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爱好,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乐府诗20余首、散文40多篇,其中的五言诗《蒿里行》、《苦寒行》、《却东北行》等,均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现实。
责任编辑:Xiaohe
- 宜阳:寻村镇更名为香鹿山镇 2011-08-08
- 六十七、唐玄奘天竺取经 2009-09-02
- 六十六、李世民悉定河洛 2009-09-02
- 六十五、瓦岗军围困东都 2009-09-02